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發現!科學家觀察到一種全新的DNA損傷修複方式

2020-11-27 和訊網

  今天,荷蘭皇家科學院Hubrecht研究所和英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在頂級期刊《自然》上發表的研究成果[1],對有飲酒習慣的人而言是個好消息。

  他們發現了一個全新的DNA修復機制,可以安全地修復酒精代謝物乙醛導致的DNA損傷。如果能找到激活這條修復通路的方法,或許可以用於治療範可尼貧血(FA),或者降低酒精性癌症的發病率[2]。

  在介紹這個研究之前,奇點糕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不鼓勵大家飲酒,這個研究本身也不能成為你縱容自己飲酒的根據

▲ 論文首頁截圖

  我們都知道,含酒精的飲料是一類致癌物

  實際上,我們的身體在幫助我們降低酒精的傷害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

  首先,酒精進入人體之後,會被分解成乙醛,而很多人體內都存在乙醛脫氫酶2(ALDH2)會把乙醛轉化成乙酸,這是第一層保護。遺憾的是,在咱們亞洲人群中,很多人的乙醛脫氫酶2基因掛掉了,所以亞洲人酒精性癌症的發病率很高[3]。

  對於乙醛脫氫酶2基因失活的人而言,身體的第二層自我保護機制就是修復乙醛導致的DNA損傷

▲ 圖片來源:mrc-lmb

  那麼乙醛導致的DNA損傷究竟是如何修復的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就得知道乙醛導致的DNA損傷屬於什麼類型。

  不得不說,乙醛給DNA帶來的傷害確實很特別:它導致DNA雙鏈之間形成內部交聯(ICL)

  什麼意思呢?

  如果咱們把DNA雙鏈看成拉鏈的話,那麼乙醛對「拉鏈」的損傷就是:在一個特定的地方,把拉鏈的兩個鏈牙鎖住了。我們都知道,正常情況下,拉鏈是很容易拉開的,如果某兩個鏈牙之間夾了一個東西,你就再也別想拉開拉鏈了。

  簡潔地說就是:乙醛把DNA鎖死了

  這個危害可想而知,首先這個DNA不能複製了,其次被鎖住的基因你也別想再轉錄表達了。

▲ 圖片來源:該圖片由Momentmal在Pixabay上發布

  是不是覺得DNA交聯很厲害?

  當然厲害了!要知道抗癌藥順鉑殺死癌細胞的機制就是讓癌細胞的DNA交聯損傷[4],導致癌細胞染色體不穩定,最終死亡。

  實際上,DNA交聯損傷算是一種比較常見的DNA損傷形式。細胞有一套修復機制,那就是範可尼貧血通路(簡稱FA通路)

  這個FA通路是怎麼做的呢?

  它的做法簡單粗暴。DNA交聯不是把DNA鎖住了,讓DNA不能複製了嗎?那FA通路就在DNA複製到被鎖住的位點時,「咔嚓」來一刀,剪斷一條DNA單鏈,這樣一來那個鎖就被解開了。(如下圖所示)

▲ FA通路的修複方式:紅色短線是DNA交聯損傷位點。

  注意看那兩把大剪刀

  顯然,FA通路用粗暴的方式幫DNA解了圍,隨後細胞還會啟動其他機制去修復被剪斷的DNA。從這個過程中,你不難看出,FA通路那一刀,直接導致DNA斷裂,雖然後續有其他的修復機制幫它收場,但是仍舊存在很大的風險,有可能會導致染色體重排,這樣一來正常的細胞就有可能癌變了

  總的來看FA通路這個修複方式,雖然有風險,但是總算修復了可怕的DNA交聯損傷。有研究表明,順鉑誘導的DNA交聯損傷,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修復[5]。

  那乙醛導致的DNA交聯損傷是不是也可以用這種方式修復呢?

  上面這個問題才是荷蘭皇家科學院Hubrecht研究所的Puck Knipscheer和英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Ketan J。 Patel團隊想要的研究課題。

▲ Puck Knipscheer(來源:hubrecht.eu)

  研究乙醛導致的DNA交聯損傷修複方式的難點在於,乙醛誘導的特定位點DNA交聯損傷很難獲得。他們解決這個問題就花了兩三年的時間[6]。

  獲取他們想要的DNA交聯損傷之後,Knipscheer和Patel團隊深入研究了它的修複方式。

  FA通路確實參與了。

  不過,他們意外地發現,除了FA通路,好像還有一個更快的修復機制存在,大約有一半的乙醛誘導的DNA交聯是未知的修複方式修復的

  他們的職業敏感性告訴他們,下面有條大魚。

▲ Ketan J。 Patel(來源:hubrecht.eu)

  深入的研究發現,他們觀察到的第二種DNA交聯修複方式也與DNA複製有關,但確實與FA無關

  圍繞這個未知的修複方式,Knipscheer和Patel團隊的研究人員展開了深入的研究。結果發現,這個未知的修複方式不僅比FA通路快,還更安全:它竟然沒有切斷交聯位點附近的DNA鏈,而是直接把鏈子的一端解開了

