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電晶體能模擬單個神經元,可構建人工神經系統

2020-11-26 網易科技

(原標題:新電晶體能模擬單個神經元執行運算)

科技日報北京6月21日電 (記者聶翠蓉)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0日報導,中國和新加坡科學家合作,利用二硫化鉬創建出一種新型「神經元電晶體」。每個電晶體能模擬大腦中的單個神經元執行計算任務,可成為構建各種類神經硬體的基本組件。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納米技術》雜誌上。

只有具備能像神經元一樣執行加權和閾值運算等功能的電晶體,才能被稱為「神經元電晶體」。加權和閾值運算是指,單個神經元能接收到其他許多神經元發來的信號並將這些信號進行加權計算,再將獲得的加權總值與閾值進行比較,決定是否激活某種神經反應。人腦擁有數百億個神經元細胞,這些神經元每秒要進行很多次加權運算和閾值比較,對人類的意識和行為進行調控。

新研究中,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們,從一類被稱為「過渡金屬硫化物」的新型二維半導體材料中,挑選出二硫化鉬取代傳統電晶體中的矽基,研製出了能模擬單個神經元功能的電晶體。

研究小組對神經元電晶體的類神經功能進行了驗證,結果表明,神經元電晶體能在兩個邏輯門的同步調控下,執行加權運算功能,並完成了一個類似於用算盤進行的計算任務,且在運算速度上具有明顯優勢。

研究還發現,其他研究人員之前創建的神經元電晶體,通常只能以不到0.05赫茲的頻率執行運算,這個頻率遠低於人腦神經元激活神經反應所需的5赫茲這一平均值,而這次獲得的二硫化鉬神經元電晶體,能在0.01赫茲到15赫茲的大頻率範圍內工作,因此在開發類神經硬體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研究團隊希望,接下來向神經元電晶體加入更多邏輯門,創建出更實用的具有生物學功能的神經元模型,進而將這些神經元電晶體集成到模擬神經突觸的憶阻器中,構建出模擬大腦功能的人工神經系統。

