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神經研究,無線晶片照亮大腦

2020-11-30 騰訊網

新晶片是完全無線的。研究人員可以通過施加電磁場×為5×3毫米晶片供電,該晶片具有集成的功率接收器線圈。該晶片還能夠無線發送和接收信息。晶片也是三模的,這意味著它可以執行三個任務。目前最先進的神經接口晶片可以讀取大腦目標區域的神經信號,並且可以通過向大腦組織引入一個小電流來刺激大腦。這種新晶片可以同時做這兩件事情,但它也可以在腦組織上發光——一種叫做光學刺激的功能。通過幫助研究人員(字面上)照亮神經組織,新的晶片將幫助他們(形象地)照亮大腦是如何工作的。來源:嘉耀耀,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

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無線供電的晶片,可以手術植入,以讀取神經信號,用光和電流刺激大腦。該技術在大鼠身上已成功展示,並設計為用作研究工具。

"我們的目標是創建一個研究工具,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大腦不同區域的行為,特別是應對各種形式的神經刺激,"賈耀耀說,他是該論文的相應作者,也是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電氣和計算機工程學助理教授。"這個工具將幫助我們回答一些基本問題,這些問題可以為解決阿爾茨海默氏症或帕金森氏症等神經系統疾病的進展鋪平道路。

這項新技術有兩個特點,使它有別於以前的最先進的技術。

首先,它是全無線的。研究人員可以為5×3毫米供電2 晶片,它通過施加電磁場,具有集成的功率接收器線圈。例如,研究人員在測試實驗鼠時,電磁場包圍了每隻老鼠的籠子,因此無論老鼠在做什麼,設備都能完全通電。該晶片還能夠無線發送和接收信息。

第二個特點是晶片是三模的,這意味著它可以執行三個任務。

目前最先進的神經接口晶片可以做兩件事:它們可以通過檢測這些區域的電變化來讀取大腦目標區域的神經信號;他們可以通過在腦組織中引入一個小電流來刺激大腦。

這種新晶片可以同時做這兩件事情,但它也可以在腦組織上發光——一種叫做光學刺激的功能。但是,要讓光學刺激起作用,你必須首先對目標神經元進行基因改造,使它們對特定波長的光有反應。

"當你使用電刺激時,你幾乎無法控制電流的去向,"賈說。"但是,通過光學刺激,你可以更加精確,因為你只修改了那些想要瞄準的神經元,以便它們對光敏感。這是神經科學領域的一個活躍的研究領域,但該領域缺乏前進所需的電子工具。這就是這項工作的用武之。

