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學家:超薄石墨烯「三明治」式的微型靈敏磁場傳感器

2020-12-03 量子認知

由中國、美國的物理學家組成的一個研究團隊,通過使用超薄石墨烯「三明治」製造了一種微型磁場傳感器,該傳感器可以在比以前的傳感器更大的溫度範圍內工作,同時還可以檢測磁場中的微小變化,而這些變化可能會在更大的磁場背景中丟失。

該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為:「超淨石墨烯霍爾傳感器的磁場檢測極限」,發表在今天的《自然通訊》上。

論文第二作者、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王雷(Lei Wang),開發了一種三明治技術,研究團隊通過將石墨烯夾在六方氮化硼片之間來創建了這種微米級的霍爾效應傳感器,從而使該器件可在比以前的霍爾傳感器更大的溫度範圍內工作。

研究使用掃描探針進行磁成像,他們的首選探頭之一是超導量子幹涉設備,即SQUID,它在低溫和小磁場下都能很好地工作。

研究人員說:「我們希望通過使用其他類型的傳感器(霍爾效應傳感器)來擴展我們可以探索的參數範圍。」 「它可以在任何溫度下工作,我們已經證明它也可以在強磁場下工作。霍爾傳感器以前曾在強磁場下使用,但是它們通常無法檢測頂部的微小磁場變化磁場。」

霍爾效應是凝聚態物理學中眾所周知的現象。當電流流過樣品時,它會在磁場作用下彎曲,從而在樣品的兩側產生與磁場成比例的電壓。霍爾效應傳感器用於各種技術,從手機到機器人技術再到防抱死制動系統。這些設備通常由諸如矽和砷化鎵之類的常規半導體製成。

研究小組決定嘗試一種更新穎的方法。

在過去的十年中,石墨烯片的使用蓬勃發展,即以蜂窩狀晶格排列的單層碳原子。但是,當將石墨烯片直接放置在矽基板上時,石墨烯器件通常無法達到由其他半導體製成的器件的要求。石墨烯片在納米級「皺縮」,從而抑制了其電性能。

研究小組採用了一種最新開發的技術來釋放石墨烯的全部潛力,將其夾在六方氮化硼片之間。六方氮化硼具有與石墨烯相同的晶體結構,但是電絕緣體,可使石墨烯片平放。夾層結構中的石墨層充當靜電門,以調節可在石墨烯中導電的電子數量。

研究人員說:「六角形氮化硼和石墨的封裝使電子系統超淨。」 「這使我們可以在比以前更低的電子密度下工作,並且有利於增強我們感興趣的霍爾效應信號。」

研究人員能夠創建一個微米級的霍爾傳感器,其功能與室溫下報告的最佳霍爾傳感器相同,而在溫度低至4.2開爾文(或華氏452.11華氏度)的情況下,其性能優於其他霍爾傳感器。

石墨烯傳感器非常精確,它們可以識別出磁場中相對於背景磁場的微小波動,該背景磁場要大六個數量級(或大小的一百萬倍)。即使對於高質量的傳感器,檢測這種細微差別也是一個挑戰,因為在高磁場中,電壓響應變為非線性,因此更難解析。

研究團隊計劃將石墨烯霍爾傳感器整合到掃描探針顯微鏡中,以對量子材料進行成像並探索物理現象,例如磁場如何破壞非常規的超導性以及電流在特殊材料(例如拓撲金屬)中的流動方式。

研究人員表示:「磁場傳感器和霍爾傳感器是許多現實應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項工作確實使超淨石墨烯成為製造霍爾探針的上乘材料。這在某些應用中並不實際,因為很難製造這些設備。但是材料生長和自動化的途徑不同。人們正在探索的三明治的組裝。一旦有了石墨烯三明治,就可以將其放置在任何地方,並將其與現有技術集成。」

參考:Magnetic field detection limits for ultraclean graphene Hall sensor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DOI: 10.1038/s41467-020-18007-5

