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在基於憶阻器構建人工感受神經系統方面取得進展

2020-11-29 電子工程專輯

在生物體中,感受神經系統是本體與外界環境交互的基本信息感知系統。生物體對於生存環境的信息甄別與過濾主要基於感受神經系統的習慣化功能。當前,人類社會正由信息化向智能化演進。智能化社會需要高效智能的信息感知系統對感知到的巨量信息進行有效的甄別、處理和決策,並對重複無意義的信息進行有效的過濾。因此,基於生物感受神經系統的功能特性構建具備生物現實性的高效智能信息感知系統將成為一個重要發展趨勢。 RHaEETC-電子工程專輯

近日,中科院微電子所微電子重點實驗室劉明院士團隊提出了基於憶阻器構建具備習慣化特性的人工感受神經系統的實現方案,並利用習慣化這一生物學習規則構建了可應用於機器人自主巡航避障的習慣化脈衝神經網絡。 RHaEETC-電子工程專輯

研究團隊基於Mott憶阻器和傳感器構建了感受神經元,該神經元能夠感知外界的模擬信號並轉化成實時的動態脈衝信號,實現了對外界信號進行感知並傳輸的基本功能。感受神經元進一步通過突觸器件與中繼神經元相連接構建了習慣化感知系統。該突觸器件具有連續刺激下權值的習慣化演進趨勢,進而影響感受神經元信號向中繼神經元傳輸的效率,使中繼神經元的輸出呈現頻率下降特性(即習慣化特性,如圖a所示)。基於這一習慣化特性,團隊進一步構建習慣化脈衝神經網絡用於實現機器人避障功能。測試結果顯示,基於習慣化的學習規則所構建的所示憶阻器基人工感受神經系統能夠有效提升機器人的避障效率(如圖b)。該習慣化感受神經系統還可通過不同的傳感器應用於不同的感知系統,如嗅覺、味覺、視覺、聽覺等。通過實現生物現實的感知系統,有望實現更具生物智能的終端系統。 RHaEETC-電子工程專輯

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先進材料》期刊上(Advanced Materials,DOI: 10.1002/adma.202004398),微電子所博士研究生吳祖恆、盧吉凱為該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微電子所研究員劉琦為該文章的通訊作者。 RHaEETC-電子工程專輯

該項目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和之江實驗室的項目資助。 RHaEETC-電子工程專輯

