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發現:「晶片大腦」可用來模擬藥物對大腦影響

2020-12-01 網易科技

(原標題:「Brain-on-a-Chip」 Devices Are Changing How We Study the Brain)


圖示: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研究人員戴夫索西亞(Dave Soscia)正在顯微鏡下檢查「晶片大腦」設備

網易科技訊 1月16日消息,據Futurism網站報導,目前研究人員正在改進並完善「晶片大腦」技術。科學家們認為,隨著這種技術的成熟,未來或將可以不再因許多神經系統疾病進行動物甚至人體臨床試驗。

晶片大腦技術BRAIN-ON-A-CHIP

據悉,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晶片大腦」技術的新用途:測試生物和化學製劑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大腦的影響。其研究成果於2017年11月在PLoS One期刊上發表。這項研究是一個致力於開發「晶片大腦」技術的研究機構的重要工作,研究人員希望通過這項研究,在未來某一天不再對動物進行神經類疾病的相關實驗。

所謂「晶片大腦」技術在本質上說是研究人員將半導體晶圓用納米導線打造的網絡。當腦細胞被引入晶片後,他們可以使用納米線作為支架來構建功能性神經元迴路,模擬大腦中神經元的相互連接。一旦構建模擬的腦迴路,研究人員不僅可以觀察到神經連通性,還可以研究疾病和創傷對其造成的影響。

2017年1月,哈佛大學John A. Paulson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的研究人員率先在研究中使用了這種「晶片大腦」設備。這種晶片設備能夠使研究人員根據大腦中神經元位置的不同以及不同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方式來識別神經元之間的差異性,特別是對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在神經學基礎層面進行研究分析。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後來改進了納米導線的架構,開發出有史以來第一個能夠運行的神經元電路。

而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最新應用研究則發現,該技術可用於研究生物和化學製劑對大腦的長期影響。目前研究小組主要關注軍事人員可能會經受的化學暴露。由於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普遍性,軍事人員已經成為神經學研究最感興趣的患者人群。

大腦對化學製劑的反應

在他們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專注於使用他們的「晶片大腦」來研究腦細胞是如何受到大量化學製劑的影響,以及這些製劑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大腦的研究。希望通過更深入地了解現有機制,可以開發出相應的解毒劑,對患者進行治療或預防,並在現實中保護軍事人員等群體。

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團隊所使用的「晶片大腦」設備定製了特定的插入件,使得它們能夠對大腦的不同區域進行建模,根據需要以研究相應區域的互連性。這也讓研究人員可以將多個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細胞都放置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小得多的區域,從而在「宏觀世界到微觀世界」之間實現輕鬆轉換。

通過這種設備,研究團隊能夠監控腦細胞在交流時所發生的爆發(稱為「動作電位模式」),並讓他們了解這種相互聯繫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何發生變化,特別是當大腦暴露於如化學試劑等情況下會如何反應。

iCHIP首席研究員伊莉莎白·惠勒(Elizabeth Wheeler)在LLNL的新聞稿中解釋說:「顯然,在高劑量下,我們知道暴露將是有害的,但是那些長時間暴露於低水平化學品的戰士會如何尚不清楚。將來使用這種設備,我們可能能夠預測大腦將如何受到影響。如果我們明白它的影響,那麼我們就可以制定出保護戰士的對策。「

不再需要更多的實驗大鼠?

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工程師,論文聯合作者之一的戴夫索西亞(Dave Soscia)說:「雖然我們離完全重新認識體外大腦尚有不少差距,但相關研究在增加這些設備的複雜性並朝著正確的方向邁出了重要一步。我們的想法是最終讓人們對這些設備產生足夠的信心,讓化學藥品或藥物進入平臺環境所觀察到的效果與我們在人體內看到的結果相似。」

生物學家克裡斯庫普(Kris Kulp)進一步解釋說:「你可以模擬某人在戰場上短暫暴露於化學製劑,然後在六個月內觀察相應神經元會發生何種變化。也許他們會從最初的暴露中恢復過來,但是從現在起的六個月後,仍然會產生一些不良影響。這是唯一一種可以對人類細胞進行這種實驗的系統。「

下一步的開發計劃是研究團隊將與計算機科學家,統計人員和其他人員建立合作,幫助他們分析和模擬該設備所提供的實驗數據。(晗冰)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責任編輯:王華春_BJS5284

