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金屬夾層芳香性三明治化合物的合成及電子結構

2020-10-27 X一MOL資訊

南開大學孫忠明組Nat Commun:異金屬夾層芳香性三明治化合物的合成及電子結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三明治化合物由於其獨特的結構以及在烯烴聚合、不對稱催化及生物金屬有機領域的成功應用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近年來關於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進展,例如「不含碳」的純無機夾心化合物[Ti(P5)2]2-Science, 2002, 295, 832-834);將單原子金屬夾心擴展到多原子金屬層的[Pd3Tr2Cl3]-Science, 2006, 313, 1104-1107);南開大學材料學院稀土中心孫忠明教授課題組於2015年報導了首例全金屬芳香性三明治團簇[Sb3Au3Sb3]3-J. Am. Chem. Soc., 2015, 137, 10954-10957),進一步擴展了芳香性配體的範疇。然而迄今為止,異金屬平面夾層的三明治化合物仍未見合成出來。

三明治化合物夾層的發展及代表性例子


近日,孫忠明教授課題組成功製備出一例由芳香性鍺團簇和異核夾層Ge@Pd3片段構成的無機三明治團簇化合物{(Ge9)2[η6-Ge(PdPPh3)3]}4-。

{(Ge9)2[η6-Ge(PdPPh3)3]}4-的核心團簇結構及夾層成鍵

{(Ge9)2[η6-Ge(PdPPh3)3]}4-的電荷分布以及化學鍵分析


芳香性[Ge9]2-單元作為配體穩定中間的異金屬夾層。夾層片段同時包含主族和過渡金屬,並以Ge原子為中心構成新穎的平面三角形結構。理論計算表明夾層中心的鍺原子為零價,這一新型的零價主族元素穩定機制不同於之前報導的由卡賓配體穩定的零價鍺化合物。理論計算結果表明Ge@Pd3中存在三個2c-2e Ge-Pd鍵,以及與兩個Ge9單元之間存在六個2c-2e Ge-Pd鍵。Ge9單元和中心Ge原子之間的兩個4c-2e鍵在穩定零價鍺方面起主要作用。該化合物是首例具有異核金屬夾層的三明治團簇化合物,其固相的成功合成進一步拓展了三明治化合物的邊界,表明金屬夾層可由不同種類的金屬共同構成。這種混合金屬夾層或許能夠為新型的三明治化合物帶來奇特的性質,也為三明治化合物新的應用提供更多機會。


該工作已經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發表,博士研究生徐紅磊為文章的第一作者。


A Sandwich-Type Cluster Containing Ge@Pd3 Planar Fragment Flanked by Aromatic Nonagermanide Caps

Hong-Lei Xu, Nikolay V. Tkachenko, Zi-Chuan Wang, Wei-Xing Chen, Lei Qiao, Alvaro Muñoz-Castro, Alexander I. Boldyrev, Zhong-Ming Sun

