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n:科學家們找到神經元損傷修復新方法

2020-11-23 生物谷

(圖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

2016年10月18日 訊 /

生物谷

BIOON/ --科學家們成功在小鼠體內找到能夠使得神經纖維自我修復的方法:他們找到一類在神經連接遭到損傷之後阻止纖維重新生長的基因。


這一基因叫做"Cacna2d2",是一類分子開關。如今我們知道了如何關閉這一開關,從而能為小兒麻痺症等脊柱損傷情形提供新的療法的線索。


來自德國的一家研究組猜測機體中存在著這麼一類分子開關,能夠在我們的身體成熟之後阻止神經元的進一步生長。



Cacna2d2能夠調節鈣離子向胞內的流動,而鈣離子水平的變化會進一步導致神經遞質的釋放。然而,這一機制同時能夠抑制神經元之間的連接-"axon"的生長。


為了檢驗上述猜想,研究者們對小鼠進行Pregabalin(PGB)的刺激。PGB能夠特異性結合鈣離子通道,從而緩解受損傷神經元釋放的痛覺信號。該療法被用來治療癲癇。


當小鼠接受PGB刺激後,研究者們發現神經元開始重新生長。


受損傷神經元的自我修復一直以來是醫學領域的一個巨大的"七巧板"謎題,不過我們對其的了解正在一步步加深。今年早期,來自美國的研究者們層發現線粒體與神經細胞生長之間的關係。


由於我們所有的成功案例都僅僅來源於小鼠,因此,我們對於達到完全修復脊柱神經損傷的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不過,研究者們對這一方向還是充滿希望的。


相關結果發表在《Neuron》雜誌上。(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發,轉載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 生物谷app.





