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使用石墨烯來構建一個極小的磁場探測器

2020-12-04 稀世知真

#石墨烯#通常,最重要的是最細微的科學測量,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超小型設備,即使在非常微弱的情況下也能夠檢測磁場。

該設備是一種新型的超導量子幹涉設備 (SQUID),高度僅為10納米,大約是人發厚度的千分之一。它是由兩層石墨烯製成的-使其成為有史以來最小的SQUID之一-由非常薄的氮化硼層隔開。

這些令人著迷的設備已經在醫學和地質學等各個領域中使用,它們可以有效地使電子作為量子位起作用。由於具有檢測微弱磁場的能力,這種最新的SQUID設計將使微型儀器對科學家更加有用。

瑞士巴塞爾大學的物理學家戴維·英多尼斯(David Indolese)說: 「我們的新型SQUID由複雜的六層堆疊的二維材料組成。」

常規的SQUID(左)和新的SQUID(右)。(巴塞爾大學物理系)

「如果將兩個超導觸點連接到該三明治結構,則其行為類似於SQUID,這意味著它可用於檢測極弱的磁場。」

傳統的SQUID像一個環一樣工作-具有兩個「弱連結」點的超導環路。通過分析電子在該迴路周圍的傳播以及SQUID停止為超導體的閾值,可以測量磁場。

儘管這些設備已經能夠發現微弱的磁場,但弱連接的大小是一個限制。通過切換到堆疊設計而不是循環,新SQUID背後的團隊可以檢測甚至更暗的磁場。

如果將SQUIDs 用作技術應用,可能的一種方法是仔細查看拓撲絕緣體:既是絕緣體,又可以使電子在其表面傳播的材料。

「藉助新的SQUID,我們可以確定這些無損超電流是否是由於材料的拓撲特性所致,從而將它們與非拓撲材料區分開來,」 巴塞爾大學的物理學家ChristianSchnenberger說。

