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繆峰團隊在"垂直結構"新型類腦視覺系統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0-10-11 量子之聲

視覺系統是人類用來觀察並認知外部世界的最重要的感覺系統。視覺認知的形成,需要眼睛將物體攜帶的光信息轉化為視覺神經衝動,並傳遞給大腦視覺皮層進行視覺信息處理。得益於這種視網膜和大腦視覺皮層垂直分層的結構和信息加工能力,人類視覺系統能以極低的功耗和極高的信息處理效率完成複雜的視覺認知。將這種強大的視覺信息處理能力賦予機器,使其能夠像人一樣具有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能力,是人們一直以來的夢想。傳統機器視覺採用攝像頭和計算機的組合架構,雖然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人類視覺系統部分功能的模擬,但是要想達到能與人類視覺系統相比擬的高效信息處理能力,仍面臨很大的挑戰。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教授團隊將視網膜形態傳感陣列和憶阻交叉陣列結合為一體,提出和實現了「垂直結構」的類腦視覺系統,為未來實現類腦機器視覺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思路。


多功能光電傳感和類腦計算器件對於研發能夠工作在全模擬域的類腦視覺系統至關重要。近年來,繆峰團隊(https://nano.nju.edu.cn)利用「原子樂高」的技術途徑,分別在室溫高靈敏紅外探測器(Science Advances 2017)、耐高溫憶阻器(Nature Electronics 2018)、彈道雪崩探測器件(Nature Nano. 2019)、可重構類腦視覺傳感器(Science Advances 2020)、可重構類腦電路(Nature Electronics 2020)等方向陸續取得突破。與此同時,繆峰團隊也一直探索憶阻交叉陣列的應用領域,首次利用憶阻交叉陣列構建了一個神經網絡系統,用於核心信息處理單元,實現了具有一定自適應能力的智能小車(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 2020)。

基於這系列工作打下的基礎,該團隊近日提出,通過將視網膜形態傳感器陣列與憶阻交叉陣列結合在一起,可以模擬人類視覺系統的「垂直分層」架構,從而同步實現對視覺信息的感知和預處理,並高效執行較複雜的包括圖像識別、物體追蹤、運動軌跡預測等在內的任務。該工作為未來開發三維垂直集成的新型類腦視覺系統奠定了科學與技術基礎。相關研究成果以《Networking retinomorphic sensor with memristive crossbar for brain-inspired visual perception》(基於視網膜形態傳感器和憶阻交叉陣列的類腦視覺系統)為題於近日在線發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https://doi.org/10.1093/nsr/nwaa172)。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博士生王爽、王晨宇和王鵬飛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梁世軍副研究員和繆峰教授為該工作的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王振林教授課題組、陳坤基教授課題組的實驗協助,和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青年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以及微結構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的支持。

被譽為「憶阻器之父」、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蔡少棠(Leon Chua)教授在同期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https://doi.org/10.1093/nsr/nwaa182)為本文撰寫了專題評論文章「A promising route to neuromorphic vision「 《一條通往類腦視覺的光明之路》,指出「Liang和Miao關於在完全模擬域內執行感算識任務的類腦視覺系統原型展示的工作是一個重大的突破」。蔡少棠教授進一步指出,該工作「為將來探索類腦視覺系統在自動駕駛、智能安防和智能醫療領域的應用開闢了一條可遵循的潛在技術路線」。

研究成果:


人類視覺系統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視網膜和大腦視覺皮層所形成的分層結構(圖1a所示)。人類對外界信息形成視覺認知的過程需要經歷以下基本過程:攜帶外部世界信息的光首先投射在眼球底部的視網膜上,視網膜上的光感受器會將光信號轉化為電信號,傳遞給視網膜中的其它細胞實現對信息的初步整合加工,整合後的信號將由視網膜神經節細胞通過視神經傳遞給大腦;進入大腦的視覺信息會被大腦中不同的視覺皮層進行深層次加工處理,最終傳遞給高級腦區形成視覺認知。為了實現對人類視覺系統結構和功能的逼真模擬,繆峰團隊提出,通過將採用「原子樂高」的方式搭建的可重構視網膜傳感器和憶阻交叉陣列進行集成,可以實現全模擬域的視覺信息傳遞和處理,如圖1b所示。