#石墨烯#

相關焦點

  • 石墨烯傳感器發現磁場中的細微之處
    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超薄石墨烯&34;製造出一種微小的磁場傳感器,該傳感器可以在比之前傳感器更於溫度範圍內工作,同時還可以檢測磁場的微小變化,否則這些變化可能會在更大的磁背景中丟失。他們的探針之一是超導量子幹涉裝置,即S會,在低溫和小磁場下運行良好。論文的主要作者、博士生布賴恩·舍費爾(Brian Schaefer)說:&34;它可以在任何溫度下工作,我們已經表明,它也可以工作到高磁場。霍爾傳感器以前在高磁場中使用過,但它們通常無法檢測磁場頂部的小磁場變化。
  • 中美科學家攻克柔性電子充電,實現石墨烯力學傳感器自充電
    DeepTech 聯繫到程寰宇,他表示這是一次中美科學家合作的成果。其中,閩江學院張誠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程寰宇教授和王軍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福建省教育廳中青年教育科研項目以及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平臺的支持。
  • 霍爾效應傳感器發現磁場中的細微差別
    使用超薄石墨烯「三明治」製造了一個微型磁場傳感器,該傳感器可以在比以前的傳感器更大的溫度範圍內工作,同時還可以檢測磁場中的微小變化,否則這些變化可能會在更大的磁場背景中丟失。「「三明治」結構用作超靈敏霍爾效應器件」由物理學助理教授卡佳·諾瓦克(Katja Nowack)領導的研究人員創造了這種微米級的霍爾效應傳感器,從而使該器件可在比以前的霍爾傳感器更大的溫度範圍內工作。該小組的論文「超淨石墨烯霍爾傳感器的磁場檢測極限」於8月20日在《自然通訊》上發表。
  • 攻克柔性電子充電,實現石墨烯力學傳感器自充電
    攻克柔性電子充電難,實現石墨烯力學傳感器自充電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科學與力學系程寰宇助理教授,與福建閩江學院王軍教授以及南京大學唐少龍教授等合作,實現了褶皺石墨烯力學傳感器的自供能設計,研究論文以《用於自供電可拉伸系統的高能全合一可拉伸微超級電容器陣列和基於三維雷射誘導石墨烯泡沫裝飾介孔ZnP納米片》(High-energy all-in-one
  • 中美科學家聯合研究、 全球首個高性能可拉伸自供能系統誕生
    DeepTech 聯繫到程寰宇,他表示這是一次中美科學家合作的成果。其中,閩江學院張誠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程寰宇教授和王軍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福建省教育廳中青年教育科研項目以及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平臺的支持。
  • 用橡皮泥「玩」出超靈敏石墨烯傳感器
    ,開啟了打造超高靈敏傳感器的新機會。這也我們開啟了一項為期30個月的超高靈敏傳感器研究計劃。」這項研究報告主題是「使用黏彈性的『石墨烯-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實現靈敏的機電傳感器」(Sensitive electromechanical sensors using viscoelastic graphene-polymer nanocomposites),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中,文中詳細介紹混合石墨烯納米薄片至具有高度黏彈性的聚矽氧烷基體(即一般市售的Silly
  • 基於3D雷射誘導石墨烯的可伸縮微型超級電容器自供電可穿戴設備
    基於3D雷射誘導的石墨烯可伸縮的微型超級電容器,可自供電可穿戴設備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煥宇教授科學與力學系的多蘿西·奎格(Dorothy Quiggle)職業發展教授,教授Huanyu" Larry" 程煥宇教授帶領的一組國際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自供電,可拉伸的系統,該系統將用於可穿戴式健康監測和診斷設備
  • 科學家研發貼牙微型傳感器 助力飲食健康監控
    用於監測飲食攝入量的可穿戴設備的研究就受困於上述限制,例如:需要使用口腔防護裝置、笨重的電線以及因為傳感器迅速老化而需要經常更換等。近日,塔夫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突破了這些限制。該解決方案的核心器件是一個微型傳感器,只有2毫米見方那麼大,可以靈活地粘合在不規則的牙齒表面。
  • 超靈敏「電子鼻「:傳統傳感器的300倍