在需要測量磁場的任何地方,SQUID都很重要:例如在監視心臟或大腦活動或檢測巖石成分的差異方面。現在,這些測量甚至可以更加精確。

這不會是我們看到的與SQUID相關的最新創新。科學家們正在試驗不同類型的材料和納米結構,以使設備比以往更小,更準確。

同時,本研究概述的小型SQUID已準備好部署。科學家可以通過調整兩個石墨烯層之間的距離並調整通過它的電流來改變其靈敏度。我們已經期待著它帶來的發現。

該研究已發表在《納米快報》上

源文英文作者:DAVID NIELD

相關焦點

  • 物理學家使用石墨烯來構建一個極小的磁場探測器
    它是由兩層石墨烯製成的-使其成為有史以來最小的SQUID之一-由非常薄的氮化硼層隔開。這些令人著迷的設備已經在醫學和地質學等各個領域中使用,它們可以有效地使電子作為量子位起作用。由於具有檢測微弱磁場的能力,這種最新的SQUID設計將使微型儀器對科學家更加有用。 瑞士巴塞爾大學的物理學家戴維·英多尼斯(David Indolese)說: 「我們的新型SQUID由複雜的六層堆疊的二維材料組成。」
  • 石墨烯是什麼?石墨烯夾雜在超導體之間的奇異變化
    然而,通常的石墨烯光電探測器僅有一小塊區域對光束敏感,這限制了其應用。   Jovanovic教授說:「在通常的石墨烯光電探測器中,光響應僅發生在石墨烯附近的特定位置(該區域比器件尺寸小得多)。然而,對許多光電器件應用而言,希望在更大的區域上獲得光響應和位置靈敏度。」   新發現表明,該器件可在非局部區域對光敏感,甚至當光照在距石墨烯至少500µm 的碳化矽襯底上時也對光敏感。光響應和光電流可增加差不多10倍,這取決於照射哪一部分材料。
  • 石墨烯傳感器發現磁場中的細微之處
    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超薄石墨烯&34;製造出一種微小的磁場傳感器,該傳感器可以在比之前傳感器更於溫度範圍內工作,同時還可以檢測磁場的微小變化,否則這些變化可能會在更大的磁背景中丟失。Nowack 的實驗室專門使用掃描探頭進行磁性成像。他們的探針之一是超導量子幹涉裝置,即S會,在低溫和小磁場下運行良好。論文的主要作者、博士生布賴恩·舍費爾(Brian Schaefer)說:&34;它可以在任何溫度下工作,我們已經表明,它也可以工作到高磁場。霍爾傳感器以前在高磁場中使用過,但它們通常無法檢測磁場頂部的小磁場變化。
  • 中美科學家:超薄石墨烯「三明治」式的微型靈敏磁場傳感器
    由中國、美國的物理學家組成的一個研究團隊,通過使用超薄石墨烯「三明治」製造了一種微型磁場傳感器,該傳感器可以在比以前的傳感器更大的溫度範圍內工作,同時還可以檢測磁場中的微小變化,而這些變化可能會在更大的磁場背景中丟失。
  • 物理學家發現如何改變石墨烯的晶體結構
    一組研究人員發現了如何改變石墨烯的晶體結構,這一發現可能導致更小,更快的微處理器。亞利桑那大學領導的物理學家團隊發現了如何通過電場來改變石墨烯的晶體結構(通常稱為鉛筆芯),這是朝著比更小和更快的微處理器中使用石墨烯邁出的重要一步。當前的基於矽的技術。
  • 物理學家就是這個世界神奇的存在啊
    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測量光的新方法:使用顯微鼓來聽到光。阿萊曼實驗室(Alemán Lab)的這項技術被稱為「石墨烯納米機械測輻射熱計」,它利用一種有前途的新方法和材料,在高速和高溫下檢測幾乎每種顏色的光。
  • 物理學家:繞過了一個多世紀的磁場理論
    178年前,即1842年,英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塞繆爾·恩肖(Samuel Earnshaw)證明,僅通過電荷的靜電相互作用無法將點電荷的集合保持在穩定的固定平衡狀態,這稱之為恩肖定理(Earnshaw's theorem),這一定理限制了塑造磁場的能力,簡單地來講,如下面動畫所示,這個定理表明一個永磁體不可能穩定地懸浮著
  • 使用混合超結構構建超靈敏,超薄的光電電晶體和光子突觸
    石墨烯因其寬的光譜帶寬,出色的載流子傳輸性能,高遷移率,出色的穩定性和出色的柔韌性而成為電子和光電領域的理想材料。材料科學家開發了許多複合材料和器件,用於能量收集,存儲,光電探測器和電晶體。但是,單層石墨烯只能吸收2.3%的入射可見光,嚴重阻礙了它們在光電和光子器件中的使用。相反,由於有機-無機PQD 的獨特特性,它們已成為光電應用中有吸引力的材料,儘管它們的電荷傳輸能力比石墨烯差。
  • 量子材料可以利用屈曲的石墨烯模擬巨大的磁場
    信用:姜玉航冷卻的石墨烯模仿了將有益於電子設備的巨大磁場的影響。根據Rutgers領導的研究,石墨烯是鉛筆中使用的極薄的二維石墨層,當附著在平面上時冷卻時會彎曲,產生漂亮的褶皺圖案,這可能有助於尋找新型量子材料和超導體。
  • mK極低溫納米精度位移臺在二維材料、石墨烯等...
    團隊利用自主研發搭建的無液氦可變溫強磁場顯微光學掃描成像系統,完成了關鍵數據的探測。值得指出的是,該無液氦可變溫強磁場顯微光學掃描成像系統採用德國attocube公司的極低溫強磁場納米精度位移臺和極低溫掃描臺來實現樣品的位移和掃描。德國attocube公司是世界上著名的極端環境納米精度位移器製造商。
