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製造出「晶片大腦」,為神經修復術提供新思路

2021-01-09 IT之家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5月15日發布一項研究成果,該校科學家成功在半導體晶片上引導大鼠腦細胞的生長,並形成神經迴路,開發出所謂的「晶片大腦」。

研究者介紹說,這項研究是在半導體晶片上布好一定結構的納米線,像腳手架一樣引導大鼠腦細胞的生長,並形成神經迴路。這是首次在研究中證實納米導線支架上生長的神經迴路有功能性並且高度交聯。

主要研究者之一、澳國立大學工程研究學院的維妮·高塔姆博士說,這項研究給神經修復術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於在事故、中風或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受到損傷的大腦恢復功能。

領導這項研究的文森特·達裡亞博士說,希望能利用這一「晶片大腦」更好地理解神經元如何形成計算迴路,並最終傳遞信息。

「與假肢等其他修復術不同,神經元突觸需要相互連接,從而在接受感知輸入、認知、學習、記憶的過程中形成大腦信息處理的基礎。」達裡亞說,而使用特定的納米線幾何結構,研究人員證明神經元能夠高度交聯,並形成預設的功能性迴路。

這項研究還提供了更好理解大腦工作原理的平臺。達裡亞說,觀察腦細胞的行為是當下的研究重點,而將研究成果應用於製造類似假肢的「假腦」則是未來目標,預計實際應用還需等15年至20年。

這項研究橫跨了物理學、工程學和神經科學多個學科。研究者認為,這一研究也開啟了納米材料技術和神經科學更緊密結合的新研究模式。相關成果已發表在《納米通訊》月刊上。

(原標題:澳科學家製造出「晶片大腦」)

