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晶片構建模擬神經元文化,將帶來什麼?

2020-11-25 澎湃新聞

大腦晶片構建模擬神經元文化,將帶來什麼?

2020-09-11 11: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文/陳根

在科學實驗中,研究人員往往首先以小白鼠為實驗對象。但動物測試也面臨成本高且耗時,同時無法精確體現人類反應的局限。

近日,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多學科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款三維「晶片大腦」(brain-on-a-chip),它能夠捕獲體外培養活體腦細胞的神經活動,並提出了一種建模交互神經元群體及其網絡結構的方式。簡單來說,就是構建在晶片上培養腦細胞的模型。

這種在晶片上培養腦細胞的模型,可以用於分析接種在體外片上腦部設備上的腦細胞中形成的神經元網絡的結構。儘管已有研究人員從神經活動的快照中模擬了基本統計數據,但LLNL的方法是獨特的,因為它可以模擬神經元文化的時間動態-這些神經網絡的演變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

這意味著,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其了解神經社區結構,社區如何演變以及結構如何在實驗條件下變化。雖然目前的這項工作是為2D片上大腦數據開發的,但該過程可以很容易地適應LLNL的3D片上大腦。

具體來說,研究人員使用設計在片上腦部設備中的薄膜多電極陣列(MEA),成功捕獲並收集了神經元網絡在通信時產生的電信號。而這些數據作為教學工具,團隊將標準的隨機塊模型與包含機器學習組件的稱為高斯過程的概率模型相結合,以創建時間隨機塊模型(T-SBM)。

此外,模擬神經連接變化並建立基線正常神經活動的能力可以幫助研究人員使用片上大腦設備來研究藥物等幹預措施對導致疾病變化的條件的影響。大腦如暴露於毒素,癲癇或腦損傷等疾病。研究人員可以在晶片上開發健康的大腦,誘發癲癇發作或引入毒素,然後模擬幹預的效果以恢復到基線狀態。

該研究項目首席研究員表示:對於模擬神經連接計劃是匯集工程、生物學和計算知識,開發出一種更能代表人腦生理機能和功能的模型。而這項研究或將推動該領域向著這個終極目標前進。

 

