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材院本科生在《大學化學》發文闡述芳香性概念的最新進展

2021-02-08 化材青年

芳香性是有機化學領域非常重要的概念,這一概念可追溯至1825年法拉第發現苯和1865年凱庫勒提出著名的單雙鍵交替環狀結構。時至今日,芳香性的內涵與外延仍在不斷擴展。1931年德國科學家休克爾提出[4n+2]規則用於判定化合物是否具有芳香性,一直沿用至今。隨著研究的深入,目前反休克爾規則的例子不斷湧現,包括莫比烏斯芳香性規則和貝爾德規則,立體芳香性、全局芳香性等新的芳香性概念逐步提出。

化材院光電材料與器件科研團隊三名本科生對芳香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認真閱讀了邢其毅先生《基礎有機化學》(第四版),在陶老師的指導下閱讀了相關外文原始文獻,了解了芳香性的歷史與前沿,並在老師指導下歸納整理成文。

審稿人高度評價該論文:該文綜述了芳香性概念的最新進展,從研究背景到理論與實驗的判據,特別是近五年來,大環化合物全局芳香性的研究,討論了不同氧化態、不同激發態、不同幾何結構對芳香性強弱、全局芳香性與局部芳香性之間的轉換以及全局(反)芳香性之間的切換的影響,見證了休克爾和貝爾德規則對各種超出預期範圍的大環化合物強大的理論包容性。該文對化學教學具有大的參考價值,語言表達精準,最近的文獻引用全面。總體而言,為一篇優秀的綜述類論文。

