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學家聯合研究、 全球首個高性能可拉伸自供能系統誕生

2020-11-30 DeepTech深科技

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科學與力學系程寰宇助理教授,與福建閩江學院王軍教授以及南京大學唐少龍教授等合作,實現了褶皺石墨烯力學傳感器的自供能設計,研究論文以《用於自供電可拉伸系統的高能全合一可拉伸微超級電容器陣列和基於三維雷射誘導石墨烯泡沫裝飾介孔ZnP納米片》(High-energy all-in-one stretchable micro-supercapacitor arrays based on 3D laser-induced graphene foams decorated with mesoporous ZnP nanosheets for self-powered stretchable systems)為題發表於國際能源頂級刊物 Nano Energy。

DeepTech 聯繫到程寰宇,他表示這是一次中美科學家合作的成果。其中,閩江學院張誠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程寰宇教授和王軍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福建省教育廳中青年教育科研項目以及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平臺的支持。

圖 | 研究成果發表於 Nano Energy

自供能電子器件具有重大科學意義

研究痛點主要是,當前柔性電池、可穿戴設備等柔性電子器件憑藉質量輕、易結合皮膚、能承受力學變形等優勢,逐漸在器件製備中嶄露頭角。然而,目前所採用的傳感器,普遍需要使用外部供能。此外,常見電池或超級電容器的能量密度低、拉伸能力也有限,這意味著它們無法很好地給柔性電子器件供電。

那麼,有沒有其他供電方式?程寰宇告訴 DeepTech,該研究團隊考慮到,人體在熱量散發、關鍵旋轉、體重做功、中心垂直位移、組織和其它附屬臟器的彈性形變過程中,可以產生電能,這就給柔性電子器件的供能提供了上好機會。因此,設計可穿戴的自供能電子器件有望實現這些設備自身的永久供能,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應用前景。

為此,研究團隊考慮通過設計柔性可延展納米發電機將人體機械能傳化為電能,並將其存儲於柔性可延展微型超級電容器陣列,從而實現基於褶皺石墨烯的力學傳感器的自供能。

圖 | 柔性可穿戴傳感器設計圖

具體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通過低成本的雷射照射和簡單的噴塗塗層方法,製備出基於雷射還原石墨烯泡沫和 ZnP(磷化鋅)超薄多孔納米片的複合結構(ZnP@LIG)電極材料。複合結構電極材料的厚度和圖案,可分別通過雷射功率和電腦進行調控,該策略為定製各種形貌和結構的功能電極提供了新方向。

圖 | 一種多功能可拉伸微型超級電容器陣列(MSCAs)的合成過程和光學圖像

據程寰宇介紹,三維多孔互聯的 LIG (光還原石墨烯) 骨架能夠大幅縮短載流子(離子和電子)輸運路徑,超薄多孔的磷化鋅納米片為贗電容反應,則可提供豐富的電化學活性位點,通過協同利用碳材料的雙電層電容和過渡金屬化合物的贗電容儲能機理,再基於 ZnP@LIG 複合結構電極,就有希望獲得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的平面微型超級電容器。

圖 | ZnP@LIG 複合結構材料的形貌和結構表徵

他還表示,DFT (密度泛函理論計算) 第一性原理計算和紫外光譜測試表明,鋅基納米片磷化處理大幅降低了其能隙寬度,說明磷化鋅相對於 ZnO 納米片具有更加優異的導電性能。

此外,DFT 計算還表明電解質離子(Na+,K+)在磷化鋅納米片表面的吸附能力,遠大於 ZnO 納米片的吸附能,這說明磷化鋅納米片表面可存儲更多電解質離子。因此,相比 ZnO 納米片來說,磷化鋅不僅可存儲更多的載流子,且更有利於載流子的快速輸運。

圖 | 平面微型超級電容器陣列串聯 / 並聯的結構圖、電學示意圖、電容性能及在拉伸過程中的電學輸出性能

談及 ZnP@LIG 混合電極的優越電化學性能,程寰宇舉了一組數據:ZnP@LIG 混合電極在 1 A g-1 時容量為 1425 F g-1,在 30 A g-1 時容量為 926 F g-1,在 Na2SO4 水溶液電解液中 5000 次循環後容量保持為 68.5%。相比同類混合電極,性能較為出色。

