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晶片上「種植」神經元,或將推進大腦修復技術的跨越發展

2021-01-09 DeepTech深科技

人類的思想源於大腦中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然而,我們對神經元之間連接的發生過程所知甚少。

為了能夠直接觀測到神經元間形成連接的過程,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團隊設計了一款布滿「神經元支架」的半導體晶片,使神經元可以在上面有序發育並與其他神經元形成環路。此項研究發表在近期的《納米通訊》(Nano Letters)雜誌上。

「這種『神經元支架』還遠遠達不到我們想像中的『晶片大腦』的水平,但它為科學家提供了研究神經元生長和連接的新方法,」 這項研究的領導者,來自澳洲國立大學的生物材料工程師Vini Gautam稱,「如何在實驗室中重建神經環路,一直是科學家們面臨的難題。

腦中的神經元以高度有序的方式連接並傳遞信息,但在實驗室中,體外培養的神經元只能雜亂無序的生長,如此形成的神經環路自然與腦中真實的環路相去甚遠。」

圖丨澳洲國立大學的Vini Gautam博士

「理解腦中神經環路的形成一直是神經科學領域最基本的問題之一,」Gautam說,「因為神經元間的連接是我們意識產生的結構基礎。對其發育過程和連接方式的理解,將是發明治療精神疾病新方法的關鍵。」

Gautam與她的同事Chennupati Jagadish和Vincent Daria希望創造出一種能夠引導神經元生長的新環境,並使神經元間形成類似於自然狀態的、能夠產生同步化信號的連接。

因此,他們使用磷化銦製成了納米級導線支架。「這種材料因用於製作發光二極體、太陽能電池等納米尺寸電子元件而被人們熟知。然而之前從未有人用它接通過神經元。」Gautam說道。

研究者們將納米線以方形晶格的形狀排列,每一個腳手架上接種50個左右的齧齒動物神經元,隨後將其放入培養基中生長,並對它進行觀察。

幾天後,神經元長出了神經突。在腦中,這些纖長的結構是從神經元胞體產生的突起,在末端形成分支並與其它神經元形成突觸。在納米支架上,研究人員觀測到,神經元發出分支跨過柵格的神經突,並與其它神經元形成了突觸連接。

圖 | 隨機生長的神經元

「我曾經觀察過非常多的神經元,但在它們總是生長得隨機而雜亂。」Gautam說道。「但這次我在鏡下觀察種在腳手架上的神經元時,我驚訝的發現,它們的神經突沿著直線生長,並且像柵格一樣排布得非常整齊。」

這說明神經突是在腳手架排布的方式引導下生長的。這種晶片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操控神經突生長,對研究者來說無疑是件好事。同時,神經元間自然地形成了連接,並能夠產生同步化放電——這與大腦的活動模式非常相似。

總而言之,腳手架晶片發揮的功能使它成為用於研究神經環路發育的優良工具。

研究團隊利用掃描電鏡的方式監視了神經突的生長過程,並且用鈣離子成像方法測試了神經元間功能性連接的強度。結果發現,神經元在有賴氨酸和層黏連蛋白——兩種利於細胞附著的物質——塗層的晶片上生長得最理想。

