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關閉」特定基因有助於修復損傷神經元

2020-12-01 生物谷

2018年12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大腦和脊髓中的神經元在受傷後不會再生,這是與身體其他部位顯著不同的地方。當你的手指被割破時,你可能會在幾天或幾周內恢復;然而,當你的脊髓被刺穿時,你可能永遠不會再走路了。


現在,在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手臂和腿部周圍神經再生的關鍵步驟。該研究結果發表於12月10日的《PNAS》雜誌上。這一發現可能導致脊髓損傷癱瘓患者的康復得到改善。


(圖片來源:Marcus Mahar)


「我們已經找到了受傷的周圍神經自我修復所需的一些事件,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事情在中樞神經系統中不會發生,」副教授Valeria Cavalli博士說: 「所以現在我們試圖看看打開這些網絡是否可以幫助脊髓神經元再生。」


中樞神經系統中的神經元 - 大腦和脊髓 - 以及周圍神經系統非常相似,除了它們的再生能力。因此,Cavalli意識到研究外周神經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一些受損的神經元會再生,而另一些則沒有。她轉向一種獨特的感覺細胞,跨越兩種神經系統。這些細胞被稱為背根神經節神經元,具有長卷鬚,稱為軸突,具有兩個分支。軸突的一個分支連接到身體周圍的細胞,如果切割可以再生;另一側與脊髓細胞相連,受傷後不能再生。


Cavalli和第一作者Young Mi Oh,博士,一名科學家和同事在實驗室中培養了小鼠背根神經節神經元,然後將它們切割下來,以找出細胞再生軸突時發生的生物過程。他們還切斷坐骨神經 - 通過背根神經節 - 在小鼠中向上跑腿並進入脊髓。研究人員隨後確定了需要關閉軸突再生的一套基因。


「其他人也表明,在再生過程中大量的基因被關閉,但他們往往忽略了這一問題,」作者說。 「在這裡,我們發現再生過程的開啟意味著必須打開一些基因,但同時必須同時關閉很多基因。」


Cavalli及其同事正致力於更詳細地了解必須關閉特定基因的時間和持續時間,以及從中樞神經系統沉默神經元中的基因是否會誘導它們在受傷後再生。


卡瓦利說:「我們還沒有找到治癒方法,但現在我們對受損神經元的作用有了更好的了解。」 「從這裡開始,我們可以建立新的假設並努力將它們應用於人類的臨床治療。」(生物谷Bioon.com)


