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遺傳學》:人與袋鼠基因印記機制相同

2021-01-16 科學網
《自然—遺傳學》:人與袋鼠基因印記機制相同 該研究有助我們確定該採取哪些措施來避免許多人類疾病的發生

 

澳大利亞、英國及美國科學家近日研究確定,雖然生殖策略有所不同,但人類和有袋動物(marsupial)擁有相同的基因印記(genetic imprinting)機制。這一機制在1.5億年前進化而成,它調控胎兒發育中的基因表達,並在胎兒的生長中發揮重要作用。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上。

 

論文作者之一、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動物學系的Andrew Pask說:「我們的每個基因都有兩個副本,分別遺傳自父親和母親,所以每個基因我們都有一個備份。通常兩個副本都參與發育,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其中一個副本會被關閉,只剩下一個有活性的副本,這種現象就稱作基因印記。沒有了備份以後,一旦發生錯誤,就會導致人類的很多遺傳疾病,影響生長和大腦功能。」

 

Pask解釋說,調控胎兒生長的關鍵基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Ⅱ(IGF2)就是一個印記基因。他說:「我們從父親繼承的這個基因的副本能正常行使功能,而從母親繼承的副本被關閉。這種開關由另外一種名為H19的基因所控制,H19與眾不同,它製造microRNA而不是蛋白質。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有袋動物體內尋找microRNA基因,此次是首次發現。」

 

他表示,這一microRNA結構與人類及小鼠的完全相同,但沒有證據表明在親緣關係更遠的鴨嘴獸身上也具有這一基因或類似的microRNA。

 

論文另一位合作者、墨爾本大學的Geoffrey Shaw說:「了解基因印記的進化非常重要,它能幫助我們確定這一機制的運行方式以及我們該採取哪些措施來避免許多人類疾病的發生。」(科學網 梅進/編譯)

 

(《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doi:10.1038/ng.168,Guillaume Smits,Ian Dunham)

 

更多閱讀(英文)

 

 