為了能夠與生理狀態下的神經環路更相似,Gautam和她的同事目前仍在不斷優化神經元支架晶片,同時在使用它研究神經環路形成的相關機制。

她希望這項發明將來能夠用於修復腦部外傷或疾病造成的神經環路紊亂,並引領腦修復術領域的發展。

相關焦點

  • 晶片上數十萬神經元生長!科學家在「3D 晶片大腦」上建模,還要複製人體系統
    不僅如此,他們還在這款三維晶片大腦基礎上建模,方便對體外腦晶片上形成的神經元網絡進行分析。很明顯,這是替代動物實驗的一個好方法,研究人員也表示:體外模擬人腦實現了重大進展。三維晶片大腦2020 年初,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研究成果發表於專注於生物技術、微量化學、納米技術的學術期刊 Lab on a chip 上,論文題為 A flexible 3-dimensional microelectrode array for in vitro brain models(一種用於體外腦模型的柔性三維微電極陣列
  • 大腦晶片構建模擬神經元文化,將帶來什麼?
    大腦晶片構建模擬神經元文化,將帶來什麼?近日,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多學科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款三維「晶片大腦」(brain-on-a-chip),它能夠捕獲體外培養活體腦細胞的神經活動,並提出了一種建模交互神經元群體及其網絡結構的方式。簡單來說,就是構建在晶片上培養腦細胞的模型。
  • 陳根:大腦晶片構建模擬神經元文化,將帶來什麼?
    近日,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多學科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款三維「晶片大腦」(brain-on-a-chip),它能夠捕獲體外培養活體腦細胞的神經活動,並提出了一種建模交互神經元群體及其網絡結構的方式。簡單來說,就是構建在晶片上培養腦細胞的模型。
  • 3D晶片大腦:在晶片上培養腦細胞,還能用來測試新藥
    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多學科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款三維晶片大腦(brain-on-a-chip),它能夠捕獲體外培養活體腦細胞的神經活動,並提出了一種建模交互神經元群體及其網絡結構的方式。
  • 晶片上培養腦細胞,測試新藥,LLNL實驗室開發出3D晶片大腦
    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多學科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款三維「晶片大腦」(brain-on-a-chip),它能夠捕獲體外培養活體腦細胞的神經活動,並提出了一種建模交互神經元群體及其網絡結構的方式。
  • 科學家在「3D晶片大腦」上建模 還要複製人體系統
    實際上,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LLNL)也做了一項努力——開發一款 3D 晶片大腦(brain-on-a-chip),捕獲體外培養活體腦細胞的神經活動。不僅如此,他們還在這款三維晶片大腦基礎上建模,方便對體外腦晶片上形成的神經元網絡進行分析。
  • IBM電子大腦晶片誕生:100萬神經元模擬思考
    因為TrueNorth可以自己學習,未來,我們可以將「智力」植入各種計算設備,比如物聯網、智慧型手機、機器人、汽車、雲計算和超級計算機。早先IBM展示過晶片,當時它將晶片裝進一臺名叫NS16e的計算機,該計算機的運行原理與人腦類似。利用神經網絡,NS16e能夠識別圖像、語音、模式。
  • 全國首臺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發布:神經元數量相當於小鼠大腦
    類腦計算機的運行方式,跟人們的大腦非常相近,重點體現在兩方面:1、神經元的模型,類腦計算機通過模仿人類大腦建立出精確的模型;2、神經網絡之間的信息傳遞,利用生物大腦中脈衝的方式進行傳遞。在2019年中國科學報社和網易新聞共同發布的2019未來科技十大事件中,「類腦晶片」赫然在列。作為類腦智能探索道路上的關鍵技術,類腦晶片的出現,更是為人們所看好。
  • 新型仿生晶片可再現生物神經元電行為,有望修復異常生物電路
    新型仿生晶片可再現生物神經元電行為,有望修復異常生物電路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19-12-04 08:12
  • 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誕生 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
    這臺類腦計算機包含792顆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支持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350至500瓦,同時它也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眾所周知,計算機最初的發展選擇了以數值計算見長的馮·諾依曼架構,也就是以數字加減乘除的方式來進行信息架構。