相關焦點

  • 席振峰研究小組在同芳香性分子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芳香性概念及芳香性體系在自然科學中極為重要。1959年提出的同芳香性概念(Homoaromaticity) 進一步發展了芳香性概念及芳香性體系。1970年前後理論計算預測半瞬烯(Semibullvalene)和氮雜半瞬烯(2,6-Diazasemibullvalene)是實現中性同芳香性的最可能分子。
  • 大連化物所等揭示σ型軌道重疊是非平面鐵配合物的芳香性來源
    大連化物所等揭示σ型軌道重疊是非平面鐵配合物的芳香性來源 2020-11-11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芳香性是化學的基本概念之一。在多數芳香化合物中,其共軛環一般通過軌道之間肩並肩的π型交蓋實現電子離域,因此大多傾向於平面結構。但是在金屬雜芳香化合物中,由於金屬d軌道具有不同的形狀和空間取向,為了實現電子離域的最大化,d軌道與p軌道之間的交蓋類型也可以是σ型交蓋,導致最穩定狀態的芳香性分子不一定是平面結構。
  • 18頁關於芳香性的綜述
    芳香性是有機化學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我們會得到不同的關於其描述性的定義,所以很多時候會造成理解上的誤區和不解,不僅是我們有不理解的地方
  • 從反芳香性向芳香性的突變
    而反芳香性物質由於共軛而引起能量提高,熱力學穩定性大大降低,難以穩定存在。如環丁二烯和環丙烯負離子都是反芳香性物質,即使在低溫下也不穩定。目前能夠成功分離的反芳香性物質極少。如何實現物質從反芳香性到芳香性的轉變,進而發掘其實用價值,是一個有待突破的問題。
  • 化學系趙亮研究小組研究發現金屬有機化合物中的超共軛芳香性
    化學系趙亮研究小組研究發現金屬有機化合物中的超共軛芳香性  清華新聞網5月24日電  5月17日出版的《自然 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由清華大學化學系趙亮和廈門大學化學學院朱軍作為通訊作者的研究論文「合成四核與八核金取代的雜環芳基化合物探索芳香性吲哚正離子
  • 學術快遞⑯| 青島大學雲茂金教授指導本科生在Optics Express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作為EIT的類似物,且不需要嚴苛的實驗條件,基於人工微納結構超材料實現的等離激元誘導透明(PIT)近年來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並被廣泛應用於超靈敏化學/生物傳感器。青島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本科生葛家豪為第一作者,雲茂金教授為通訊作者。推薦閱讀研究快報① | 山東大學陳峰教授團隊受邀在Advanced Optics Materials發表綜述文章!研究快報② | 山東理工大學張芳和邢飛團隊在新型低維材料光學非線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 異金屬夾層芳香性三明治化合物的合成及電子結構
    南開大學孫忠明組Nat Commun:異金屬夾層芳香性三明治化合物的合成及電子結構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三明治化合物由於其獨特的結構以及在烯烴聚合、不對稱催化及生物金屬有機領域的成功應用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 有機化合物的芳香性
    最初芳香性的定義著重於苯一類的環狀共軛體系的化學性質,這類化合物它們具有特殊的穩定性,不易發生氧化或加成反應,容易發生親電取代反應。對芳香性作深入和系統研究,奠定芳香性理論基礎的是Hückel 4n+2規則。即在閉合共軛多烯體系中,構成環的原子在同一平面或接近同一平面上,同時其π電子數符合4n+2 (n=0,1,2……),則該化合物具有芳香性。
  • 八本從事有機化學合成反應工作者必讀的書
    本書除保留了第3版的一些特點外,還具有如下新的特點:(1)書的版式作了更新;(2)內容編排更加緊湊合理;(3)簡單介紹了若干對有機化學作出貢獻的科學家,注意學科的繼承和發展;(4)介紹了現代有機化學對芳香性的介紹和理解;(5)結合現代有機化學的教學方法,更加重視對有機反應機理的分析、介紹和總結;(6)更加對一些重要的有機反應作了總結和分類,便於讀者的學習。
  • 湖南師範大學宋建新教授課題組最新科研進展
    在擴環卟啉家族中,含有吡啶單元的分子繼承了吡啶單元特有的鹼性及配位活性,因而在離子識別、質子誘導的構象翻轉以及芳香性-反芳香性-非芳香性轉換等方面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極大興趣。分別於1996年及1999年本科及碩士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化學化工學院,1999年進入湖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2年赴美國佛羅裡達大學進行訪問研究。2006年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赴日本京都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2011年回到湖南師範大學執教。2019年獲湖南省「芙蓉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 南開大學孫忠明組Angew:σ-芳香性誘導穩定的異金屬超四面體團簇
    自組裝的概念在許多學科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化學家可以通過「自組裝」這一有效的工具,利用各種各樣的建築基元來構建複雜的納米結構。在大多數情況下,自組裝產物的結構仍然取決於配體的合理選擇,反應條件的精心控制以及驅動力(氫鍵、範德華力和親金相互作用等)的操控。可以預見的是,小型的金屬簇能夠作為很好的建築模塊用於複雜結構的大體積金屬簇的組裝。
  • 研究揭示σ型軌道重疊是非平面鐵配合物的芳香性來源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葉生發團隊與北京大學教授席振峰、張文雄研究團隊合作,揭示非平面丁二烯基雙鐵化合物的芳香性來源於兩個鐵中心的
  • 于吉紅等AM綜述:沸石在C1化學中的最新進展、挑戰和機遇
    C1化學是包括CO、CO2、CH4、CH3OH和HCOOH在內的C1分子的催化轉化,在滿足環境要求的同時,在提供能源和化學品供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沸石是一種應用於化工業中的高效固體催化劑。隨著沸石基單功能、雙功能和多功能催化劑的設計和開發,沸石基催化劑被廣泛應用於C1化學中。
  • 厲害:中南大學一本科生在一區SCI發表論文!
    近日,中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15級本科生張絲雨撰寫的綜述文章「Recent Progress in the Fabrication, Properties, and Devices of Heterostructures Based on 2D Materials」在高水平SCI期刊
  • 吡啶的芳香性介紹
    因此,吡啶具有一定的芳香性。氮原子上還有一個sp2雜化軌道沒有參與成鍵,被一對孤對電子所佔據,使吡啶具有鹼性。吡啶環上的氮原子的電負性較大,對環上電子云密度分布有很大影響,使π電子云向氮原子上偏移,在氮原子周圍電子云密度高,而環的其他部分電子云密度降低,尤其是鄰、對位上降低顯著。所以吡啶的芳香性比苯差。
  • 由σ-和π-環引起的雙重芳香性|通訊-化學
    最近,《通訊-化學》發表的一項研究Double aromaticity arising from σ- and π- rings,通過實驗探究了雙陽離子六(苯硒基)苯(hexakis(phenylselenyl
  • 團簇超原子用於新材料基因研究獲進展
    腐蝕、防腐及催化等化學化工過程均涉及金屬團簇的研究,團簇已成為化學和材料研究的前沿和熱點。深入理解原子到分子、團簇、納米結構,再到宏觀物質的結構和功能演變,將推動化學走向「微觀化」、「精準化」和「交叉融合」。
  • 前沿院博士生在美國化學會志JACS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7月14日,前沿院有機化學研究中心曾小明博士團隊博士生韋玉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化學領域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影響因子12.113)上在線發表題為「Highly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Aromatic Ketones and Phenols Enabled by Cyclic (Amino)(alkyl)carbene Rhodium Complexes」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文章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單位均為西安交通大學。
  • 【直播】化學動力學初步,AC普通化學第7講即將開始!
    北大AC課程(Advanced Pre-University Courses, AC)是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根據國家新課標最新研製開發的高中高端學術性研究課程
  • 化學所等在團簇超原子用於新材料基因研究中取得進展
    腐蝕、防腐及催化等化學化工過程均涉及金屬團簇的研究,團簇已成為化學和材料研究的前沿和熱點。深入理解原子到分子、團簇、納米結構,再到宏觀物質的結構和功能演變,將推動化學走向「微觀化」、「精準化」和「交叉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