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混合超結構構建超靈敏,超薄的光電電晶體和光子突觸

2021-01-17 科技報告與資訊

有機-無機滷化物鈣鈦礦量子點(PQD)形成了一種有吸引力的光電應用材料。但是,它們的電荷傳輸性能比石墨烯等的材料差。相反,石墨烯包含的電荷產生效率對於光電應用而言太低。在一項新的研究中,Basudev Pradhan和納米科學技術中心的研究團隊,以及美國中佛羅裡達大學的的多領域科學家們,利用石墨烯-PQD(石墨烯-鈣鈦礦量子點; G-PQD)超結構開發了一種超薄光子電晶體和光子突觸。為了製備超結構,他們直接從石墨烯晶格中生長了PQD。由G-QPD製成的光電電晶體表現出出色的響應度和比檢測率。上層結構的光輔助記憶效應使光子突觸行為可用於神經形態計算,該團隊在機器學習的幫助下通過面部識別應用程式進行了演示。Pradhan等研究人員期望G-PQD超結構為開發高效光電器件提供新的方向。

石墨烯因其寬的光譜帶寬,出色的載流子傳輸性能,高遷移率,出色的穩定性和出色的柔韌性而成為電子和光電領域的理想材料。材料科學家開發了許多複合材料和器件,用於能量收集,存儲,光電探測器和電晶體。但是,單層石墨烯只能吸收2.3%的入射可見光,嚴重阻礙了它們在光電和光子器件中的使用。相反,由於有機-無機PQD 的獨特特性,它們已成為光電應用中有吸引力的材料,儘管它們的電荷傳輸能力比石墨烯差。

從石墨烯晶格生長PQD

Pradhan等通過使用缺陷介導的方法從單層石墨烯的晶格中生長PQD,探索了這項工作中甲基銨溴化鉛PQD的強光生效率。由於PQD可以吸收光並生成電荷載流子,因此其原理有助於設計混合超結構。該團隊在光電電晶體的幾何形狀中實現了薄的超結構,以在430 nm處產生1.4×10 8 AW -1的光響應性和4.72 x 10 15 Jones 的比檢測率;這是迄今為止在類似設備上記錄的最佳響應度和探測率。

這項工作極有希望開發出用於高速通信,傳感,超靈敏相機,高解析度成像和顯示器的高效光電材料。以光子突觸形式存在的石墨烯-PQD(G-PQD)超結構的行為對於模式識別也至關重要。結果支持用於模擬人腦的神經形態結構硬體單元的開發,可用於一系列的應用程式。Pradhan等使用配體輔助再沉澱(LARP)來生產具有非常高的光致發光量子產率的PQD,並控制PQD產品的尺寸和形態。該團隊直接在石墨烯單層的活性位點上開始PQD的生長,以形成超結構。在此過程中,他們將抗溶劑甲苯添加到被鈣鈦礦前體浸潤的石墨烯層上以引發晶種,並在形成PQD晶體所需的石墨烯片上形成鈣鈦礦胚。

該團隊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分析了新合成的雜化材料(石墨烯PQD ),以驗證PQD和石墨烯層之間的結合。他們注意到存在兩種不同的G-PQD,它們吸收了434 nm和451 nm的可見光波長,表明它們有可能形成在藍色照明下檢測的高性能光電電晶體。Pradhan等。使用時間相關的單光子計數(TCSPC)測試了材料相對於G-PQD 超結構激發態動力學的光物理性質,並觀察到平均螢光衰減時間為749 ns。與先前報導的光刻膠相比,超結構顯示出更高的靈敏度和更高的光電流。該設備還可以在白光照射下充當光激活開關,並且在打開燈後的0.45秒響應時間內,光電流迅速上升。由於更複雜的因素,導致響應時間更長。

神經形態光子突觸在面部識別中的應用。

由於採用傳統的馮·諾依曼結構或普林斯頓結構;目前,由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約翰·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開發的計算機體系結構既耗時又耗電。內存和處理器之間現有的性能和可伸縮性限制通常被稱為von Neumann瓶頸。該設備在以數據為中心的實時圖像識別,數據分類和自然語言處理應用中造成了重大缺陷。因此,神經形態計算是一個新興的高級平臺,可以勝過馮·諾依曼架構。在設置中,突觸通常可以充當兩個神經元之間的交流通道。

