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科技界被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的5nm雷射直寫光刻設備刷屏了。媒體解讀也不少,譬如稱「中國彎半導體道超車」、「光刻機突破美國封鎖」、「荷蘭ASML EUV光刻機白菜價」。看似華麗轉身,實際還需要媒體用點心,不然傳到美國那裡會被當成「笑話」的。
雷射直寫光刻機由於不需要掩模板,所以非常有利於實驗室環境。正是因為不需要掩模板,在集成電路、光子晶片、微納傳感、光電晶片、納米器件等領域有很廣闊的應用前景。這在《蘇州納米所聯合國家納米中心在超高精度雷射光刻技術上取得重要進展》一文中提到的觀點。
可是該文章中並沒有提到5nm是用於晶片製造,而是研究團隊利用雷射直寫技術,實現了納米狹縫電極陣列結構的規模生產。狹縫電極是光電子器件的基礎元件,並非是集成電路。能生產零件和能把複雜的電路功能融合,兩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這個類似中科院去年發表文章稱,實現了2nm電晶體的設計,但媒體非說成2nm晶片。雖然都是2nm,可是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這裡必須要說的是光刻機不只是用於製造晶片,一個複雜的圖案都可以用光刻機雕刻實現。
2018年中科院也曾發表過文章,稱已經突破外國技術的壟斷,實現了11nm光刻機。結果也是被媒體報導成晶片製造的光刻機。有意思的是還稱「突破了外國30年對中國光刻機技術封鎖」,記得當時中科院和權威媒體也紛紛出來闢謠。類似的今天也有異曲同工之意,要是傳到美國那不是「笑話」嗎!
上圖來自央視新聞網,2018年中科院發布的信息。
至於以後雷射直寫光刻設備,能不能實際用於更多領域,這個還真不好說。它製造的效率、製造的精準度、量產的良品率以及其它關聯技術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結語:
有些科技傳播者為了吸引眼球、賺錢,最喜歡製造一些「自嗨文」。一定到聽到是國產科技成就先往天上吹,把驢吹成馬,把馬吹成神馬,反正吹牛不上稅。這種「科技報導」既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也滿足了自己需要的利益。
雷射直寫光刻機能不能代替傳統晶片製造的光刻機,在技術不斷迭代下或許能實現。這需要大家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問題,而不是「見驢就是馬」。
文章內容或許有不嚴謹,或錯漏的地方。如有不對,也歡迎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