圖1:人類視覺系統和類腦視覺系統。人類視覺系統主要由視網膜和大腦皮層視覺中樞組成;對應地,類腦視覺系統主要由可重構視網膜傳感器和憶阻器交叉陣列所構成。


在實驗中,研究團隊首先展示了視網膜形態的傳感器陣列及其在圖像預處理方面的應用。為了製備傳感器陣列,該團隊利用機械剝離方法獲得了二維材料硒化鎢和氮化硼,並將它們依次轉移至氧化鋁上製備成範德華異質結器件。在背柵調控下,所製備的器件展現出極性相反的,且依賴於柵極電壓、光強、波長等物理參數變化的光電流響應。這種光響應特徵與視網膜中雙極性細胞的特徵類似。為了證實範德華異質結器件具有圖像信息加工的能力,研究團隊將異質結器件組裝至3×3的PCB陣列上。通過控制施加到每個器件上的獨立柵極電壓源,陣列的圖像預處理功能能夠被配置為不同卷積核的形式。根據基爾霍夫定律,把每次光信號輸入之後的所有器件源漏電流變化量ΔIds進行求和,作為對圖像信息處理後的結果。如圖2所示,器件陣列實現了對Lenna圖的同步感知和預處理(邊緣增強、風格化)。通過對Lenna圖的預處理結果進行評估,研究團隊指出所製備的異質結陣列傳感器能夠模擬人類視網膜的垂直結構和信息預處理功能。

圖2,視網膜形態的傳感器陣列及圖像預處理功能。(a)按照3×3陣列排布的視網膜形態傳感器陣列,單個器件結構如光學圖片所示。(b)在背柵調控下,器件展示出正負光電流響應。(c)用於圖像預處理的Lenna原圖。(d)經過邊緣增強處理過的Lenna圖片。(e)對Lenna圖的邊緣增強結果進行評估,處理後的圖片的灰度值(綠)呈現出高斯分布。(f)經過風格化處理的圖片。(g)對Lenna圖的風格化結果進行評估,處理後的圖片與模擬值呈現相似的灰度值排布。


進一步地,研究團隊將2100張含有噪點的「N」,「J」,「U」字母集輸入視網膜形態陣列傳感器,並將陣列中的背柵電壓配置為可具有執行邊緣增強功能的卷積核。視網膜形態陣列輸出的電信號經過電流-電壓轉換器,輸入至憶阻交叉陣列。憶阻交叉陣列中每一個交叉點具有可調的電導值,且呈現出線性的電壓-電流特徵,這允許其被用於執行類似大腦視覺皮層功能的人工神經網絡。研究發現,類腦視覺系統對2100張「N」,「J」,「U」字母集圖片的識別率達到100%。相比於基於傳統傳感器的視覺系統,集成有視網膜形態傳感器的類腦視覺系統能夠加速圖像識別的收斂過程,如圖3所示。

圖3,用於圖像識別的類腦視覺系統。(a)類腦視覺系統用於圖像識別的流程圖。用於圖像識別的8×8"N","J","U"噪點字母集(c左圖)被輸入視網膜形態傳感器中,進行同步圖像感知和預處理;處理後的結果輸入憶阻交叉陣列進行圖像識別。(b)憶阻器具有線性的電壓-電流特徵。類腦視覺系統對該字母集的識別率達到100%(c右圖)。(d)視網膜形態傳感器的存在能夠加速圖像的識別率和收斂速度。


得益於憶阻交叉陣列可重新配置的靈活性,研究團隊將其配置成能夠處理與時序信息相關的循環神經網絡,可以進一步完成對動態物體的追蹤任務。在實驗中,研究團隊利用視網膜形態傳感器,對視野中的目標「十」字進行邊緣特徵提取,並將移動「十」字目標的坐標按照時序信息的形式輸入由憶阻交叉陣列執行的循環神經網絡中。循環神經網絡能夠根據「十」字目標在n時刻以及之前的坐標信息,獲得n+1時刻的坐標值,從而實現對n+1時刻物體的運動軌跡進行預判。研究團隊指出,該類腦視覺系統可以對動態視覺信息進行逐級簡化處理,提升對移動物體追蹤的效率。這一項工作從原理上證明,利用視網膜形態的傳感器和憶阻交叉陣列進行垂直集成的類腦視覺系統,有望在將來應用於眾多新興智能科技領域。