  • 經過基因編輯的神經元能修復中風大腦 還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中風通常會導致永久性殘疾,永久性失明、帕金森等神經退行性疾病威脅著越來越多人群……但將來,通過使用移植的新的健康神經元替換死細胞,可以修復中風導致受傷的大腦。而且,經基因編輯「二次發育」後的神經元,還成功地讓失明小鼠重見光明。
  • 神經元規模最大類腦計算機問世 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相當
    9月1日,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共同研製成功了我國首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其包含792顆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支持1.2億個脈衝神經元、720億個神經突觸,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典型運行功耗只需350—500瓦,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 科學家製造出「晶片大腦」,為神經修復術提供新思路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5月15日發布一項研究成果,該校科學家成功在半導體晶片上引導大鼠腦細胞的生長,並形成神經迴路,開發出所謂的「晶片大腦」。研究者介紹說,這項研究是在半導體晶片上布好一定結構的納米線,像腳手架一樣引導大鼠腦細胞的生長,並形成神經迴路。
  • PNAS:「關閉」特定基因有助於修復損傷神經元
    該研究結果發表於12月10日的《PNAS》雜誌上。這一發現可能導致脊髓損傷癱瘓患者的康復得到改善。(圖片來源:Marcus Mahar)「我們已經找到了受傷的周圍神經自我修復所需的一些事件,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事情在中樞神經系統中不會發生,」副教授Valeria Cavalli博士說: 「所以現在我們試圖看看打開這些網絡是否可以幫助脊髓神經元再生。」
  • 大腦植入晶片,人體冷凍技術?人類未來30年的發展趨勢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開發的技術是越來越先進,這也就產生了很多的新興行業,比如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有的科學家依據現階段科技發展的雛形,推斷了一些人類社會未來的十到十五年可能的發展趨勢。強大自身法穿戴設備第一個呢,就是我們的身體功能會變強,以後的人類會藉助一些外在的設備,讓自己變得更聰明,更強大。
  • Science Daily:發現腦卒中後的大腦修復機制
    這一項發現已經發表於Science雜誌上。腦卒中是一種由於血凝塊堵塞大腦血管,導致血流中斷,因此造成大腦缺氧的狀態。許多神經元(缺氧)壞死後,可誘導機體運動、感覺及認知方面的問題。研究者表示,小鼠經誘導腦卒中後,支持細胞—即星形膠質細胞,便開始在大腦損傷部位轉化成神經細胞。
  • 仿生神經元晶片可植入體內智能起搏
    科學家一直在嘗試模仿大腦,但尚未實現仿生單個神經元。英國巴斯大學物理學教授 Alain Nogaret 及同事研發了一種仿生神經元電行為的矽晶片,他們設計了微電路模仿離子通道,後者可以像神經元一樣整合原始神經刺激並做出響應。
  • 人造大腦已開啟!深扒全球仿生晶片計劃:15+公司入局
    如果向大腦神經元活動取經,是不是能做出兼顧高算力和低功耗的晶片?兩種不同的思路開始在研發道路上激起火花:一種是將生物神經元與傳統半導體結合的生物計算,另一種則是用微電子技術來模仿神經元信息處理機制的類腦計算。
  • 最新發現:「晶片大腦」可用來模擬藥物對大腦影響
    」設備網易科技訊 1月16日消息,據Futurism網站報導,目前研究人員正在改進並完善「晶片大腦」技術。科學家們認為,隨著這種技術的成熟,未來或將可以不再因許多神經系統疾病進行動物甚至人體臨床試驗。晶片大腦技術BRAIN-ON-A-CHIP據悉,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晶片大腦」技術的新用途:測試生物和化學製劑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大腦的影響。其研究成果於2017年11月在PLoS One期刊上發表。
  • 人腦植入晶片的危害有多大?大腦晶片植入技術路線的探討
    該科研項目最大亮點,是在小鼠的顱內植入「神經元幾乎感受不到的」、超薄、超柔的高通量神經信號採集晶片,通過神經信號處理接口電路直接相連的電腦,來實時反映小鼠活動時的腦電信號變化。小鼠腦中所植入的電極,創造性的使用了絲蛋白這一中國古老材料,據陶虎介紹,「其在植入創傷、長期在體安全性等關鍵技術上已經達到甚至部分超越了Neura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