研究揭示σ型軌道重疊是非平面鐵配合物的芳香性來源

2020-11-26 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葉生發團隊與北京大學教授席振峰、張文雄研究團隊合作,揭示非平面丁二烯基雙鐵化合物的芳香性來源於兩個鐵中心的3dxz與丁二烯π之間d-p軌道的σ型重疊。

芳香性是化學的基本概念之一。在多數芳香化合物中,其共軛環一般通過軌道之間肩並肩的π型交蓋實現電子離域,因此大多傾向於平面結構。但是在金屬雜芳香化合物中,由於金屬d軌道具有不同的形狀和空間取向,為了實現電子離域的最大化,d軌道與p軌道之間的交蓋類型也可以是σ型交蓋,導致最穩定狀態的芳香性分子不一定是平面結構。目前大多數已被報導的非平面金屬雜芳香化合物中,共軛環上金屬d軌道與相鄰碳原子p軌道之間仍以π型交蓋方式為主。然而,通過d軌道與p軌道的σ型交蓋來實現電子離域的非平面金屬雜芳香化合物卻較少被報導或提出。

在丁二烯基雙鐵化合物的單晶分子結構中,兩個鐵中心之間的距離長於一般的Fe-Fe單鍵而短於範德華半徑之和,表明它們之間可能存在較弱的相互作用。丁二烯骨架的碳碳鍵的平均化特徵說明骨架上四個碳原子之間存在電子離域結構。變溫磁化率和穆斯堡爾譜測試結果表明,丁二烯基雙鐵化合物中存在兩個反鐵磁耦合的高自旋二價鐵,表現出開殼層單重態的電子結構。理論計算和分析相關分子軌道顯示,兩個鐵中心的3dxz軌道與丁二烯骨架的π軌道發生了組合,所形成的雙佔據成鍵分子軌道中,丁二烯π軌道與3dxz軌道之間存在σ型軌道交蓋。兩個鐵中心3dxz軌道同相位組合則對應了非鍵分子軌道,而反相位組合進一步與丁二烯π軌道形成反鍵分子軌道,它們的佔據數之和為2,具有反鐵磁耦合特徵。同時考慮丁二烯骨架能量更低的π軌道中的一對電子,整個鐵雜環中參與離域的電子數為6個,表明其可能存在芳香性。進一步的計算顯示,丁二烯基雙鐵化合物中非平面鐵雜環的NICS(1)zz值(-37.5, -36.6 ppm)、等化學屏蔽表面和各向磁感應電流密度,均表明丁二烯基雙鐵化合物中的非平面鐵雜環具有芳香性。