在這種情況下,G-PQD上層結構充當了人造光子突觸。突觸前信號基於光脈衝形式的外部光刺激,而突觸後信號是通過G-PQD通道獲得的電流,以保持漏極源極和柵極電壓固定。G-PQD突觸設備的嵌入式光學信息,檢測處理和保留功能在模式識別領域中成為了人類視覺記憶的潛在候選者。Pradhan等。構建了一個尖峰神經網絡,以使用Python執行無監督的機器學習和面部識別。該團隊使用四幅人物肖像來訓練神經網絡,並表明增加輸出神經元的使用以及更長的訓練時間可以實現更高的面部識別率。

以這種方式,Basudev Pradhan及其同事基於利用缺陷介導的晶體生長技術從石墨烯晶格中生長的PQD的雜化材料,開發了極薄的超結構。由於PQD和石墨烯的π電子云的結合,他們獲得了高度增強的電荷轉移。最終的器件在光電電晶體和光子突觸方面表現出了很高的性能,該團隊進一步使用仿真進行了驗證。該團隊打算將他們的方法擴展到其他二維材料,包括過渡金屬二滷化物和其他異質結構。這項工作將為適用於多種電子和光電應用的新型高性能上部結構材料打開一扇大門,這對面部識別和神經形態計算非常有利。

該研究成果所發表論文為《Ultrasensitive and ultrathin phototransistors and photonic synapses using perovskite quantum dots grown from graphene lattice》

