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基因和遺傳學,精神科醫生需要了解什麼?

2020-12-08 醫脈通

醫脈通導讀


每名精神科醫生都應該了解遺傳學的基本概念,基因在精神障礙及其治療中的角色,環境如何影響基因表達,使用遺傳信息時的倫理問題,以及如何與患者及其家庭溝通遺傳學信息。


以上不應繼續被視為選修或亞專科內容;事實上,這些知識和技能對於當前及未來的精神科實踐至關重要。


醫脈通編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很多精神障礙的遺傳度很高。隨著研究的推進,這些疾病的遺傳結構也正在變得愈發清晰,如表1:


表1 不同精神障礙的遺傳成分(Nurnberger JI Jr, et al. 2018)


臨床工作中,精神科醫師經常需要面對遺傳學相關的問題。例如,很多患者非常關心,自己的病有多大的機率會傳遞給子女;另一些患者聽說「查基因」有助於選擇藥物,想了解更多細節;還有一些拿著商業機構的基因檢測結果,希望醫生加以解讀。


面對這種情況,很多精神科醫師會感覺為難,因為遺傳學並非臨床課程,很多內容早已回憶不清,而且很多知識在自己上學時還沒有被寫進課本;即便進入臨床後有繼續學習的機會,很多醫生也會認為,遺傳學是科研方面的事,對於理解和治療精神障礙並無太大幫助。


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遺傳學知識對於精神科臨床實踐的價值越發重要。一項發表於J Clin Psychiatry的綜述中,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等機構的研究者指出,應將遺傳學納入精神科住院醫師培訓範疇,並對精神科醫師需要了解的遺傳學相關內容進行了概括。


醫學遺傳學基礎


對於遺傳信息如何傳遞給下一代,細胞周期,染色體遺傳距離,以及近年來很火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等概念,所有精神科醫生均應有基本的了解。關於各種RNA及轉錄因子作用的新知識,對於閱讀一些文獻也很重要。


家系研究及遺傳度


針對精神障礙的家系研究,包括精神分裂症、雙相障礙、抑鬱症、酒依賴、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孤獨症譜系障礙及其他一些精神障礙,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醫生應對此有所了解。


遺傳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反映了遺傳因素在患病中所起作用的大小,而並非疾病遺傳給下一代的絕對機率;若患者存在誤解,應給予糾正。相對危險度(RR,以λ表示)同樣重要,反映了個體在具有特定危險因素時相比於一般人群的患病風險。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級親屬罹患精神分裂症的RR為10,提示其患病風險為一般人群的10倍;對於雙相 I 型障礙而言,RR為8-10。


一些專業書籍提供了有關患者親屬終生患病風險的數據,如The Medical Basis of Psychiatry(2016)。這些數據有助於解答上文提到的第一個問題,即疾病有多大的機率傳遞給後代。


常見基因變體


常見基因變體(在一般人群中出現的比例≥1%)在精神障礙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單個常見基因變體的效應通常很微弱(RR≈1.1,提示患病風險升高10%),但其效應可以加成;成百上千個常見基因變體共同作用下,個體可能患病。


精神障礙的多基因遺傳性提示我們,疾病相關基因在人群中分布廣泛,量變到一定程度時引起質變;真正分析患病個體時,我們會發現即使都是患者,這一群體也呈現出很高的遺傳學異質性。


GWAS研究可檢測出與特定疾病相關的常見基因變體,而這一分析過程必須經過多重檢驗。目前,GWAS可接受的顯著性閾值為5×10−8,需要很大的樣本量。近期的一項精神分裂症GWAS研究納入了超過30,000例患者,發現超過100個獨立的遺傳位點。這些遺傳位點正在接受進一步分析。


GWAS研究還可以在其他維度促進我們對精神障礙的了解。例如,定量分析不同精神障礙的遺傳學重疊後發現,雙相障礙與精神分裂症常見遺傳易感性標誌物的重疊程度高達70%。多基因風險評分的臨床應用也已初現曙光。


罕見基因變體


罕見基因變體在一般人群中出現的比例<1%。絕大部分罕見基因變體的效應也很微弱,但少數罕見基因變體可能對疾病易感性產生重大影響,而22q11微缺失與重大精神障礙密切相關。染色體微陣列(CMA)分析可檢測出多種拷貝數變異(CNVs),而CMA技術也被推薦為孤獨症譜系障礙的一線評估手段。