該研究實現具有非平面金屬雜芳香性的丁二烯基雙鐵化合物的合成。多種實驗表徵和理論計算表明,兩個反鐵磁耦合的高自旋二價鐵中心作為「super atom」,以其3dxz軌道與丁二烯骨架π軌道之間發生σ型交蓋,實現金屬雜環上的電子離域,形成非平面金屬雜芳香性結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來源: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08986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大連化物所等揭示σ型軌道重疊是非平面鐵配合物的芳香性來源
    大連化物所等揭示σ型軌道重疊是非平面鐵配合物的芳香性來源 2020-11-11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揭示非平面丁二烯基雙鐵化合物的芳香性來源於兩個鐵中心的3dxz與丁二烯π之間d-p軌道的σ型重疊。
  • 吡啶的芳香性介紹
    吡啶環上的碳原子和氮原子均以sp2雜化軌道相互重疊形成σ鍵,構成一個平面六元環。每個原子上有一個p軌道垂直於環平面,每個p軌道中有一個電子,這些p軌道側面重疊形成一個封閉的大π鍵,π電子數目為6,符合4n+2規則,與苯環類似。因此,吡啶具有一定的芳香性。氮原子上還有一個sp2雜化軌道沒有參與成鍵,被一對孤對電子所佔據,使吡啶具有鹼性。
  • 18頁關於芳香性的綜述
    ,其實在學術界關於芳香性的定義,到目前也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各方都認同的定義。       1825年, 麥可·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從魚油等類似物質的熱裂解產品中首次分離得到了一種具有「芳香氣味」的純淨物——苯。因這類化合物通常具有芳香的氣味, 因而得名「芳香的(Aromatic)」化合物。歷經近200年的發展, 「芳香性」的定義日趨豐富, 並且實驗上也不斷衍生出全新的結構與性質。
  • 從反芳香性向芳香性的突變
    143次閱讀 作者:李山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13年12月31日 收藏
  • 化學系趙亮研究小組研究發現金屬有機化合物中的超共軛芳香性
    化學系趙亮研究小組研究發現金屬有機化合物中的超共軛芳香性  清華新聞網5月24日電  5月17日出版的《自然 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由清華大學化學系趙亮和廈門大學化學學院朱軍作為通訊作者的研究論文「合成四核與八核金取代的雜環芳基化合物探索芳香性吲哚正離子
  • 有機化合物的芳香性
    最初芳香性的定義著重於苯一類的環狀共軛體系的化學性質,這類化合物它們具有特殊的穩定性,不易發生氧化或加成反應,容易發生親電取代反應。對芳香性作深入和系統研究,奠定芳香性理論基礎的是Hückel 4n+2規則。即在閉合共軛多烯體系中,構成環的原子在同一平面或接近同一平面上,同時其π電子數符合4n+2 (n=0,1,2……),則該化合物具有芳香性。
  • 異金屬夾層芳香性三明治化合物的合成及電子結構
    南開大學孫忠明組Nat Commun:異金屬夾層芳香性三明治化合物的合成及電子結構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三明治化合物由於其獨特的結構以及在烯烴聚合、不對稱催化及生物金屬有機領域的成功應用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 席振峰研究小組在同芳香性分子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芳香性概念及芳香性體系在自然科學中極為重要。1959年提出的同芳香性概念(Homoaromaticity) 進一步發展了芳香性概念及芳香性體系。1970年前後理論計算預測半瞬烯(Semibullvalene)和氮雜半瞬烯(2,6-Diazasemibullvalene)是實現中性同芳香性的最可能分子。
  • 南開大學孫忠明組Angew:σ-芳香性誘導穩定的異金屬超四面體團簇
    研究背景 在我們生活中,自組裝無處不在。大到天體小到生物組織,細胞甚至分子都體現了自組裝的魅力。[Zn6Ge16]4–的AdNDP和ELF分析以及磁響應特性([Cd6Ge16]4–與之結果一致)該課題組與美國猶他州立大學Boldyrev教授合作,利用AdNDP(適應性自然密度劃分)和ELF(電子定域函數)等方法做了理論分析,研究表明[M6Ge16]4– 團簇的穩定性並不是簡單歸因於[Ge4
  • 研究揭示六倍體小麥遺傳多樣性來源—新聞—科學網
    》上發表研究論文,揭示出六倍體小麥遺傳多樣性來源於頻繁地與野生小麥的種內雜交以及與更遠緣野草的種間雜交。 作為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聯盟成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人員於2016年底率先獲得了內部共享、尚未發表的六倍體小麥參考基因組信息,對來自全世界的93個野生小麥、六倍體農家種和主栽品種開展全基因組重測序。
  • 團簇超原子用於新材料基因研究獲進展
    腐蝕、防腐及催化等化學化工過程均涉及金屬團簇的研究,團簇已成為化學和材料研究的前沿和熱點。深入理解原子到分子、團簇、納米結構,再到宏觀物質的結構和功能演變,將推動化學走向「微觀化」、「精準化」和「交叉融合」。
  • 化學所等在團簇超原子用於新材料基因研究中取得進展
    腐蝕、防腐及催化等化學化工過程均涉及金屬團簇的研究,團簇已成為化學和材料研究的前沿和熱點。深入理解原子到分子、團簇、納米結構,再到宏觀物質的結構和功能演變,將推動化學走向「微觀化」、「精準化」和「交叉融合」。
  • 福建物構所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研究獲進展
    然而,這些伸展到共軛骨架平面外的側鏈會破壞受體材料分子間的緊密-堆積,進而影響其電荷傳輸及光伏性能的進一步提升。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鄭慶東團隊發展了一類共軛骨架上無sp3碳的非富勒烯受體材料體系,並提出利用「鄰位側鏈」的位阻效應來抑制受體材料分子的過度聚集。
  • 彗星軌道的新研究表明地球軌道所在的黃道平面可能不是太陽系中唯一的主要準星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一項關於彗星軌道的新研究表明,地球軌道所在的黃道平面可能不是太陽系中唯一的主要準星。日本職業與環境健康大學助理教授Arika Higuchi通過追蹤長周期彗星距離太陽最遠的點,表明可能存在第二個「空黃道」對準平面。「空黃道」指的是原本是空的,但後來被彗星填充的平面。我們知道如果觀測太陽系,最明顯的一個事實是,太陽系中的所有東西幾乎都或多或少地位於黃道平面,也就是地球軌道形成的平面。除了彗星之外,其他行星、小行星以及其他一切事物的軌道都在這個平面的幾度之內。
  • 研究揭示脫落酸替代物分子機制
    同年秋,顏寧教授的研究組和美國、日本、歐洲的其他四個研究組分別利用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方法獨立證實了這類蛋白就是ABA受體,並且揭示了其作用分子機制。ABA受體的發現與結構生物學鑑定被Science雜誌評為2009年度十大突破之一。 由於ABA在保護植物對抗逆境中的重要作用,ABA在農業中應該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 福建物構所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研究獲得新進展
    在幾種不同類型的受體材料中,以acceptor-donor-acceptor (A-D-A)為骨架構型的小分子受體材料的研究最為廣泛。近5年來,得益於眾多A-D-A型非富勒烯受體材料的開發,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取得了持續突破。目前A-D-A型非富勒烯受體材料大多需要有sp3雜化的橋碳原子,這是因為通過橋碳原子上的烷基側鏈(或芳香烷基側鏈)能夠有效減少材料分子的過度聚集同時提升材料溶解性。
  • 化材院本科生在《大學化學》發文闡述芳香性概念的最新進展
    芳香性是有機化學領域非常重要的概念,這一概念可追溯至1825年法拉第發現苯和1865年凱庫勒提出著名的單雙鍵交替環狀結構。時至今日,芳香性的內涵與外延仍在不斷擴展。1931年德國科學家休克爾提出[4n+2]規則用於判定化合物是否具有芳香性,一直沿用至今。
  • 以邊緣為中心的網絡神經科學揭示重疊系統級架構
    以邊緣為中心的網絡神經科學揭示重疊系統級架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2 13:41:02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Richard F.
  • 我國學者東蘇勃與合作者揭示太陽系外行星軌道
    )的數據,揭示了太陽系外行星軌道形狀分布的規律。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NAS)上。直到上世紀90年代,人類對行星的認識還局限在太陽系。太陽系的大行星大多運行在近圓形軌道上(偏心率平均值0.06;偏心率取值0到1之間,值越大則越加偏離圓形),而且這些行星的軌道也幾乎處於同一個平面上(軌道平均相對傾角僅3度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