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長文丨基因印記與罕見病的「糾葛」

2021-01-19 測序中國


Finn Miller(因為基因印記缺失而患有貝威二氏症候群)正與他的媽媽和哥哥一起玩耍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貝威二氏症候群(Beckwith-Wiedemann syndrome)和Silver-Russells症候群是基因印記(gene imprinting)異常導致的罕見病。但是對於這一非孟德爾遺傳致病機理的發掘,科學家們卻為之付出了幾十年的心血。

不同於傳統遺傳病的罕見病

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Madeleine Harbison還在醫學院學習時,她的導師、波士頓麻薩諸塞州總醫院兒科的內分泌學家John Crawford就要求她研究Silver-Russells症候群背後的致病機理。Silver-Russells症候群患兒在子宮內生長就停滯,伴隨有身材矮小、臉小呈三角形、無食慾等症狀。

Crawford對Harbison解釋道:「這一類孩子很特殊,我們對他們一無所知。我想讓你找到原因,並弄清楚是什麼阻礙了他們的發育。」 讓Harbison深陷謎團的是,一些Silver-Russells症候群患兒,他們的雙胞胎兄弟(姐妹)卻正常。Silver-Russells症候群被認為是遺傳性疾病,但是本應攜帶相同遺傳物質的同卵雙胞胎卻表現出差異,這意味著它不同於傳統的遺傳疾病。

為了嘗試治療他們,Harbison給患者提供生長激素、食慾刺激劑以及其他藥物。「我就像一個女巫。」 Harbison回憶這段治療經歷時表示。

Harbison不知道的是,遠在巴黎,一位醫生遇到了類似的難題:患兒表現出與Silver-Russell相反的症狀,即貝威二氏症候群。這類患者體型體型遠大於正常同齡兒童,多伴隨有過度生長的症狀,包括超重、內臟肥大、巨舌小頭、低血糖等等。而且,他們患癌的概率較高。與Silver-Russell一樣的是,這一疾病脫離了「孟德爾遺傳」規律。

基因印記

基因印記是指受精卵形成過程中,來源於父親或者來源於母親的等位基因被修飾後,該印記導致下一代僅僅表達父源或者母源等位基因。多年研究表明,正常的基因印記發生錯誤,會導致多種疾病,這其中包括Silver-Russell和貝威二氏症候群及其他幾種罕見病。

基因印記的起源可追溯至1.5億年前。許多科學家相信,印記反映了母親和父親基因在遺傳給下一代時的競爭。傳統的孟德爾遺傳學認為來源於父系及母系的等位基因有同等表達,而基因印記卻意味著兩個親本來源的等位基因表達方式有異。

人類基因組中約有100多個印記基因,它們的產生多於甲基化有關。這類基因表達與否取決於它們是在父源染色體上還是母源染色體上。有些印記基因只從母源染色體上表達,而有些則只在父源染色體上表達。基因印記的研究已經成為分子遺傳學的一個重要領域。不少研究表明,這些特殊基因參與胎兒的發育和代謝。


印記基因的表達與否取決於它們來源於父親還是母親。胚胎發育過程中,大多數印記維持不變,參與胎兒的正常生長。一旦個別印記發生錯誤,將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Beckwith-Wiedemann症候群則是典型的基因印記錯誤造成的疾病。患兒11號染色體上的印記基因因為印記丟失,使得兩個等位基因同時表達,從而導致新生兒過度生長,且患癌風險增加。

基因印記異常導致罕見病

1991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的Marisa Bartolomei及其團隊在老鼠基因組中發現了首個印記基因。隨著印記基因的發現,遺傳學家們開始懷疑印記能否解釋兩種完全不相關的疾病,例如Prader-Willi症候群和Angelman症候群。

Prader-Willi症候群表現為肥胖、身材矮小和發育遲緩,而Angelman症候群表現為嚴重智障、語言障礙。當父源染色體印記缺失,會導致下一代患Prader-Willi症候群;當缺失基因的染色體來源於母親,則會導致孩子患Angelman症候群。

1993年,奧塔哥大學Anthony Reeve、卡羅琳醫學院Rolf Ohlsson和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Andrew Feinberg分別在人類基因組中發現首個印記基因。

Feinberg以一名患有貝威二氏症候群的男孩為研究對象。大多數貝威二氏症候群患者沒有類似的家族病史,但是這名男孩的姑姑和奶奶存在一些症狀。這意味著它可能是一種罕見的遺傳學疾病。所以,研究人員試圖挖掘參與遺傳的致病基因。

Feinberg團隊發現少數患者的11號染色體一段區域存在異常,包括DNA重複和缺失。其中,IGF-2基因引起了研究人員的注意。在小鼠基因組中,IGF-2帶有印記,且調控小鼠發育。

