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T華人教授發明神奇墨水,在小鼠大腦中植入3D列印柔軟電極
前幾天,我們報導了「馬斯克腦機接口有望今年人體測試」引發不少關注,今天分享來自麻省理工學院最新的黑科技——3D列印柔軟大腦植入物。眾所周知,大腦是我們最脆弱的器官之一,就如同最柔軟的豆腐。但是,大腦植入物通常由金屬和其他剛性材料製成,隨著時間的流逝會導致炎症和疤痕組織的積聚。
-
3D列印大腦晶片 科幻電影將成現實?
將人腦與電腦連接起來,通常是科幻電影裡面的場景,但是現在,英國謝菲爾大學、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和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合作研究的3D列印大腦晶片,讓人腦與電腦連接成為可能。
-
晶片上培養腦細胞,測試新藥,LLNL實驗室開發出3D晶片大腦
近年來,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多學科團隊試圖在晶片設備上複製人體系統,並開發出了能夠捕獲體外培養腦細胞神經活動的「晶片大腦」(brain-on-a-chip)。未來,它或許會取代動物測試。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多學科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款三維「晶片大腦」(brain-on-a-chip),它能夠捕獲體外培養活體腦細胞的神經活動,並提出了一種建模交互神經元群體及其網絡結構的方式。
-
3D列印「加持」!馬斯克的腦機晶片未來有望在手術室現場製造?
科學家們正在製造3D列印的大腦晶片,通過探測和發射電信號,可以用於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包括癱瘓。這種晶片已經開發出來,並在動物身上進行了成功的測試,研究人員現在希望它可以應用於人類。科學家們說,它還將能夠連接到計算機,並提供一系列下一代醫療福利。將人腦與電腦連接起來通常是科幻小說作家和電影製作人的工作,但讓這項技術成為現實的努力正在進行中。
-
浙大教授發明新型生物3D列印
3D列印活體器官延長壽命的夢想儘管遙遠,但我們正向它一步步逼近。 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賀永教授課題組發明了一種新型生物3D列印方法,能夠操控不同種類的細胞形成特定結構的微球,進而長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組織。 這一方法將為體外重建類器官,為開發更為高效的器官晶片、實施更有效的細胞治療等,提供有效路徑。
-
科學家發明仿生蘑菇電燈 3D列印細菌通過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科學家發明仿生蘑菇電燈 3D列印細菌通過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來源:環球網 • 2018-11-08 17:36:36
-
大腦可以移植晶片了,科幻變成現實
國科學家發明出的一款3D列印大腦晶片,新的醫療手段為多種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更多可能。監測晶片方向可以實時人體數據監測,實時分析人體數據,實時提供健康關懷,實現人機互聯。該晶片可通過檢測和發射電信號來治療,治療包括癱瘓在內的神經系統疾病。目前這款晶片已經成功進行動物測試,下一步將繼續改進以用於人體。
-
3D列印透明頭骨讓科學家看到大腦是如何工作的
中國3D列印網4月4日訊,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為小鼠開發了一種獨特的3D列印透明顱骨植入物,作為觀察大腦表面實時活動的一種方式。這種被稱為See-Shell的設備可以幫助腦部疾病,如腦震蕩,阿爾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病提供新的見解。
-
《Nature》雜誌子刊,日本人發明3D列印表面處理方法,3D化學溶解
太牛了,日本人發明的一種3D列印表面處理新方法:3D化學溶解,居然登上了《Nature》的《Scientific Reports》,具備強烈的顛覆性
-
科學家製造出「晶片大腦」,為神經修復術提供新思路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5月15日發布一項研究成果,該校科學家成功在半導體晶片上引導大鼠腦細胞的生長,並形成神經迴路,開發出所謂的「晶片大腦」。研究者介紹說,這項研究是在半導體晶片上布好一定結構的納米線,像腳手架一樣引導大鼠腦細胞的生長,並形成神經迴路。
-
3D晶片大腦:在晶片上培養腦細胞,還能用來測試新藥
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多學科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款三維晶片大腦(brain-on-a-chip),它能夠捕獲體外培養活體腦細胞的神經活動,並提出了一種建模交互神經元群體及其網絡結構的方式。
