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師範大學宋建新教授課題組最新科研進展

2020-12-21 CBG資訊


導語


擴環卟啉是一類由多個吡咯及類似芳香環直接或通過個數不等的橋原子連接而成的、內部至少具有17原子路徑的大環化合物。擴環卟啉由於其獨特的光學、電學及與金屬配位的性質受到了科學家的廣泛關注。在擴環卟啉家族中,含有吡啶單元的分子繼承了吡啶單元特有的鹼性及配位活性,因而在離子識別、質子誘導的構象翻轉以及芳香性-反芳香性-非芳香性轉換等方面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極大興趣。近日,湖南師範大學宋建新教授課題組在該研究領域取得了新突破(Nature Communication 2020, 11, 6206)。


宋建新研究員課題組簡介


宋建新課題組致力於卟啉及其類似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近年來圍繞卟啉化學在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CS Central Sci.高水平學術期刊發表了系列論文。(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11088; 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648; 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2322; J. Am. Chem. Soc., 2018, 140, 16533;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8124;J. Am. Chem. Soc., 2019, 141, 18836; ACS Central Sci. DOI: 10.1021/acscentsci.0c01300 Nat. Commun., 2020, 11, 6206)


宋建新研究員簡介



宋建新,湖南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化學化工學院副院長。分別於1996年及1999年本科及碩士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化學化工學院,1999年進入湖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2年赴美國佛羅裡達大學進行訪問研究。2006年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赴日本京都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2011年回到湖南師範大學執教。2019年獲湖南省「芙蓉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其興趣主要集中在新穎卟啉類功能分子的設計、合成與性能研究。這些功能分子結構新穎、很多在近紅外區域具有一定的吸收,因而具有應用於光動力治療的潛力。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湖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湖南省高校創新平臺項目、湖南省普通高校學科帶頭人培育項目、湖南省「芙蓉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人才項目以及湖南師範大學人才引進項目等經費的資助。


前沿科研成果:苯/吡啶替八元擴環卟啉的合成及其對Pd(II)配位模式的調控


該課題組以三吡咯烷-a, a'-二(頻哪醇硼酸酯)9及間二溴苯/2,6-二溴吡啶為原料,利用Suzuki偶聯的方法合成了苯替八卟啉(1.1.0.0.1.1.0.0)/2,6-吡啶替八卟啉(1.1.0.0.1.1.0.0)(即化合物12/13)。核磁氫譜表明,1213均不具備全局芳香性;其單晶結構顯示,1213中均具備兩個空腔,因此具有與多個金屬離子作用的潛質。


圖1:化合物10-17的合成路線(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


1213均可以與醋酸鈀反應,分別得到兩個Pd插入其中的產物1415。然而在13與醋酸鈀的反應中,除了可以得到15外,還可以得到單側插Pd的產物16和螺環化合物17。這些插Pd產物的結構均得到了單晶衍射實驗的確認。


圖2:a), b), c), d)分別為化合物14, 15, 16, 17的晶體結構俯視圖(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


作者認為,螺環化合物17的生成經歷了13的構象轉化、金屬Pd的插入及之後的親核進攻三個步驟。


圖3:推測的螺環Pd物種17的生成機理(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


在中性或鹼性溶液中,1516不能夠相互轉化,但1516在少量三氟醋酸的作用下就能夠相互轉化,二者的平衡濃度受到三氟醋酸濃度的影響。在1.0或2.0當量三氟醋酸的存在下,平衡會移動至只有16生成。據此作者推斷1516穩定性(相對能量)相差不大,但與三氟醋酸作用後,質子化的16比質子化的15穩定。該猜測得到了計算化學的支持。


