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晶片上的大腦」:為可攜式人工智慧系統打造神經網絡硬體

2020-06-11 環球創新智慧

導讀

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設計出一款「晶片上的大腦」。它比一片五彩紙屑還小,由數以萬計的人工大腦突觸製成。

背景

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支撐著人的視覺、聽覺、平衡、味覺、嗅覺、記憶、情感、學習等。大腦的構造十分複雜,由大約1千億個神經元(Neuron)組成,並由約100萬億個突觸(Synapse)連接。這些神經元與突觸一起構成了一個極其龐大的生物神經網絡。

新型「晶片上的大腦」:為可攜式人工智慧系統打造神經網絡硬體

生物神經網絡中的神經元與突觸(圖片來源:Aleksandr Kurenkov 與 Shunsuke Fukami)

因此,大腦具有極其強大的計算與學習能力,其邏輯功能與記憶功能密切關聯,能以極低的功耗並行地處理大量數據。即便是如今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在執行模式識別、風險管理等類似複雜任務時,也無法與人腦相抗衡。

新型「晶片上的大腦」:為可攜式人工智慧系統打造神經網絡硬體

(圖片來源:Olivia Wang, Peng Cheng Laboratory)

時下,一種由人腦啟發的新型計算機,也稱為「類腦計算機」或者「神經形態計算機」,成為了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吸引了物理、化學、材料、數學、電子與計算機科學等一系列領域的科學家們的廣泛興趣。

新型「晶片上的大腦」:為可攜式人工智慧系統打造神經網絡硬體

基於光線的腦啟發晶片示意圖。(圖片來源:Johannes Feldmann)

神經形態計算是一種新型計算架構,旨在模仿大腦處理、加工信息的過程,將存儲元件與計算元件整合到同一晶片中。它突破了傳統的馮·諾依曼體系結構帶來的瓶頸:數據需要在CPU和內存之間來回移動,而CPU運算速度較快,內存訪問速度較慢,造成了所謂的「內存牆」問題。

新型「晶片上的大腦」:為可攜式人工智慧系統打造神經網絡硬體

(圖片來源:日本東北大學)

神經形態計算,模仿了神經系統,採用了全新的架構。在這種架構中,記憶和信號處理的功能共同處於「記憶元件(憶阻器、憶容器、憶感器)」中。記憶元件組成類似突觸的硬體系統,模仿自然信息處理、學習和記憶。

新型「晶片上的大腦」:為可攜式人工智慧系統打造神經網絡硬體

通過憶阻器陣列模仿神經元和突觸的工作方式(圖片來源:功能材料自旋電子學研究小組,格羅寧根大學)

創新

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設計出一款「晶片上的大腦」,它比一片五彩紙屑還小,由數以萬計的人工大腦突觸製成。這種突觸稱為「憶阻器」,是一種矽基元件,可以模仿人腦中傳遞信息的突觸。

新型「晶片上的大腦」:為可攜式人工智慧系統打造神經網絡硬體

新型神經形態「晶片上的大腦」的近攝圖,它包含數以萬計的憶阻器或者存儲電晶體。(圖片來源:Peng Lin)

研究人員借鑑了冶金學的原理,用銀和銅合金以及矽製成每個憶阻器。當他們用這款晶片來運行幾個視覺任務時,晶片可以「記住」存儲的圖像,並重複多次複製它們,這個版本比由非合金元素製造的現有憶阻器更清晰、更乾淨。

他們的研究成果於6月8日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Nature Nanotechnology)》雜誌上,展示的這款新型憶阻器設計非常有望應用於神經形態器件。這些電子器件基於一種新型電路,這種電路處理信息的方式模仿了大腦架構。這種腦啟發的電路可以構造到小型可攜式器件中,並能處理只有當今超級計算機才能處理的複雜計算任務。

MIT 機械工程系副教授 Jeehwan Kim 表示:「迄今為止,人工突觸網絡以軟體的形式存在。我們正在嘗試為可攜式人工智慧系統打造真正的神經網絡硬體。讓我們想像一下,將神經形態器件連接至你汽車上的攝像頭,讓它能夠識別光線和物體,並立即作出決策,而無需連接到網際網路。我們希望採用高能效的憶阻器在現場實時地執行這些任務。」

