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用精神科藥物是不是會吃壞腦子?
服用精神科藥物,可能會壞腦子,
但是不吃藥,肯定會壞腦子。
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等大部分精神疾病,本身大腦功能就有損害,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不及時的藥物治療,大腦功能的損害會越來越嚴重,腦核磁及某些生物學指標早就明確的顯示出這一點。
而在用藥的對照組患者身上,大腦受損卻是改善和回歸常態之路的。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患者用藥前敏感多疑、胡言亂語、言行紊亂,說話荒謬、有幻覺,或者容易發脾氣、什麼事情都忘壞處想,大量的自動負性思維和緊張害怕等,用藥之後這些表現能夠得到改善。
原理是什麼呢?目前科學尚不能明確機制。但是有一些很有證據的假設:
幻覺妄想主要與多巴胺功能亢進有關,於是就用多巴胺功能抑制劑來讓其不要太過於亢進,最常用的多巴胺抑制劑,就是抗精神病藥物。就像腦出血顱內高壓,於是就利尿脫水減輕腦內高壓。
抑鬱、強迫等主要與五羥色胺功能不足有關,於是就用抗抑鬱藥、抗強迫藥增強五羥色胺功能。就像,糖尿病等病人血糖過高源於胰島素分泌不足所致,於是就打外源性等胰島素來治療糖尿病。
我們在治療各種軀體疾病時,都能理解用藥的好處,可是偏偏治療精神疾病,很多人就不理解了,患者和家屬們依然需要需要學習啊。
每個醫生對是否用藥有自己的選擇,對於某些疾病例如輕中度焦慮抑鬱,某些幻覺妄想等,我不一定剛開始就選擇用藥治療,可但凡是我評估需要用藥的情況,肯定是在我看來,服藥的利大於弊。
而在你看來,精神科藥物卻是毒藥和猛獸,那是因為你不了解、是你的主觀臆測之後的恐懼。
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的抗精神病藥物,最常見的一類副反應,叫錐體外系症候群,主要表現為身體某些部位肌肉發緊發僵,影響面部時,就會感覺其發呆發愣、像變傻了一樣,於是家屬會非常擔心孩子的腦子是不是傻了,變痴呆了?
其實,患者只是面部表情肌發緊、繃著在,伸縮性變差,無法做出豐富活躍的表情,大腦裡面是沒有損傷的,藥物反而是促進大腦內部康復的。否則,患者怎麼可能吃藥以後,能夠正常的對話、具有合乎常理的思維。
錐體外系症候群另一個常見的表現是,腿腳都發僵,以至於走起路來慢騰騰的,四肢動作也緩慢,看著更像痴呆的老人步態。
有這種副反應不要太擔心,一般給鹽酸苯海索拮抗治療以後,大部分都能顯著緩解。即使不緩解,在治療精神症狀好轉以後,可以再嘗試換用出現錐體外系症候群發生率偏低的其它藥物。
很多人關注需要服藥多久,這篇有詳細介紹《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吃藥多久更好?》。有人問那為什麼不開始就給這方面副反應少的藥呢?因為別的藥物有別的副反應、更重要的是,別的藥物有它們的弱點。
例如利培酮和阿立哌唑,這兩個藥的安全和有效在青少年兒童中是最有實證研究的。很多家屬和我聊,說阿立哌唑的副反應整體比利培酮要少一點,為什麼不可以開始就用阿立哌唑?下面給予解答。
二、選用哪個藥更好?
抗精神病藥物裡面,一類是緩解陽性症狀(幻覺、妄想、興奮、衝動等)比較迅速有效的,例如奧氮平、利培酮、氟哌啶醇等,一類是起效可能偏慢一些的,例如阿立哌唑、喹硫平。氨磺必利居於兩類之間。
所有的藥物都是有優勢和缺陷並存,沒有所謂最好的藥物。
這也並不完全是壞事。如果真有某一個藥既療效好,又副反應少,那麼市場上就不會出現這麼多的藥物種類了,它就完全壟斷了,帶來的弊端就是藥物的價格將會奇高無比,普通老百姓長期服用根本消費不起。
大量醫生的臨床經驗裡,阿立哌唑在治療幻覺妄想、興奮躁動、情緒不穩方面,確實不如利培酮有效率高,尤其是成年人。
阿立哌唑的一個顯著缺點是:10mg的劑量需要等待兩周以上才能再加藥。如果你是門診病人家屬,那麼你需要在未來的至少兩周時間裡,遭受到來自於患者精神症狀的持續不良影響,以及因精神症狀帶來的其它危險,如自殺、傷人、外走等。
對於住院的病人,如果也是興奮躁動的情況,剛開始選用阿立哌唑,就很可能出現剛開始幾周她經常被約束、被打針、她打別人、以及別人打她的可能。
如果你剛開始就選擇所謂副反應可能最少的,那麼你就要做好承擔更多的風險和責任問題,以及患者可能遭受更多的心理痛苦。
三、常見的藥物副反應有哪些?