    原標題:殘次石墨烯可造超靈敏「電子鼻」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科學家日前開發出一種能夠分辨出單個氣體分子的超高靈敏度「電子鼻」。這種新型氣體傳感器對氣體分子的吸收能力比傳統化學傳感器強300倍。   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用來製造這種高靈敏度「電子鼻」的材料竟是此前被認為殘次品的、存在缺陷的石墨烯。
  • 物理學家使用石墨烯來構建一個極小的磁場探測器
    #石墨烯#通常,最重要的是最細微的科學測量,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超小型設備,即使在非常微弱的情況下也能夠檢測磁場。由於具有檢測微弱磁場的能力,這種最新的SQUID設計將使微型儀器對科學家更加有用。瑞士巴塞爾大學的物理學家戴維·英多尼斯(David Indolese)說: 「我們的新型SQUID由複雜的六層堆疊的二維材料組成。」常規的SQUID(左)和新的SQUID(右)。
  • 量子材料可以利用屈曲的石墨烯模擬巨大的磁場
    信用:姜玉航冷卻的石墨烯模仿了將有益於電子設備的巨大磁場的影響。根據Rutgers領導的研究,石墨烯是鉛筆中使用的極薄的二維石墨層,當附著在平面上時冷卻時會彎曲,產生漂亮的褶皺圖案,這可能有助於尋找新型量子材料和超導體。
  • 基於石墨烯和矽肖特基接觸的紅外輻射傳感器
    (KTU)材料科學研究所的一組研究人員創建了新的基於石墨烯和矽肖特基接觸的紅外輻射傳感器,這些傳感器比目前市場上使用的紅外傳感器更有效。 石墨烯使傳感器更加靈敏 肖特基接觸傳感器通常由生長在半導體上的金屬層組成。該金屬在半導體表面層中產生電場。 「當在金屬或半導體表面層中產生光電子(由原子從原子釋放的自由電子)時,它們可以被電場提取並形成所謂的光電流,該光電流可以測量並用於評估光強度(包括紅外線輻射。」ŠarûnasMeškinis博士說。
  • 科學家通過石墨烯製成惰性氣體的傳感器
    打開APP 科學家通過石墨烯製成惰性氣體的傳感器 cnBeta.COM 發表於 2020-11-30 11:24:45 石墨烯具有優異的強度、柔韌性和導電性,在很多不同的領域都有很大的潛力,這可能會延伸到無味、無色氣體的檢測上。
  • 考納斯理工大學研究團隊開發了新款基於石墨烯-有機矽肖特基接觸的紅外傳感器
    此外,該傳感器還常用於夜視設備、建築節能控制系統、光通信線路、運動傳感器和藥品等領域。如今機場也正在使用紅外傳感器完成乘客體溫的遠程測量,以檢測出感染了Covid-19病毒的人。在過去的兩年中, 考納斯理工大學(KTU)的科學家一直在致力於改進紅外傳感器。  該研究團隊的首席研究員Šarūnas Meškinis博士指出,肖特基接觸式傳感器的製造技術比其他紅外傳感器要簡單得多。
  • 基於3D雷射誘導的石墨烯泡沫超級電容器陣列的供能策略
    近日,閩江學院張誠博士、王軍教授與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程寰宇教授、南京大學唐少龍教授等合作,報導了利用柔性可延展的納米發電機及微型超級電容器陣列為褶皺石墨烯力學傳感器的供能策略。研究人員利用贗電容特性的ZnP多孔超薄納米片與雷射直寫石墨烯(LIG)複合材料製備了島橋構型的叉指結構微型超級電容器陣列。兩種不同儲能機理電極材料的高效複合,實現了電容器在不犧牲功率密度和循環壽命的條件下大幅提升其能量密度;藉助微型超級電容器陣列的串聯/並聯,有效的調控了儲能系統的輸出電壓/電流特性。
  • 石墨烯是什麼?石墨烯夾雜在超導體之間的奇異變化
    石墨烯高性能光學器件可用於成像、顯示、傳感器和高速通信。題為「由碳化矽襯底與微米量級石墨烯結合製成的光電電晶體的位置依賴和毫米範圍光電探測」的論文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該項目受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國土安全部的聯合資助,同時,它也受到國防威脅降低局的資助。   極薄碳層具有獨特的光學和電子性質,石墨烯有希望製成高性能光電器件。
  • 科學家設計出石墨烯波紋結構應力傳感器
    中科院物理所科研人員最近在石墨烯電子皮膚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美國化學會·納米》
  • 科學家將石墨烯「氣球」作為檢測惰性氣體的傳感器
    石墨烯具有優異的強度、柔韌性和導電性,在很多不同的領域都有很大的潛力,這可能會延伸到無味、無色氣體的檢測上。
  • 新型緊湊型超靈敏磁力計研發成功,比傳統霍爾效應傳感器高20倍
    6月8日消息,布朗大學的一個物理學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的緊湊型超靈敏磁力計。研究人員說,這種新設備可能在涉及弱磁場的各種應用中很有用。「從我們的電子設備到跳動的心臟,幾乎我們周圍的所有事物都會產生磁場,我們可以利用這些磁場來獲取有關所有這些系統的信息,」布朗物理系主任,《物理學》雜誌的高級作者岡曉說。描述新設備的文件。「我們發現了一類超靈敏的傳感器,但是它們又小巧,製造便宜,消耗的功率也不大。我們認為這些新型傳感器可能有很多潛在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