技術

遊蕩離子

憶阻器,或者說存儲電晶體,是神經形態計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神經形態器件中,憶阻器將充當電路中的電晶體,儘管其工作起來更像大腦突觸(兩個神經元之間的連接)。突觸以離子形式從一個神經元接收信號,並向下一個神經元發送相應的信號。

下圖所示:左圖展示了生物大腦中的一個突觸,也是右圖中人工模仿物的靈感來源。右圖是用鐵電隧道結實現的憶阻器,即夾在氮化鈦電極(藍色線)和矽襯底(海藍色)之間的氧化鉿薄膜(粉紅色),矽襯底的另一個角色就是第二個電極。通過改變氧化鉿的極化,電脈衝使憶阻器在高低電阻之間切換,從而改變其導電性。

新型「晶片上的大腦」:為可攜式人工智慧系統打造神經網絡硬體

(圖片來源:Elena Khavina/MIPT新聞辦公室)

常規電路中的電晶體通過在兩個值(0和1)之間切換來傳輸信息,並且僅當其接收到電流形式的信號達到特定強度時才這樣做。相比之下,憶阻器將沿著梯度工作,很像大腦中的突觸。它產生的信號將根據其接收到的信號強度而變化。這將使單個憶阻器具有多個值,因此執行運算的範圍比二進位電晶體大得多。

類似於大腦突觸,憶阻器還能「記住」與給定電流強度相關的值,並在下次接收相似電流時產生完全相同的信號。這可以確保複雜方程式的答案或者對某個對象的視覺分類是可靠的,這一技能通常涉及多個電晶體和電容器。

最終,科學家們設想,憶阻器將比傳統電晶體需要更少的晶片空間,從而使功能強大的可攜式計算裝置不依賴於超級計算機,甚至無需連接到網際網路。

但是,現有的憶阻器設計在性能上受限。單個憶阻器由正電極和負電極製成,被「開關介質」或者電極之間的空間分開。向一個電極施加電壓時,來自那個電極的離子流過介質,形成通向另一個電極的「導電通道」。接收到的離子組成了電信號,而憶阻器將這些電信號沿著電路傳輸。離子通道(以及憶阻器最終產生的信號)的大小應與激勵電壓的強度成比例。

Kim 表示,在電壓刺激較大的導電通道,或者離子從一個電極到另一個電極的大量流動的情況下,現有的憶阻器工作得很好。但是,當憶阻器需要通過更細的導電通道產生更微弱的信號時,這些設計的可靠性就會降低。

導電通道越細,從一個電極到另一個電極的離子流越輕,單個離子待在一起的難度就越大。相反,它們傾向於脫離團隊,在媒介中分散。結果,當在一定的低電流範圍內受到激勵時,接收電極難以可靠地捕獲相同數量的離子,從而傳輸相同的信號。

借鑑冶金學

Kim 及其同事通過借鑑冶金學找到了突破這一局限的方法,冶金學是將金屬熔煉成合金並研究其綜合性能的科學。

Kim 表示:「傳統意義上,冶金學家試圖將不同的原子添加到塊狀基質中以增強材料,而我們認為,為什麼不稍微調整憶阻器中的原子相互作用,並添加一些合金元素來控制離子在我們介質中的運動。」

工程師通常用銀作為憶阻器的正極材料。Kim 的團隊仔細研究文獻找到了一種元素,將它與銀結合,從而將銀離子有效地保持在一起,同時允許它們快速地流到另一個電極。

研究團隊認為銅是理想的合金元素,因為它既能與銀結合,也能與矽結合。

Kim 說:「它起到了橋梁的作用,並穩定了銀-矽界面。」

為了使用新合金製造憶阻器,該團隊首先用矽製成了負極,然後沉積少量的銅,再沉積一層銀,製成正極。他們將兩個電極像三明治一樣夾在非晶矽介質周圍。通過這種方式,他們用數以萬計的憶阻器製作成的圖案裝飾一平方毫米的矽晶片。