此外,將島橋布局的平面 MSCAs 以串行 / 並行方式連接,可形成具有優越能量密度和定製電壓 / 電流的多功能可伸縮能源輸出,並表現出穩定的對抗彎曲和拉伸變形,其中,拉伸變形高達 100%。故此,島橋構型的平面微型超級電容器陣列的設計思路,為構建高性能柔性可延展電源奠定了結構基礎。

圖 | 利用柔性可延展納米發電機收集能量、柔性可延展微型超級電容器陣列存儲能量的褶皺石墨烯力學傳感器自供能示意圖及機電性能圖

程寰宇告訴 DeepTech,可伸縮 MSCAs (平面微型超級電容器陣列) 已與基於褶皺石墨烯的可伸縮應變傳感器集成在一起,集成後的傳感器表現出優異的傳感係數。這種 MSCAs 陣列還能為設計柔性傳感器提供研究平臺,有望與溫度傳感器、血氧傳感器、血糖傳感器、心率傳感器等電子器件構建綜合傳感系統,從而為構築自供能、柔性可延展傳感系統提供新型設計思路。

研究成果創新之處

程寰宇表示,本次研究主要有三大優勢。

第一,材料方面,獨特的非層狀二維納米材料磷化鋅(Zn3P2)相比普通的二維層狀材料,在同樣具備高比表面積的情況下,不會因為範德華力(van der Waals force,分子間作用力)而使納米材料層層堆積一起,從而有效保持納米材料的高比表面積。同時,非層狀二維納米材料還可通過調節自身帶寬 / 導電性、和材料上的缺陷特性等來進一步提升能量密度和器件性能。

第二,在非層狀二維納米材料磷化鋅材料的基礎上,通過低成本的雷射照射掃描,可把商用聚醯亞胺或其他聚合物轉變成雷射誘導石墨烯多孔泡沫結構。這種多孔材料結構其一可以有效提高電極材料磷化鋅的裝載而提升能量密度,另一方面能夠提升電子輸運和保持高效的離子導電特性。此外,親水的磷化鋅納米片在多孔泡沫上還可增加電解液親潤性,從而幫助離子快速進入,並使基於碳材料的石墨多孔泡沫通過產生電容來縮短電子離子的輸運距離。這些協同作用,均體現出 ZnP@LIG 電極優異的電化學性能。

第三,和三明治結構的傳統電容器相比,具有平面結構設計的超級電容器的厚度極大地降低,使其具備很好的彎曲特性,在比較大的彎曲變形過程中而不被破壞。此外,平面結構也能降低離子擴散距離,進而提高超級電容器的性能。而獨特的島橋結構讓它具備可拉伸的功能。具體來說,就好比彈簧被拉開了一樣,裡面的材料本身沒有被拉長,只是結構被展開。因而,超級電容器具備了可拉伸的性能,島橋結構通過串並聯連接同時也可以調節超級電容器的電壓和電流輸出以滿足特定的需求。

程寰宇表示,島橋結構的設計以後可以做更大、更多的陣列。對大型交通工具比如車、船、電動車等,這種設計能提高它們電流電壓輸出的能力。在超級電容器方面,現在使用的是摩擦電,未來也可使用壓電、熱電、柔性太陽能電池板等其他形式。在傳感器方面,該團隊現在驅動的應變傳感器,將來也可用於驅動心電傳感器、溫度傳感器、電化學傳感器等,其中電化學傳感器可以分析生物溶液(比如汗液 / 唾液 / 淚液 / 血液 / 尿液等)。

他還表示,開發基於單一多功能材料的所有組件的自供電系統,儘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經過改進後,電子材料和器件結構的耦合設計原理,已被證明可為未來高性能可伸縮、或可穿戴系統發展的強大工具支撐。

在應用方面,據程寰宇介紹,一直和該團隊合作的 Actuated Medical, Inc. 公司,有望繼續就該成果進行合作。他表示:「我們和這家公司有多項合作項目,都是關於低成本柔性傳感器,特別是圍繞雷射誘導石墨烯泡沫。」