綜上,苯/吡啶替八卟啉可以通過三吡咯烷硼化物及相應的滷代物經Suzuki偶聯及之後的氧化反應得到。這些八卟啉化合物呈現出類似啞鈴的形狀。吡啶單元的加入使得吡啶替八卟啉可以以多種模式與PdII形成配合物。這些PdII配合物1516在酸性環境下可以相互轉化,轉化速率及平衡濃度取決於酸的濃度。研究表明吡啶雜環的引入,豐富了八元擴環卟啉類金屬配位結構的多樣性與可調控性,為新型分子開關的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


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Nat. Commun., 2020, 11, 6206上,該工作實驗部分主要由碩士研究生劉樂完成,碩士研究生胡智文對該工作進行了前期的探索。碩士研究生張芬妮博士研究生柳陽也參與了部分工作。



相關焦點

  • 湖南師大宋建新課題組在卟啉類功能分子設計與性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湖南師範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宋建新教授課題組在卟啉類功能分子設計與性能研究方面又取得了新的進展,在Nature子刊發表題為「Benzene- and pyridine-incorporated octaphyrins with different coordination modes
  • 湖南師範大學張友玉教授課題組在DNA納米傳感器用於溶酶體酸化與鉀離子流相關性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點擊上方小程序查看更多醫藥化工企業近日,湖南師範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張友玉教授課題組在DNA納米傳感器用於溶酶體酸化與鉀離子流相關性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張友玉教授課題組以兩個不同發射波長的上轉換納米顆粒為發射體,以金納米顆粒為淬滅劑,讓其與DNA triplex和quadruplex組裝,構建了兩種新型DNA納米傳感器,用於溶酶體腔內pH和K+的同時成像分析,以此探究溶酶體的酸化機制。結果表明:DNA triplex和quadruplex傳感器成功實現了對溶酶體內的pH和K+的同時成像。
  • 南開大學黃有教授課題組最新科研進展
    黃有教授課題組簡介黃有教授課題組現有研究人員10人,包括教授1名,博士研究生6名,碩士研究生3名。1986年本科畢業於河南師範大學化學系,1997年於浙江大學化學系獲得有機化學博士學位。1997-1999年,在南開大學元素所進行博士後工作(合作導師:陳茹玉院士),1999-2002年,在大阪大學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合作導師:Hidenobu Ohmori 和 Hatsuo Maeda)。2011年起,在南開大學化學院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 北京大學徐冰君教授課題組最新科研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徐冰君教授課題組在該研究領域取得了新突破。徐冰君教授課題組簡介徐冰君教授課題組長期致力於運用和發展原位表徵技術在分子層面上闡明反應機理,以此指導新能源和綠色化學領域中催化材料和過程的設計。
  • 最新進展|湖南師範大學PNAS上發文,揭示了聚合酶、輔因子蛋白和dsRNA之間的關鍵相互作用
    2018年6月25日,湖南師範大學劉紅榮聯手清華大學程凌鵬
  • 武漢大學孔望清教授課題組最新科研進展
    三年多來,課題組已在J. Am. Chem. Soc.孔望清,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6年至2011年在浙江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麻生明教授。2011年至2014年加入瑞士蘇黎世大學(UZH),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合作導師Cristina Nevado。2014年至2017年在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大學(EPFL),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合作導師是Jieping Zhu。
  • 南京師範大學謝蘭貴課題組:關於烯烴硫化芳基化反應的科研報導
    近日,南京師範大學謝蘭貴課題組報導了二甲基(甲基硫)鋶三氟甲烷磺酸鹽(DMTSM)促進的芳基鋅試劑(,201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有機化學專業,獲博士學位,導師:王中夏教授;2012-2015年先後在德國馬普煤化所和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導師:Nuno Maulide教授;2016獲歐盟研究委員會瑪麗居裡項目資助,在英國牛津大學擔任瑪麗居裡研究員,合作導師:Darren Dixon教授;2018加入南京師範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 湖南大學張明教授課題組在新型負極材料及器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湖南大學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張明教授課題組在ACSNano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Sulfur-Rich (NH4)2Mo3S13as a Highly Reversible Anode for Sodium/Potassium-Ion Batteries」。
  • 湖南大學段曦東教授課題組JACS:層數可控的二維材料NiTe2的製備
    來源 | 湖南大學 編輯 | 化學加導讀近日,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段曦東教授課題組在在二維材料層數連續大面積調控以及層數依賴的性能調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日前,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段曦東教授課題組首次通過常壓化學氣相沉積法(APCVD)實現了二維材料NiTe2層數的可控制備。隨著生長溫度以及NiCl2源的溫度的升高,實現了CVD生長體系中動力學到熱力學的轉變,進而實現二維材料NiTe2從單層,到雙層,三層、四層、五層和多層的大面積連續調控。