相關焦點

  • 大腦晶片構建模擬神經元文化,將帶來什麼?
    大腦晶片構建模擬神經元文化,將帶來什麼?近日,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多學科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款三維「晶片大腦」(brain-on-a-chip),它能夠捕獲體外培養活體腦細胞的神經活動,並提出了一種建模交互神經元群體及其網絡結構的方式。簡單來說,就是構建在晶片上培養腦細胞的模型。
  • 陳根:大腦晶片構建模擬神經元文化,將帶來什麼?
    近日,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多學科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款三維「晶片大腦」(brain-on-a-chip),它能夠捕獲體外培養活體腦細胞的神經活動,並提出了一種建模交互神經元群體及其網絡結構的方式。簡單來說,就是構建在晶片上培養腦細胞的模型。
  • 3D晶片大腦:在晶片上培養腦細胞,還能用來測試新藥
    Fischer 表示,這項 3D 晶片大腦研究的最終目的是:開發出一個提供人類相關數據的實驗平臺,通過簡化、易復現、中肯的模型系統,更好地理解不同類型的藥物和治療方案對人腦功能的影響。他們設計和完善了帶有多電極陣列的晶片大腦設備。
  • 通過生物晶片構造人工大腦,哈佛研究員探索疾病新療法
    智東西8月21日消息,本周一,哈佛大學科學家在《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上發布了他們的最新論文。論文中,他們表示已在聚合物晶片上構造出了複雜的人造大腦,並且正在使用甲基苯丙胺(冰毒)來測試這顆大腦的生理反應。
  • MIT新型「大腦晶片」問世,數萬人工大腦突觸組成,可進行超複雜計算
    這一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日的《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研究展示了一種很有前途的新型神經形態器件憶阻器設計——基於一種新型電路的電子器件,這種電路以模仿大腦神經結構的方式處理信息。這種受大腦啟發的電路可以被植入小型可攜式設備中,執行只有今天的超級計算機才能處理的複雜計算任務。
  • 神經形態晶片可以幫助人進行大腦的逆向工程
    神經形態工程成立於20世紀80年代末,是神經科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和其他一些領域的跨學科綜合體,它首先試圖了解大腦如何操縱信息,然後在計算機晶片上複製同樣的過程。 目標是開發新的、強大的計算架構,可以用來模擬大腦,或許,甚至可以作為通往複雜的、類似人類的人工智慧的墊腳石。
  • 精神科藥物對大腦的影響
    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等大部分精神疾病,本身大腦功能就有損害,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不及時的藥物治療,大腦功能的損害會越來越嚴重,腦核磁及某些生物學指標早就明確的顯示出這一點。 而在用藥的對照組患者身上,大腦受損卻是改善和回歸常態之路的。
  • IBM電子大腦晶片誕生:100萬神經元模擬思考
    IBM開發了名叫TrueNorth的晶片,能夠模擬人腦運行。為了證明它的速度很快,能耗很低,IBM對晶片進行了測試。TrueNorth具有深度學習能力,像人類大腦一樣,它也可以進行關聯分析,判斷各種可能性。雖然其它一些計算機也可以擁有相同的能力,但是它們的能耗高很多。
  • 大腦晶片首次進行人類測試,增強記憶指日可待?
    「當然人們會問:你能用一臺設備來模擬它嗎?你能讓這一設備在任意的大腦中運行嗎?正是這些事情讓人們認為我瘋了。他們認為這太難了。」Berger說,但研究是團隊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海馬體是深埋在大腦褶皺和溝回中的一個區域,是將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的關鍵部位。在海馬體的中心,記憶是由特定數量的神經元在一定時間內產生的一系列電子脈衝。
  • 科學家研發新型大腦晶片:人類將可擁有超人的記憶力
    向人腦中植入大腦晶片、讓人類擁有超人的記憶力,這聽上去好似科幻片中的情節。而這種大腦晶片釋放的電信號與大腦產生的信號相符,模擬了產生長期記憶的自然過程。據國外媒體報導,向人腦中植入大腦晶片、讓人類擁有超人的記憶力,這聽上去好似科幻片中的情節。但富有開創精神的神經科學家已經準備開始在人類身上嘗試這一未來科技了,目前研發的記憶晶片已經在小鼠身上測試成功,有朝一日或能成為一種商業產品,幫助人們提高記憶力。