關鍵詞 >> 大腦,晶片,科技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陳根:大腦晶片構建模擬神經元文化,將帶來什麼?
    近日,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多學科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款三維「晶片大腦」(brain-on-a-chip),它能夠捕獲體外培養活體腦細胞的神經活動,並提出了一種建模交互神經元群體及其網絡結構的方式。簡單來說,就是構建在晶片上培養腦細胞的模型。
  • IBM成功構建模擬人腦功能的認知計算機晶片
    他們通過模擬大腦結構,首次成功構建出兩個具有感知認知能力的矽晶片原型,可以像大腦一樣具有學習和處理信息的能力。IBM公司領導該研究項目的負責人德哈門德拉·莫德哈表示,這兩個計算機晶片結合了神經元的計算能力、突觸(或神經節)的記憶能力和軸突的通信能力,基於這樣的晶片,新一代計算機即將閃亮登場。
  • IBM電子大腦晶片誕生:100萬神經元模擬思考
    IBM開發了名叫TrueNorth的晶片,能夠模擬人腦運行。為了證明它的速度很快,能耗很低,IBM對晶片進行了測試。TrueNorth具有深度學習能力,像人類大腦一樣,它也可以進行關聯分析,判斷各種可能性。雖然其它一些計算機也可以擁有相同的能力,但是它們的能耗高很多。
  • 最新發現:「晶片大腦」可用來模擬藥物對大腦影響
    科學家們認為,隨著這種技術的成熟,未來或將可以不再因許多神經系統疾病進行動物甚至人體臨床試驗。晶片大腦技術BRAIN-ON-A-CHIP據悉,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晶片大腦」技術的新用途:測試生物和化學製劑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大腦的影響。其研究成果於2017年11月在PLoS One期刊上發表。
  • 全國首臺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發布:神經元數量相當於小鼠大腦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表示,類腦計算機將成為未來計算的主要形態和重要平臺,將在模擬腦功能、高效實現AI算法、提升計算能力等方面發揮重要的獨特作用。面向未來,學科交叉會聚將成為解決重大問題的新方法,基於多學科、多領域的系統創新將成為研製類腦計算機的有效形式。
  • 新電晶體能模擬單個神經元,可構建人工神經系統
    (原標題:新電晶體能模擬單個神經元執行運算) 科技日報北京
  • 全國首臺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發布:神經元數量相當於小鼠大腦
    9月1日,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在杭州發布一款包含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的類腦計算機Darwin Mouse。據了解,這是我國第一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該計算機使用了792顆由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二代」類腦晶片,支持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於小鼠大腦,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350-500瓦。
  • 神經元規模最大類腦計算機問世 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相當
    9月1日,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共同研製成功了我國首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其包含792顆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支持1.2億個脈衝神經元、720億個神經突觸,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典型運行功耗只需350—500瓦,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 虛擬實境技術將帶你走進神經元構建的大腦
    打開APP 虛擬實境技術將帶你走進神經元構建的大腦 VR網 發表於 2019-10-24 09:46:16 (文章來源:VR網) 在東南大學召開的2019神經元重建與應用國際研討會中,VR網獲悉,東南大學腦科學和智能技術研究院及東南大學-艾倫研究所腦數據聯合中心,開發出了世界首套構建全腦神經元結構的系統,這也是目前世界最大、最精確的神經元三維結構,數據產能世界第一。
  • 模擬大腦:細胞與電路融合是大勢所需——基於老鼠神經元的AI設備能...
    研究人員表示,這款數據機大小的設備「Koniku Kore」最終有望成為未來機器人的大腦,而將生物細胞與電子電路整合,有望成為開發模擬大腦的主流手段。人工智慧晶片也有嗅覺雖然計算機在執行複雜的算法方面比人類更高效,但大腦在許多認知功能的表現上優於計算機。包括谷歌、微軟等科技巨頭在內的人工智慧界正竭盡全力製造可以模擬大腦的機器,或將計算機植入腦中,艾加比卻另闢蹊徑,設法將實驗室培養的神經元和電子電路整合在一起。
  • IBM首個人造神經元幕後,神經形態計算系統向人造大腦突破
    來源:caltech.edu上世紀 80 年代,對標準計算機的局限性感到沮喪的 Mead 開始製造模擬哺乳動物大腦的晶片,也由此創立了名為神經形態計算的領域。Mead 使用亞閾值(sub-threshold)矽模仿大腦的低功耗處理過程。
  • 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誕生 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
    這臺類腦計算機包含792顆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支持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350至500瓦,同時它也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眾所周知,計算機最初的發展選擇了以數值計算見長的馮·諾依曼架構,也就是以數字加減乘除的方式來進行信息架構。
  • 科學家在晶片上「種植」神經元,或將推進大腦修復技術的跨越發展
    人類的思想源於大腦中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然而,我們對神經元之間連接的發生過程所知甚少。為了能夠直接觀測到神經元間形成連接的過程,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團隊設計了一款布滿「神經元支架」的半導體晶片,使神經元可以在上面有序發育並與其他神經元形成環路。
  • Intel CES黑科技:商用49量子位晶片和模擬人類大腦學習的「Loihi...
    打開APP Intel CES黑科技:商用49量子位晶片和模擬人類大腦學習的「Loihi」晶片 發表於 2018-01-11 15:53:29
  • 晶片上數十萬神經元生長!科學家在「3D 晶片大腦」上建模,還要複製人體系統
    不僅如此,他們還在這款三維晶片大腦基礎上建模,方便對體外腦晶片上形成的神經元網絡進行分析。很明顯,這是替代動物實驗的一個好方法,研究人員也表示:體外模擬人腦實現了重大進展。三維柔性微電極陣列基於此,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三維晶片大腦(brain-on-a-chip),即一種三維柔性微電極陣列(3DMEA),旨在實現性能、便捷性以及與現有商業電生理儀器的兼容性。
  • 仿生神經元晶片可植入體內智能起搏
    科學家一直在嘗試模仿大腦,但尚未實現仿生單個神經元。英國巴斯大學物理學教授 Alain Nogaret 及同事研發了一種仿生神經元電行為的矽晶片,他們設計了微電路模仿離子通道,後者可以像神經元一樣整合原始神經刺激並做出響應。
  • 浙大重磅發布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基於 792 顆自研「達爾文 2 代」晶片,可「意念」打字
    據悉,作為當前全球範圍內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這臺由浙江大學、之江實驗室共同研製的類腦計算機含 792 顆「達爾文 2 代」類腦晶片、1.2 億脈衝神經元和近千億的神經突觸,堪比小鼠大腦神經元的規模,典型運行功耗僅 350-500 瓦。
  • 我國科學家發布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 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於小鼠大腦
    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9月1日在杭州發布一款包含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的類腦計算機。該計算機使用了792顆由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於小鼠大腦。據介紹,類腦計算是用硬體及軟體模擬大腦神經網絡的結構與運行機制,構造一種全新的人工智慧系統。
  • MIT新型「大腦晶片」問世,數萬人工大腦突觸組成,可進行超複雜計算
    大腦晶片:小型便攜,堪比超算在這項最新研究中,MIT 工程師們打破用銀作為模擬大腦突觸材料的傳統,改為採用銅銀合金構造憶阻器。改造後的新型憶阻器擁有更強的性能,能夠記憶並重現美國隊長盾牌的灰色圖像,並通過銳化和模糊可靠地改變麻省理工學院基利安法院的圖像。
  • IBM最強神經形態晶片電腦出貨,與人類大腦又近一步
    本周,NS16e,IBM以人類大腦為靈感的最大電腦出貨,目標遠大。NS16e被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收購,公司計劃創造更大版本的NS16e,與人類大腦的規模更近一步。「也許有一天,我們能有一個單一的神經突觸系統,帶有和人類大腦一樣多的神經元和突觸。」一名IBM研究員Jun Sawada在博客中說。大腦可以視作一個非常節能高效的生物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