  • 湖南大學譚勇文教授團隊在納米多孔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湖南大學譚勇文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尖材料類期刊《Advanced Materials》(IF=27.398)發表題為「General Synthesis of Nanoporous 2D Metal Compounds with
  • Commun.杭州師範大學葉飛課題組在快速構建含氟螺環化合物...
    Matthias Beller教授合作在快速構建含氟螺環化合物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我校為第一通訊單位發表在國際化學領域頂尖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Nat.Commun.的最新影響因子為12.1,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9110-3)。  跳轉閱讀→
  • 物電院魯兵安教授課題組在儲能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原標題:物電院魯兵安教授課題組在儲能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日前,我校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魯兵安教授課題組在儲能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課題組楊鈺樺博士為第一作者、魯兵安教授為通訊作者,在ACS Nano(影響因子12.88)發表了題目為《Bacteria Absorption-Based Mn2P2O7-Carbon @ Reduced Graphene Oxides for High 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s》的論文。
  • 湖南師範大學公開招聘化學化工學院院長
    湖南師範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始於1938年創辦的國立師範學院理化系,目前學院下設化學系、化工系、製藥工程系和化學實驗中心,擁有石化新材料與資源精細利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化學生物學及中藥分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多個國家級與省部級平臺,以及化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化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化學學科是ESI排名前1%學科。
  • 湖南科大周虎教授課題組在纖維素基抗菌複合功能膜研究取得新進展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湖南科技大學周虎教授課題組通過溼法相轉化法和原位生成法製備了一種兼具降解和抗菌功能的Ag@AgCl-醋酸纖維素/絲素蛋白複合功能膜。利用醋酸纖維素/絲素蛋白複合膜基體上豐富的極性基團與Ag+離子形成離子鍵、配位鍵等作用,得到Ag@AgCl納米粒子負載量大、負載均勻、負載牢固的複合功能膜。
  • 江蘇師範大學石楓課題組Angew
    江蘇師範大學石楓課題組Angew:有機小分子協同催化下硝酮與2-吲哚甲醇的區域、對映選擇性(3+3)環加成反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近日,江蘇師範大學石楓課題組採用了一種新型的有機小分子協同催化策略——手性磷酸與六氟異丙醇的協同催化策略,實現了硝酮與2-吲哚甲醇的區域選擇性和對映選擇性(3+3)環加成反應
  • 心理學系方方教授課題組在視覺系統神經可塑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1月20日,《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 24(2), 222-227)刊發了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方方教授課題組的論文「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human left fusiform cortex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perceptual learning of faces」,報導了他們利用功能性和結構性磁共振腦成像以及心理物理學
  • 華東師範大學青年學者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徐林教授課題組和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海濤研究員課題組跨學科合作研究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上發表。
  • 東南大學趙遠錦教授課題組心臟晶片研究獲重要進展
    日前,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趙遠錦教授課題組在心臟晶片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課題組成員基於微流控技術開發了系列仿生螺旋纖維,並將其作為微彈簧用於心肌細胞收縮力學的傳感。
  • 湖南師範大學
    湖南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調劑信息 湖南師範大學關於2018年接收高質量生源調劑生的通知  為深入推進學校「雙一流」建設,提高生源質量,改善生源結構,我校設立「高質量生源調劑專項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