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一種樣本學習多種氣味 神經擬態晶片拉近AI與人腦距離

2021-01-09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科技日報

除了會看會聽,還會「聞」。近日,一直致力於模仿人類五感的人工智慧又有新突破,通過神經擬態晶片,人工智慧已經掌握了丙酮、氨和甲烷等10種氣味的神經表徵,強烈的環境幹擾也不會影響它對氣味的準確識別。這項由英特爾研究院與美國康奈爾大學共同參與的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自然·機器智能》雜誌上。

神經擬態即通過模擬人腦神經元的工作機制,讓計算機具備像人一樣的自然智能特性。英特爾公布的另一項研究顯示,將上述768塊神經擬態晶片集成在5臺標準伺服器大小的機箱中形成的神經擬態系統——Pohoiki Springs,已經相當於擁有了1億個神經元的大腦,而這相當於一個小型哺乳動物的大腦神經元數量。

通過堆疊晶片形成的神經擬態系統似乎讓我們看到了「機器可以和人一樣聰明」的希望,那神經擬態晶片及大規模集成系統的就緒,是否意味著「強認知、小樣本學習」的神經擬態計算有了規模商用的可能?

神經擬態訓練無需大量樣本

目前深度學習算法作為實現人工智慧的重要技術手段,被廣泛應用於各類人工智慧成果中。對於以深度學習算法為支撐的人工智慧成果,數據可以說是研究的血液。數據量越大,數據質量越高,深度學習所表現的性能也就越好。但在不少研究環境中,由於涉及隱私安全以及客觀條件限制,有效數據難以獲得。

「深度學習雖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局限在圖像和語音等方面的分類和識別中。」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說,人類視覺、語音兩類數據容易獲得和標註,滿足了深度學習的必要條件,研究及應用相對成熟,但味覺和嗅覺的研究卻沒那麼樂觀。

對於傳統的人工智慧來說,主流的深度學習方法,可能需要設置上億個參數,訓練數十萬次,才能辨別出貓和狗的區別,更不用說更為陌生的氣味識別領域。但是,即便對於一個幾歲的嬰孩來說,他們辨認動物、識彆氣味只需要幾次就夠了。

普通人經過訓練能區分三四百種到數千種氣味,但現實世界可以區分的氣味超過萬種。為模擬人類嗅到氣味的大腦運行機制,研究人員採用了一套源自人類大腦嗅覺迴路結構和動力學相結合的神經算法訓練神經擬態晶片,僅需單一樣本,神經擬態晶片便可學會識別10種氣味,且不會破壞它對已學氣味的記憶。

宋繼強表示,即便是此前最先進的深度學習解決方案,要達到與神經擬態晶片相同的分類準確率,也需要3000倍以上的訓練樣本。

「理解大腦的神經網絡如何解決這些複雜的計算問題,將為設計高效、強大的機器智能提供重要啟示。」英特爾神經擬態計算實驗室高級研究科學家納比爾·伊瑪目說,下一步計劃將這種方法推進到更廣的應用領域,包括從感官場景分析到規劃和決策等抽象問題。

晶片向人腦進化成為可能

一隻瓢蟲的大腦有25萬個到50萬個神經元,蟑螂的大腦有100萬個神經元,斑馬魚的大腦有1000萬個神經元,小型哺乳動物大腦有1億個神經元。

自然界中,即使最小的生物也能解決極為複雜的計算問題,很多昆蟲大腦的神經元數目遠低於100萬個,卻能實時跟蹤物體、導航和躲避障礙物。而人類大腦由860億個互相連接的神經元組成,要讓人工智慧變得和人一樣聰明談何容易。

目前由兩個上述神經擬態晶片組成的神經擬態系統有26.2萬個神經元,相當於擁有了一隻瓢蟲的智慧,而由768塊神經擬態晶片組成的神經擬態系統的智慧則追上了倉鼠。

如果神經元的組織方式決定了大腦的思考方式,那麼實現神經擬態計算,首先需要構建一個模擬大腦神經元工作的計算晶片。宋繼強說:「我們試圖觀察、學習和理解大腦的運行,並在計算機晶片上複製。」