換句話說,通過幫助研究人員(字面上)在神經組織上發光,這種新晶片將幫助他們(形象地)照亮大腦是如何工作的。

相關焦點

  • 神經形態晶片可以幫助人進行大腦的逆向工程
    研究人員認為,大腦驚人的能力並不只是因為處理速度,而是因為它高效地闡述信息的方式。 儘管我們缺乏全面研究大腦 "計算架構 "的工具,但我們知道。與你的標準CPU不同,大腦同時使用模擬和數位訊號的混合信號。信息以相對較慢的速度進行大規模並行處理。
  • 你願意在大腦植入晶片嗎?
    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腦機接口,就是一種通過大腦(人或者動物的)與外部設備直接連接而實現大腦與設備之間的信息交換。這個概念已經存在許久,但是卻不曾被人們熱議,一直到20世紀九十年代後,才慢慢開始出現階段性成果。在2008年,神經學家發現猴子可以操縱機械臂餵食的技能,這代表著人將動物大腦與設備相連的實現已成為可能。
  • 科學家製造出「晶片大腦」,為神經修復術提供新思路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5月15日發布一項研究成果,該校科學家成功在半導體晶片上引導大鼠腦細胞的生長,並形成神經迴路,開發出所謂的「晶片大腦」。研究者介紹說,這項研究是在半導體晶片上布好一定結構的納米線,像腳手架一樣引導大鼠腦細胞的生長,並形成神經迴路。
  • 研究人員以神經形態晶片打造超靈敏「電子鼻」
    XZ1EETC-電子工程專輯根據研究人員的實驗證明,這種電子鼻系統可以利用神經形態運算的輕鬆/快速訓練(「自學」)以及低功耗操作,還可能對於神經形態技術的潛在用例提出一些有趣的見解。Imam與來自英特爾和康乃爾大學的科學家團隊正於計算機晶片上建立數學算法,以仿真大腦嗅覺系統聞到氣味後的神經網絡運作模式。
  • IBM最強神經形態晶片電腦出貨,與人類大腦又近一步
    本周,NS16e,IBM以人類大腦為靈感的最大電腦出貨,目標遠大。NS16e被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收購,公司計劃創造更大版本的NS16e,與人類大腦的規模更近一步。「也許有一天,我們能有一個單一的神經突觸系統,帶有和人類大腦一樣多的神經元和突觸。」一名IBM研究員Jun Sawada在博客中說。大腦可以視作一個非常節能高效的生物電腦。
  • 智能晶片植入大腦成為可能,生化人真的要來了?
    去年,被成為科學狂人的特斯拉創始人埃隆 · 馬斯克公布了一項關於大腦晶片植入的研究,並順利完成了動物實驗,據稱近期將開始人體實驗。這項技術用於檢測神經元的活動,需要在人頭骨上鑽4個8毫米的洞,並植入晶片和植入超細絲線,這樣就可以讀取大腦信號。
  • 新型「晶片上的大腦」:為可攜式人工智慧系統打造神經網絡硬體
    導讀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設計出一款「晶片上的大腦」。它比一片五彩紙屑還小,由數以萬計的人工大腦突觸製成。(圖片來源:Johannes Feldmann)神經形態計算是一種新型計算架構,旨在模仿大腦處理、加工信息的過程,將存儲元件與計算元件整合到同一晶片中。它突破了傳統的馮·諾依曼體系結構帶來的瓶頸:數據需要在CPU和內存之間來回移動,而CPU運算速度較快,內存訪問速度較慢,造成了所謂的「內存牆」問題。
  • 植入晶片後的大腦,還是你的腦嗎?
    —Neuralink發布會實況 / YouTube來自多倫多大學的神經科學研究人員格萊美·莫法(Graeme Moffa)認為,這一技術的突破點在於新型晶片的尺寸(Neuralink的晶片直徑約為23毫米)、可移植性、儲存信息的能力和無線傳輸的功能。
  • DARPA:腦部植入晶片技術,解決大腦如何編碼記憶的謎題是第一步
    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近日表示最新的晶片植入研究將能治療伊戰和阿富汗戰爭中患有創傷後應激症候群的士兵。 該組織的研究人員表示,無線「神經元假體」腦植入將會幫助恢復記憶功能和治療創傷性腦損傷。
  • 微小無線充電皮下植入物可隨時監控大腦,不需要更換電池!
    該植入物可以在體外無線充電,從而長時間控制大腦電路而無需更換電池。它由超柔軟的生物相容性聚合物製成,可長期與組織兼容。將它安裝在超薄探針(人發厚度)上的微米級LED上(相當於一粒鹽的大小),它可以無線操縱大腦深部的神經元。這項研究由 Jeong教授領導,是他在2019年開發的無線頭戴式植入神經設備的升級版。