圖4,用於動態視覺任務的類腦視覺系統。(a)類腦視覺系統用於運動追蹤的流程圖。利用視網膜形態傳感器,對視野中的 "十"字目標進行邊緣特徵提取,並將"十"字目標的坐標以時序信息形式輸入循環神經網絡,對下一時刻該目標的軌跡進行預測。(b)類腦視覺系統經過運動追蹤獲得的"十"字目標物運動軌跡(綠色線)與經過軌跡預測獲得的"十"字目標物運動軌跡(橘黃色線)基本一致。

相關焦點

  • 「垂直結構」新型類腦視覺系統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將視網膜形態傳感陣列和憶阻交叉陣列結合為一體,提出和實現了「垂直結構」的類腦視覺系統,為未來實現類腦機器視覺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思路。基於這系列工作打下的基礎,該團隊近日提出,通過將視網膜形態傳感器陣列與憶阻交叉陣列結合在一起,可以模擬人類視覺系統的「垂直分層」架構,從而同步實現對視覺信息的感知和預處理,並高效執行較複雜的包括圖像識別、物體追蹤、運動軌跡預測等在內的任務。該工作為未來開發三維垂直集成的新型類腦視覺系統奠定了科學與技術基礎。
  • 南京大學繆峰團隊在「垂直結構」新型類腦視覺系統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提出和實現了「垂直結構」的類腦視覺系統,為未來實現類腦機器視覺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思路。 基於這系列工作打下的基礎,該團隊近日提出,通過將視網膜形態傳感器陣列與憶阻交叉陣列結合在一起,可以模擬人類視覺系統的「垂直分層」架構,從而同步實現對視覺信息的感知和預處理,並高效執行較複雜的包括圖像識別、物體追蹤、運動軌跡預測等在內的任務。該工作為未來開發三維垂直集成的新型類腦視覺系統奠定了科學與技術基礎。
  • 南大團隊「搭出」類腦視覺傳感器 模擬人眼視網膜,信息探測和處理...
    構建一個媲美人眼的類腦視覺傳感器是人們一直追求的夢想,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教授團隊利用二維材料異質結,實現了對人眼視網膜生物特性的模擬,在可重構類腦視覺傳感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6月25日,該研究成果在《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上發表。    「人類視覺系統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視網膜的結構和功能。」
  • 南大教授搭建「原子樂高」獲重要進展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分別在類腦視覺傳感器和可重構類腦電路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有望為未來開發基於二維量子材料的新型類腦晶片提供物理和技術基礎,成果於6月25日和6月30日分別發表在權威期刊《科學》子刊《科學進展》和《自然》子刊《自然電子學》上。
  •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搭出類腦視覺傳感器
    近日,物理學院繆峰教授團隊基於二維材料異質結,在可重構類腦視覺傳感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二維材料有望成為後摩爾時代重要的基礎電子材料,該領域的發展也讓人們可以對原子層材料進行樂高式的堆疊和集成。,基於這種類視網膜形態器件,團隊進一步構建了能夠對感知的圖片信息進行同步處理的類腦視覺器件陣列。
  • 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34;(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
  • 心理學系方方教授課題組在視覺系統神經可塑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Biology, 24(2), 222-227)刊發了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方方教授課題組的論文「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human left fusiform cortex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perceptual learning of faces」,報導了他們利用功能性和結構性磁共振腦成像以及心理物理學,以面孔知覺學習為切入點,研究視覺系統神經可塑性取得的新進展
  • 清華微電子所錢鶴、吳華強團隊合作發表新型類腦器件研究長篇綜述...
    清華微電子所錢鶴、吳華強團隊合作發表新型類腦器件研究長篇綜述文章清華新聞網10月9日電 9月24日,清華大學微電子所錢鶴、吳華強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材料與器件領域知名學術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在線發表長篇綜述文章《用新型類腦器件連接生物神經網絡與人工神經網絡:原理,進展與挑戰》(Bridging Biological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原子樂高"搭出類腦視覺傳感器