德國海德堡大學物理學家卡爾海因茨·邁耶是神經擬態學工程師們的領軍人物,在他看來,人類大腦具有低功耗、容錯及無需編程三大特點,雖然人類大腦功率只有20瓦特左右,並且時刻都在失去神經元,卻不影響它對這個世界的運算、理解和應對。相比之下,試圖模擬人腦的超級計算機卻必須預設算法,動輒需要幾百萬瓦特的功率,失去一個電晶體就能破壞一個微處理器。

宋繼強說:「深度學習的功率越來越高,現在即便訓練一個圖像識別模型,都需要數千瓦特,能源消耗已成為大規模AI部署的障礙。」

而擁有存儲和計算一體結構的神經擬態晶片,節約了傳統計算架構中處理單元和存儲器間通信所消耗的時間和功耗。

2017年,全球首款自主學習神經擬態晶片問世,包含13萬個神經元和1.28億個突觸,使晶片向人腦進化成為可能。

如果說深度學習是通過大量標註數據讓機器學習解決某一問題,如AlphaGO沒有學習象棋前,只會下圍棋,神經擬態計算就是通過模擬人腦神經元工作機制,讓人工智慧不只局限於某一領域。

在神經擬態晶片展示的學會的各種能力中,不僅包括實時識別手勢、使用新型人造皮膚閱讀盲文、還包括通過自主學習獲得視覺地標確定方向及學習新氣味,而上述每項功能只消耗數十毫瓦。

有專家認為,這一突破為科學研究需要的可自主、互聯的實時、動態數據處理新方法奠定了基礎,擴展了蓬勃興起的邊緣計算應用前景。

要商用還需通用計算架構

在深度學習、機器學習之後,神經擬態計算被認為是推動人工智慧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手段。雖然量子計算也擅長大規模計算,在某些任務中,它的理論可擴展性甚至超過神經擬態系統,但相比神經擬態計算,量子計算離真正商用還有不小的距離。

雖然看上去神經擬態晶片的商用比量子計算更近一步,部分研究機構已展示了很多神經擬態計算應用,但要大規模商用,還需要解決通用性不足的問題。

「距離將產品推向市場,我們還要等待數年。」英特爾神經擬態計算實驗室主任邁克·戴維斯說,我們真正感興趣的是找到一種像馮·諾依曼架構那樣相對通用的新型計算架構。這才是真正擴展可應用通用計算產品組合的開始。

研究機構Gartner預測,2025年,神經擬態晶片有望取代GPU,成為先進人工智慧部署的主要計算架構。

宋繼強不完全認同這種說法:「機器學習在很多領域依然是目前最好的訓練、學習手段之一。只有將多種技術靈活的運用到人工智慧領域,它才能真正成為惠及民生的產業。」

宋繼強強調,Pohoiki Springs等神經擬態系統仍處於研究階段,設計目的並非取代傳統的計算系統,而是為研究人員提供工具來開發和描繪新的算法。(記者 劉豔)