相關焦點

  • 全球首個高性能可拉伸自供能系統誕生電
    全球首個高性能可拉伸自供能系統誕生電 DeepTech深科技 發表於 2020-12-04 14:48:08 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科學與力學系程寰宇助理教授
  • ...個高性能可拉伸自供能系統誕生:攻克柔性電子充電難,實現石墨烯...
    雲財經訊,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科學與力學系程寰宇助理教授,與福建閩江學院王軍教授以及南京大學唐少龍教授等合作,實現了褶皺石墨烯力學傳感器的自供能設計,研究論文以《用於自供電可拉伸系統的高能全合一可拉伸微超級電容器陣列和基於三維雷射誘導
  • 中美科學家攻克柔性電子充電,實現石墨烯力學傳感器自充電
    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科學與力學系程寰宇助理教授,與福建閩江學院王軍教授以及南京大學唐少龍教授等合作,實現了褶皺石墨烯力學傳感器的自供能設計,研究論文以《用於自供電可拉伸系統的高能全合一可拉伸微超級電容器陣列和基於三維雷射誘導石墨烯泡沫裝飾介孔ZnP納米片》(High-energy all-in-one stretchable micro-supercapacitor
  • 攻克柔性電子充電,實現石墨烯力學傳感器自充電
    原標題:全球首個高性能可拉伸自供能系統誕生!攻克柔性電子充電難,實現石墨烯力學傳感器自充電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科學與力學系程寰宇助理教授,與福建閩江學院王軍教授以及南京大學唐少龍教授等合作,實現了褶皺石墨烯力學傳感器的自供能設計,研究論文以《用於自供電可拉伸系統的高能全合一可拉伸微超級電容器陣列和基於三維雷射誘導石墨烯泡沫裝飾介孔ZnP納米片》(High-energy all-in-one
  • 液態金屬可拉伸電路可穿戴智能服裝通過高性能洗滌試驗
    液態金屬可拉伸電路可穿戴智能服裝通過高性能洗滌試驗近日Liquid Wire Inc.宣布,其可拉伸電路已通過高性能服裝製造商要求的嚴格清洗測試。Liquid Wire於2016年在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成立,現已確立了自己在柔性和可拉伸金屬凝膠電路新興領域的全球領導者的地位。該公司使用基於獲得專利的無毒鎵合金並經過專有添加劑改性的金屬凝膠,在塑料和紡織品基材上生產先進的流體迴路。最終的電路由包裹在柔軟彈性材料中的流體互連組成,從而複製了移動人體的機械行為。
  • 可拉伸性一維柔性電子器件首篇綜述
    近日,韓國延世大學的李泰淵(Taeyoon Lee)教授以及瑞士蘇黎世的生物傳感器和生物電子實驗室的李家宏(Jaehong Lee)博士聯合在《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了該領域的第一篇綜述文章。該文章介紹了一維可拉伸電極的最新工藝,對具有代表性的導電材料、高性能一維可拉伸電極的製備技術以及各種一維可拉伸電子器件的設計與應用進行了深入討論。
  • UCLA賀曦敏《Matter》:普適製備用於可穿戴電子的高性能可拉伸導電水凝膠
    可拉伸導電材料是軟電子學的關鍵組成部分,通常需要多個組件協同貢獻良好的機械、電氣和界面性能。其內在的變形性和可靠性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主要包括:對導電聚合物的分子結構或形貌進行修飾、在可伸縮網絡中加入導電納米填充物以及將液態金屬嵌入彈性體中等。
  • 高合HiPhi X發布全球首個可進化自定義數字燈光系統
    日前智能純電品牌高合HiPhiX發布了它全球首個可進化自定義數字燈光系統,和由PML可編程智能大燈和 ISD智能交互燈兩大創新設計的核心燈組。所以它能做到什麼呢?您可算問著了。
  • 中美科學家擬聯合開展太平洋南海海洋氣象研究
    中新社廣州七月十七日電 (記者 唐貴江)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美國夏威夷大學的科學家十七日於此間達成一項合作協議,雙方將聯合開展包括學者交流、建設氣象實驗室、聯合開展野外海洋氣象調查等在內的多個項目計劃,重點針對太平洋、南海等地的颱風、環流等海洋氣象進行研究,該項計劃為期五年。
  • 今日科技話題:高性能電極材料、冰刻研究、新型納米武器、北極航道監測試驗衛星、聚乳酸生物塑料、暗物質
    這一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碳》(Carbon)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朱錫鋒教授研究團隊提出「廢棄生物質製備高性能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的新方法,採用農林廢棄物熱解獲得的重質生物油和廚餘垃圾中的小龍蝦殼,通過簡單的合成即可製備高性能超級電容器的電極材料。
  • 中美科學家發現大熊貓牙齒能自我再生
    中美科學家發現大熊貓牙齒能自我再生) 核心提示:港媒報導還稱,研究團隊正在利用這些發現開發高性能材料,用於仿生人類假牙和耐用陶瓷。
  • 宮頸癌成為首個全球承諾消除的癌症