A 抗精神病藥物:
利培酮、阿立哌唑、氟哌啶醇等,相對容易出現錐體外系症候群。常見的表現就是肌張力高、靜坐不能、類帕金森症候群等,具體的可以在百度百科裡面查詢「錐體外系反應」進一步詳細了解。
利培酮、氨磺必利等,相對容易對催乳素水平有影響,引起泌乳、月經不調等。
奧氮平、氟哌啶醇、喹硫平等,容易出現過度鎮靜、頭暈、睏倦乏力、注意力不能集中等。
奧氮平、利培酮和喹硫平等,相對更容易出現食慾增強、體重增加。
有些副反應拿來作為治療價值,常見的如:用奧氮平、喹硫平等,晚上服用不僅治療精神症狀,而且輔助治療失眠、穩定情緒,改善食慾。
B 抗抑鬱藥
相對來說,副反應整體比抗精神病藥物少多了。各種SSRI類藥物和SNRI類藥物都可能引起:
胃腸道不適,如噁心、嘔吐、食慾減退、腹瀉、便秘等
性功能方面:如性慾減退、維持勃起、陰道乾燥、性高潮困難等
錐體外系副反應:手抖、坐立不安等較為常見。
但是前兩種副反應,一般關注較多的,是胃腸道不適。性功能方面的主訴比較少,患者主訴這方面一般是當治療關係達到比較熟悉或親近的程度時,才會主動告訴醫生。
而且,這兩類副反應,有時候很難分清楚到底是疾病本身導致的功能損害,還是藥物所致。因為抑鬱症、焦慮症患者本來就容易有胃腸道不適和性功能問題,例如食慾減退、性慾減退等,所以如果出現,還是需要當面和醫生仔細交談才能判斷。
有些藥物在性功能方面的影響發生率比較大,例如帕羅西汀。
有時候會用上述所謂的副反應,來治療疾病。例如:
用氟西汀來治療貪食、暴食等
用米氮平、曲唑酮等嘗試治療改善性功能問題
用米氮平來改善食慾、輔助治療失眠等
C 抗焦慮藥物
最常用的、大家問的最多的,就是苯二氮卓類藥物,或叫安定類藥物。
例如蘿拉西泮、奧沙西泮、阿普唑侖、艾司唑侖、氯硝西泮、地西泮等。常用於短期的、急性期的緩解焦慮和恐懼。
最常見的副反應是:過度鎮靜、睏倦、乏力、腿軟、頭暈等。所以服用這類藥物時,禁忌開車、輪滑、遊泳或從事需要身體反應快、體力強度大的其它活動。
四、 選擇藥物治療的首要原則是什麼?
抗精神病藥物,因為大部分主要用於治療精神病性症狀,如幻覺、妄想等,以及改善情感、認知和陰性症狀。這裡面最首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在安全的基礎上、迅速緩解興奮衝動、自傷自殺等風險行為。
我無數次的對患者家屬說:治病的首要,是安全有效的治療危險症狀,其次才是考慮藥物副反應的事兒。
在開放性病房,陪住的家屬說我家孩子因為什麼什麼而大聲喊叫、衝動、大哭、砸東西等,你們醫生護士怎麼就不能理解、憑什麼就不能讓我們繼續住院?
當然不能,除了你之外的其他大部分病人和家屬,都希望你們離開,都會向醫生護士抱怨:這樣的病人不適合住開放式病房,你們怎麼能還讓他們在這裡住院?
精神疾病的產生原因包括生物學、心理和環境三方面,治療上也是同樣的道理。醫院裡提供最重要的東西,是環境,尤其是心理環境。病房的心理環境如果不好,會導致一連串意想不到的影響。只有營造出和諧、積極和樂觀的氣氛,整體的病人才會更容易康復,要不然他們還不及在家裡待著。
在封閉式病房也是一樣。有的家屬說,我們家孩子以前非常懂事、很少衝動打人,我太了解她了,求求你們,不要綁著她。她如果興奮躁動,你們醫生護士給勸勸她吧。綁著她對孩子太殘酷了。
一定程度的限制患者活動範圍,不僅是為了保護別人,更是為了保護她本人。
作為家長了解孩子的個性,可是作為其他的病友們,她們本就是敏感多疑,本來就極度缺乏安全感,有幻覺、有被害、有被議論感,如果某個病人出現過激的言行,你可以想像其他的病人會對她怎麼做,孤立她、不和她說話、各個小地方悄悄的使壞,甚至會打她罵她。
只有她處在護士一定視野範圍內時,才能保證她不傷別人、以及別人不傷她。
如果家屬實在是心疼孩子,那你可以親自陪護她住開放式病房,但是,住開放式病房裡面,她依然不能有過激的言行,我上面已經介紹過為什麼。如果有,開放式病房會讓病人要麼出院,要麼轉回封閉式病房。
所以,選擇什麼藥物治療的首要目的:先要保證她不傷人傷己,以及保證別人不傷她,其次才是考慮藥物的可能副反應。
有家屬曾經問我,孩子到時候病是治好了,人也傻了,怎麼辦?
關於真傻假傻我上面已經詳細解釋過了。我一般會問家屬:您有更好的辦法嗎?治病,是藥三分毒,從來就是需要付出一定代價的。
治療糖尿病,限制了病人隨心所欲吃很多東西的權利。
治療嚴重壞疽,可能直接就得截肢而造成永久性的殘疾。
治療腫瘤,可能就得掉美麗的頭髮、皮膚迅速變差、逐漸毀容。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人們在面對選擇時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 在面對病症或問題時,優先解決最根本和緊急的癥結。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王大夫談心」。
關於「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