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科院,我國大部分民眾的第一反應是「emmmm,這是我國科研機構的國家隊」,或者「emmmm,很厲害,是我國最高科研機構」。實際上大部分人對中科院的印象都是比較片面的,中科院其實是從廣義上來講並不是一個單獨的機構,也不僅僅只是一個科研國家隊這麼簡單,中科院在很多領域都有下設的分支機構,比如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中科院化學研究所、中科院力學研究所等等機構,院機關有十三個,分院有十二個,研究單位有一百一十四個等等,總之是一個組織架構非常龐大的機構。
當然,群眾不太了解也很正常,因為科學研究本身就不是一個容易被大眾所熟悉的領域,也不具備泛娛樂性,即便是身在科研領域也未必能夠數的清楚這些林林總總的機構,所以中科院不被大眾所熟知是情理之中的事,並非群眾孤陋寡聞。
因此對於中科院我國大部分民眾只知道「很厲害」,但對於中科院的科研能力卻所知甚少,甚至現在中科院下場開始主力研究我國被卡脖子的光刻機技術時,還有一些網友提出質疑說中科院能行嗎?
能不能行,我們用事實說話!在這裡我們只舉幾個例子,我國的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到現如今獨步天下的超級計算機是中科院主導研究出來的,世界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也是在中科院的主導下取得的輝煌成績,高鐵技術能在我國複雜的地形上建設至今中科院也是功不可沒,除此之外類似的成績還有很多,那麼我們還用去懷疑中科院的能力嗎?
那是不是我國現在各種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關都需要中科院去做呢?也並不是,現任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已經明確地表示,中科院不可能包攬天下所有的技術開發,而是應該把主要精力聚焦在一些核心技術上,把握了核心科技才能把握未來。因此中科院之於我國,相當於部隊裡精銳中的精銳,或許在一些常規戰役中我們見不到他們的身影,但是在關鍵時刻他們絕對可以帶領大家殺出一條血路。
那麼關於光刻機的研究尚需時日,我們暫時還看不到捷報,不過中科院最近取得的一項新的研究進展也格外令人興奮,甚至意非凡——人工感受神經系統。這項技術的實現方案是由中科院微電子所提出來的,在某種意義上,這個新進展帶來的價值,要比光刻機深遠得多。
簡單地說,人工感受神經系統,是應用在機器人身上的一種感知系統,能夠讓機器人或者人工智慧設備具備更加「聰明」,而不是像現在某些所謂德國高科技機器人那樣「智Z」。人工感受神經系統的另一個稱呼叫做習慣化感受神經系統,其初級的應用就是能夠讓智慧機器人精準的識別障礙物從而做出躲避或者繞行的動作。
那麼有人會說,現在市面上已經有很多機器人都已經實現了躲避障礙物的功能這有什麼好稀奇的?那麼我們也說了,躲避障礙物只是最初級的應用,而習慣化感受神經系統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配合其他類別的傳感器,讓機器人擁有更多的「類人」能力,比如味覺、嗅覺等等。
這樣技術為什麼十分具有意義呢?我們舉個例子,目前全球最出名的智慧機器人應該就是「阿爾法狗」,但是阿爾法狗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僅僅停留在深度學習的層面上,尚未具備真正的人工智慧機器人的要求。
而為什麼我們現在還在不出科幻電影中那些行動機敏、反應迅速的機器人,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目前的技術還達不到讓智慧機器人具備強感知力,尤其是對平衡的把握。有些對科技略有了解的網友認為,陀螺儀就可以保證機器人的平衡,這種想法不能說錯,但是又很強的局限性——應對履帶式機器人尚且可以,但是如果是類人的用雙腿、或者仿生的四條腿機器人來說,就沒那麼簡單了。
畢竟機器人終究是矽基形態,並沒有人體以及其他碳基類生物複雜的肌理結構,人類和其他生物之所以能夠保持平衡,是因為生物肌理形態等原因導致我們連毛孔都具備超強的感知力,你能感覺到自然絕微風的存在,那都是毛孔的攻來,但是對於機器人來說,想要實現超強感知力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但習慣化感受神經系統則有可能讓這些複雜的感知力能夠被人工智慧所掌握,進而產出真正的人工智慧機器人。不過這也僅僅只是猜測,想要實現那一步路還很長,之所以說中科院微電子所得這一研究意義十分重大,是因為現階段習慣化感受神經系統能夠應用在機器人身上的技術,可以有效促進我國救援、維修、航空航天等諸多領域的效率提升,而這種廣泛的應用,可不是一臺光刻機的價值能夠比的上的。
並且,人工智慧是通往未來世界的鑰匙,甚至下一次工業革命就是看人工智慧的發展呢對於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的促進,因此中科院此次的新進展從某些角度來看,甚至可以說是劃時代的進步。
因為我國在人工智慧方面,已經處在世界頂級技術的第一梯隊裡,僅僅科大訊飛的語言技術就讓全世界其他公司望塵莫及,而中科院此次的新進展講極大促進我國人工智慧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