相關會議推薦

2016腦科學與連接組學研討會

會議時間:2016.12.02-2016.12.03 會議地點:上海

會議詳情:http://www.bioon.com/z/2016bs/

相關焦點

  • Neuron:科學家找到幫助修復損傷神經元的藥物
    現在來自德國的科學家們成功解除了一種"剎車"分子的作用,這種分子能夠阻止神經纖維的再生。他們利用一種作用於生長抑制機制的藥物--Pregabalin治療小鼠實現了受損的神經連接重新形成。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euron上。神經元細胞互相連接形成網絡遍布身體各處。
  • Neuron:科學家在血液中發現可檢測神經元損傷的生物標記物
    2016年6月15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德國的科學家在血液和腦脊液中發現神經元細胞釋放的神經細絲輕鏈蛋白能夠反映神經元細胞的損傷程度。相關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euron上。神經細絲輕鏈蛋白是影響神經元細胞形狀和穩定性的細胞骨架的一部分。這些線狀分子主要定位於細胞內部,但是在神經元細胞受到損傷的時候可能會被釋放出去。Jucker教授和他的同事們以該現象為基礎研究了血液和腦脊液中的神經細絲輕鏈蛋白濃度,他們利用了一些存在典型神經退行性疾病症狀的小鼠模型,這些小鼠腦部的蛋白質異常沉積與神經元損傷有關。
  • Neuron:新研究識別促進神經系統修復的特定基因網絡
    2016年2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 --神經細胞損傷後能否再生取決於它們在體內的位置。周圍神經系統中的神經細胞,比如胳膊和腿部的神經,損傷後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恢復和再生。在最新在線發表於《Neuron》的研究中,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領導的研究團隊識別出一種能夠促進小鼠模型中周圍神經系統修復的特定基因網絡和基因表達模式。研究人員發現,中樞神經系統沒有這種網絡。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種能夠促進中樞神經系統中神經再生的藥物。遍布全身的神經細胞負責向其他器官中的細胞和組織發送和接收電信號。"
  • Neuron:研究人員發現了修復神經纖維的關鍵蛋白
    2019年8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DZNE)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組有助於再生受損神經細胞的蛋白質。他們的發現發表在《Neuron》雜誌上。人們普遍認為,當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元不再需要生長時,它們就會停止生長;這通常發生在他們找到目標細胞並建立突觸之後。
  • PNAS:「關閉」特定基因有助於修復損傷神經元
    2018年12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大腦和脊髓中的神經元在受傷後不會再生,這是與身體其他部位顯著不同的地方。當你的手指被割破時,你可能會在幾天或幾周內恢復;然而,當你的脊髓被刺穿時,你可能永遠不會再走路了。現在,在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手臂和腿部周圍神經再生的關鍵步驟。
  • Nat Commun:研究發現睡覺的終極意義——修復神經元DNA損傷
    儘管如此,科學家們對睡覺背後的核心細胞學功能和生物學機制卻並不清楚,在系統發生的過程中也沒有保守的分子標記物來定義睡眠細胞。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而近日來自以色列巴伊蘭大學的科學家們揭開了睡眠背後的秘密,他們發現睡覺可以增加染色體的運動,從而減少神經元中
  • JCB:恢復線粒體移動性可用於修復受損傷神經細胞
    www.sciencealert.com)2016年6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科學家們發現神經細胞中的線粒體能夠導致細胞的再生長研究者們認為在線粒體上下功夫是修復神經系統損傷的關鍵。線粒體是整個細胞的能量供應站,它內部的化學反應給神經元提供能量,並且促進神經細胞向整個機體蔓延。
  • Neuron解析!自噬作用如何保護大腦神經元細胞免受損傷?
    > 2020年11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euron上題為「Neuronal autophagy regulates presynaptic neurotransmission by controlling the axonal endoplasmic reticulum」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萊布尼茨分子藥理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自噬在神經元功能發揮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 修復人類DNA損傷 科學家從植物中找到新線索
    生物體包括我們人類每天都會受到紫外線輻射、自由基和其他化學物質的誘變,造成體內遺傳物質DNA的損傷。在DNA損傷修復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十字叉狀的DNA連接體——霍利迪連接體,必須將其「拆解」,才能讓染色體正確分離和複製。然而目前,對於負責「拆解」工作的解離酶,科學界還未能揭開其背後隱藏的工作機制。
  • Nat Commun:修復神經細胞損傷的新信號機制
    2018年8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中,通過對線蟲體內切斷軸突的神經元細胞進行分析,研究者們發現促進對凋亡細胞進行吞食的信號通路同時參與了神經元周倜的再生過程。這一過程對於神經損傷的修復具有重要的意義,也許能夠應用於大腦以及脊椎神經損傷的修復。
  • Neuron:再生和修復受損神經細胞的新方法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11月21日的Neuron雜誌上,這一突破性研究可能會有助開發新的工具來修復和再生神經細胞。Charron博士的實驗室研究集中於神經元,他們希望更好地了解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神經元是如何到達其正確的目的地的。Frédéric Charron博士說:為了形成正確的神經迴路,發育中的軸突會按照外部信號到達正確部位。
  • Neuron:科學家開發出新方法來恢復受損神經細胞的髓磷脂功能 或有...
    2020年11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缺少髓磷脂(myelin)是神經細胞在損傷和某些疾病發生後無法進行恢復的原因之一,髓磷脂是一種包裹在神經細胞軸突周圍的脂質物質,其就好像絕緣體一樣,覆蓋著較長的軸突,從而使得神經元之間的高速通訊成為可能,如果沒有髓磷脂的話,神經元或許就無法更好地協調溝通,從而就會使其無法發揮理想的功能。
  • 近期人類大腦神經元研究重磅成果之梳理
    他們報導在這種新獲得的未成熟狀態下,這些腦細胞能夠再生出新的連接,而且在適當的條件下,這些連接可能幫助恢復失去的功能。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4月15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修復大腦和脊髓遭受的損傷可能是醫學界最艱巨的挑戰。直到最近,這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近年來在星形膠質細胞研究上的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盤點了多篇文章,共同聚焦科學家們近年來在星形膠質細胞研究上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但是,科學家們仍在了解這些連接如何對新的經歷和信息作出反應。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令人吃驚地發現了一種大腦免疫細胞幫助解決問題的新方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Cell期刊上。
  • 「黑盒子」神經幹細胞移植成功修復脊髓損傷
    近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科學家成功將神經幹細胞移植入小鼠脊髓損傷處,並揭示了其中的機制。近年來,神經幹細胞研究成為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和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的熱點,而長期以來,利用幹細胞恢復患者因脊髓損傷(SCI)而喪失的功能,也一直是科學家和醫生的雄心壯志。
  • 科學家找到受損DNA修復「關鍵」,抗癌新方法有望問世!
    德雷塞爾大學和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Rad52蛋白質是DNA修復的關鍵所在。最新的研究發表結果發表於《分子細胞》雜誌中,在報導中,研究人員解釋了Rad52蛋白質同源重組的重要功能,這一發現有助於確定治療癌症的新目標目標。
  • 脊髓損傷後神經修復研究進展
    目前,全球範圍內數百萬人遭受著脊髓損傷帶來的痛苦。脊髓損傷後神經的自我修復能力有限,多種應用於脊髓損傷後神經修復的治療方法如神經保護及神經再生治療等,其療效均難以令人滿意。本文對脊髓損傷後神經自我修復過程及相關的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 Neuron:基因編輯幫助神經元延長壽命
    由加利福尼亞大學河濱分校的生物醫學科學家Sika Zheng領導的研究小組對這一概念提出了挑戰,並報告了神經元的持續存活在發育過程中也是固有編程的。這項發表在《Neuron》雜誌上的研究發現了一種機制,研究人員說,這種機制是在神經元剛產生時觸發的,從而固有地減少了一般形式的細胞死亡或「凋亡」的發生。當這種遺傳調節停止時,連續的神經元存活被破壞並導致動物死亡。
  • 中樞神經損傷修復原創成果獲國際認可
    2018年11月,國際神經科學專業期刊《Experimental Neurology》發表了美國邁阿密大學研究團隊「脊髓損傷修復」的驗證試驗結果,證明了我國李曉光教授團隊在應用生物活性材料激活成年內源性神經發生修復脊髓損傷方面的研究結果真實可靠
  • Neuron最新:小細胞催產素神經元在自閉症發病機制中的關鍵作用
    首先,Eastman等人使用逆行示蹤的方法對小鼠腦室旁核(PVN)內OT神經元亞型的比例和分布進行定量分析。結果表明,在PVN中,有66%的OT神經元是巨細胞的,而34%的OT神經元是小細胞的。大細胞OT神經元主要定位在PVN的頭端部,而小細胞OT神經元則集中在PVN的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