    報告建議,在信息革命和數位化為全球主要技術趨勢的時代,美國應優先投資可軍事化的雲計算、人工智慧、自治系統、基因組學等數字和信息技術,具有明確作戰價值的高超聲速技術、定向能武器等關鍵軍事技術,以及有助於抵禦戰略意外的量子技術、腦機接口、納米技術等未知變革技術。美國國家技術戰略的優先事項為增加研發支出、促進高技能移民、提供數據和技術標準、維護支持創新的政策和生態等。
  •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可拉伸材料:能發光 可自愈
    原標題:科學家研製出新型可拉伸材料:能發光 可自愈近日,據外媒《NatureMaterials》報導稱,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能夠發光和實現自我修復的新型可拉伸材料—— HELIOS,它採用的是氟彈性體+表面活性劑的「獨特混合物」製作而成,質感上很像是透明彈性橡膠板。
  • 範多進:光伏光熱聯合供能(PV/T)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
    2013年8月12日至14日,由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及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聯合主辦,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國家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承辦,國際太陽能熱發電和熱化學組織、海南省可再生能源協會、首航節能光熱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皇明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第七屆太陽能熱發電技術三亞國際論壇」在海南省三亞市隆重召開。
  • 【科學時報】中美聯合啟動「C4水稻」研究計劃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計算生物學所和美國博伊斯·湯普森植物研究所近日聯合啟動一項科學聯盟研究計劃,旨在改造水稻的光合作用模式,從而提高水稻產量。
  • 科技周報|我國建成世界首個民用極低頻大功率電磁波發射臺;央視春晚將採用5G、8K等技術
    我國建成世界首個民用極低頻大功率電磁波發射臺 我國近日建成了世界上首個民用極低頻大功率電磁波發射臺,其探測半徑達數千公裡,探測深度達十公裡,形成了可覆蓋我國領土和領海的高信噪比極低頻電磁波信號源。由中國船舶集團第七研究院聯合中國船舶集團第七二二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攻關多年共同完成的「極低頻探地工程」近日通過國家驗收。該工程是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是在沒有國外同類項目可供參考的情況下推進的。
  • 全球首個-180℃的冰箱,誕生在這→
    2020年3月起,中國冰箱出口數量和金額連續8個月實現同比正增長,冰箱企業訂單「火爆」。全球首個-180℃冰箱誕生這幾個月,專注於生產醫用冰箱的中科美菱低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直處於滿負荷運轉狀態。朱立清在測試智能冰箱語音交互系統 總臺央廣記者譚朕攝傳統冰箱大都只有一到兩門,體型更大、型號更多的智能冰箱給已經投產十多年的老舊生產線出了個難題。朱立清說,原有的門體生產線只是簡單的一條直線,基本上只能生產1至2個型號。生產完後可對接到總裝線。「現在的智能產品門更多、門體更複雜。我和團隊就在想如何在老布局上通過技術升級,保證智能產品的生產。」
  • 全球首個新冠疫苗在英國獲批,或於下周開始接種
    研究人員將雷射器、電子設備、檢測器和光束轉向裝置集成於半導體晶片上,並去除了可活動的機械裝置,從而降低了雷射雷達系統的尺寸、重量、故障率和功耗。此外,該系統可基於矽半導體的工藝製造,具有一定的成本優勢。結合以上條件,該雷射雷達系統有望進入大批量生產階段,並最終應用於自動駕駛、機器人等領域。
  • 科學家研發出大型可拉伸透明電極
    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宣布,由KIST光電混合研究中心的Sang-Soo Lee博士和Jeong Gon Son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可以製造大面積(比A4紙大)波浪形納米銀線網絡電極的技術,在結構上可拉伸,具有高度的導電性和透明度,可用於可拉伸顯示器。
  • 界面自組裝的可拉伸橡膠半導體薄膜及橡膠電路
    其中橡膠狀半導體材料在大拉伸應變狀態下仍能保持優異的電學性能,是實現柔可拉伸電子電路多功能化集成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尤其是具有高的載流子遷移率,並且可以大面積生產製備的橡膠狀半導體材料。如何成功的製備出這種半導體材料一直是可穿戴電子領域長期存在的一個巨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