RHaEETC-電子工程專輯

圖a憶阻器基習慣化感受神經系統示意圖及系統響應特性RHaEETC-電子工程專輯

圖b憶阻器基習慣化脈衝神經網絡在提升實現機器人避障效率上的驗證RHaEETC-電子工程專輯

責編:Luffy LiuRHaEETC-電子工程專輯

相關焦點

  • 人工突觸模擬憶阻器研究取得進展,有助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發展
    基於馮·諾依曼架構的傳統數字計算機,其數據處理與存儲分離結構限制了其工作效率,同時帶來巨大功耗,無法滿足大數據時代下計算複雜性的需求。同時,上述缺陷也阻礙了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的進一步發展。而借鑑人腦神經突觸結構,構築結構簡單、低功耗、高低阻態連續可調的非易失性阻態憶阻器是實現類腦神經形態計算中至關重要的一步。目前,模仿生物神經系統中突觸間隙神經遞質釋放過程與電信號傳遞處理調控構建的多柵極人造神經元電晶體常表現出高低電阻態的突變。然而,基於二維材料的兩端電阻開關器件通常表現出從高電阻狀態到低電阻狀態的突變。
  • 基於憶阻器的神經網絡應用研究
    2010年密西根大學盧偉教授團隊[7]提出可以通過操控憶阻器件中離子遷移過程而精細調控器件電導值,率先在Si:Ag憶阻器中實驗模擬實現了突觸權重調節行為和脈衝時序依賴突觸可塑性,從而掀起了憶阻人工神經突觸和神經網絡的研究熱潮。
  • 基於憶阻器的神經網絡應用研究
    2010年密西根大學盧偉教授團隊[7]提出可以通過操控憶阻器件中離子遷移過程而精細調控器件電導值,率先在Si:Ag憶阻器中實驗模擬實現了突觸權重調節行為和脈衝時序依賴突觸可塑性,從而掀起了憶阻人工神經突觸和神經網絡的研究熱潮。
  • 新型ANN登《自然》子刊:清華團隊領銜打造基於憶阻器的人工樹突
    基於此,科學家們研製出基於動態憶阻器的人工樹突器件,以全新的方式構建了人工神經網絡。根據論文,在生物神經系統中,樹突作為神經元分支,有著重要的信號傳遞和信息處理功能。樹突可以非線性地整合突觸後信號、濾除掉不重要的信息,而這點恰巧回答了一個問題:為什麼生物神經網絡可以處理相當複雜的任務,消耗的能量還少?
  • 憶阻器材料成分的突破:對憶阻器的功能行為的系統控制
    憶阻器(memristor),又名記憶電阻(英語:memory resistors),如同電阻器,憶阻器能產生並維持一股安全的電流通過某個裝置。但是與電阻器不同的地方在於,憶阻器可以在關掉電源後,仍能「記憶」先前通過的電荷量。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在致力於憶阻設備的研究,這些設備消耗的功率極低,其行為類似於大腦中的神經元。
  • 微電子所憶阻器基感知計算研究獲進展
    生物體中,感受神經系統是本體與外界環境交互的基本信息感知系統。生物體對生存環境的信息甄別與過濾,主要基於感受神經系統的習慣化功能。當前,人類社會正由信息化向智能化演進。智能化社會需要高效智能的信息感知系統對感知到的巨量信息進行有效甄別、處理和決策,並對重複無意義的信息進行有效過濾。
  • 中科院「黑科技」取得大進展,與光刻機相比,更為有意義
    在這裡我們只舉幾個例子,我國的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到現如今獨步天下的超級計算機是中科院主導研究出來的,世界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也是在中科院的主導下取得的輝煌成績,高鐵技術能在我國複雜的地形上建設至今中科院也是功不可沒,除此之外類似的成績還有很多,那麼我們還用去懷疑中科院的能力嗎
  •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8-11-26 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字體:值得注意的是,現有的AI技術主要基於傳統馮·諾依曼架構,需要採用較為複雜的計算機代碼才能實現,其計算模塊與存儲模塊相分離,因此其並行運算能力有限,且能耗較高,對今後非結構化大數據的處理和計算而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時,近年來,基於器件層面構建人工生物神經系統,也正在成為AI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突觸作為人腦認知行為的基本單元,是神經元間發生聯繫的關鍵部位,是構建人工神經網絡的重要出發點。
  • 利用類腦器件高效處理神經信號,構建新型腦機接口
    憶阻器的工作機理與人腦中的神經突觸、神經元等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基於憶阻器的神經形態計算可以突破傳統計算架構,在實現高並行度的同時顯著降低功耗,因此在腦機接口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研究團隊受此啟發,通過在腦機接口領域兩年多的交叉學科緊密合作,提出了基於憶阻器陣列的新型腦機接口,實驗製備了具有模擬阻變特性的憶阻器陣列,並構建了基於憶阻器的神經信號分析系統。
  • 人工智慧的另一方向:基於憶阻器的存算一體技術
    吳華強:我的報告將從硬體的挑戰,研究進展以及展望三方面來介紹大腦啟發的存算一體技術。人工智慧無處不在,從雲端到我們手機端都有很多人工智慧。不同的人工智慧應用對晶片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比如數據中心、汽車無人駕駛要求算力特別高,而智能傳感網、物聯網和手機希望耗能低,追求高能效。不同應用對晶片的不同需求給了晶片領域很多機會。
  • 清華高濱:基於憶阻器的存算一體單晶片算力可能高達1POPs | CCF-G...