相關焦點

  • 基因印記與罕見病的「糾葛」 Science長文
    許多科學家相信,印記反映了母親和父親基因在遺傳給下一代時的競爭。傳統的孟德爾遺傳學認為來源於父系及母系的等位基因有同等表達,而基因印記卻意味著兩個親本來源的等位基因表達方式有異。人類基因組中約有100多個印記基因,它們的產生多於甲基化有關。這類基因表達與否取決於它們是在父源染色體上還是母源染色體上。有些印記基因只從母源染色體上表達,而有些則只在父源染色體上表達。
  • Science長文丨基因印記與罕見病的「糾葛」
    許多科學家相信,印記反映了母親和父親基因在遺傳給下一代時的競爭。傳統的孟德爾遺傳學認為來源於父系及母系的等位基因有同等表達,而基因印記卻意味著兩個親本來源的等位基因表達方式有異。人類基因組中約有100多個印記基因,它們的產生多於甲基化有關。這類基因表達與否取決於它們是在父源染色體上還是母源染色體上。有些印記基因只從母源染色體上表達,而有些則只在父源染色體上表達。
  • 心臟病發作會留下「基因印記」?
    心臟病發作會留下「基因印記」?烏普薩拉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心臟病發作可通過表觀遺傳改變我們的基因而留下「記憶」。研究結果發表在《人類分子遺傳學》雜誌上。我們在出生時就從父母那裡繼承了基因。我們的一生中,DNA的化學修飾,關閉或開啟相應的基因,這即所謂的表觀遺傳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本研究中,研究人員檢查了那些有過心臟病發作患者的表觀遺傳改變。
  • 揭示出一種新的沉默印記基因機制
    在生殖期間,每個人遺傳大多數基因的兩個工作拷貝(working copy),一個拷貝(或者說等位基因)來自父親,另一個拷貝來自母親。然而,對極其少數基因而言,每個人僅遺傳一個工作拷貝,另一個拷貝被關閉和永久沉默。Zhang說,這種沉默或印記機制長期以來就是基因調節研究的關注重點。
  • 基因組印記與人類生殖:病因,臨床特徵與PGT阻斷
    B:在母源UPD情況下,母源表達基因雙倍表達,父源表達基因不表達或表達量下降;父源表達基因缺失情況下(與母源UPD相同),父源表達基因不表達或表達量下降;表觀突變情況下,父源表達的基因高甲基化水平而不表達或表達量下降;父源表達基因點突變情況下,父源表達同樣不表達或表達量下降。
  • 《自然—遺傳學》:基因不同可致體檢出現偏差
  • 細胞說:我有特別的基因沉默技巧丨Nature揭示印記基因新機制
    張毅教授(圖片來源:HHMI官網)細胞如何確保這些印記基因「保持安靜」呢?在此之前,科學家們只知道,與DNA甲基化有關的表觀遺傳學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張毅說,發現一種關閉印記基因的新機制也引出了許多挑釁性問題。 「我們相信這項研究將開闢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沉默或印記機制一直是基因調控研究的核心焦點。
  • 新基因沉默機制有助開發出體外受精新方法
    印記基因——經典孟德爾遺傳學認為所有父系及母系等位基因有同等表達,但隨著對遺傳學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了一種成為基因印記的非孟德爾遺傳現象,它指在配子或合子發生期間,來自親本的等位基因或染色體在發育過程中產生專一性的加工修飾,導致後代體細胞中兩個親本來源的等位基因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又稱遺傳印記或配子印記。
  • 表觀遺傳學:後基因組時代的領舞者
    而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又往往因環境、個體的差異而各不相同。這些因素究竟是什麼?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起作用?所起的作用有多大?這些就是表觀遺傳學所要研究的問題。    在當今的詞彙中,表觀遺傳學被定義為「在基因組序列不變的情況下,可以決定基因表達與否並可穩定遺傳下去的調控密碼」。這些密碼包括DNA的「後天性」修飾(如甲基化修飾)、組蛋白的各種修飾等。
  • 《我上遺傳學》系列之十一:基因組印記
    (1)賀竹梅.現代遺傳學教程-從基因到表型的剖析(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楊文志,張萃,王冠楠,李冬傑,李世傑.基因組印記中的長非編碼RNA.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16,43(5):461-471.(3)陳秀莉,馬利兵.哺乳動物基因組印記的研究進展.生物技術通報,2015, 31(1): 46-50.
  • Nature:表觀遺傳學進展將遺傳學、環境與疾病聯繫了起來!