相關焦點

  • ACS Nano:柔性碳納米管突觸電晶體用於神經電子皮膚
    對於模擬用於神經形態計算應用的神經元活動的憶阻或人工突觸設備的開發,人們倍感興趣。儘管已經有許多關於在剛性基板上實現人工突觸電晶體的報導,但是使用柔性器件有可能實現更廣泛的應用。在本文中,報告了使用高載流子遷移率半導體單壁碳納米管在超薄柔性基板上構建的人工突觸薄膜電晶體
  • ACS Nano:柔性碳納米管突觸電晶體,用於神經電子皮膚應用
    儘管已經有許多關於在剛性基板上實現人工突觸電晶體的報導,但是使用柔性器件有可能實現更大範圍的應用。本文,報告了使用高載流子遷移率半導體單壁碳納米管在超薄柔性基板上構建的人工突觸薄膜電晶體。柔性突觸電晶體的突觸特性包括長期/短期可塑性,尖峰幅度相關的可塑性,尖峰寬度相關的可塑性,成對脈衝促進和尖峰時間相關的可塑性。
  • 面向神經形態計算的新型矽基異質結光電神經突觸器件:浙江大學楊德仁院士和皮孝東教授團隊新進展
    從光電集成和大規模應用的角度看,將來依賴於光電神經突觸器件的神經形態計算建立在矽技術平臺之上是非常有利的。¾矽基異質結,設計和構建了一系列新型器件結構,製備了矽基發光器件、矽基光電探測器和矽基光電神經突觸器件。
  • 大尺寸超薄α-Ga2S3納米片,實現高性能光電探測
    (a)使用CVD方法在SiO2/Si襯底上合成超薄α-Ga2S3納米片的示意圖。(b)層狀α-Ga2S3的晶體結構模型。(c)單層α-Ga2S3計算的能帶結構以及總態密度和分波態密度。(d)α-Ga2S3納米片的帶隙與層厚的關係。
  • 普渡大學開發出石墨烯光電探測器新技術 實現非局部光電探測
    題為「由碳化矽襯底與微米量級石墨烯結合製成的光電電晶體的位置依賴和毫米範圍光電探測」的論文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該項目受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國土安全部的聯合資助,同時,它也受到國防威脅降低局的資助。
  • 普渡大學開發石墨烯光電探測器新技術 實現非局部光電探測
    北京時間05月03日消息,中國觸控螢幕網訊, 普渡大學、密西根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聲稱,已解決阻礙石墨烯高性能光學器件的發展問題,石墨烯高性能光學器件可用於成像、顯示、傳感器和高速通信。題為「由碳化矽襯底與微米量級石墨烯結合製成的光電電晶體的位置依賴和毫米範圍光電探測」的論文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
  • 東北師範大學AFM:首次製備基於葡聚糖材料的超薄柔性可降解有機突觸電晶體器件
    有機突觸電晶體(organic synaptic transistor, OST)具有超柔性和可降解性,可與人體無縫集成,並能夠在完成特定功能後降解,為綠色電子技術在植入式神經形態系統、腦-機接口和可穿戴人工智慧系統等領域開闢了新的應用。人腦由大約1015個突觸組成,具有學習、記憶、識別等功能,其表面有許多溝槽和褶皺。
  • 作為一種超靈敏的固態電子熱敏技術的光熱電子效應
    作為一種超靈敏的固態電子熱敏技術的光熱電子效應Optothermotronic Effect as an Ultrasensitive Thermal Sensing Technology for Solid-state ElectronicsT. Dinh, et al., Science Advances, 2020, 6(22): eaay2671.
  • Mater.】光電:超高靈敏度紫外有機光敏電晶體
    其中,紫外光敏電晶體具有放大電信號和低噪聲的獨特優勢。而有機半導體作為紫外光敏電晶體的候選材料,具有易大規模製備、成本低和機械柔性好等優點。儘管有機光敏電晶體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具有超高紫外靈敏度的有機半導體材料還很少。
  • 基於電解質柵控電晶體構建可處理時空信息的脈衝神經網絡系統
    85ZEETC-電子工程專輯電解質柵控電晶體是近年來提出的一種三端憶阻器件,其結構與傳統場效應電晶體類似。不同的是,電解質柵控電晶體採用含有可動離子(如H+, Li+等)的電解質材料代替二氧化矽作為柵介質層。在柵極電壓作用下,可動離子發生遷移並與溝道材料發生電化學反應後注入其中。
  • 華銳光電第五代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件項目主體結構全面完工
    華銳光電第五代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件項目主體結構全面完工 作者:未知時間:2019-09-25 來源:港區安置     北京時間
  • 光信號和光子計算機
    光子計算機是一種由光子信號進行信息處理、信息存儲、邏輯操作和數字運算的新型計算機。集成光路是光子計算機的基本構成部件,包括核鏡、透鏡和雷射器。光子計算機和傳統計算機相比較,有以下幾點好處:(1)光計算機的光子互聯晶片集成密度更高。
  • 2nm技術的晶片開始沒落,下一代信息科技基石一定是光子晶片
    微電子技術是指設計、製造和使用微小型電子元器件與電路,實現電子系統功能的技術,是現代信息科技的基礎。光電子技術則是光子技術與電子技術結合而成的交叉技術,涉及固體物理、導波光學、材料科學和半導體等學科,有望成為下一代信息科技的基石。
  • 2nm技術的晶片開始沒落,下一代信息科技基石一定是光電晶片
    微電子晶片製造工藝提升趨近極限,5納米晶片已經在今年量產,2納米晶片製程工藝已開始研發;光學器件性能提升為光電晶片的研製打造堅實基礎,光電晶片將加速自動駕駛、機器人和虛擬實境等技術的優化應用,推動半導體設備實現「從電到光」的轉換。
  • 腦中即是未來:人造突觸的故事
    有研究認為突觸的主要工作形態是神經元間的化學反應,以分泌乙醯膽鹼、胺基酸類的化學物質完成頭腦中的計算。也有理論認為突觸的基本工作形態是在神經中釋放電流,以抑制和刺激生物電極來支撐人腦的運作。同時也有理論認為,中樞神經中的環境特殊,化學反應和生物電都是工作原理的一部分。
  • 這些光電二極體/電晶體應用的常識,以前你讀過嗎?
    (圖片來源:Everlight)單獨的光電二極體不能提供大多數情況下所需的電流,也不能驅動任何大型負載。因此,它們幾乎總是搭配跨阻放大器 (TIA) 使用,該放大器會將其低電平、高阻抗輸出轉換為可用電壓。
  • 北京大學:輻照加強與可修復的離子膠碳納米管電晶體和集成電路
    ,製備了對輻照損傷幾近免疫的碳納米管電晶體和集成電路。 聯合課題組針對場效應電晶體的所有易受輻照損傷的部位採用輻照加強設計,優化電晶體的結構和材料,包括選用半導體碳納米管作為有源區、離子液體凝膠(Ion gel)作為柵介質、超薄聚乙醯胺(Polyimide)材料為襯底,製備了一種新型的具有超強抗輻照能力的碳納米管場效應電晶體
  • 新電晶體能模擬單個神經元,可構建人工神經系統
    6月21日電 (記者聶翠蓉)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0日報導,中國和新加坡科學家合作,利用二硫化鉬創建出一種新型「神經元電晶體」。每個電晶體能模擬大腦中的單個神經元執行計算任務,可成為構建各種類神經硬體的基本組件。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納米技術》雜誌上。只有具備能像神經元一樣執行加權和閾值運算等功能的電晶體,才能被稱為「神經元電晶體」。加權和閾值運算是指,單個神經元能接收到其他許多神經元發來的信號並將這些信號進行加權計算,再將獲得的加權總值與閾值進行比較,決定是否激活某種神經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