    清華大學副教授高濱從AI晶片技術前沿的角度,帶來了《基於憶阻器的存算一體晶片技術》的主題分享。高濱表示:「器件層面,憶阻器可以把馮諾伊曼架構裡的處理、內存、外存都融合在一起,構建存算一體陣列,這也是存算一體最基本的要素。計算的範式層面,存算一體也從布爾邏輯計算變成了基於物理定律的模擬計算,架構變成存算一體架構。」但新的計算系統因為憶阻器的穩定性、計算誤差累積等問題,2018年以前完整的存算一體晶片和系統並沒有突破。
  • 蘇州納米所在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新進展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為人機互動、仿生感知系統及智慧機器人等領域的發展帶來了革命性變化,同時對複雜數據的處理和人機互動界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於目前基於軟體系統和馮·諾依曼構架計算體系實現的神經網絡,人腦運算方式具有高效率和低功耗的特點,因此,通過人工突觸器件的製備,在硬體層面上模擬人腦的神經擬態器件,對構建新的計算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 「垂直結構」新型類腦視覺系統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nano.nju.edu.cn)利用「原子樂高」的技術途徑,分別在室溫高靈敏紅外探測器(Science Advances 2017)、耐高溫憶阻器(Nature Electronics 2018)、彈道雪崩探測器件(Nature Nano. 2019)、可重構類腦視覺傳感器(Science Advances 2020)、可重構類腦電路(Nature Electronics 2020)等方向陸續取得突破
  • 【研究進展】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在構建食品安全蛋白表達系統製備稀少糖方面取得新進展
    天津工業生物所在構建食品安全蛋白表達系統製備稀少糖方面取得新進展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D-阿洛酮糖是一種接近零熱量的稀少糖,對血糖和胰島素水平幾乎無影響,但具有蔗糖的口感,被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認定為安全的食品添加劑。
  • 南京大學繆峰團隊在「垂直結構」新型類腦視覺系統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與此同時,繆峰團隊也一直探索憶阻交叉陣列的應用領域,首次利用憶阻交叉陣列構建了一個神經網絡系統,用於核心信息處理單元,實現了具有一定自適應能力的智能小車(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 2020)。
  • 南大繆峰團隊在"垂直結構"新型類腦視覺系統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與此同時,繆峰團隊也一直探索憶阻交叉陣列的應用領域,首次利用憶阻交叉陣列構建了一個神經網絡系統,用於核心信息處理單元,實現了具有一定自適應能力的智能小車(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 2020)。
  • 我國科學家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進展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為人機互動、仿生感知系統及智慧機器人等領域帶來革命性變化,同時也對複雜數據的處理和人機互動界面提出新要求。不同於目前基於軟體系統和馮·諾依曼構架計算體系實現的神經網絡,人腦運算方式具有高效率和低功耗的特點。因此,通過人工突觸器件的製備,在硬體層面上模擬人腦的神經擬態器件,對構建新的計算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 基於3D憶阻器的電路,用於大腦啟發式計算
    「以前,我們開發了一種非常可靠的憶阻設備,可以滿足人工神經網絡的內存計算的大多數要求,將這些設備集成到大型二維陣列中,並展示了多種機器智能應用,」進行這項研究的Qiangfei Xia教授說,「在我們最近的研究中,我們決定將其擴展到第三維,探索3-D神經網絡中豐富的連接的好處。」
  • 蘇州納米所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進展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為人機互動、仿生感知系統及智慧機器人等領域帶來革命性變化,同時也對複雜數據的處理和人機互動界面提出新要求。不同於目前基於軟體系統和馮·諾依曼構架計算體系實現的神經網絡,人腦運算方式具有高效率和低功耗的特點。因此,通過人工突觸器件的製備,在硬體層面上模擬人腦的神經擬態器件,對構建新的計算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 新型神經網絡晶片:由憶阻器構成,為人工智慧提速!
    關鍵技術提示:人工智慧、神經網絡、憶阻器。背景分析谷歌開發出TPU、AlphaGo戰勝李世石、無人駕駛汽車上路,一些列的事件讓人工智慧再次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無論是國外的谷歌、微軟、英特爾,還是國內的百度、騰訊、阿里,科技巨頭們都紛紛在人工智慧領域,採取了一些列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