罕見單核苷酸變異(SNVs)也與孤獨症、精神分裂症及雙相障礙有關,需要通過測序檢出。CNVs和SNVs可能來自父母,也可能由新生突變而來(父母均不存在)。


罕見基因變體對於10%-30%的孤獨症譜系障礙、3%-5%的雙相障礙及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意義;一旦出現,這些變體常與某些醫學症候群(如DiGeorge症候群)相關。如果父母也存在這些變體,那麼患者的兄弟姐妹也面臨著風險。


精神科醫師應對某些罕見基因變體有所了解,包括何時及如何檢測及其對於臨床實踐的意義等。


表觀遺傳學/基因表達


基因組序列總體上相當穩定,但基因表達則可能視年齡、性別、飲食、季節、每天的不同時間、用藥(包括非法物質)、暴露於各種環境刺激而發生變化。表觀遺傳學事件包括基因甲基化、組蛋白修飾及其他一些影響基因表達的化學改變,這些事件可能持續一生,甚至傳遞給下一代。


通過血液及唾液等外周組織,我們已經可以對基因表達進行測量,但某些基因在血樣本及腦中的表達存在差異。我們也已經可以觀察到精神障礙患者身體組織(如皮膚及血)中基因表達的改變,這些細胞有助於建立精神障礙的體外模型。


精神科醫師需要了解基因變體與表觀遺傳學改變的差異,理解這些改變與基因表達的關係,並有能力評價與基因表達有關的生物標誌物方面的研究。其中,表觀遺傳學概念有助於向患者解釋,遺傳因素如何與環境因素發生交互作用,進而升高精神障礙的患病風險。


藥物遺傳學/藥物基因組學


藥物的治療反應及不良反應均受到遺傳因素的調節。FDA建議,針對使用卡馬西平的亞裔個體篩查特定的人白細胞抗原變體——這些變體可能升高Stevens-Johnson症候群的風險。此外,針對氯氮平所致中性粒細胞缺乏的遺傳篩查也可能即將問世。


細胞色素P450(CYP)酶系影響精神藥物的代謝,如抗抑鬱藥及抗精神病藥。目前已有數不清的商業檢測手段進入市場,甚至被納入保險。FDA針對兩種特定的CYP同工酶發布了警告:對於CYP2C19慢代謝個體,西酞普蘭劑量不應超過20mg/d;對於CYP2D6慢代謝個體,伏硫西汀劑量不應超過10mg/d。


精神科醫生需要知道,如何評估類似檢測手段是否對患者有價值。當患者要求進行此類檢測,或持此類報告單就診時,精神科醫生應能夠給予患者科學的解釋。


倫理及社會問題


二十世紀早期,一些科學家及社會理論家掀起了優生學運動。在美國及歐洲,多種精神及發育障礙患者被迫接受了絕育;上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的納粹,優生學為精神病院的安樂死項目提供了理論支持。優生學對人類的生殖過程施加了社會控制,屬於誤入歧途(misguided attempt)。


時至今日,仍有很多關於疾病遺傳因素的誤解。例如,有患者擔心,「如果這個病遺傳,那我孩子肯定也完蛋了。」還有患者認為,「如果是遺傳病,那不就沒法治了。」一些歧視正是基於遺傳學信息,而針對這些歧視的擔憂也不無道理。


社會層面上,遺傳信息的使用也常存在各種倫理及政治問題。例如,非裔美國人因攜帶鐮刀細胞特質(HbS)而受到遺傳學層面的歧視;發現XYY染色體組型與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相關後,1968-1975年間波士頓對新生兒進行了XYY染色體組型篩查,幸而此後被叫停。


公眾針對遺傳信息的誤解需要澄清,而精神科醫生需要相關的知識儲備。


告知風險的原則


當患者擔心其他家人患病的風險時,醫生仍主要依靠來自家系研究的客觀數據進行解釋。然而,不同家庭的情況各不相同,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精神科醫生需要告知患者及其家人,很多精神障礙的確具有遺傳性,且不同遺傳背景下的風險不同。精神科醫生也應善於解釋遺傳風險的幅度。在孤獨症及智力殘疾領域,一些必要的遺傳學檢驗有助於解答患者家庭的疑問,而醫生需要幫助他們理解檢查結果。


