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人類DNA損傷 科學家從植物中找到新線索

2020-12-03 新華網客戶端

  生物體包括我們人類每天都會受到紫外線輻射、自由基和其他化學物質的誘變,造成體內遺傳物質DNA的損傷。在DNA損傷修復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十字叉狀的DNA連接體——霍利迪連接體,必須將其「拆解」,才能讓染色體正確分離和複製。然而目前,對於負責「拆解」工作的解離酶,科學界還未能揭開其背後隱藏的工作機制。

  近日,福州大學生物藥光動力治療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林忠輝教授研究團隊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化學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似乎找到了新線索。該課題組以植物葉綠體中的一個霍利迪連接體解離酶——MOC1為研究對象,首次揭示了MOC1的催化機制,對其他種屬MOC1懸而未決的底物特異性識別機制提供了重要啟示,為探索人類的DNA損傷修復機制提供重要線索。

  解離酶對於DNA的識別方式尚不清楚

  「DNA是一種雙螺旋狀的生物大分子。組成這種雙螺旋的基本單元——鹼基對,猶如鐵道上的一根根枕木,在受到外界電磁輻射、自由基以及各種化學物質的誘變下,鹼基會發生交聯、斷裂以及結構上的改變,從而造成DNA的損傷。」林忠輝補充說,此外,即使沒有外界因素幹擾,細胞自身在進行DNA複製過程中也會產生一定概率的錯誤。

  林忠輝指出,DNA損傷後如果未能及時修復會促使機體的遺傳信息發生改變即基因突變,從而引發個體生理以及性狀的改變甚至死亡。對於人體而言,基因突變會導致先天畸形和癌症。例如,在目前所發現的所有惡性腫瘤中,有50%以上癌細胞攜帶抑癌基因p53的突變。

  然而即便如此,為什麼絕大部分生物體仍然可以維持其基因組的穩定性而正常生存呢?研究發現,原來機體內擁有一套保衛系統能夠時刻監視並修復著DNA。

  霍利迪連接體在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它由英國分子生物學家羅賓·霍利迪於1964年首次發現,是機體在進行DNA同源重組損傷修復過程中,由損傷DNA與模板DNA交叉所形成的一種十字叉狀的DNA連接體。

  「在DNA損傷修復完成後,必須在MOC1的作用下解離,從而促使兩條同源DNA雙鏈分開重新成為線性DNA。」林忠輝解釋說,因此,MOC1是包括噬菌體、細菌、真菌、植物乃至動物等細胞正常生長和穩定遺傳所必需的一個關鍵酶,對於一個完整的DNA損傷修復過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已有的研究表明,MOC1能夠區分線性、三叉以及十字叉等不同形狀的DNA,並能特異地與霍利迪連接體相結合。此外,絕大多數MOC1對於DNA序列的選擇「要求」十分嚴苛。

  「底物DNA序列上的微小差異,甚至是一個鹼基的不同,將會導致其催化效率上的巨大差別。」林忠輝說,然而,目前為止,人們關於MOC1對底物選擇性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從而阻礙了我們對MOC1乃至整個DNA損傷修復過程的進一步了解。

  三維結構揭示MOC1獨特功能

  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針對上述問題,林忠輝團隊以植物葉綠體中的MOC1為研究對象,首先通過一系列生化實驗確定了MOC1特異的DNA底物序列,隨後利用X-射線晶體學的方法解析了MOC1蛋白及其與DNA底物形成的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這些晶體結構表明,MOC1蛋白在三維結構上與噬熱菌RuvC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進一步證明了葉綠體是起源於光合細菌的內共生學說。」林忠輝說,研究還揭示了MOC1蛋白擁有獨特的能力,仿佛一雙手將MOC1的「腰部」擁抱,而MOC1對DNA序列的特異識別則通過一個保守的鹼基識別基序實現。

  此外,該研究還發現MOC1的活性中心能同時結合兩個金屬離子,在催化上依賴於雙金屬離子催化機制。該大學李金宇教授課題組隨後通過分子動力學模擬發現,MOC1對序列的識別和選擇,與金屬離子的配位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係。

  記者了解到,該研究結合了結構生物學、計算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等研究手段,不僅揭示了MOC1的催化機制,更為重要的是,還針對關於核酸酶如何將DNA序列上的微小差異轉化為其催化活性上的巨大不同這一科學問題,創新性地提出了一種雙金屬離子輔助的DNA序列特異選擇性機制。

  「儘管本研究的內容所針對的是植物MOC1,但由於MOC1催化機制在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動物體中均十分相似,因此,該研究成果也將為探索人類的DNA損傷修復機制提供重要線索,並期望最終為攻克相關的人類疾病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林忠輝說。(記者 謝開飛 通訊員 許曉鳳)