作為對這款晶片的首次測試,他們重新創建了美國隊長盾牌的灰度圖像。他們將圖像中的每個像素對應於晶片中相應的憶阻器。然後,他們調製每個憶阻器的電導,其強度與對應像素中的顏色相關。

下圖所示:這款新型晶片(上左)有銀-銅合金製成,以數以萬計的人工突觸或稱「憶阻器」圖案進行修飾。當每個憶阻器受到對應於某一像素的特定電壓激勵,並逐漸變為灰度圖像(在這個案例中是美國隊長的盾牌)時,這款晶片就重新創建了同樣的清晰圖像,比通過其他材料的憶阻器製成的晶片更加可靠。

新型「晶片上的大腦」:為可攜式人工智慧系統打造神經網絡硬體

(圖片來源於研究人員)

與其他材料製成的晶片相比,該晶片可產生相同的盾牌清晰圖像,並能「記住」該圖像並多次複製。

該團隊也讓晶片執行了圖像處理任務,通過幾種特殊的方法對憶阻器編程以改變圖像(在這個案例中是 MIT 的基裡安方庭&34;),包括銳化和模糊原始圖像。又一次,他們的設計比現有的憶阻器設計更可靠地生成重新編程的圖像。

下圖所示:MIT 製造的這款新型「晶片上的大腦」對 MIT 的基裡安方庭圖像進行了比現有的神經形態設計更可靠的再加工,包括銳化和模糊原始圖像。

新型「晶片上的大腦」:為可攜式人工智慧系統打造神經網絡硬體

(圖片來源於研究人員)

Kim 表示:「我們正在使用人工突觸進行真實的推理測試。我們想要進一步開發這項技術,用更大的陣列來執行圖像識別任務。有一天,你也許可以攜帶人造大腦來執行這些任務,而無需連接到超級計算機、網際網路或雲。」

關鍵詞

憶阻器、神經形態計算、大腦、人工智慧、突觸

參考資料

【1】Hanwool Yeon, Peng Lin, Chanyeol Choi, Scott H. Tan, Yongmo Park, Doyoon Lee, Jaeyong Lee, Feng Xu, Bin Gao, Huaqiang Wu, He Qian, Yifan Nie, Seyoung Kim, Jeehwan Kim. Alloying conducting channels for reliable neuromorphic computing.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20; DOI: 10.1038/s41565-020-0694-5