最終,Feinberg發現,IGF-2基因在人類基因組中同樣帶有印記。健康的人攜帶有兩個IGF-2基因拷貝,分別來源於父母,其中來源於父親的IGF-2基因正常表達,而來源於母親的IGF-2基因沉默。而對於貝威二氏症候群患者,他們遺傳到的來源於父系11號染色體的兩個IGF-2印記丟失,導致IGF-2基因雙倍表達,最終導致胎兒「過度生長」。

10年後,巴黎兒科內分泌學家Irène Netchine在她的導師Yves Le Bouc的指導下,揭開了Silver-Russell症候群的致病機理。如果說貝威二氏症候群是因為兩個IGF-2都表達,那麼如果IGF-2都沉默會發生什麼呢?Netchine證實,這正是Silver-Russell症候群的致病原因。

Silver-Russell症候群和貝威二氏症候群在臨床症狀上,是相反的,一個過度生長一個生長受阻。現在,這兩種疾病被證實,除了症狀,它們的致病機制也是相反。

我們依然在努力

隨著基因組技術的更新和變革,我們對於基因印記疾病的了解也逐步深入。20世紀90年代,科學家們僅僅只能夠找到明顯的染色體缺陷。現在,他們能夠簡單且低成本地挖掘到基因組印記。這是因為當甲基基團修飾DNA時,DNA性質會發生改變,包括分子量以及對特定酶的敏感性。

隨著印記基因的發現,科學家們試圖解析與它們相關的疾病。經過幾十年的診療和試驗經驗, Harbison對Silver-Russell症候群患兒的治療方案已經處於臨床階段。她給患者開生長激素藥物和一種乳腺癌藥物——芳香化酶抑制劑,她認為這些藥物能夠刺激患者繼續發育。

Finn Miller,1.5歲,貝威二氏症候群患者。基因檢測結果明確了Miller的疾病,並推測他患癌的概率較低。但是在其8周的時候,醫生在他的肝組織上發現了腫瘤。雖然經歷手術和化療,他已經恢復健康,但是這一案例提醒我們,為什麼患者會發生癌變,這是否與特定的印記缺陷有關?我們有機會預防嗎?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賓夕法尼亞大學、費城兒童醫院的兒科遺傳學家Jennifer Kalish最近創建了一個國際註冊中心,用於登記Beckwith-Wiedemann患者以及收集相關研究樣本。迄今為止,超16個國家的幾百名患者參與其中。

此外,Le Bouc團隊正在試圖研究體外受精(IVF)與印記疾病之間的關聯。他表示,體外受精過程中,胚胎最初的發育是在培養皿中進行的。這一過程往往會增加印記出錯的風險,約4%患有印記疾病的孩子屬於試管嬰兒。他們選取了500個嬰兒(有正常受精也有體外受精)作為研究對象,比較了他們基因組中的印記區域,預計相關結果於今年年底出。

在Bellvitge生物醫學研究所,David Monk團隊試圖研究:印記如何影響沒有症候群的嬰兒生長?他們採集了352份極小或者早產嬰兒的胎盤樣本並發現,許多胎盤樣本中DNA攜帶與Silver-Russell相同的異常印記,但是是減弱版本,基因表達異常程度較輕。有意思的是,大多數孩子都非常健康,這意味著,一旦胎盤及其異常印記被移除,胎兒能夠正常生長。

參考資料:

A mysterious method of gene control sheds its secrets

來源:生物探索



點擊下方二維碼,關注 測序中國,回復以下【關鍵詞】獲取更多內容

回復【精準醫療】:聆聽各方專家觀點!

回復【十年】: 查看業內專業人士與NGS的十年故事!

回復【周報目錄】:查看往期周報信息,掌握每周測序熱點消息!