相關焦點

  • 英特爾將推新型神經擬態計算系統,可模仿人腦工作方式 | 硬科技
    當下,晶片的角色和應用正在不斷擴展,從自動化到人工智慧以及其他領域對電腦的需求越來越高,迫使電腦需要像人腦一樣運作,這項挑戰了催生了一種全新的專門化的晶片架構。英特爾公司近期宣布,將發布一種神經擬態計算的實驗研究系統Pohoiki Springs,這種前沿技術可以模擬人腦的運作方式,以更快的速度進行計算,同時大大降低能耗。
  • 擁有「嗅覺」 的新神經算法晶片
    神經擬態計算可以大幅度提升數據處理能力和機器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神經擬態晶片比傳統晶片的能耗要低得多。神經擬態計算是英特爾為應對計算領域非結構化、有噪聲數據日益增加等挑戰而研發的新的計算機架構。應用神經科學的最新見解,來創造作用方式更類似於人腦的晶片而非傳統計算機的晶片。神經擬態系統在硬體層面上複製了神經元組織、通信和學習方式。
  • 最大規模的神經擬態計算系統,神經容量相當於小型哺乳動物的大腦
    一直以來,科學家和工程師們都在努力復刻人腦的工作原理,由此誕生了我們熟悉的神經網絡。在這一過程中,人們也在嘗試複製感官能力,英特爾的神經擬態晶片 Loihi 就是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它擁有 13 萬個神經元(1024 核),實現了嗅覺模擬,掌握了 10 種危險品不同氣味的神經表徵。
  • 最大規模的神經擬態計算系統,神經容量相當於小型哺乳動物的大腦
    一直以來,科學家和工程師們都在努力復刻人腦的工作原理,由此誕生了我們熟悉的神經網絡。在這一過程中,人們也在嘗試複製感官能力,英特爾的神經擬態晶片 Loihi 就是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它擁有 13 萬個神經元(1024 核),實現了嗅覺模擬,掌握了 10 種危險品不同氣味的神經表徵。
  • Intel神經擬態系統支持1億個神經元:堪比小型哺乳動物
    Intel在神經擬態前沿研究上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日前,Intel Loihi神經擬態研究晶片擁有了「嗅覺」,只需單一樣本就可以學會識別每一種氣味,識別準確率極其出色,效率是傳統深度學習方案的3000倍以上。
  • 英特爾神經擬態計算晶片Loihi學會聞10種有害化學物質
    【CNMO新聞】在所有感官中,訓練AI分辨氣味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但這並不能阻止研究人員嘗試。近日,英特爾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訓練了神經擬態晶片Loihi,讓它學習和識別10種有害化學物質的氣味。將來,這項技術可能使「電子鼻」和機器人能夠檢測武器、爆炸物、麻醉品甚至疾玻英特爾神經擬態晶片Loihi該團隊使用英特爾的神經擬態晶片Loihi設計了基於大腦嗅覺電路的算法。根據英特爾的說法,即使存在其他強烈氣味,該晶片也可以識別10種氣味,包括丙酮、氨和甲烷。
  • 深扒全球仿生晶片計劃:15+公司入局
    Loihi晶片在2017年首次亮相,包含128個內核、13萬神經元、1.3億突觸,每個內核模擬多個邏輯神經元,具有支持多種學習模式的可擴展片上學習能力。神經擬態晶片既可以以比傳統處理器更低的功耗,跑傳統深度神經網絡(DNN),也可以搭配充分考慮時間序列差異的脈衝神經網絡(SNN)。和視覺信息不同,嗅覺信息是非結構化的,傳統深度學習算法並不適用,而SNN能更好地模仿生物感知和處理的節奏,同時它也不像深度學習那樣需要大量數據和參數來達到穩定狀態。
  • 英特爾Loihi神經形態晶片可從氣味中識別有害化學物質
    英特爾實驗室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展示了英特爾神經形態研究晶片Loihi獨特的能力,能夠僅根據氣味來識別多種有害化學物質。研究人員說,Loihi可以從一個測試樣品中根據其氣味識別每種化學物質,而不會破壞其對先前學習到的氣味的記憶。
  • 宋繼強透露英特爾神經擬態和量子晶片進展
    會後,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接受了網易智能等媒體的採訪,透露了英特爾在神經擬態晶片和量子晶片上的研發進展,同時談到了AI晶片的應用與未來發展。以下為宋繼強受訪實錄(經網易智能整理):問:什麼是神經擬態計算,英特爾的神經擬態晶片進展如何?
  • 英特爾Loihi神經形態晶片可識彆氣味中有害化學物質
    英特爾實驗室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剛剛展示了英特爾神經形態研究晶片 Loihi 的獨特能力 —— 僅通過氣味來識別多種有害的化學物質。 研究人員稱:Loihi 可分析識別測試樣品中的每種化學物質,而不會破壞先前學習到的有關氣味的記憶。
  • 英特爾Loihi神經形態晶片可識彆氣味中的有害化學物質