資訊出處:Regrowing damaged nerves hinges on shutting down key genes



相關焦點

  • Neuron:科學家們找到神經元損傷修復新方法
    (圖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2016年10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科學家們成功在小鼠體內找到能夠使得神經纖維自我修復的方法:他們找到一類在神經連接遭到損傷之後阻止纖維重新生長的基因。這一基因叫做"Cacna2d2",是一類分子開關。
  • Neuron:新研究識別促進神經系統修復的特定基因網絡
    在最新在線發表於《Neuron》的研究中,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領導的研究團隊識別出一種能夠促進小鼠模型中周圍神經系統修復的特定基因網絡和基因表達模式。研究人員發現,中樞神經系統沒有這種網絡。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種能夠促進中樞神經系統中神經再生的藥物。遍布全身的神經細胞負責向其他器官中的細胞和組織發送和接收電信號。"
  • PNAS:巨噬細胞能夠修復受損神經元?
    然而,當這些長長的細胞發生損傷之後,恢復正常狀態可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目前針對這一疾病的治療手段主要是"自體移植",即將自身不太重要的神經元組織切除,並移植到受損的部位。然而,這一治療手段有十分嚴重的副作用,例如會造成神經瘤的發生、切除部位的神經紊亂等等。
  • PNAS:果皮中的天然小分子可用於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的髓鞘損傷
    目前MS臨床標準治療可在早期降低炎性反應以延緩疾病的進展,但對已經損傷的髓鞘尚無針對性治療措施。因此,研發兼具免疫調節和神經保護作用的多效藥物,是提高MS等炎性脫髓鞘疾病治療效果的有效策略。該研究發現,在蘋果、李子等水果果皮和許多中草藥中廣泛存在的一種天然三萜類化合物——熊果酸 (Ursolic acid, UA),具有促進CNS髓鞘損傷修復的作用。
  • 蘋果皮中的化合物可逆轉多發性硬化症中的神經元損傷
    《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在蘋果、李子等水果的果皮和一些草藥中發現的一種化合物熊果酸,可以減少對神經元的進一步損害,還有助於重建覆蓋神經元的保護鞘,從而逆轉這種損害。https://doi.org/10.1073/pnas.2000208117研究人員使用了實驗室級別的熊果酸純化物進行實驗,他們利用一種已建立的多發性硬化症小鼠模型EAE,該模型模仿人類疾病,在其生命過程中緩慢發展疾病
  • PNAS:乳腺癌基因涉及大腦尺寸控制
    一項研究提出,一個涉及乳腺和卵巢癌風險的基因BRCA1可能在控制哺乳動物的大腦尺寸方面起到了作用。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是一個腫瘤抑制基因,已知它能夠影響乳腺和卵巢癌風險,但是能幫助修復DNA損傷的BRCA1蛋白質在胚胎的頻繁分裂的神經上皮細胞和幹細胞中高度表達。
  • 經過基因編輯的神經元能修復中風大腦 還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中風通常會導致永久性殘疾,永久性失明、帕金森等神經退行性疾病威脅著越來越多人群……但將來,通過使用移植的新的健康神經元替換死細胞,可以修復中風導致受傷的大腦。而且,經基因編輯「二次發育」後的神經元,還成功地讓失明小鼠重見光明。
  • 神經退行性疾病新機制:DNA損傷修復遭破壞
    研究發現,調節DNA天然修復通路有助於預防引發神經系統疾病的神經細胞的死亡。研究發現,調節DNA天然修復通路有助於預防引發神經系統疾病的神經細胞的死亡。   研究人員將焦點放在一個名為C9orf72基因上,該基因含有六個核酸。C9orf72六核苷酸重複擴張(Hexanucleotide repeat expansions)是造成肌萎縮側索硬化和額顳痴呆(FTD)最常見的遺傳因素。
  • Neuron:科學家找到幫助修復損傷神經元的藥物
    通過這種方式神經信號可以從頭傳遞到腳趾頭,這種神經信號傳遞網絡發生損傷會造成嚴重後果,特別是腦或者脊椎受到損傷的時候,中樞神經系統中的軸突發生損傷就無法再生。損傷的神經信號網絡只有在受到影響的細胞形成新的連接之後才會恢復,而事實上軸突的生長發生在胚胎發育的早期階段,這種生長能力到成年階段就徹底消失。"
  • JCB:恢復線粒體移動性可用於修復受損傷神經細胞
    研究者們認為在線粒體上下功夫是修復神經系統損傷的關鍵。線粒體是整個細胞的能量供應站,它內部的化學反應給神經元提供能量,並且促進神經細胞向整個機體蔓延。在成年的細胞中,線粒體會被一種叫做syntaphilin的蛋白質鎖定在細胞中的特定位置,這意味著它們不再能夠像幼年時的細胞中那樣隨意地在胞漿中移動。
  • 移植人幹細胞產生的多巴胺能神經元有望治療帕金森病