  • 石墨烯材料中發現新型準粒子於特定磁場表現不同行為
    準粒子一詞由理論物理學家Lev Landau於1940年代引入,在物理學近年來,科學家開始研究石墨烯-氮化硼超晶格,這種材料結構可以觀察到電子於磁場出現絕妙分型圖案,稱為「霍夫施塔特蝴蝶」,然而當曼徹斯特大學團隊將石墨烯層原子晶格對準絕緣氮化硼片原子晶格
  • 人造鑽石磁場探測器效率提高千倍
    原標題:人造鑽石磁場探測器效率提高千倍  科技日報北京4月12日電 (記者常麗君)最近,美國麻省理工大學(MIT)研究人員利用人造鑽石中的瑕疵開發出新一代超靈敏磁場探測器,效率達到上一代探測器的近千倍。這將為醫療領域、材料成像、走私檢查甚至地質勘探帶來微型化的電池充電設備。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出版的《自然·物理學》雜誌上。
  • 石墨烯再成風口?華人科學家發明一個新技術,產生神秘的超導體
    實際應用的進展緩慢,因為使石墨烯引人入勝的部分(即強度)也使材料難以切割成精確的形狀。去年,當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發現將兩片材料以很小的角度扭曲並堆疊在一起時,石墨烯重新出現在物理學研究領域。它開創了一個新領域:旋翼機。一個周三在Nature雜誌上發表的論文需要在這種材料被稱為最詳細看看魔角扭曲的雙層石墨烯。
  • 石墨烯探測器利用等離子體波的幹涉揭示了太赫茲光的偏振
    資料來源:Daria Sokol/MIPT新聞辦公室物理學家已經基於石墨烯創造了太赫茲輻射的寬帶探測器。該設備在通信和下一代信息傳輸系統、安全和醫療設備方面具有應用潛力。這項研究發表在ACS納米快報上。新的探測器依靠等離子體波的幹擾。幹擾就是許多技術應用和日常現象的基礎。它決定了樂器的聲音,產生了肥皂泡中的彩虹顏色,以及許多其他效果。
  • 研究:人造鑽石磁場探測器效率提高千倍
    原標題:研究:人造鑽石磁場探測器效率提高千倍  最近,美國麻省理工大學(MIT)研究人員利用人造鑽石中的瑕疵開發出新一代超靈敏磁場探測器,效率達到上一代探測器的近千倍。這將為醫療領域、材料成像、走私檢查甚至地質勘探帶來微型化的電池充電設備。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出版的《自然·物理學》雜誌上。
  • 石墨烯|世界最小磁雷達:僅10納米高,超導量子正悄然改寫時代
    他們利用兩層石墨烯制,作成世界最小的磁場探測器,這臺全新的裝置,被命名為:超導量子幹涉儀( 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縮寫為SQUID),你也可以把它視為磁雷達。這個裝置,高度僅10納米而已,約是人類頭髮絲的千分之一!
  • 石墨烯和原子晶體會是科技領域的下一個重大突破?
    這些問題是美國物理學家理察·費曼於1959年在他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演講《底部還有很大空間(There’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中提到的。這篇演講充滿了使用量子力學「在原子尺度上操縱和控制事物」的深刻思想。
  • 在實驗室裡造一個太陽:物理學家成功模擬太陽風
    這些磁環會斷裂並在一個叫做「重新連接」的過程中再次相連,從而使一些原本被困住的等離子體脫落。但是,關於這種磁重聯是在哪裡發生的以及如何發生細節,我們卻不得而知。 因此,研究人員決定要在實驗室中用一個等離子體球來重現太陽的磁場結構。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物理學家就成功地在實驗室裡模擬了太陽風,證實了太陽風是如何發展的。
  • 石墨烯|世界最小磁雷達:僅10納米高,超導量子正悄然改寫時代
    他們利用兩層石墨烯制,作成世界最小的磁場探測器,這臺全新的裝置,被命名為:超導量子幹涉儀( 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縮寫為SQUID),你也可以把它視為磁雷達。這個裝置,高度僅10納米而已,約是人類頭髮絲的千分之一!
  • 迄今最接近太陽的探測器發回首批成果:揭示詭異的太陽磁場
    ,Paker 正在踏入一片人類未知的領域,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的太陽物理學家、負責該探測器相機的 Russell Howard 說,我們一年前假設的問題會被現在的觀測結果推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家 Stuart Bale 有個形象的比喻,在地球研究太陽風,就像在瀑布的中間研究瀑布一樣:水不斷從身邊流過,混亂且沒有結構。但我們想要知道水的源頭在哪,到底是冰川融化還是一個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