【2】http://news.mit.edu/2020/thousands-artificial-brain-synapses-single-chip-0608

相關焦點

  • 到底能不能設計出為人工智慧打造的神經網絡晶片
    到底能不能設計出為人工智慧打造的神經網絡晶片 21IC 發表於 2020-06-13 10:33:28   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支撐著人的視覺、聽覺、平衡
  • 新型神經網絡晶片:由憶阻器構成,為人工智慧提速!
    導讀人工智慧發展迅猛,而時間和能量的大量損耗仍然是制約其性能的一個瓶頸。最近,法國科學家利用憶阻器開發出一種神經網絡晶片,對於人工智慧來說,不僅降低它的能耗,而且還提升了速度。例如,人工智慧神經網絡可在晶片上運行,用於手機或者無人駕駛系統的圖像分析;另外,將人工智慧神經網絡用於眼球追蹤系統,用於心理學和市場調查;還有,用人工智慧進行精神和心理疾病的治療;甚至,人工智慧還可以和可穿戴技術結合,實時檢測人類情緒變化。然而,目前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大部分都還是在模仿人腦的工作的方式。當今信息世界中,這樣的一種方式稱為「神經網絡」。
  • MIT新型「大腦晶片」問世,數萬人工大腦突觸組成,可進行超複雜計算
    這一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日的《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研究展示了一種很有前途的新型神經形態器件憶阻器設計——基於一種新型電路的電子器件,這種電路以模仿大腦神經結構的方式處理信息。這種受大腦啟發的電路可以被植入小型可攜式設備中,執行只有今天的超級計算機才能處理的複雜計算任務。
  • 新型光碟機動晶片:打造更小巧的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系統的基礎是用生物啟發的神經形態視覺組件來處理可見和不可見的電磁頻譜。實現一個結合內置存儲與信號處理能力的成像單元,對於部署高效的類腦視覺系統來說是重要且緊急的。但是,目前我們缺少一個無需施加交流極性電信號、完全由光控制的平臺,這一點阻礙了技術的進步。
  • MIT新型大腦晶片問世,攜數萬人工大腦突觸,紙屑大小卻堪比超算
    研究展示了一種很有前途的新型神經形態器件憶阻器設計——基於一種新型電路的電子器件,這種電路以模仿大腦神經結構的方式處理信息。這種受大腦啟發的電路可以被植入小型可攜式設備中,執行只有今天的超級計算機才能處理的複雜計算任務。與其他現有版本的人工大腦突觸相比,這種突觸的性能有所改善,而且可以在一個晶片上進行組合。
  • 首顆人工智慧神經網絡平臺晶片落地成都,人工智慧產業進入新階段
    據了解,市場上90%的企業都紛紛選擇涉足軟體、算法或者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領域,但獵雲網最近接觸到的成都市深思創芯科技有限公司CEO俞德軍博士卻認為,算法、人臉識別等應用最終都需要硬體作為載體支持,傳統晶片在人工智慧應用中速度、功耗、體積等方面有明顯的缺陷。而當前很多人工智慧領域的公司卻始終停留在軟體和算法的創新上,難以突破瓶頸,改變根本。
  • MIT新突破:Nature Photonics揭秘新型光學深度神經網絡系統
    作者:David Chandler機器之心編譯參與:吳攀、黃小天、蔣思源儘管科學家和研究者一直在探索新型的計算形式,但目前電子計算仍然是絕對的主流。隨著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技術的興起,人們也開始關注如何開發出能更有效、更高速地執行神經網絡運算的計算硬體。
  • 研究人員以神經形態晶片打造超靈敏「電子鼻」
    Imam與來自英特爾和康乃爾大學的科學家團隊正於計算機晶片上建立數學算法,以仿真大腦嗅覺系統聞到氣味後的神經網絡運作模式。XZ1EETC-電子工程專輯(來源:Walden Kirsch/Intel)XZ1EETC-電子工程專輯英特爾研究人員與康乃爾大學的嗅覺神經生理學家合作打造了一套仿真大腦嗅覺系統的新測試系統,採用英特爾的Loihi神經形態運算晶片,以處理來自化學傳感器的一系列數據。
  • 最大規模的神經擬態計算系統,神經容量相當於小型哺乳動物的大腦
    鼻腔內的細胞會立即向你的大腦嗅覺系統發送信號,一組相互連接的神經元中的電脈衝就會在這個嗅覺系統中產生嗅覺。無論聞到的是葡萄柚、玫瑰還是有害氣體,你大腦中的神經元網絡都會產生該物體特有的感覺。同樣,你的視覺和聽覺、回憶、情緒和決策都有各自的神經網絡,它們都以特定的方式進行計算。
  • 最大規模的神經擬態計算系統,神經容量相當於小型哺乳動物的大腦
    無論聞到的是葡萄柚、玫瑰還是有害氣體,你大腦中的神經元網絡都會產生該物體特有的感覺。同樣,你的視覺和聽覺、回憶、情緒和決策都有各自的神經網絡,它們都以特定的方式進行計算。神經擬態計算的優勢神經擬態計算(Neuromorphic Computing)是一個由硬體開發、軟體支持、生物模型相互交融而成的古老領域,旨在基於仿生的原理讓機器擁有類人的智能。
  • 類腦計算:從神經網絡到真正的人工智慧丨 CCF-GAIR 2019