    在遭受創傷、中風或帕金森病等退行性疾病的損傷後,成熟的大腦在自我修複方面表現得非常糟糕。具有無限適應性的幹細胞為更好的神經修復提供了希望。但是,大腦精確調整的複雜性阻礙了臨床治療的開發。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神經科學家Su-Chun Zhang說,「我們的大腦由特定位置的非常專業的神經細胞以如此精確的方式連接在一起,因此我們可以從事所有複雜的行為。這一切都取決於由特定細胞類型連接在一起而形成的神經迴路。神經損傷通常會影響特定的大腦區域或特定的細胞類型,從而破壞神經迴路。為了治療這些疾病,我們必須恢復這些神經迴路。」
  • PNAS:纖維蛋白原能抑制神經元細胞生長
    由Katerina Akassoglou博士領導的這項研究首次證實,當血液滲漏入神經系統時,這種血液蛋白質使得神經元不能自我修復。這項證實了損傷過程中血管和神經元損傷之間分子聯繫的新發現發表在7月2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的網絡版上。
  • 脊髓損傷後神經修復研究進展
    目前,對於脊髓損傷自我修復的機制尚未闡明,多種細胞和分子通過組織保護,調整神經傳導重組,或者調節神經橋在病灶中對組織的連接等方式促進神經功能恢復。脊髓損傷後,壞死組織募集大量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等炎症細胞對其進行清除。隨著壞死組織清除,脊髓損傷的炎症反應也逐漸減弱,這有助於損傷處脊髓神經功能的修復。隨後的1~2d內星形膠質細胞開始增生,並於7~9d內在損傷組織邊緣形成星形膠質細胞瘢痕。
  • DNA損傷修復基因資料庫
    DNA損傷與修復是生命活動中的重要現象,據統計,每個體細胞每天會受到至少六萬次的DNA損傷,正是由於DNA損傷修復機制的存在,才能夠隨時糾正和修復這些損傷,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損傷與修復機制在維持正常生命活動和腫瘤發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經過科學家們堅持不懈的努力,對於DNA損傷修復機制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別1.
  • 特定蛋白與抑制劑作用能讓基因「沉默」
    特定蛋白與抑制劑作用能讓基因「沉默」 2015-07-28 科技日報 聶翠蓉 【字體:大 中 小】 該發現為研究人類和動物體內的同類基因沉默機制提供了通用模型,因為人體中也存在與TOPLESS類似的蛋白,這些蛋白與某些腫瘤形成有關,並能控制早期胚胎發育和神經元發育。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  TOPLESS蛋白是一種輔助抑制劑,能和含有乙烯的抑制因子(即EAR轉錄抑制子)相互作用,在植物發育中扮演重要角色。
  • 最新發現:衰老的神經元會積累DNA損傷,有助改善記憶和認知能力!
    文章來自:(www.bokeyuan.net)麻省理工學院神經科學家發現,一種名為HDAC1的酶,對於修復與年齡有關的DNA損傷至關重要,這些DNA損傷涉及記憶和其他認知功能的基因。這種酶在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和正常衰老的成年人中通常都會減少。
  • 科學家:基因突變是DNA損傷和錯誤的DNA修復過程共同作用的結果
    最近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學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描述了基因突變是如何由DNA損傷和錯誤的DNA修復機制共同造成的。然而,細胞有無數的修復機制來修復DNA損傷,這是生物細胞維持自身穩定性的一大優勢。但是如果修復過程發生失敗,比如往錯誤的方向進行修復,或者未能完全檢測到DNA損傷而未完全修復,就會導致基因突變。如果其中某些用來控制細胞正常分化的DNA發生突變,細胞可能就會變成不受機體控制的、連續進行瘋狂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這就產生了癌變。
  • PNAS:人鼠p53基因網絡有差異 模式生物研究需謹慎
    在這項研究中,Jegga和他的同事們用比較功能基因組學的方法系統地檢查特定基因啟動子的短DNA序列,這些啟動子元件像天線一樣起作用,能接受來自p53指令,對激活的p53作出反應,進而增強目的基因的表達並在細胞核內發揮作用。
  • 基因療法:有效再生神經元 | Nature子刊
    而成人中樞神經系統(CNS)中的軸突通常在受傷和患病後不會再生,這意味著損傷通常是不可逆的。如果不及早診斷,青光眼會導致視力下降甚至失明。 在11月5日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們利用基因療法使眼睛中受損的神經纖維再生,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開發青光眼的新療法。
  • PNAS:控制器官再生能力的分子機制
    因此,科學家希望能通過對這些動物的研究,最終找到修復或再生受損組織的方法。在一項發表於PNAS雜誌的研究報告中,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模式生物斑馬魚發現,斑馬魚的不同組織的再生過程中,某些基因是相同的,如斑馬魚鰭的再生和心臟修復過程中的基因,在眼睛的光受體的再生中也發揮作用。這表明,不論身體的哪部分受損,其再生機制可能由一種共同的分子機制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