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邊緣為中心的網絡神經科學揭示重疊系統級架構

2020-12-06 科學網

以邊緣為中心的網絡神經科學揭示重疊系統級架構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2 13:41:02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Richard F. Betzel研究組發現,人類大腦皮層的以邊緣為中心的功能網絡表示揭示了重疊的系統級架構。2020年10月19日的《自然-神經科學》雜誌發表了這項成果。

在這項研究中,他們開發了一個以邊緣為中心的網絡模型,該模型生成結構「邊緣時間序列」和「邊緣功能連接」(eFC)。使用網絡分析,他們發現,靜止時,eFC在數據集之間是一致的,並且可以在多個掃描會話中的同會話內重現。他們證明聚類eFC產生的邊緣群體自然將大腦分成重疊的集群,在感覺運動和注意力網絡中的區域表現出最大程度的重疊。

他們表明,eFC通過感官輸入的變化被系統地調控。在未來的工作中,以邊緣為中心的方法可用於識別疾病的新型生物標記,表徵個體變異並繪製高度解析的神經迴路的結構。

據介紹,網絡神經科學依賴於以節點為中心的網絡模型,在該模型中,細胞、種群和區域通過解剖或功能連接相互連結。這種模型無法解釋邊緣之間的相互作用。

附:英文原文

Title: Edge-centric functional network representations of human cerebral cortex reveal overlapping system-level architecture

Author: Joshua Faskowitz, Farnaz Zamani Esfahlani, Youngheun Jo, Olaf Sporns, Richard F. Betzel

Issue&Volume: 2020-10-19

Abstract: Network neuroscience has relied on a node-centric network model in which cells, populations and regions are linked to one another via anatomical or functional connections. This model cannot account for interactions of edges with one another.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ed an edge-centric network model that generates constructs 『edge time series』 and 『edg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eFC). Using network analysis, we show that, at rest, eFC is consistent across datasets and reproducible within the same individual over multiple scan sessions. We demonstrate that clustering eFC yields communities of edges that naturally divide the brain into overlapping clusters, with regions in sensorimotor and attentional networks exhibiting the greatest levels of overlap. We show that eFC is systematically modulated by variation in sensory input. In future work, the edge-centric approach could be useful for identifying novel biomarkers of disease, characterizing individual variation and mapping the architecture of highly resolved neural circuits.

DOI: 10.1038/s41593-020-00719-y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20-00719-y