相關焦點

  • Neuron:科學家們找到神經元損傷修復新方法
    (圖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2016年10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科學家們成功在小鼠體內找到能夠使得神經纖維自我修復的方法:他們找到一類在神經連接遭到損傷之後阻止纖維重新生長的基因。這一基因叫做"Cacna2d2",是一類分子開關。
  • DNA損傷修復基因資料庫
    DNA損傷與修復是生命活動中的重要現象,據統計,每個體細胞每天會受到至少六萬次的DNA損傷,正是由於DNA損傷修復機制的存在,才能夠隨時糾正和修復這些損傷,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如果DNA損傷沒有被正確修復,可能發生以下3種情況細胞衰老,加速細胞衰老進程細胞凋亡,DNA損傷過度無法修復時,會啟動凋亡程序來清除損傷的細胞細胞癌變,DNA損傷部分修復的情況下,細胞會出現各種基因組變異,累積到一定程度導致正常細胞癌變成為腫瘤細胞DNA
  • 能修復DNA損傷的防曬霜,到底有沒有科學根據?
    也就是說,當它們暴露在陽光下時,才能修復日照造成的 DNA 損傷……進化總是如此美妙。 但是進化有得也有失,人類自身不會產生光解酶。從動植物到細菌、真菌,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物體都能產生光解酶,然而像我們這樣的胎盤哺乳動物,在歷史上某個時刻停止了利用光來修復 DNA 的光解酶的產生。
  • 傳說中的「永久性損傷」可以被修復?看看這個全新的DNA損傷修復機制
    核心提示:在2018年,頂級期刊Nature發表研究表示,喝酒會對我們的DNA造成永久性損傷,提高患癌風險,並給出了他們認為的最佳飲酒量:0!這一研究成果無疑給眾多有飲酒習慣的人造成巨大壓力,不過,近期Nature又發布了一項新研究成果:這個由乙醛造成的「永久性」DNA損傷,或許可以被修復。
  • 科學家:基因突變是DNA損傷和錯誤的DNA修復過程共同作用的結果
    最近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學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描述了基因突變是如何由DNA損傷和錯誤的DNA修復機制共同造成的。然而,細胞有無數的修復機制來修復DNA損傷,這是生物細胞維持自身穩定性的一大優勢。但是如果修復過程發生失敗,比如往錯誤的方向進行修復,或者未能完全檢測到DNA損傷而未完全修復,就會導致基因突變。如果其中某些用來控制細胞正常分化的DNA發生突變,細胞可能就會變成不受機體控制的、連續進行瘋狂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這就產生了癌變。
  • 揭示修復酒精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
    2020年3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胡布勒支研究所和英國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體修復由酒精降解產物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這一發現突顯了飲酒與癌症之間的聯繫。
  • Mol Cell:新研究揭示DNA損傷後的組蛋白降解促進DNA修復
    2020年9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DNA損傷可能發生在基因組的任何地方,但大多數DNA被包裹在核小體上,這就使得修復複合體無法進入。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弗雷德裡希米歇爾生物醫學研究所和巴塞爾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DNA會誘導組蛋白耗竭,這增加了DNA纖維的可訪問性和靈活性,並提高了同源重組修復過程中的同源搜索速度。
  • 酒精造成 DNA 損傷的新修復通路
    研究發現了一種逆轉這種損傷的安全機制,或能為藥物研發開闢新的途徑。醛是一類高度活躍的分子,可以從環境進入人體,也可以由細胞代謝過程而產生。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的一種醛類物質是乙醛,細胞在代謝攝入的酒精時會產生乙醛。如果乙醛在細胞內堆積,就會與DNA發生反應,並將雙鏈交聯起來,形成一種非常有害的DNA損傷——鏈間交聯[1](ICL)。
  • Nature:喝酒引起的DNA損傷可以修復?
    近日,《Nature》再次發文,酒精引起的DNA交聯可以通過兩種不同的機理修復,有望因此找到治療FA(範可尼貧血)的策略,甚至降低酒精性癌症的發病率。乙醛是一種有毒物質,當體內含量過高時,乙醛會堆積在細胞裡,造成一種危險的DNA損傷-鏈間交聯(ICL),該損傷將DNA的兩條鏈粘在一起。結果,它阻礙了細胞分裂和蛋白質生產。