遺傳學信息可能為患者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認為自己是整個家族的「罪人」,罪惡感、恐懼感、病恥感百感交集,甚至影響到患者對疾病本身的解讀。在感性上關注患者的情緒固然重要,但醫生也應能夠在理性上提供足夠的信息,並與患者展開協作。


結論


每名精神科醫生都應該了解遺傳學的基本概念,基因在精神障礙及其治療中的角色,環境如何影響基因表達,使用遺傳信息時的倫理問題,以及如何與患者及其家庭溝通遺傳學信息。以上不應繼續被視為選修或亞專科內容;事實上,這些知識及技能對於當前的精神科實踐至關重要。


未來,精神科可能會愈發需要遺傳學方面的人才,而精神科住院醫師培訓也應加強遺傳學方面的教育,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文獻索引:Nurnberger JI Jr, Austin J, Berrettini WH, et al. What should a psychiatrist know about genetics?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Residency Education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sychiatric Genetics. J Clin Psychiatry. 2019;80(1):17nr12046.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眼健康管理中的遺傳學:基因引領方向(上)
    然而,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突破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從最基本的層面開始:我們自己的DNA。將這些內在因素與病人的實際情況聯繫起來的工作充滿了挑戰,但也具有巨大的潛力。事實上,FDA批准的第一個基因療法是針對視網膜退行性疾病的。這引發了人們對基因治療在眼部健康管理和未來治療中的興趣和希冀。
  • 廣州精神科醫生醫院廣東藥科大學附三院
    廣州精神科醫生醫院廣東藥科大學附三院 時間:2020-12-01 16:38 廣藥三院精神科 精神科疾病是一種疾病,精神科疾病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可怕。可怕的是病人的心態問題。精神科疾病發作很少,但一旦發作一次,要注意精神科疾病患者的恢復速度越來越快。
  • 心理科普|醫院的精神科與心理諮詢有什麼區別?
    後者側重分析症狀和異常行為產生的心理原因,產生機制,給予調整。3、前者主要採用藥物治療,精神科醫生有藥物的處方權和疾病的診斷權,目標是去除症狀。後者是心理治療,依靠醫生的談話和互動過程完成,目的是促進心智成長。
  • 精神醫學|寧玉萍:21世紀是「腦科學時代」,但精神科醫生太缺了
    寧玉萍:精神醫學專業主要是培養精神科的醫生,特別具備精神心理診治和服務能力的醫學人才。廣州醫科大學精神衛生學院是廣東省第一個精神衛生學院,每年招收30名本科生,20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完成了精神醫學從本科到碩士、博士人才培養的全序列。 問:精神醫學和其他臨床醫學專業有何不同?
  • 2020年安徽省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年會在蕪召開
    11月20日—22日,2020年安徽省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年會在蕪湖市第四人民醫院順利召開。本次年會由安徽省醫師協會主辦,安徽省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蕪湖市第四人民醫院承辦。 年會邀請11位國內著名專家圍繞協會「服務、協調、自律、維權、監督、管理」的宗旨,就醫學人文、精神疾病臨床診療、遺傳學研究、醫療質量及法律規範等展開探討和分析。
  • 廣州哪家醫院看心理醫生好廣東藥科大學附屬三院精神科
    廣州哪家醫院看心理醫生好廣東藥科大學附屬三院精神科 時間:2020-11-23 14:24 廣藥三院精神科 常見的頭痛都會影響人的行為、情緒、言語、行動等。更不用說心理科疾病的發生了。因為心理科疾病對人的言語、動作、記憶、情緒、健康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 精神科藥物對大腦的影響
    我們在治療各種軀體疾病時,都能理解用藥的好處,可是偏偏治療精神疾病,很多人就不理解了,患者和家屬們依然需要需要學習啊。 每個醫生對是否用藥有自己的選擇,對於某些疾病例如輕中度焦慮抑鬱,某些幻覺妄想等,我不一定剛開始就選擇用藥治療,可但凡是我評估需要用藥的情況,肯定是在我看來,服藥的利大於弊。
  • 神秘的遺傳學:了解10個令人費解的基因事實
    遺傳學既年輕又神秘。 是的,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使用這個詞,因為它是真的——在遺傳學中有比任何其他科學更多的未解之謎和未發現的奧秘(好吧,天體物理學也是一個不錯的競爭對手)。 話雖如此,每年在遺傳學上都有許多發現,揭示了人類構成的令人費解的新事實。