Nat. Commun., 2020, 11, 5286, DOI: 10.1038/s41467-020-19079-z


導師介紹

孫忠明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63445

課題組主頁

http://zhongmingsun.weebly.com/

https://mse.nankai.edu.cn/szm/list.htm

相關焦點

  • 有機化合物的芳香性
    芳香性是指芳香族化合物所特有的性質。芳香族化合物是指苯和類苯化合物,這是一類具有高度不飽和性的環狀化合物。
  • 化學系趙亮研究小組研究發現金屬有機化合物中的超共軛芳香性
    化學系趙亮研究小組研究發現金屬有機化合物中的超共軛芳香性  清華新聞網5月24日電  5月17日出版的《自然 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由清華大學化學系趙亮和廈門大學化學學院朱軍作為通訊作者的研究論文「合成四核與八核金取代的雜環芳基化合物探索芳香性吲哚正離子
  • 化學家合成史上最小芳香環
    在苯環的結構基礎上,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芳香環被化學家的巧手合成出來。你知道最小的芳香環是什麼嗎?事實上,這個最小芳香環的記錄是剛剛才創造的。這些化學家們利用鈉離子將兩個這樣的B3環以三明治的方式連接在一起,此種獨特的分子結構有希望用於製備半導體、超導和磁性材料。該研究成果發表於《Angew. Chem. Int. Ed.》。
  • 從反芳香性向芳香性的突變
    、能源、材料等諸多領域,商業中最常見的也是最重要的芳香化合物就是苯和甲苯,可生產苯乙烯、苯酚、苯胺及尼龍等。而反芳香性物質由於共軛而引起能量提高,熱力學穩定性大大降低,難以穩定存在。如環丁二烯和環丙烯負離子都是反芳香性物質,即使在低溫下也不穩定。目前能夠成功分離的反芳香性物質極少。如何實現物質從反芳香性到芳香性的轉變,進而發掘其實用價值,是一個有待突破的問題。
  • 大連化物所等揭示σ型軌道重疊是非平面鐵配合物的芳香性來源
    芳香性是化學的基本概念之一。在多數芳香化合物中,其共軛環一般通過軌道之間肩並肩的π型交蓋實現電子離域,因此大多傾向於平面結構。但是在金屬雜芳香化合物中,由於金屬d軌道具有不同的形狀和空間取向,為了實現電子離域的最大化,d軌道與p軌道之間的交蓋類型也可以是σ型交蓋,導致最穩定狀態的芳香性分子不一定是平面結構。
  • 研究揭示σ型軌道重疊是非平面鐵配合物的芳香性來源
    芳香性是化學的基本概念之一。在多數芳香化合物中,其共軛環一般通過軌道之間肩並肩的π型交蓋實現電子離域,因此大多傾向於平面結構。但是在金屬雜芳香化合物中,由於金屬d軌道具有不同的形狀和空間取向,為了實現電子離域的最大化,d軌道與p軌道之間的交蓋類型也可以是σ型交蓋,導致最穩定狀態的芳香性分子不一定是平面結構。
  • 18頁關於芳香性的綜述
    ,其實在學術界關於芳香性的定義,到目前也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各方都認同的定義。因這類化合物通常具有芳香的氣味, 因而得名「芳香的(Aromatic)」化合物。歷經近200年的發展, 「芳香性」的定義日趨豐富, 並且實驗上也不斷衍生出全新的結構與性質。從最開始的苯到苯的衍生物擴展到非苯環的芳香化合物;從電中性的化合物擴展到離子狀態的化合物;從單一的不飽和碳環化合物擴展到含有雜原子的環狀化合物,甚至有些無機物也具有芳香性。。。
  • 上海矽酸鹽所提出鋰硫電池「三明治」結構催化-導電界面構築
    基於此,該團隊提出了一種具有連續二維催化-導電界面的兼具催化和電子轉移功能的MoN-C-MoN 「三明治」宿主結構作為鋰硫電池的硫正極宿主材料。這種三層結構沿厚度方向存在於單個納米片顆粒中,促使了雙面外層氮化物極性表面對S/Li2Sx的強保形吸附和高效轉化,以及中間碳夾層的高通量電子轉移。
  • 俄羅斯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可以高效合成金屬基催化劑的方法
    來自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RUDN)和Nesmeyanov有機元素化合物研究所(INEOS)的化學家團隊合成了兩個效率幾乎為100%的異金屬簇。這些化合物可作為催化劑用於製藥、生產聚合物和化學工業的其他分支。該研究結果發表在《Journal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上。
  • 化材院本科生在《大學化學》發文闡述芳香性概念的最新進展
    芳香性是有機化學領域非常重要的概念,這一概念可追溯至1825年法拉第發現苯和1865年凱庫勒提出著名的單雙鍵交替環狀結構。時至今日,芳香性的內涵與外延仍在不斷擴展。1931年德國科學家休克爾提出[4n+2]規則用於判定化合物是否具有芳香性,一直沿用至今。
  • 席振峰研究小組在同芳香性分子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芳香性概念及芳香性體系在自然科學中極為重要。1959年提出的同芳香性概念(Homoaromaticity) 進一步發展了芳香性概念及芳香性體系。1970年前後理論計算預測半瞬烯(Semibullvalene)和氮雜半瞬烯(2,6-Diazasemibullvalene)是實現中性同芳香性的最可能分子。
  • 吡啶的芳香性介紹
    吡啶的結構與苯非常相似,近代物理方法測得,吡啶分子中的碳碳鍵長為139pm,介於C-N單鍵 (147pm)和C=N雙鍵(dao128pm)之間,而且其碳碳鍵與碳氮鍵的鍵長數值也相近,鍵角約為120°,這說明吡啶環上鍵的平均化程度較高,但沒有苯完全。
  • 三萜類化合物stelletin E的全合成
    以stelletin E(3)為代表的stelletins類化合物具有挑戰性的trans-syn-trans骨架結構,它們與schweinfurthins
  • 科學家首次合成層狀2D結構電子晶體:導電性「秒殺」石墨烯
    美國研究人員首次合成出層狀2D結構的電子晶體,從而將這一新興材料帶入納米材料「陣營」。研究人員表示,合成層狀電子晶體導電性能甚至優於石墨烯,有望用於研製透明導體、電池電極、電子發射裝置以及化學催化劑等諸多領域。新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化學會志》上。
  • 中美科學家:超薄石墨烯「三明治」式的微型靈敏磁場傳感器
    由中國、美國的物理學家組成的一個研究團隊,通過使用超薄石墨烯「三明治」製造了一種微型磁場傳感器,該傳感器可以在比以前的傳感器更大的溫度範圍內工作,同時還可以檢測磁場中的微小變化,而這些變化可能會在更大的磁場背景中丟失。
  • 有機化合物合成出現新技術
    60多種新的化合物,其中90%為新化學實體(NCE)——這些新化學實體在以前看來不是缺乏合成的現實條件就是根本不可能合成。  碳-碳耦合方法在有機化合物合成中具有重要地位,不過迄今這種方法一直被其局限性所困擾:如果其中一種原料化合物包含的官能團附著於其主體結構上,實驗就經常以失敗告終;而且在「雜原子」——非碳原子例如氮原子、氧原子和碘原子等——出現的情況下,這種方法經常不太靈驗,儘管這些「雜原子」在化學合成中十分重要。
  • 韓國開發出基於適體的夾層式生物傳感器
    基於適體-抗體的夾層式生物傳感器和基於適體配對的夾層式生物傳感器 以下是Man Bock Gu教授的採訪記錄。 問:您能否解釋一下何為生物傳感器?因此,我們正致力於開發一對適體,能夠同時在兩個不同位點結合相同的靶標,使得三明治結構(適體1-靶標-適體2)成為可能。事實上,我們擁有自己的適體開發技術,能夠成功開發一對適體,我們把這種方法稱為「Graphene-oxide SELEX(GO-SELEX)」。通過使用這種GO-SELEX,我們已經能夠為包括蛋白質生物標誌物和病毒在內的幾種不同標靶開發出多對適體,並且非常成功,足以證明該技術的優勢。
  • 2020剛剛到來,2019化學家造出的哪些化合物最炫酷?
    2020剛剛到來,2019化學家造出的哪些化合物最炫酷?近日,美國化學會旗下的《化學與工程新聞》(C&EN)發布了「2019年度分子」(Molecules of the Year),共有7個化合物登上明星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