  • 可用藥物和內置晶片強化士兵大腦!法國獲準研發「超級戰士」
    法國軍事倫理委員會8日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法國軍隊獲準研發「超級戰士」,包括使用藥物、假肢和植入晶片強化士兵的大腦和體能。法國士兵資料圖 圖源新華社據法新社等媒體綜合報導,報告稱法國軍方還獲準研發位置追蹤和武器系統聯動能力,還可以用藥物消除士兵的疼痛、疲勞和壓力,強化他們的意志,以應對被俘虜和囚禁等局面。
  • 科學家在「3D晶片大腦」上建模 還要複製人體系統
    實際上,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LLNL)也做了一項努力——開發一款 3D 晶片大腦(brain-on-a-chip),捕獲體外培養活體腦細胞的神經活動。不僅如此,他們還在這款三維晶片大腦基礎上建模,方便對體外腦晶片上形成的神經元網絡進行分析。
  • 大腦與機器如何連接?神奇腦部晶片前途無量
    圖為超級大腦2020年8月,在腦機接口設備Neuralink的發布會上,美國企業家馬斯克及其團隊公布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通過向一頭豬的頭顱中植入NerNeuralink的大腦晶片,這種晶片會通過神經元檢測到豬的腦電波的變化,從而可以預測宿主下一步的行動。
  • 3D器官晶片可實時監測細胞活動
    英國劍橋大學網站近日發布公告稱,該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三維(3D)器官晶片,可實時監測細胞活動,有望用於開發新療法,同時減少研究中實驗動物的使用數量。       新設備基於導電聚合物海綿「支架」,研究人員將其組裝成三維的電化學電晶體。
  • Intel CES黑科技:商用49量子位晶片和模擬人類大腦學習的「Loihi...
    打開APP Intel CES黑科技:商用49量子位晶片和模擬人類大腦學習的「Loihi」晶片 發表於 2018-01-11 15:53:29
  • 【紐約時報】美國科學家製造三維模型模擬大腦功能
    當科學家讓重物掉到這個圓圈上,以模擬創傷性損傷時,這個三維大腦模型中的神經元釋放出了化學信號和電信號,與受傷動物的大腦釋放的信號類似。專家們表示,這是科學家首次能在實驗室裡如此逼真地模仿大腦功能。如果研究人員能用人的神經元重建這個模型,並提升到足以反映其他一些神經系統功能的水平,那麼這個模型或可用於研究疾病、創傷和治療如何影響大腦,從而避免人體臨床試驗的高費用和倫理問題。
  • IBM最強神經形態晶片電腦出貨,與人類大腦又近一步
    本周,NS16e,IBM以人類大腦為靈感的最大電腦出貨,目標遠大。NS16e被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收購,公司計劃創造更大版本的NS16e,與人類大腦的規模更近一步。「也許有一天,我們能有一個單一的神經突觸系統,帶有和人類大腦一樣多的神經元和突觸。」一名IBM研究員Jun Sawada在博客中說。大腦可以視作一個非常節能高效的生物電腦。
  • 植入晶片後的大腦,還是你的腦嗎?
    另一隻被植入了晶片的小豬,聞了聞臭臭,連接到電腦屏幕上的腦電信號圖標馬上出現了一個峰值。[見文末參考1-3]大腦的神經活動信息非常複雜,它需要更高計算能力的計算機來處理這些數據。Neuralink團隊認為至少需要一百萬個同時記錄的神經元,才能算實現成功的腦機接口。這就意味著要在一個小小的晶片上集成上百萬個電極,而這一技術至少到本世紀末也無法實現(有生之年系列)。
  • 你願意在大腦植入晶片嗎?
    編輯:常樂校對:百味據多家外媒報導,8月29日,擁有美國太空探索技術的埃隆·馬斯克在發布會上,向全世界展示了旗下Neuralink公司開發的接口晶片和自動植入手術設備。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腦機接口,就是一種通過大腦(人或者動物的)與外部設備直接連接而實現大腦與設備之間的信息交換。這個概念已經存在許久,但是卻不曾被人們熱議,一直到20世紀九十年代後,才慢慢開始出現階段性成果。在2008年,神經學家發現猴子可以操縱機械臂餵食的技能,這代表著人將動物大腦與設備相連的實現已成為可能。
  • 晶片上培養腦細胞,測試新藥,LLNL實驗室開發出3D晶片大腦
    divAbstract該研究技術複雜度很高,不過參與的研究人員認為,這可以為消除影響大腦功能的毒素或神經系統疾病(如癲癇)提供高效的新方案。Fischer 表示,這項 3D 晶片大腦研究的最終目的是:開發出一個提供人類相關數據的實驗平臺,通過簡化、易復現、中肯的模型系統,更好地理解不同類型的藥物和治療方案對人腦功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