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於8月18日的《紐約時報中文網》,轉載請註明出處。
科學家發現,實驗室裡製造的一個類似甜甜圈的東西,可以模仿腦組織的一項基本功能。這個圓圈的環狀部分由絲材料製成,圈裡面填的是膠原蛋白凝膠。
生物工程師在培養皿中製成了相當於原始灰質和白質的材料,其中用了大鼠神經元,這些神經元能通過圓圈中間的物質相互交換信號。當科學家讓重物掉到這個圓圈上,以模擬創傷性損傷時,這個三維大腦模型中的神經元釋放出了化學信號和電信號,與受傷動物的大腦釋放的信號類似。
專家們表示,這是科學家首次能在實驗室裡如此逼真地模仿大腦功能。如果研究人員能用人的神經元重建這個模型,並提升到足以反映其他一些神經系統功能的水平,那麼這個模型或可用於研究疾病、創傷和治療如何影響大腦,從而避免人體臨床試驗的高費用和倫理問題。
「從與大腦的機械相似性來看,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模仿,」 詹姆斯·J·希克曼(James J. Hickman)說。他是中佛羅裡達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的納米科學與技術教授,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們能夠複製出最高水平的神經元功能。這是我看到過的最好的模型。」
該研究由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生物工程系主任戴維·卡普蘭(David Kaplan)主持,於周一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這是用生物醫學工程手段製造器官——比如心臟、肺和肝臟——仿真模型的一個最新例子。
研究人類大腦發育的工作大多依賴於動物實驗,或人死亡後獲取的大腦切片;兩者都有用,但都具局限性。
美國國家生物醫學成像和生物工程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Imaging and Bioengineering)的組織工程與生物材料項目主任羅斯瑪麗·亨齊克(Rosemarie Hunziker)稱,以前的大腦模型大多是二維的,或是用三維凝膠製作。該研究所資助了卡普蘭的工作。
亨齊克還表示,過去的系統都沒有複製大腦的灰質或白質,也沒有複製出神經元如何傳導信號。「就算你能讓細胞在模型中存活,它們基本上也做不成什麼。」
卡普蘭的研究小組發現,一種塗有帶正電聚合物的海綿狀絲製材料可以培養大鼠神經元,用以替代灰質。絲製材料本身並不能讓神經元產生軸突,也就是把電脈衝傳遞給其他神經元的突出部分。
這些研究人員將絲製材料做成一個圓圈,在其中心添加了膠原蛋白凝膠。軸突從圓圈的一邊長出來,通過替代白質的凝膠,把信號發送給圓圈另一邊的神經元。
亨齊克說,他們讓「這些神經元互相交流。以前沒人真正做到了這一點。」
通過添加營養物質和生長因子,科學家把這個類似腦的組織放在孵化器中,讓其存活了兩個月,然後開始在它上面做試驗。
添加一種神經毒素基本上會把神經元殺死,就像在真正的大腦中那樣。為了模擬腦外傷,他們從不同高度讓重物掉到模型上。
卡普蘭稱,這個培養皿中的大腦「沒有四處飛濺」,其反應更像是「廚房裡的海綿,先是向下壓縮,然後部分反彈起來。」
他說,大腦受傷會導致神經遞質穀氨酸激增,而對模型中穀氨酸的測量顯示,「受傷越重,激增的峰值越高。」
哥倫比亞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戈爾達娜·烏尼亞克-諾瓦科維奇(Gordana Vunjak-Novakovic)曾與卡普蘭在其他研究上有過合作。她稱這個模型的建造有點像「樂高用的方法」,是一種「模塊結構」,可以擴展成更複雜的形態。
她說,「這是首次在原理上證明,類似這樣的東西可以在體外實現。」
希克曼表示,還需要有未來的實驗來研究大腦的其他細胞和區 域。他說,「他們已經建立了一個構架,將來會有聰明人用它來做工作。」卡普蘭稱,他的研究小組正在努力讓這個類似腦的組織存活六個月,還要用上從幹細胞生 成的人類神經元。他打算加建一個大腦血管系統的模型,讓研究人員得以觀察當藥物通過血腦屏障時會發生什麼。
他的最終目標,是讓生物工程模型能被用於「所有的研究,從藥物,到疾病,到手術效果,再到植入電極,」他說。「我的意思是,可做的研究多得沒完沒了。」
欲知更多內容,請關注
中國醫學論壇報微信
搜索公眾帳號:
CMT-zonghe
或掃描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