相關焦點

  • 基因印記與罕見病的「糾葛」 Science長文
    imprinting)異常導致的罕見病。Finn Miller(因為基因印記缺失而患有貝威二氏症候群)正與他的媽媽和哥哥一起玩耍我們現在已經知道貝威二氏症候群(Beckwith-Wiedemann syndrome)和Silver-Russells症候群是基因印記(gene imprinting)異常導致的罕見病。但是對於這一非孟德爾遺傳致病機理的發掘,科學家們卻為之付出了幾十年的心血。
  • 中國學者新發現:母親遺傳的基因功能改變罕見病有望被阻斷
    中國醫學專家發現,卵子基因沒有改變,但基因功能發生變化,出生的寶寶獲得母親遺傳罕見病的概率大大增加。醫院供圖中新網上海5月17日電 (陳靜 袁蕙芸)哺乳動物的卵子既攜帶了遺傳信息,又攜帶了特定的表觀遺傳信息。這些信息將跨代傳遞,對於個體發育和疾病發生、發展都具有重要影響。
  • 基因突變可能是罕見病致病因素
    在今年的罕見病日宣傳月活動中,主辦方還啟動了「蝸牛計劃」,旨在聯合國內各類罕見病組織,為全國罕見病群體提供信息服務、心理關懷、醫患教育、生活醫療救助及社會融合等方面的切實服務。瀕臨滅絕的夏威夷蝸牛成為了罕見病形象物,名喚「罕罕」,它生而罕見,卻不願放棄,如同罕見病群體。  每個人都攜帶缺陷基因  你知道嗎?
  • Science | 巨型噬菌體中的新CRISPR系統,有望帶來基因編輯新革命
    Jennifer Doudna實驗室最先在古細菌中找到了新型的CRISPR-CasX及CRISPR-CasY系統,其擁有更小的體積(CasX:986胺基酸)並具有編輯細菌及人類細胞基因組的能力【1,2】(詳見BioArt報導:Nature長文丨
  • 罕見病基因檢測,結果解讀更重要
    然而,在近日舉辦的第四屆中國罕見病高峰論壇上,與會專家指出,僅僅依賴基因檢測等技術手段的進步並不能為罕見病的診治提供全面的解決方案,必須藉助於更多領域、更多學科的配合,特別是臨床遺傳學專業人員對檢測結果的科學解讀,才能真正造福於罕見病患者。
  • 細胞說:我有特別的基因沉默技巧丨Nature揭示印記基因新機制
    然而,有極少數基因,我們只繼承了父方或母方中的一個拷貝,另一個拷貝被關閉並永遠沉默,這類基因被稱為印記基因(imprinted genes)。許多印記基因對胚胎和胎兒出生後的生長發育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對行為和大腦的功能也有很大的影響,印記基因的異常同樣可誘發癌症。可想而知,如果印記基因中本該失活的拷貝沒有被關閉,會產生十分嚴重的後果。
  • 全球首例通過PGT技術阻斷印記基因疾病Schaaf-Yang 症候群的新生兒...
    作為全球首例通過PGT技術阻斷印記基因疾病Schaaf-Yang症候群的新生兒,這個重達3030g,出生評分為滿分的健康寶寶的順利降生,對於她的家庭以及國婦嬰生殖醫學科和產科的醫務人員而言,都是來之不易的「寶貝」。 當看到面色紅潤、啼哭有力的寶寶時,王女士夫婦難抑激動之情。
  • 精挑細選的健康「種子」才能放入子宮 罕見病家族基因有望被阻斷
    紅網時刻7月9日訊(通訊員 莊嘉鴻)罕見病離人們的生活其實並不遙遠,每個人身上可能會攜帶罕見病致病基因。記者日前從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主辦的一場遺傳優生及罕見病話題分享會上了解到,根據文獻,平均每個人會帶2.8個基因是罕見病的致病基因,而在湖南省的相關研究課題更顯示,如果同樣的致病基因在夫妻雙方都有的話,孩子有1/4是罕見病患者,如果母親帶有罕見病基因隱性的X染色體,生的男孩就有可能攜帶致病基因。
  • 周琪/李偉/陸發隆合作發現修復基因印記異常大幅提高動物克隆效率
    (雙等位表達)是克隆動物胎盤異常的重要因素,修復胎盤中H3K27me3印記基因的表達異常能夠恢復克隆小鼠的體重。在本研究中,研究團隊鑑定了克隆胚胎的H3K27me3印記基因表達情況。和預期一致,這些基因在克隆胎盤中存在過度表達。要進一步證實這種過度表達對克隆缺陷的作用,則需要在供體細胞中單等位敲除四個H3K27me3印記基因。
  • 楊輝:探索基因編輯技術,致力於罕見病治療
    為此,建立更為高效、安全的基因編輯工具,開發更為靈敏的脫靶檢測技術,成為了全球研究的熱點。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靈長類疾病模型研究組組長楊輝多年來專攻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對基因編輯中的脫靶安全性檢測以及使用該技術建立動物模型和探索基因治療方面獲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楊輝建立的更高精度的單鹼基編輯工具,為單鹼基編輯技術進入臨床治療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 罕見病家族基因有望被阻斷 備孕夫婦應及早進行遺傳學諮詢
    對此,我國知名生殖醫學專家、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終身榮譽院長兼首席科學家盧光琇教授表示,目前,胚胎植入前遺傳學檢測(PGT)已經能實現,在胚胎植入子宮前,在試管裡面對胚胎進行遺傳學診斷,就像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精挑細選,經過挑選後的健康「種子」才能植入子宮,從而生出健康寶寶,這樣,罕見病家族基因有望因此被阻斷。