  • 十二位分子遺傳學家萬字長文,燭照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的未來
    為了實現基因組學的真正公平,我們需要改變,而改變需要謙卑。我們必須積極傾聽和互相學習,我們必須要團結起來和承認人類是命運共同體,這需要勇氣和改變!為實現基因組學研究更公我們能做些什麼呢?我在此提出三個領域方面的建議,我們應該集中注意力來解決這個重要的問題。
  • 廣州精神科醫院哪家好的醫院廣東藥科大學附屬三院精神科
    廣州精神科醫院哪家好的醫院廣東藥科大學附屬三院精神科 時間:2020-12-01 16:37 廣藥三院精神科 精神科疾病是當今的常見病,也是高發疾病之一。精神科疾病雖然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療,但只有選擇合適的醫院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 全國懂「基因天書」的臨床醫生不足5%
    「說基因檢測報告是『天書』一點也不誇張。」武漢晚報10月7日03版一則《精英女花4萬元買了本「基因天書」》的報導引起不少市民共鳴。患癌機率有多大?基因報告怎麼解讀?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和普及,遺傳諮詢師將成為一個新興金領職業。然而目前這個角色在國內多由臨床醫生承擔,全國能勝任這個工作的臨床醫生還不到5%。
  • JDR:表觀遺傳學 連接環境和疾病的表型與基因型
    近期發表在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上的一篇關於表觀遺傳學在口腔生物學中的意義的綜述報導。遺傳信息的編碼不僅取決於線性的DNA序列,而且還會經染色質結構進行表觀遺傳學修改,如DNA甲基化和與DNA結合蛋白的共價修飾。這些「表觀遺傳學」可以通過改變染色質的結構來影響基因的表達。
  • 表觀遺傳學:後基因組時代的領舞者
    這些因素究竟是什麼?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起作用?所起的作用有多大?這些就是表觀遺傳學所要研究的問題。    在當今的詞彙中,表觀遺傳學被定義為「在基因組序列不變的情況下,可以決定基因表達與否並可穩定遺傳下去的調控密碼」。這些密碼包括DNA的「後天性」修飾(如甲基化修飾)、組蛋白的各種修飾等。
  • 科學網—表觀遺傳學:承續的魅力
    傳統知識告訴我們,後天的行為方式不會在短時間內遺傳,需要漫長世代的自我選擇;而所謂的「獲得性遺傳」,更是一度被當做反例「批判」。 進化論泰鬥達爾文曾經希望他的物種演化理論能讓即使十歲的孩子也看得懂,然而大自然不會給人類這樣的機會。人類發現,自身獲得的知識越多,越不得不感嘆生命的精妙和複雜。
  • 表觀遺傳學告訴你
    我們都知道,是基因差異決定一個人的眼睛顏色,也是它讓一些人更容易患某些疾病,它是鳥類只有兩個翅膀的原因,也是長頸鹿有長長的脖子的原因。這些例子讓我們思考:什麼決定了基因?是我們的DNA決定了基因的表現,還是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 遺傳學研究的「雷區」
    2010 年前後,作為一名已經在美國俄勒岡大學工作多年的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許提出,DNA 測序技術或許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為什麼有些孩子非常聰明。顯然,他並不是第一個想研究智力遺傳學的科學家,但他在中國最大的測序機構——華大基因(BGI,位於中國深圳市)的幫助下,設計了該領域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研究,他們計劃對2000位受試者的DNA樣本進行測序,大多數受試者的智商(IQ)超過150。
  • 細胞遺傳學、基因組學臨床運營專家梁立博士正式加入臻和科技
    梁立博士持有美國醫學遺傳與基因組學會(American Board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 ABMGG) 頒發的臨床分子遺傳學與細胞遺傳學(Clinical Molecular Genetics and Clinical Cytogenetics)專家資格認證(Board Certification
  • 《自然—遺傳學》:基因不同可致體檢出現偏差
  • 《自然—遺傳學》:人與袋鼠基因印記機制相同
    《自然—遺傳學》:人與袋鼠基因印記機制相同
  • 廣州哪個醫院精神科好廣東藥科大學附屬三院
    廣州哪個醫院精神科好廣東藥科大學附屬三院 時間:2020-12-02 13:53 廣藥三院精神科 精神科疾病是一種非常頑固的疾病。精神科患者應及時選擇合適的精神科醫院。他們要想治好精神科疾病病,精神科疾病病是慢慢好起來的,必須依靠醫院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