  最終呈現的結果就是,經過這個未知的DNA交聯損傷修複方式修復之後,交聯位點的一條鏈上的鹼基是正常的,對面那條鏈上對應的鹼基攜帶著那個乙醛誘發的「鏈子」。(如下圖所示)

▲ 圖中紅色短線是DNA交聯損傷位點 左下角是FA修複方式,右下角是新發現的修複方式

 

       很顯然,這個新的修復機制無需切斷DNA,比FA通路安全多了

  Knipscheer和Patel團隊還發現,這個未知的修複方式雖然能修復乙醛誘導的DNA交聯損傷,但是對於順鉑誘導的DNA交聯損傷卻無能為力。

  遺憾的是,Knipscheer和Patel團隊雖然觀察到了這種修復途徑的存在,但不知道它究竟是如何發生的,有哪些分子參與其中。

  如果後續研究能找到這種修複方式背後的分子機制,有望開發相應的藥物治療範可尼貧血,以及降低酒精性癌症的發病率,甚至還有可能發現另一個身患範可尼貧血樣疾病的人群。

相關焦點

  • DNA損傷修復基因資料庫
    DNA損傷與修復是生命活動中的重要現象,據統計,每個體細胞每天會受到至少六萬次的DNA損傷,正是由於DNA損傷修復機制的存在,才能夠隨時糾正和修復這些損傷,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如果DNA損傷沒有被正確修復,可能發生以下3種情況細胞衰老,加速細胞衰老進程細胞凋亡,DNA損傷過度無法修復時,會啟動凋亡程序來清除損傷的細胞細胞癌變,DNA損傷部分修復的情況下,細胞會出現各種基因組變異,累積到一定程度導致正常細胞癌變成為腫瘤細胞DNA
  • Nature:重大進展!揭示修復酒精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
    2020年3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胡布勒支研究所和英國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體修復由酒精降解產物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這一發現突顯了飲酒與癌症之間的聯繫。
  • 傳說中的「永久性損傷」可以被修復?看看這個全新的DNA損傷修復機制
    核心提示:在2018年,頂級期刊Nature發表研究表示,喝酒會對我們的DNA造成永久性損傷,提高患癌風險,並給出了他們認為的最佳飲酒量:0!這一研究成果無疑給眾多有飲酒習慣的人造成巨大壓力,不過,近期Nature又發布了一項新研究成果:這個由乙醛造成的「永久性」DNA損傷,或許可以被修復。
  • 科學家以光為媒介用CRISPR手術刀精準切割DNA 觀察到超高速DNA修復
    ,使用一種稱為CRISPR的分子手術刀,迅速對基因組材料進行了精確切割,並觀察了專門的細胞蛋白如何修復基因被切割的確切位置。然後,細胞利用自身的酶和蛋白質修復切片的DNA,通常添加一些DNA序列,科學家將這些序列插入細胞。Liu說,無法以快速、精確和「隨需應變」的方式切割DNA(例如使用CRISPR)阻礙了DNA修復過程的研究。
  • 科學家:基因突變是DNA損傷和錯誤的DNA修復過程共同作用的結果
    然而,細胞有無數的修復機制來修復DNA損傷,這是生物細胞維持自身穩定性的一大優勢。但是如果修復過程發生失敗,比如往錯誤的方向進行修復,或者未能完全檢測到DNA損傷而未完全修復,就會導致基因突變。如果其中某些用來控制細胞正常分化的DNA發生突變,細胞可能就會變成不受機體控制的、連續進行瘋狂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這就產生了癌變。
  • 能修復DNA損傷的防曬霜,到底有沒有科學根據?
    相反,我們採用的是一種叫做核苷酸切除修復的基因拼接(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的方法,老實說,這種技術效率不高,名字也不如光致復活炫酷。 人類自身也不能產生紫外核酸內切酶;科學家是在一種叫做藤黃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的細菌中發現的這種酶。
  • 「隔離」也是一種愛 浙大學者發現損傷DNA分配的奧秘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應頌敏教授、沈華浩教授團隊在實驗中觀察到了有絲分裂中染色體的非隨機分配現象,即一個子細胞裡的染色體DNA完好無損,而另一個子細胞裡的染色體DNA卻傷痕累累,伴有明顯的DNA損傷修復反應。
  • 酒精造成 DNA 損傷的新修復通路
    研究發現了一種逆轉這種損傷的安全機制,或能為藥物研發開闢新的途徑。醛是一類高度活躍的分子,可以從環境進入人體,也可以由細胞代謝過程而產生。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的一種醛類物質是乙醛,細胞在代謝攝入的酒精時會產生乙醛。如果乙醛在細胞內堆積,就會與DNA發生反應,並將雙鏈交聯起來,形成一種非常有害的DNA損傷——鏈間交聯[1](ICL)。
  • Nature:喝酒引起的DNA損傷可以修復?