  • 用於大腦神經遞質取樣的微型神經探針
    來自特溫特大學(University of Twente)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款微針,其中的微通道可用於從大腦局部區域提取少量液體樣本該項研究成果被發表在著名科學期刊《晶片實驗室》(Lab on a Chip)上。用於大腦神經遞質取樣的微型神經探針大腦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系統,很多科學家在研究。神經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解答此類問題,「為什麼一個人得了偏頭痛而另一個卻沒有?」來自BIOS晶片實驗室小組的Mathieu Odijk博士解答道,「要想回答這類問題,能夠詳細研究大腦的運作方式非常重要。
  • 科學網—當大腦植入晶片,奇蹟發生
    不過其在兩年前接受了大腦晶片植入手術,現今24歲的他終於又能自由控制右手臂和右手腕了,為全球首例通過大腦晶片植入「復活」癱瘓肢體的人。 在人類大腦中植入晶片,是不少科幻電影中為觀眾所熟悉的橋段。而這一「黑科技」,目前正在從大熒幕上來到真實的人類生活中。
  • 大腦植入技術:晶片讓你進入科幻世界
    實際上,大腦植入技術的應用遠不止我們所想的那麼單調,除了幫助盲人恢復視覺、幫助聽障人士恢復聽覺,還能用於集中注意力、增加美好回憶,甚至是通過晶片完成如科幻電影中那樣的快速學習,讓眼睛具備夜視、變焦的能力。  大腦植入物屬於神經義肢技術(neuroprosthetics)範疇,這類技術的發展具備了相當廣闊的空間。
  • 擁有「嗅覺」 的新神經算法晶片
    前言: 人類除視覺、聽覺之外,在嗅覺研究上有新突破,帶來新想像空間和應用空間,人類對大腦的認知以及類腦晶片、AI晶片又跨上新臺階,未來的晶片發展之路又有可能另闢蹊徑。類似人類大腦的神經擬態晶片神經擬態計算一直被寄予厚望。就算摩爾定律終結,它仍能繼續帶領資訊時代向前。
  • 神經突觸的複雜化驅動大腦進化
    英國科學家日前公布的研究結果表明,物種的聰明程度並非僅由腦容量大小決定,大腦神經突觸分子結構的不斷複雜化,可能是導致人等物種進化出聰明大腦的主要驅動力。
  • 靠腦機接口「隔空探物」,大腦植入晶片可實現「心靈感應」
    其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在處理複雜任務時候已經出現特別多的神經信號,如果是大腦發出的信號太多,甚至相互衝突,那麼這些信號噪音就會越大,我們的植入晶片對於信號的識別就越差,那麼我們對於大腦植入晶片的控制能力也就越差。我們自然希望可以理解大腦每一個信號,但是我們肯定不想要一個無法理解大腦信號的植入裝置。
  • 大腦晶片構建模擬神經元文化,將帶來什麼?
    大腦晶片構建模擬神經元文化,將帶來什麼?近日,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多學科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款三維「晶片大腦」(brain-on-a-chip),它能夠捕獲體外培養活體腦細胞的神經活動,並提出了一種建模交互神經元群體及其網絡結構的方式。簡單來說,就是構建在晶片上培養腦細胞的模型。
  • 靠一種樣本學習多種氣味 神經擬態晶片拉近AI與人腦距離
    英特爾公布的另一項研究顯示,將上述768塊神經擬態晶片集成在5臺標準伺服器大小的機箱中形成的神經擬態系統——Pohoiki Springs,已經相當於擁有了1億個神經元的大腦,而這相當於一個小型哺乳動物的大腦神經元數量。
  • 腦機接口專家觀點:大腦植入晶片能否實現心靈感應?
    EDN曾經連續報導過腦機接口方面的技術,譬如《大腦植入晶片,馬斯克的 Neuralink 腦機接口距離佩戴還有多遠?》,《又一腦機接口(BCI)與癱瘓患者成功實現交互學習》等等,那麼,在大腦中植入晶片除了能進行神經方面的控制外,能否實現傳說中的心靈感應嗎?我們來看看專家的觀點。
  • 從火星移民,到將晶片植入大腦,讀寫意識,馬斯克要控制人類嗎?
    周五,馬斯克向公眾現場演示Neuralink公司開發的腦機接口系統晶片,以及進行試驗的豬。馬斯克於2016年創立的Neuralink公司一直在研究「神經織網」技術,致力於在動物或人類的顱骨植入微小晶片,可以讀取和書寫大腦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