  • 科學家找到受損DNA修復「關鍵」,抗癌新方法有望問世!
    德雷塞爾大學和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Rad52蛋白質是DNA修復的關鍵所在。最新的研究發表結果發表於《分子細胞》雜誌中,在報導中,研究人員解釋了Rad52蛋白質同源重組的重要功能,這一發現有助於確定治療癌症的新目標目標。
  • SIRT6在DNA損傷修復中的新功能
    生物體演化出了多條損傷修復通路以應對不同類型的DNA損傷,其中核苷酸切除修復(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NER)以及DNA雙鏈斷裂修復(DNA double strand breaks repair,DSBR)均與腫瘤及衰老發生關係緊密。
  • 科學家觀察到一種全新的DNA損傷修複方式
    遺憾的是,在咱們亞洲人群中,很多人的乙醛脫氫酶2基因掛掉了,所以亞洲人酒精性癌症的發病率很高[3]。  對於乙醛脫氫酶2基因失活的人而言,身體的第二層自我保護機制就是修復乙醛導致的DNA損傷。從這個過程中,你不難看出,FA通路那一刀,直接導致DNA斷裂,雖然後續有其他的修復機制幫它收場,但是仍舊存在很大的風險,有可能會導致染色體重排,這樣一來正常的細胞就有可能癌變了。
  • Nature chemical biology:DNA損傷修復——老問題還有新進展
    >2015年9月11日訊 /生物谷BIOON/ --人體內存在著幾萬億個細胞,這些細胞內部一直存在分子的合成,轉運和修飾,而在這些過程中難免會發生錯誤。為了保證細胞能夠存活並進行適當的複製,機體需要許多機制修復DNA損傷,雖然這個領域的研究已經進行了幾十年,但是關於這一基本過程仍有許多未解問題等待科學家們去探究。 近日,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就DNA損傷修復機制進行了進一步研究,揭示了這一過程的一些新信息。
  • Nature新研究:酒精導致的DNA損傷能被安全修復
    酒精代謝物誘發DNA損傷要解釋這項研究,先得從酒精如何造成DNA損傷說起。酒精飲料影響健康,與細胞攝入酒精後產生的乙醛有關。當乙醛在細胞中積聚,就會與DNA反應,造成DNA雙鏈之間形成鏈間交聯(ICL)。
  • DNA損傷與修復(注意區分!!)
    光復活作用是一種高度專一的修複方式。2.切除修復又稱為複製前修復。所謂切除修復,即是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將 DNA 分子中受損傷部分切除掉,並以完整的那一條鏈為模板,合成出切去的部分,然後使 DNA 恢復正常結構的過程。這是比較普遍的一種修復機制,它對多種損傷均能起修復作用。
  • CNS前沿文獻追蹤:DNA損傷修復過程中的γH2AX
    回頭看看,關於DNA損傷修復的文章分享了好幾篇,索性又扒了扒老文章,找到了一篇17年的nature子刊,看的是DNA損傷修復過程中的γH2AX,具體內容如下:作者想研究DNA損傷修復過程中γH2AX,先用共聚焦和WB看了一下伴隨修復過程 γH2AX的變化趨勢 看看損傷後不同時間點細胞周期、增殖情況
  • Mol Cell:科學家揭示DNA斷裂被修復的分子機制
    來自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修復DNA損傷的過程或許遠比我們想像之中要複雜得多,DNA雙鏈破碎的末端結構或許並不僅僅是加入進去那麼簡單,其首先會發生一種精細化地改變以便原來的遺傳信息能夠被儲存起來。
  • 全基因組測序表明,DNA損傷和錯誤修復共同導致突變
    細胞具有許多種修復機制,可以在DNA損傷出現後進行修復工作。DNA修復是細胞中經常運行的一種機制。它保護基因組免受損傷和突變,對細胞的生存是很重要的。在人類的細胞中,一般的代謝活動和環境因素都能造成DNA損傷,導致每個細胞每天多達100萬個分子損害。我們通常會認為DNA損傷造成了突變。
  • Science:泛素化過程參與DNA損傷與修復
    DNA損傷應答中有泛素反應依賴性的信號途徑的參與。    BRCA1具有許多與其他蛋白相互作用的位點,通過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來發揮其重要的生物學功能,包括細胞周期調控,DNA損傷修復,基因轉錄激活等等,其中對BRCA1在DNA損傷應答(DNA  damage  response)中功能的確定有助於探討和闡明其腫瘤抑制功能和機理。
  • Nature:揭示蛋白支架在修復DNA斷裂中起關鍵作用
    結果就是DNA鏈可以在每個細胞分裂周期中至少斷裂一次,並且這種頻率會因某些生活方式(比如吸菸)或先天性DNA修復缺陷而增加。這就導致不可逆轉的遺傳損傷,並最終導致疾病,比如癌症、免疫缺陷、痴呆或發育缺陷。如今,這些研究人員發現某些蛋白如何協調受損DNA的修復,從而確保它在不同代之間保持穩定,並阻止鄰近未受損DNA受到附帶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