    Patel(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小組的科學家研究了針對酒精誘導的ICL的第二道防線:修復DNA損傷的機制。研究人員使用爪蛙卵(Xenopus laevis)(生物學研究中常用的動物模型)的卵中提取的蛋白質提取物研究了這些機制。
  • 研究發現生物鐘因子通過改變DNA修復來促進腫瘤的進展
    前列腺癌的一種常見治療方法是抑制男性激素雄激素和/或雄激素受體,因為前列腺腫瘤需要雄激素才能發展和發展為晚期疾病。與他們在美國和歐洲的合作者一起,研究人員發現,從患者身上獲得的前列腺腫瘤組織中的雄激素受體可以誘導哭-1,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在人類疾病中觀察到的高水平的哭泣-1。
  • Science:揭示一種新的DNA損傷修復機制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 「隔離」也是一種愛!浙大二院專家團隊發現損傷DNA分配奧秘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應頌敏教授、沈華浩教授團隊在實驗中觀察到了有絲分裂中染色體的非隨機分配現象,即一個子細胞裡的染色體DNA完好無損,而另一個子細胞裡的染色體DNA卻傷痕累累,伴有明顯的DNA損傷修復反應。
  • Mol Cell:新研究揭示DNA損傷後的組蛋白降解促進DNA修復
    2020年9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DNA損傷可能發生在基因組的任何地方,但大多數DNA被包裹在核小體上,這就使得修復複合體無法進入。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弗雷德裡希米歇爾生物醫學研究所和巴塞爾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DNA會誘導組蛋白耗竭,這增加了DNA纖維的可訪問性和靈活性,並提高了同源重組修復過程中的同源搜索速度。
  • 港大醫學院發現全新DNA修復網絡 以作為癌症藥物新標靶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最近解構了一組全新的DNA修復網絡,為癌症治療和管理開拓新方向。相關研究成果現已刊於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研究背景DNA是遺傳訊息的載體。
  • 揭示一種新的DNA損傷修復機制
    2017年7月18日/生物谷BIOON/---DNA修復系統能夠修復活性氧、活性羰基化合物、烷化劑、紫外線輻射、脫氧尿嘧啶整入和複製錯誤導致的DNA損傷。DNA修復機制包括核苷酸池消毒(nucleotide pool sanitization)、直接修復(DR)、鹼基切除修復(BER)、核苷酸切除修復(NER)、錯配修復(MMR)、同源重組修復(HRR)和非同源末端連接(NHEJ)。糖化是體內的一種重要的DNA損傷來源,與增加的突變率和DNA鏈斷裂相關聯。在乙二醛(GO)和甲基乙二醛(MGO)的作用下,核酸發生永久性的糖化。
  • 科學家發現新型超突變:一種酶劫持正常DNA修復過程產生突變霧 幫助...
    科學家發現新型超突變:一種酶劫持正常DNA修復過程產生突變霧 幫助癌症進化  Emma Chou • 2020-08-05
  • 修復人類DNA損傷 科學家從植物中找到新線索
    生物體包括我們人類每天都會受到紫外線輻射、自由基和其他化學物質的誘變,造成體內遺傳物質DNA的損傷。在DNA損傷修復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十字叉狀的DNA連接體——霍利迪連接體,必須將其「拆解」,才能讓染色體正確分離和複製。然而目前,對於負責「拆解」工作的解離酶,科學界還未能揭開其背後隱藏的工作機制。
  • Nature:揭示蛋白支架在修復DNA斷裂中起關鍵作用
    結果就是DNA鏈可以在每個細胞分裂周期中至少斷裂一次,並且這種頻率會因某些生活方式(比如吸菸)或先天性DNA修復缺陷而增加。這就導致不可逆轉的遺傳損傷,並最終導致疾病,比如癌症、免疫缺陷、痴呆或發育缺陷。如今,這些研究人員發現某些蛋白如何協調受損DNA的修復,從而確保它在不同代之間保持穩定,並阻止鄰近未受損DNA受到附帶損害。
  • DNA損傷與修復(注意區分!!)
    DNA突變是指個別dNMP(脫氧單磷酸核苷)殘基以至片段DNA在結構、複製或表型功能的異常變化,也稱為DNA損傷。DNA損傷修復(repair of DNA damage)在多種酶的作用下,生物細胞內的DNA分子受到損傷以後恢復結構的現象。DNA損傷修復的研究有助於了解基因突變的機制,衰老和癌變的原因,還可應用於環境致癌因子的檢測。
  • Nature新研究:酒精導致的DNA損傷能被安全修復
    這項研究來自荷蘭皇家科學院Hubrecht研究所和英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研究人員發現,人們的身體當中存在一種「解毒」機制,能夠在不切斷DNA的情況下,讓「綁」住DNA雙鏈、導致DNA無法解旋複製的連結交聯(crosslink)裂解。這一結論為降低酒精性癌症的發病率帶來了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