-
浙大教授發明新型生物3D列印,未來有望能自由製造人體「零件」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特約記者 周煒3D列印活體器官的夢想儘管遙遠,但人類正向它一步步逼近。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賀永教授課題組發明了一種新型生物3D列印方法,能夠操控不同種類的細胞形成特定結構的微球,進而長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組織。
-
FDM 3D列印工藝的原理、特點及應用
相對於去除多餘材料生產零部件的傳統加工工藝,3d列印的典型特點是採用逐層累計材料的方式來加工產品。目前,3d列印的材料包括液體、粉末、線 材、片材等,運用熱、化學反應等方式來固化得到實體產品。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各種成型工藝百花齊放,典型的3d列印工藝有FDM、SLA、SLS、 SLM、Polyjet等。
-
科學家在「3D晶片大腦」上建模 還要複製人體系統
帶著這一問題,科學家們嘗試了很多替代動物實驗的方案,比如開發新算法、三維體外模型、利用魚胚胎(魚胚胎不屬於動物)進行毒性測試甚至是採用頗具爭議的人體實驗。實際上,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LLNL)也做了一項努力——開發一款 3D 晶片大腦(brain-on-a-chip),捕獲體外培養活體腦細胞的神經活動。不僅如此,他們還在這款三維晶片大腦基礎上建模,方便對體外腦晶片上形成的神經元網絡進行分析。
-
3d列印價格為何這麼高
3d列印一直都是人們心中的願景,希望其能實現許多無法實現的東西,尤其是在外科手術中,如果能列印心臟、腎等器官該是多麼令人欣喜的事。但是3d列印的面世並沒有帶給人們預期的喜悅,引得人們好評如潮,反而引發了人們的吐槽,說我明明能花很少的錢到市面上去買一個東西,為什麼要花幾倍甚至幾十倍的錢去3d列印一個呢?
-
3D列印,解密未來製造業的「潛力股」
2019年聖誕節,諾丁漢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生製作了200多個3d雪花送給本科大三的學弟學妹們。每一片雪花都是由我們目前正在攻讀增材製造與3d列印碩士學位(additive manufacturing and 3d printing msc)增材製造和3d列印碩士專業的學生親手製作的。
-
科學家在晶片上「種植」神經元,或將推進大腦修復技術的跨越發展
人類的思想源於大腦中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然而,我們對神經元之間連接的發生過程所知甚少。為了能夠直接觀測到神經元間形成連接的過程,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團隊設計了一款布滿「神經元支架」的半導體晶片,使神經元可以在上面有序發育並與其他神經元形成環路。
-
美國科學家發明尋找基因開關的晶片
美國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新型基因晶片。它能幫助科學家找到控制基因的開關,從而幫助人們讀懂已經基本破譯出的人類基因組圖譜。目前科學家已經基本測定了人類基因組上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序列,接下去將是弄清基因存在於DNA的哪些位置。在這之後,科學家們的研究重點將是尋找基因開關。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2020年7月27日,白令三維從外國媒體獲悉,受這種樂高玩具的啟發,科學家開發了一種類似樂高木製玩具的生物支持,能夠更好地修復骨折和修復受損的器官組織。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的研究人員擁有3d的微型樂高式「骨磚」,可以治癒骨折。 研究人員的微型空心磚只有跳蚤的大小,可以用作支架,硬和軟組織都可以再次生長。
-
美國科學家開發新型生物墨水,能直接「列印」出骨組織
3D列印技術不僅能用於工業,在醫學上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此前,許多科學家已經在研究利用3D列印技術直接「列印」出人體組織。Gaharwar博士,一名副教授,已經開發出一種高度可列印的生物墨水,作為生成解剖級功能組織的平臺。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的《應用材料與界面》雜誌上。生物列印是一種新興的增材製造方法,它利用水凝膠等生物材料,將它們與細胞和生長因子結合,然後列印出模擬自然組織的組織樣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