本文來源:科技日報社-中國科技網 責任編輯:王鳳枝_NT2541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在基於憶阻器構建人工感受神經系統方面取得進展
    在生物體中,感受神經系統是本體與外界環境交互的基本信息感知系統。生物體對於生存環境的信息甄別與過濾主要基於感受神經系統的習慣化功能。當前,人類社會正由信息化向智能化演進。
  • 運算速度更快,新型「神經元電晶體」和你一起燒腦
    人腦有數百億神經元,每秒不斷地執行加權求和和閾值判斷,這個過程形成了我們的思想和行為。近日,科學家們設計出一種新型「神經元電晶體」,有望成為具有學習和適應能力的神經形態硬體的基本組件。而且這種神經元電晶體的運算速度比以往的電晶體更接近人腦神經元。
  • 基於電解質柵控電晶體構建可處理時空信息的脈衝神經網絡系統
    85ZEETC-電子工程專輯電解質柵控電晶體是近年來提出的一種三端憶阻器件,其結構與傳統場效應電晶體類似。不同的是,電解質柵控電晶體採用含有可動離子(如H+, Li+等)的電解質材料代替二氧化矽作為柵介質層。在柵極電壓作用下,可動離子發生遷移並與溝道材料發生電化學反應後注入其中。
  • 研究不同神經元在人工神經網絡中的作用
    他們在arXiv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概述了他們的發現,闡明了單個神經元和不同神經元群在這些網絡中的作用。「我們最近的研究是基於我們之前的工作,我們在其中描述了人工神經網絡中單個神經元對其學習任務的重要性,」開展這項研究的研究人員之一Richard Meyes告訴TechXplore。
  •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同時,近年來,基於器件層面構建人工生物神經系統,也正在成為AI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突觸作為人腦認知行為的基本單元,是神經元間發生聯繫的關鍵部位,是構建人工神經網絡的重要出發點。在突觸仿生電子學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兩端阻變器件和三端電晶體,這類器件已經模仿了一些從簡單到複雜的各種突觸功能和神經元功能,有著潛在的應用前景。
  • 《Science》論文:人腦只需單個神經元就可進行XOR異或運算
    「福利:1月16日,騰訊微信人工智慧高級研究員錢橋手把手教你「推薦系統與數據思維」,戳右邊連結上 新智元We站公開課 了解更多!」類似於植物根部的細樹突從該皮質神經元的細胞體向各個方向輻射。單個樹突可能會處理它們從相鄰神經元接收到的信號,然後再將它們傳遞為細胞整體反應的輸入。
  • 初識人工神經網絡
    神經元是神經系統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在整個大腦中神經元只有大概10%,其餘部分都是神經膠質。我們都知道計算機的核心是處理器,處理器由大量的電晶體(transistor)構建而成。最新的微處理器包含了超過20億個電晶體,即使是功能非常簡單的微處理器也包含了至少500萬個電晶體。這些電晶體共同協作使得計算機具有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
  • IBM成功構建模擬人腦功能的認知計算機晶片
    他們通過模擬大腦結構,首次成功構建出兩個具有感知認知能力的矽晶片原型,可以像大腦一樣具有學習和處理信息的能力。IBM公司領導該研究項目的負責人德哈門德拉·莫德哈表示,這兩個計算機晶片結合了神經元的計算能力、突觸(或神經節)的記憶能力和軸突的通信能力,基於這樣的晶片,新一代計算機即將閃亮登場。
  • 新深度學習模型——少量人工神經元造就更高智能
    人工智慧已經進入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搜尋引擎,大到自動駕駛汽車,都能發現它的蹤跡這種新型系統只需要少量人工神經元就能控制車輛。與之前的深度學習模型相比,該系統具有明顯的優勢:能更好地應對嘈雜輸入,而且其操作模式可以詳細解讀。與活體大腦相似,人工神經網絡也是由許多獨立的細胞組成的。
  • ACS Nano:柔性碳納米管突觸電晶體,用於神經電子皮膚應用
    在神經形態計算應用,模擬神經元活動的記憶性或人工突觸設備的開發,人們越來越感興趣。儘管已經有許多關於在剛性基板上實現人工突觸電晶體的報導,但是使用柔性器件有可能實現更大範圍的應用。本文,報告了使用高載流子遷移率半導體單壁碳納米管在超薄柔性基板上構建的人工突觸薄膜電晶體。柔性突觸電晶體的突觸特性包括長期/短期可塑性,尖峰幅度相關的可塑性,尖峰寬度相關的可塑性,成對脈衝促進和尖峰時間相關的可塑性。
  • ACS Nano:柔性碳納米管突觸電晶體用於神經電子皮膚
    對於模擬用於神經形態計算應用的神經元活動的憶阻或人工突觸設備的開發,人們倍感興趣。儘管已經有許多關於在剛性基板上實現人工突觸電晶體的報導,但是使用柔性器件有可能實現更廣泛的應用。在本文中,報告了使用高載流子遷移率半導體單壁碳納米管在超薄柔性基板上構建的人工突觸薄膜電晶體
  • MIT用「銀-矽-銅合金」模擬突觸,造出記憶力超強的晶片
    他們用銀矽銅合金造出了憶阻器,來模擬人腦中的突觸。用這種技術造出來的晶片,每個晶片只有紙屑那麼大,而每平方毫米卻有數萬個憶阻器,能夠「記憶」圖像的高清細節。真是邊緣計算的福音。研發團隊還說,這項技術最終能讓手機等便攜設備擁有超算一樣的性能,甚至不怎麼費電、不需要聯網。真可謂超算一指尖,滿滿想像力。這項研究發在了《自然-納米技術》上。憶阻器:扮演突觸的電晶體這項新技術的關鍵,在於憶阻器。
  • 大腦晶片構建模擬神經元文化,將帶來什麼?
    大腦晶片構建模擬神經元文化,將帶來什麼?近日,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多學科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款三維「晶片大腦」(brain-on-a-chip),它能夠捕獲體外培養活體腦細胞的神經活動,並提出了一種建模交互神經元群體及其網絡結構的方式。簡單來說,就是構建在晶片上培養腦細胞的模型。
  • MIT新型「大腦晶片」問世,數萬人工大腦突觸組成,可進行超複雜計算
    團隊的最終目標是利用微型技術重建大型、複雜的人工神經網絡。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副教授 Jeehwan Kim 表示:「到目前為止,人工突觸網絡是以軟體的形式存在的。我們正試圖為可攜式人工智慧系統構建真正的神經網絡硬體」。
  • 仿生神經元晶片可植入體內智能起搏
    「窺視黑匣子」神經元是大腦的基本單元,能感知環境的變化,再將信息傳遞給其他的神經元,並指令集體做出反應。其交流語言的本質是膜電位脈衝,這可被理解為細胞編制的離散式數字脈衝信號,類似於計算機的 1 和 0 數位訊號。
  • MIT用「銀-矽-銅合金」模擬突觸,造出記憶力超強的晶片
    他們用銀矽銅合金造出了憶阻器,來模擬人腦中的突觸。用這種技術造出來的晶片,每個晶片只有紙屑那麼大,而每平方毫米卻有數萬個憶阻器,能夠「記憶」圖像的高清細節。真是邊緣計算的福音。研發團隊還說,這項技術最終能讓手機等便攜設備擁有超算一樣的性能,甚至不怎麼費電、不需要聯網。真可謂超算一指尖,滿滿想像力。
  • 研究人員用半導體材料成功模仿了神經元
    在矽計算機晶片的情況下,這種減小發生在單個電晶體上。但研究人員說:「這不可能無限期地進行,我們需要新的方法。」為此他們著手模擬大腦並創建可以結合數據處理和數據存儲的人工神經元。「我們的團隊在生物和化學電子傳感器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其中一個研究者Barbara說。
  • 陳根:大腦晶片構建模擬神經元文化,將帶來什麼?
    近日,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多學科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款三維「晶片大腦」(brain-on-a-chip),它能夠捕獲體外培養活體腦細胞的神經活動,並提出了一種建模交互神經元群體及其網絡結構的方式。簡單來說,就是構建在晶片上培養腦細胞的模型。
  • IBM首個人造神經元幕後,神經形態計算系統向人造大腦突破
    【編者按】本文由新智元編譯,來源:IBM Research、The Economist 等,譯者:聞菲、張冬君日前,IBM蘇黎世研究院研究人員利用相變存儲材料,製造出首例隨機興奮人工神經元。《經濟學人》評論,這是在人造大腦方面的又一突破。模仿大腦的概念簡單,但實際把它做出來卻相當難。
  • 人造突觸問世計算機模擬人腦不是夢
    科學家用有機材料製成了人工突觸,可模仿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第二看臺多年以來,雖然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但是科學家們仍然難以構建出高效而精巧的大腦仿生計算機。自動完成存儲在學習時,大腦中的神經元之間會傳遞電信號。這其中,信號在突觸之間的首次傳遞是最耗能的。此後的每一次,所需的能量都會減少。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突觸能夠有效地幫助我們學習新事物以及記住學過的東西。這種人工突觸,與其他人腦計算機不同,它不僅可以同時完成這兩項任務,還節約了大量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