  • 《基因組研究》:第一張人類基因組印記基因圖
    這項研究新發現了四倍於之前識別的印記基因,並即將公布在12月3日《基因組研究》(GenomeResearch)封面上。  印記基因是指存在親本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的表達取決於它們是在父源染色體上還是在母源染色體上,來自父系、母系的印記基因有所不同,當精卵結合時,父母雙方印記基因均應出現,否則發育就不正常。
  • 華大基因和美國費城兒童醫院聯合開展「1,000種罕見病基因組項目」
    ,望能尋找到更多與罕見病相關的致病基因,為疾病的臨床診斷和個性化治療奠定堅實的遺傳基礎。據了解,雙方將首先對1,000個罕見病患者樣本進行外顯子測序及生物信息學分析。罕見病往往是遺傳疾病,也就是病人的某些或某個基因出現了少見的突變。
  • 【概述】常見神經發育障礙症的基因印記
    基因印記的本質是來自父母等位基因的DNA甲基化修飾的差異。因為兩個親本等位基因的甲基化差異造成了其中一個等位基因的沉默,而另一個等位基因保持基因活性。20世紀90年代初,首先發現IGF2和H19是人類印記基因,繼而發現DNA甲基化是產生印記的主要原因。哺乳動物基因的印記過程包括印記去除(去甲基化)、印記形成(重新甲基化)、印記維持(甲基化維持)三個過程。
  • 科學家提出鑑定罕見病基因新方法
    科學家提出鑑定罕見病基因新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9 13:30:34 史丹福大學Stephen B.Montgomery研究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提出了利用血液轉錄組測序和大型對照組鑑定罕見病基因的方法。 2019年6月出版的《Nature Medicine》發表了這項成果。 該課題組試圖評估血液中的RNA-seq作為診斷不同病理生理學罕見疾病工具的效用。研究人員從94名患有16種不同疾病類別的未確診罕見疾病的患者身上提取了全血進行RNA-seq。
  • ...大咖論道|生態圈|尹燁|華大基因|測序儀|基因組|罕見病|-健康界
    尹燁(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CEO)1979年生,獅子座,「白蟑螂樂隊」成員,Ebay汽車模型銷售冠軍,罕見病慈善基金「華基金」發起人9月23日,在第五屆中國罕見病高峰論壇上,我代表華大宣布了一個消息:「全國範圍內的地中海貧血患者,將在不遠的未來獲得永久免費的骨髓配型檢測的機會!」據中國地中海貧血防治藍皮書(2015)報導,我國的地中海貧血基因攜帶者已高達3000萬名,其中有30萬名是重型和中間型地中海貧血患者(大多為兒童),形勢非常嚴峻。
  • ...陳柱成課題組在《科學》合作發表長文闡述RSC複合物重塑染色質...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陳柱成課題組在《科學》合作發表長文闡述RSC複合物重塑染色質的機理清華新聞網11月1日電 11月1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陳柱成、北京大學生命學院高寧與美國猶他大學Bradley Cairns課題組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在線發表題為「核小體結合狀態的染色質重塑複合物RSC的結構
  • 專訪楊輝研究員:探索基因編輯技術,致力於罕見病治療
    為此,建立更為高效、安全的基因編輯工具,開發更為靈敏的脫靶檢測技術,成為了全球研究的熱點。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靈長類疾病模型研究組組長楊輝,多年來專攻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對基因編輯中的脫靶安全性檢測以及使用該技術建立動物模型和探索基因治療方面獲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
  • 罕見病患者生育之困:夫妻雙方攜帶相同致病變異基因,生育後代有四...
    「罕見病」——某種發病率很低的疾病。健康的父母生出患有罕見病的孩子,對這個家庭來說,可謂無妄之災,但在遺傳學家和醫生們看來,這些「意外」或許早已命中注定。作為一類疾病的集合,絕大部分罕見病都是基因病,也是遺傳病。這意味著看起來健康的父母其實並不絕對「健康」,他們可能是某種隱性致病基因的攜帶者。
  • 穗企在國際上首次發現大量新的基因突變位點,首次診斷3種罕見病
    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罕見病實驗診斷關鍵技術創新與規模應用》研究成果第一完成人、金域醫學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兼執行長梁耀銘介紹,罕見病不罕見,中國有2000多萬患者,這類疾病具有高致殘、致畸、終身性等特點,且只有5%可治療,所以防控罕見病的關鍵在於精準診斷及預防。由於病因複雜、缺少中國人群資料庫等原因,導致罕見病診斷難,三級醫院也存在此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