    自1942年,「表觀遺傳學」這個詞被提出以來,其被重新定義了多次;在這篇綜述中,研究者用表觀遺傳學來表示對分子和機制的研究,這些分子和機制能在相同的DNA序列中保持替代基因的活性狀態,當然了,這種操作性定義擁有多種含義了,首先,其包括跨代遺傳和有絲分裂遺傳,以及通過長時間存在的基因活性和染色質狀態,即使是在細胞不分裂的情況下,比如在諸如成年神經元細胞等長壽的有絲分裂後的細胞中
  • 【概述】常見神經發育障礙症的基因印記
    基因印記的本質是來自父母等位基因的DNA甲基化修飾的差異。因為兩個親本等位基因的甲基化差異造成了其中一個等位基因的沉默,而另一個等位基因保持基因活性。20世紀90年代初,首先發現IGF2和H19是人類印記基因,繼而發現DNA甲基化是產生印記的主要原因。哺乳動物基因的印記過程包括印記去除(去甲基化)、印記形成(重新甲基化)、印記維持(甲基化維持)三個過程。
  • 《基因組研究》:第一張人類基因組印記基因圖
    這項研究新發現了四倍於之前識別的印記基因,並即將公布在12月3日《基因組研究》(GenomeResearch)封面上。  印記基因是指存在親本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的表達取決於它們是在父源染色體上還是在母源染色體上,來自父系、母系的印記基因有所不同,當精卵結合時,父母雙方印記基因均應出現,否則發育就不正常。
  • Nature子刊:發現全新表觀遺傳學基因調節機制
    2017年6月14日訊 /生物谷BIOON /——一個由KAUST領導的國際團隊在研究成年人基因組及其所處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發現了一種調節基因活性的表觀遺傳學機制。和它的姊妹基因Ezh2一樣,Ezh1及其伴侶蛋白一起編碼一個蛋白,該蛋白可以給靶基因貼上標籤以抑制其活性。但是儘管Ezh2突變與癌症及發育缺陷有關,攜帶Ezh1突變的小鼠似乎可以正常發育。7年前,Orlando教授的研究組發現Ezh1可以與許多正常情況下啟動的基因啟動子結合。
  • Nature創刊150周年—表觀遺傳學進展將遺傳學、環境與疾病聯繫了...
    自1942年,「表觀遺傳學」這個詞被提出以來,其被重新定義了多次;在這篇綜述中,研究者用表觀遺傳學來表示對分子和機制的研究,這些分子和機制能在相同的DNA序列中保持替代基因的活性狀態,當然了,這種操作性定義擁有多種含義了,首先,其包括跨代遺傳和有絲分裂遺傳,以及通過長時間存在的基因活性和染色質狀態,即使是在細胞不分裂的情況下,比如在諸如成年神經元細胞等長壽的有絲分裂後的細胞中;其次,應該考慮依賴於生物系統的
  • 中國農業大學PNAS解析玉米基因組印記新進展
    近年來在玉米遺傳轉化、分子遺傳學、比較基因組以及玉米胚乳的功能基因組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研究論文發表在PNAS、Genome Research和The Plant Journal等雜誌上。   基因組印記,又稱為遺傳印記(genetic imprinting),是近年來發現的一種不遵從孟德爾定律的依靠單親傳遞某些遺傳學性狀的現象,是指在配子或合子發生期間,來自親本的等位基因或染色體在發育過程中產生專一性的加工修飾,導致後代體細胞中兩個親本來源的等位基因有不同的表達活性,具有這種現象的基因稱為印記基因(imprinted gene)。
  • 《自然》專題:表觀遺傳學
    在基因組中除了DNA和RNA序列以外,還有許多調控基因的信息,它們雖然本身不改變基因的序列,但是可以通過基因修飾,蛋白質與蛋白質、DNA和其它分子的相互作用,而影響和調節遺傳的基因的功能和特性,並且通過細胞分裂和增殖周期影響遺傳。
  • 科學網—表觀遺傳學:承續的魅力
    研究者採用遺傳背景完全相同的小鼠作為實驗對象,來觀察其皮毛的顏色。結果發現,小鼠們皮毛的顏色各種各樣,從黃色到各種雜合色都有。讓人意外的是,皮毛顏色的不同竟取決於它們從母鼠中繼承的「agouti基因」甲基化程度高低。 2003年,美國杜克大學教授蘭迪·朱特爾和羅伯特·沃特蘭博士終於掀開了DNA甲基化的神秘面紗。
  • 科學家成功追蹤癌症的表觀遺傳學進化機制
    2019年5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威爾康奈爾醫學院和紐約基因組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通過合作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工具,其能成功追蹤到了癌症的分子進化機制,這種新型工具還能夠幫助理解癌症產生、在機體中擴散及對不同療法產生反應的分子機制
  • 表觀遺傳學在同性戀形成中的作用
    在解釋為什麼會出現同性戀這一長期令人困擾的問題上,表觀遺傳學———基因表達是如何被臨時變化所管控的,或曰表觀印記———可能是一個很關鍵但又被忽略的因素。據今天公布在《生物學評論季刊》網站上的一項研究顯示,特定性別的表觀印記通常不會從上一代傳給下一代,而是會被「清除」,但如果它們逃脫被「清除」的命運,並從父親傳給女兒或者從母親傳給兒子,就可能會導致同性戀。儘管無數研究試圖尋找同性戀中的基因聯繫,但並沒有發現導致同性戀的主要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