    峰會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雷鋒網、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承辦,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協辦,得到了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指導,是國內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學術界、工業界及投資界三大領域的頂級交流博覽盛會,旨在打造國內人工智慧領域極具實力的跨界交流合作平臺。
  • 麻省理工正研發記憶電阻器晶片,將推動小型可攜式AI設備發展!
    【極果播報】6月10日消息,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開發的「晶片上的大腦」設計可以讓我們離那個未來更近了一步。工程師們將數萬個被稱為記憶電阻器的人工大腦突觸放在一個比紙屑還小的晶片上。
  • 以全新類腦計算系統實現通用人工智慧
    去年8月,施路平領銜的科研團隊,在《自然》雜誌第一周封面上發布全球首款異構融合類腦計算芯——「天機芯」,並由該晶片驅動了一臺實驗中的「無人駕駛自行車」,實現了中國在晶片和人工智慧兩大領域《自然》論文零的突破。這一成果被兩院院士選為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科技部中國十大科學進展。
  • 顛覆傳統計算架構:光神經網絡硬體登上Nature
    近日,一篇 Nature 論文展示了光學計算的最新成果,德國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在毫米級光子晶片上實現的全光學神經網絡,該網絡內部沒有光到電的轉換,因此能源利用效率更高。這種光神經突觸網絡有望獲得光學系統固有的高速和高帶寬,並可以直接處理光通信和視覺數據。光纖以光的形式傳輸數據,是現代遠程通信網絡的支柱。
  • 人工智慧神經網絡和生物大腦有什麼區別 神經網絡將如何發展
    關鍵是有機大腦的結構和先天能力,這種觀點在當今的AI社區中大多被駁回,而人工神經網絡主導了這一論點。神經科學冷泉港實驗室教授Anthony Zador在同行評審期刊《自然》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這是一個高度結構化的大腦,可以使動物成為非常高效的學習者。
  • 清華制人工神經網絡晶片,能效比GPU高兩個數量級
    而人類的大腦卻並非如此,而是直接在記憶體裡計算。被認為具有「存算一體」潛力的憶阻器,因而成為類腦計算領域的熱門器件。近日,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未來晶片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錢鶴、吳華強團隊與合作者在頂尖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誌(Nature)在線發表論文,報導了基於憶阻器陣列晶片卷積網絡的完整硬體實現。
  • 研究人員將數萬個人工大腦突觸放在一塊晶片上
    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師們設計了一種 "晶片上的大腦",它比一張紙屑還小,由數以萬計的人工大腦突觸組成,這些突觸被稱為memristor,以矽為基礎的元件,可以模仿人腦中的信息傳遞突觸。研究人員借鑑了冶金學的原理,用銀和銅的合金以及矽來製造每個memristor。
  • 利用類腦器件高效處理神經信號,構建新型腦機接口
    基於憶阻器陣列神經信號分析系統的新型腦機接口近年來,腦機接口技術作為信息科學與神經科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前沿領域,在康復醫學、醫療電子等領域得到了廣泛關注與應用, Neuralink、BrainCo、Neuracle等公司都積極投入實用化腦機接口的研發。腦機接口技術可以將大腦發出的動作或言語意圖翻譯為控制指令,從而幫助運動、語言障礙患者的康復治療。
  • 相當於小鼠大腦 浙江成功研製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每顆晶片上有15萬個神經元,每4顆晶片做成一塊板子,若干塊板子再連接起來成為一個模塊。」項目研究骨幹金孝飛說。2015年和2019年浙江大學分別研製成功達爾文1代和達爾文2代類腦計算晶片,用晶片去模擬大腦神經網絡的結構與功能機制,在圖像、視頻、自然語言的模糊處理中具有優勢。
  • 首個支持兩個神經網絡的類腦晶片 三大科學城成創新高地
    驅動自行車的是一塊指甲大小的類腦晶片——清華大學類腦計算中心研發的「天機芯」。新京報記者今天從北京科技周上獲悉,「天機芯」下一代產品最早將於今年年底面市,將應用於自動駕駛、輔助教學等領域。首個支持兩個神經網絡的類腦晶片北京市政府辦、北京市科委今天召開「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重大創新成果」新聞發布會。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教授張悠慧介紹了天機系列類腦計算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