想看到更多這類內容?去APP商店搜,天天都有小歡喜。IT之家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晶片上「種植」神經元,或將推進大腦修復技術的跨越發展
    人類的思想源於大腦中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然而,我們對神經元之間連接的發生過程所知甚少。為了能夠直接觀測到神經元間形成連接的過程,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團隊設計了一款布滿「神經元支架」的半導體晶片,使神經元可以在上面有序發育並與其他神經元形成環路。
  • 新型「晶片上的大腦」:為可攜式人工智慧系統打造神經網絡硬體
    導讀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設計出一款「晶片上的大腦」。它比一片五彩紙屑還小,由數以萬計的人工大腦突觸製成。「晶片上的大腦」,它比一片五彩紙屑還小,由數以萬計的人工大腦突觸製成。當他們用這款晶片來運行幾個視覺任務時,晶片可以「記住」存儲的圖像,並重複多次複製它們,這個版本比由非合金元素製造的現有憶阻器更清晰、更乾淨。他們的研究成果於6月8日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Nature Nanotechnology)》雜誌上,展示的這款新型憶阻器設計非常有望應用於神經形態器件。這些電子器件基於一種新型電路,這種電路處理信息的方式模仿了大腦架構。
  • 到底能不能設計出為人工智慧打造的神經網絡晶片
    到底能不能設計出為人工智慧打造的神經網絡晶片 21IC 發表於 2020-06-13 10:33:28   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支撐著人的視覺、聽覺、平衡
  • 二硫化鉬:為未來晶片變革提供新思路
    二硫化鉬(MoS2)因其獨特的單層原子結構和優異的光電特質,被認為是最有希望替代矽,成為未來應用在半導體、電晶體和晶片等高精尖科技領域中的理想材料之一,因此,近年來科學家們對二硫化鉬的探索與研究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 科學家發明出3D列印大腦晶片
    美國科學家發明出的一款3D列印大腦晶片,新的醫療手段為多種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更多可能。監測晶片方向可以實時人體數據監測,實時分析人體數據,實時提供健康關懷,實現人機互聯。該晶片可通過檢測和發射電信號來治療,治療包括癱瘓在內的神經系統疾病。目前這款晶片已經成功進行動物測試,下一步將繼續改進以用於人體。
  • 楊玉超:為晶片裝上人類大腦,神經計算機時代「電晶體」雛形!|
    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裡,楊玉超經歷了無數次發現新問題、找新思路解決的曲折過程,終於切實觀察到了兩種不同的導電細絲生長動力學模式。之後楊玉超繼續發揮刨根問底的探索精神,在金屬顆粒層面更加深入地研究,最終從根本上解釋了迄今為止實驗中觀察到的所有不同導電細絲生長模式。
  • 微尺度雷射蝕刻裝置 為微型晶片電路刻制提供新思路
    隨著電路小型化的趨勢,許多工程師都致力於壓縮微電子晶片電路規模的工作中。微電子電路是刻在絕緣體襯底上的電路陣列,這些陣列構成了電子線路龐大電學或光學部件。目前各種形式的電路陣列蝕刻技術被廣泛地應用在工程領域,能夠將複雜的電路刻制到空白晶片的表面上。與此同時,新的設計思想也在不斷改進著這些蝕刻方式。該研究領域看上去有很大的發展前途。
  • 鎢鉬時事|二硫化鉬:為未來晶片變革提供新思路
    二硫化鉬(MoS2)因其獨特的單層原子結構和優異的光電特質,被認為是最有希望替代矽,成為未來應用在半導體、電晶體和晶片等高精尖科技領域中的理想材料之一,因此,近年來科學家們對二硫化鉬的探索與研究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 晶片上培養腦細胞,測試新藥,LLNL實驗室開發出3D晶片大腦
    近年來,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多學科團隊試圖在晶片設備上複製人體系統,並開發出了能夠捕獲體外培養腦細胞神經活動的「晶片大腦」(brain-on-a-chip)。未來,它或許會取代動物測試。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多學科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款三維「晶片大腦」(brain-on-a-chip),它能夠捕獲體外培養活體腦細胞的神經活動,並提出了一種建模交互神經元群體及其網絡結構的方式。
  • 神經形態晶片可以幫助人進行大腦的逆向工程
    其神經網絡的不斷適應和自組織在其功能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神經形態工程成立於20世紀80年代末,是神經科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和其他一些領域的跨學科綜合體,它首先試圖了解大腦如何操縱信息,然後在計算機晶片上複製同樣的過程。
  • 對於神經研究,無線晶片照亮大腦
    研究人員可以通過施加電磁場×為5×3毫米晶片供電,該晶片具有集成的功率接收器線圈。該晶片還能夠無線發送和接收信息。晶片也是三模的,這意味著它可以執行三個任務。目前最先進的神經接口晶片可以讀取大腦目標區域的神經信號,並且可以通過向大腦組織引入一個小電流來刺激大腦。這種新晶片可以同時做這兩件事情,但它也可以在腦組織上發光——一種叫做光學刺激的功能。
  • 科學家製造出了一種晶片大小的粒子加速器
    現在,史丹福大學和加速器實驗室的科學家們首次製造出了一種矽晶片,該晶片可以使用紅外雷射以小於頭髮寬度的速度來加速電子。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在最近的《科學》雜誌上。在論文中,科學家們解釋了如何從矽中雕刻出納米級通道,將其密封在真空中,並通過紅外光脈衝將電子通過該腔體—矽是矽像玻璃對可見光一樣透明-通過通道壁傳輸以加快電子的運動。
  • 3D列印大腦晶片 科幻電影將成現實?
    △英國謝菲爾大學 科學家們製造的3D列印的大腦晶片,通過探測和發射信號目前晶片已被開發出來,並在動物身上進行了成功的測試,下一步,科學家們希望它可以適用於人類。
  • 3D晶片大腦:在晶片上培養腦細胞,還能用來測試新藥
    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多學科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款三維晶片大腦(brain-on-a-chip),它能夠捕獲體外培養活體腦細胞的神經活動,並提出了一種建模交互神經元群體及其網絡結構的方式。
  • 科學家在「3D晶片大腦」上建模 還要複製人體系統
    實際上,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LLNL)也做了一項努力——開發一款 3D 晶片大腦(brain-on-a-chip),捕獲體外培養活體腦細胞的神經活動。不僅如此,他們還在這款三維晶片大腦基礎上建模,方便對體外腦晶片上形成的神經元網絡進行分析。
  • 科學家對馬斯克提出尖銳質疑:腦機晶片會讓大腦變成「烤紅薯」?
    近日,「網紅」企業家馬斯克的Neuralink大腦晶片再度受到科學家質疑。比起上回科學家們對Neuralink晶片「離實際應用還很遠」的評論,這回的質疑來得要尖銳得多:神經科學家埃米·艾斯克裡奇(Amy Eskridge)在推特上詢問馬斯克,他是否考慮過Neuralink晶片工作時可能會過熱的問題。
  • 神經突觸的複雜化驅動大腦進化
    英國科學家日前公布的研究結果表明,物種的聰明程度並非僅由腦容量大小決定,大腦神經突觸分子結構的不斷複雜化,可能是導致人等物種進化出聰明大腦的主要驅動力。
  • 科學家利用電流產生「星星」在大腦中寫字 讓盲人也能「看見」不...
    雖然這項技術仍處於早期階段,但植入的設備未來可能會被用來刺激大腦,並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人們的視力。這種植入物被稱為視覺修復,它被放置在視覺皮層上,然後以一種模式進行刺激,以「追蹤」出參與者可以「看到」的形狀。這些植入物的更先進版本可能與耳蝸植入物類似,後者通過電極刺激內耳神經,幫助增強佩戴者的聽力。
  • 馬斯克的腦機晶片未來有望在手術室現場製造?
    科學家們正在製造3D列印的大腦晶片,通過探測和發射電信號,可以用於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包括癱瘓。這種晶片已經開發出來,並在動物身上進行了成功的測試,研究人員現在希望它可以應用於人類。科學家們說,它還將能夠連接到計算機,並提供一系列下一代醫療福利。將人腦與電腦連接起來通常是科幻小說作家和電影製作人的工作,但讓這項技術成為現實的努力正在進行中。
  • DARPA:腦部植入晶片技術,解決大腦如何編碼記憶的謎題是第一步
    打開APP DARPA:腦部植入晶片技術,解決大腦如何編碼記憶的謎題是第一步 工程師青青 發表於 2018-06-20 15: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