    近日,物理學院繆峰教授團隊基於二維材料異質結,在可重構類腦視覺傳感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二維材料有望成為後摩爾時代重要的基礎電子材料,該領域的發展也讓人們可以對原子層材料進行樂高式的堆疊和集成。,能夠實現對人眼視網膜的層狀結構和感光細胞、雙極細胞的生物特性模擬,基於這種類視網膜形態器件,團隊進一步構建了能夠對感知的圖片信息進行同步處理的類腦視覺器件陣列。
  • 科學家在抑鬱症腦影像和認知方面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抑鬱症往往伴隨較低的遺傳度,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表觀遺傳因素在抑鬱症(MDD)中有重要作用。
  • 雲南大學肖偉烈團隊在二萜類抗炎活性分子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雲南大學教育部自然資源藥物化學重點實驗室肖偉烈團隊在具有抗炎活性的天然小分子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圍繞巨噬細胞NLRP3炎症小體和NF-κB信號通路,從多種藥用植物中發現了一系列結構新穎、活性顯著的二萜類化合物。
  •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8-11-26 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功能材料界面物理與器件應用團隊在柔性神經形態器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地球環境所在黃土垂直節理髮育與演化規律方面取得進展
    地球環境所在黃土垂直節理髮育與演化規律方面取得進展 2020-03-09 地球環境研究所 【黃土是一種結構脆弱和水敏性極強的特殊土,遇水軟化,易發生侵蝕、溼陷流變、滑動等一系列水敏災變行為。長期以來,黃土垂直節理在黃土高原微地貌演化、水土流失、地質災害的形成與發生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定量描述和理解黃土垂直節理的成因和演化模式一直是黃土環境地質、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研究中的重要內容。
  • 清華「天機芯」團隊再發重磅研究!以全新類腦計算系統實現通用人工智慧
    類腦計算與傳統計算機架構不同,後者是圍繞圖靈完備和完善的馮·諾依曼體系結構,前者則還沒有沒有廣義的系統層次結構。為此,基於之前的研究基礎,今年,研究團隊以「類腦計算完備性」(也稱為神經形態完備性)概念,提出一種具有高度通用性和普適性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
  • 中美團隊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研製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教授團隊開展多方合作,在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合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手性材料在推動生物標記、手性分析和檢測、對映異構體選擇性分離、偏振相關光子學和光電子學應用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傳統手性納米材料主要是通過引入手性配體或構造螺旋結構等電偶極矩調控方式構築,但這類手性材料在環境穩定性和導電性方面通常存在局限性,極大地限制了其實際應用。探索新的調控機制並構築新型手性納米功能材料是突破這一科學瓶頸的新途徑。
  • 呂偉明研究員團隊在雙極性巨磁電阻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哈工大報訊(王計/文)近日,理學院物理系呂偉明研究員團隊在雙極性巨磁電阻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電場驅動的錳氧化物雙極鐵磁性」為題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Nature Comm. 9, 1897, 2018)。
  • 利用類腦器件高效處理神經信號,構建新型腦機接口
    ,提出了基於憶阻器陣列的新型腦機接口,構建了高效智能的腦電神經信號處理系統,演示了大腦癲癇狀態的識別,實現了93.46%的高準確率,並將系統功耗降低了400多倍。同時,腦機接口技術還可以用來監測與癲癇、阿爾茲海默症和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的腦狀態,為治療這些疾病提供新的治療方案。目前,主流的腦機接口中的神經信號分析模塊由矽CMOS電路構成,但隨著腦機接口中的信號採集通道數的增加,系統面臨著功耗和延時等方面的巨大挑戰,這是制約腦機接口技術在植入式或可攜式醫療系統中應用的重要瓶頸之一。
  • 我院餘迪教授團隊在低劑量IL-2改善焦慮行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我院餘迪教授團隊在低劑量IL-2改善焦慮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