相關焦點

  • 以數據為中心的智能架構 看英特爾如何多維定義
    過去四年,英特爾的CSP(雲服務提供商)細分市場營收翻了一番,2014年至2017年複合年增長率為30%,架構創新、邊緣爆發、網絡與AI的融合正發展為強勁的增長動力。進一步思考,英特爾以數據為中心的雲基礎架構轉型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首先,每家CSP都有各自的業務優先級或異構工作負載,使得定製化成為一大趨勢。
  • 更適合邊緣計算的基礎架構:超融合
    例如惠普宣布接下來4年將在邊緣計算領域投資40億美元。該公司的Edgeline Converged Edge Systems系統正是一個面向邊緣計算的拳頭產品,目標客戶是那些希望獲得數據中心級計算能力,且通常在邊遠地區運營的工業合作夥伴。這個系統明確提出在不依賴於將數據發送到雲或數據中心的情況下,為工業運營(比如石油鑽井平臺、工廠或銅礦)提供分析計算能力。
  • 網絡架構--數據中心的「神經脈絡」
    如果把數據中心比作一個「人」,則伺服器和存儲設備構成了數據中心的「器官」,而網絡(交換機,路由器,防火牆)就是這個數據中心的「神經脈絡」。本文就針對數據中心的網絡架構和一般設計來說。
  • Supermicro發布全新智能邊緣系統 將與核心5G網絡緊密結合推動發展
    6月3日消息,近日,Supermicro於臺北舉辦的COMPUTEXOnline CEO專題演講中推出智能邊緣 (Intelligent Edge) 系統,並提前展示其全新CloudDC系列伺服器,該系統專為在雲端數據中心進行大規模部署而設計。
  • 重疊網絡:什麼讓我們等了這麼長時間?
    最後,4096(實際上是4094 + 2個有限制的ID)VLAN ID的限制使我們無法向私有雲基礎架構中添加更安全的隔離用戶組,或向公共雲/混合雲中添加租戶。重疊網絡成為救世主重疊網絡的面世和部署最終使IT經理們能夠釋放虛擬化的全部潛力,交付真正的IT靈活性——雖然迄今為止仍受到計算和存儲基礎架構(程度稍輕一些)的限制。
  • 網絡神經科學 Network neuroscience
    網絡神經科學通過將神經解剖學和複雜網絡相結合,從大腦拓撲結構角度整合大腦的結構和功能,進而描述、記錄、分析和建模神經生物學系統中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網絡神經科學特種了新的工具去創建全面的圖譜來記錄分子、神經元、大腦區域和社會系統之間的動態模式。同時網絡神經科學使用現代網絡科學的原理框架和計算工具對問題進行處理。
  • 解鎖萬億級市場:邊緣計算那些不「邊緣」的投資機會
    雲技術邊緣計算需要滿足多用戶共享網絡邊緣計算和存儲資源,但伺服器容量相比起雲計算處理中心的伺服器容量較小,因此需要引入雲化的軟體架構,將軟體功能按照不同能力屬性分層解耦部署,實現有限資源條件下任務處理的高可靠性、高靈活性、可擴展性。3.
  • 網絡時代新結構「中心管理 邊緣控制」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網絡規模越來越大,網絡核心交換機的負荷也越來越重,從用戶反饋的情況來看,網絡上的很多問題都是從邊緣網絡引發的。針對網絡發展的新趨勢,艾泰科技提出「中心管理、邊緣控制」的新型網絡拓撲。
  • 數據中心網絡壓力及邊緣計算漫談
    日前,以「共振」為主題的「2019銳捷網絡網際網路技術峰會」在北京舉行,中國IDC圈的記者有幸就一些數據中心網絡部署的問題採訪了銳捷網絡網際網路系統部總經理吳吉朋先生,以及銳捷網絡網際網路系統部技術總監高亮先生。
  • 腦區到腦網絡:認知神經科學的系統論轉向
    摘要:認知神經科學是一門以揭示心理功能的神經基礎為目標的前沿學科,從誕生伊始就面臨著還原論的批評。
  • 人工智慧更接近邊緣:針對物聯網的數據洪流強化生態系統
    AI從雲端擴散,「宙斯」枕戈待旦展望未來,Arm將專注於為下一代基礎設施技術奠定基礎,其中的重中之重是AI的去中心化。由於大型數據集與專屬的算力相當集中的緣故,今日大負荷的AI計算多數在雲端完成,特別是機器學習(ML)模型的訓練。但若把這些模型應用到真實世界中靠近決策點的推論時,以雲端為中心的AI模型就會捉襟見肘。
  • 施耐德電氣發布智能微型數據中心引領邊緣控制趨勢
    該解決方案採用一體化集成設計理念,由製冷、電源、配電、機櫃及氣流管理、環境監控和數據中心運維服務管理平臺等多個子系統構成,這是施耐德電氣基於模塊化數據中心,結合本地人工智慧控制器及遠程雲端數位化運維服務構建的面向邊緣計算的全新智能解決方案。 物聯網驅動的數位化時代,海量數據爆炸性增長並傳至雲端。
  • 美超微推出戶外邊緣系統
    美國加州聖何塞2020年3月4日 /美通社/ -- 企業計算、存儲、網絡解決方案以及綠色計算技術等領域的全球領導者美超微電腦股份有限公司(Super Micro Computer, Inc. )(Nasdaq:SMCI)將推出市面上首個戶外邊緣系統,適用於 5G RAN、AI推理以及智能邊緣應用,且採用IP65防護等級的伺服器
  • 數據中心網絡架構特點「新三樣」
    特點一:「東西」向流量   早期數據中心的流量,80%為南北向流量,現在已經轉變為70%為東西向流量。所謂南北向流量指的是數據中心外部用戶和內部伺服器之間交互的流量;東西向流量指的是數據中心內部伺服器之間交互的流量,也叫橫向流量。
  • 智能邊緣成為轉折性關鍵技術,英特爾聯合各界揭示機遇與挑戰
    」,來自英特爾的多位高管和技術專家,產業界專業人士以及科研大咖發表精彩觀點,探討了有關智能邊緣計算技術進展、前沿趨勢、產業應用,揭示智能邊緣所帶來的重大機遇及挑戰,為推動智能邊緣的進一步發展、產業的智能變革開啟了大門。
  • 神經科學+心理學+教育=?
    特別是對青少年階段「各個腦區之間更多的關聯互動,而腦內灰質容積卻顯著減少」和「邊緣系統和前額葉執行功能的連接平衡」;以及睡眠與學習關係「晝夜節律(晚睡晚醒,推遲上課時間)」等問題的解釋說明,都是大家非常關心的話題。在此基礎上,書中還詳細介紹了以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的實踐:由於積極的情緒能提升績效,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選擇學習的內容、方法和評估來為學習營造情緒氛圍。
  • Supermicro宣布推出智能邊緣系統,展示全新CloudDC系列伺服器
    DoNews 6月4日消息(記者 劉文軒)6月3日,作為企業計算、存儲、網絡解決方案和綠色計算技術的全球領先者,Super Micro Computer, Inc.在臺北舉辦的COMPUTEXOnline CEO專題演講中推出智能邊緣(Intelligent Edge)系統,並提前展示其全新CloudDC系列伺服器,該系統專為在雲端數據中心進行大規模部署而設計
  • 基於邊緣計算的大規模傳感器高頻採集系統研究
    大規模傳感器高頻採集系統將傳感器技術、現代網絡及無線通信技術、分布式信息處理技術、大規模信息處理系統等多項先進技術集中應用,基於邊緣計算,通過研究大規模高頻率採集傳感器數據情況下傳感器數據傳輸、存儲、處理和展示技術,開發一套通用的大規模高頻採集數據分析處理軟體,長時間持續綜合分析多個高頻採集設備的數據,並提供二次開發接口,為傳感器數據進一步挖掘處理提供基礎,可為傳感器採集系統的發展和應用推廣提供更廣闊的平臺
  • 美超微推出用於開放式5G無線接入網解決方案的伺服器級邊緣系統 |...
    這些功能加快了從專有硬體/軟體到5G安裝的開源軟體和分類硬體的行動網路發展。 美超微的兩個新系統是面向5G、Intelligent Edge以及基於第二代英特爾至強處理器的其他嵌入式應用的首批伺服器。E403-9P-FN2T 為高要求的環境而建,包括三個用於GPU和FPGA加速卡的PCI-E插槽。
  • 類腦計算背後的計算神經科學框架
    它連接了從最基本的生物物理層級, 到神經迴路(網絡), 然後大尺度神經迴路基礎上湧現的動力系統,以及動力系統所carry的信息流, 而在信息尺度之上, 我們得到計算,或者算法本身, 在此基礎上得到功能, 得到多種多樣的心智現象, 這也就是最高層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