    英特爾實驗室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剛剛展示了英特爾神經形態研究晶片 Loihi 的獨特能力 —— 僅通過氣味來識別多種有害的化學物質。研究人員稱:Loihi 可分析識別測試樣品中的每種化學物質,而不會破壞先前學習到的有關氣味的記憶。
  • 解讀神經擬態計算:讓機器像大腦一樣"思考"
    現階段的深度學習方法、或更大一個範疇的機器學習很難達成這樣的結果。因此,需要讓機器在某種程度上具備接近自然智能、或具備真正自然智能的新的方法,來推動人工智慧在「智慧」層面的發展。而目前,神經擬態計算就是這樣一種神奇的技術。
  • 計算機晶片能「嗅出」危險化學品氣味—新聞—科學網
    3月17日,美國康奈爾大學和英特爾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在《自然—機器智能》雜誌上聯合發表了一篇論文,展示了英特爾神經擬態研究晶片Loihi在有明顯噪聲和遮蓋的情況下學習和識別危險化學品的能力
  • 深扒全球仿生晶片計劃!15+公司已入局,人造大腦通往未來計算之門
    特別的是,這一研究由英特爾神經擬態晶片Loihi提供動力。  Loihi晶片在2017年首次亮相,包含128個內核、13萬神經元、1.3億突觸,每個內核模擬多個邏輯神經元,具有支持多種學習模式的可擴展片上學習能力。  神經擬態晶片既可以以比傳統處理器更低的功耗,跑傳統深度神經網絡(DNN),也可以搭配充分考慮時間序列差異的脈衝神經網絡(SNN)。
  • 英特爾展示Loihi神經形態晶片 僅憑氣味識別10種有害化學品
    英特爾和康奈爾大學聯合展示了英特爾神經形態晶片Loihi的獨特能力:僅根據氣味就能識別多種有害化學物質。研究人員說,Loihi可以根據測試樣品的氣味識別出每種化學物質,而不會影響此前學習到的氣味記憶。Loihi晶片與任何傳統的識別系統、甚至是深度學習系統相比,具有更高的準確性。而深度學習系統需要大約3000倍的訓練樣本,才能達到同樣的準確性。英特爾實驗室高級研究科學家Nabil Imam說:「我們正在開發Loihi晶片的神經算法,模仿人類聞到氣味後大腦的反應。」
  • 神經擬態晶片可讓機器人擁有觸感,感知比人類快1000倍
    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 實習生 何青怡機器人如果也能像人一樣能用皮膚去觸摸世界,並能通過晶片給出計算和反應,會是什麼樣?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研究人員利用英特爾神經擬態晶片Loihi開發了一種人造皮膚,能夠讓機器人以比人類感覺神經系統快1000倍的速度檢測觸覺,還可以比眨眼快10倍的速度識別物體的形狀、質地和硬度。
  • 掌握10種氣味 沒有鼻子的計算機晶片有嗅覺是咋回事!
    【來源:網易科技】3月17日消息,近日,英特爾研究院和康奈爾大學於《自然-機器智能》雜誌共同發表一篇論文,探討了神經計算用於辨別爆炸物和毒品等氣味。據了解,英特爾神經擬態測試晶片Loihi展示了學習並識別10種有害化學物質的能力,甚至是在有噪音和遮擋的情況下。
  • 登上Nature子刊封面:英特爾神經晶片實現在線學習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澤南、蛋醬神經形態晶片真的可以模擬人腦嗎?最近一期《自然機器智能》的封面研究向我們展示了這一可能性。該系統基於英特爾的神經形態研究晶片 Loihi 和 72 個化學傳感器,Loihi 被編程為模仿嗅球中神經元的運作——後者是區分不同氣味的大腦區域。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系統未來可被用於監視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嗅出隱藏的毒品或爆炸物,或幫助進行醫學診斷。
  • 768顆晶片、1億個神經元!電腦追上小型哺乳動物腦容量,迄今最強...
    Mike告訴我們,英特爾不打算做面向特定應用的專用晶片,而是希望能讓神經擬態計算實現和馮·諾依曼架構相似的通用性。「就我們而言,距離將產品推向市場,我們還將等待數年。」Mike說。一、像大腦一樣聰明的自主學習晶片,靈感來自交換機和搖頭娃娃?想想你是怎麼認知事物的?
  • 神經擬態晶片可讓機器人擁有觸感,感知比人類快1000倍,智能時代
    原標題:神經擬態晶片可讓機器人擁有觸感,感知比人類快1000倍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 實習生 何青怡機器人如果也能像人一樣能用皮膚去觸摸世界,並能通過晶片給出計算和反應,會是什麼樣?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研究人員利用英特爾神經擬態晶片Loihi開發了一種人造皮膚,能夠讓機器人以比人類感覺神經系統快1000倍的速度檢測觸覺,還可以比眨眼快10倍的速度識別物體的形狀、質地和硬度。他們的研究發表在新近一期的《機器人技術:科學與系統》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