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揭示一種新的DNA損傷修復機制

2021-01-19 生物谷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DNA修復系統能夠修復活性氧、活性羰基化合物、烷化劑、紫外線輻射、脫氧尿嘧啶整入和複製錯誤導致的DNA損傷。DNA修復機制包括核苷酸池消毒(nucleotide pool sanitization)、直接修復(DR)、鹼基切除修復(BER)、核苷酸切除修復(NER)、錯配修復(MMR)、同源重組修復(HRR)和非同源末端連接(NHEJ)。


糖化是體內的一種重要的DNA損傷來源,與增加的突變率和DNA鏈斷裂相關聯。在乙二醛(GO)和甲基乙二醛(MGO)的作用下,核酸發生永久性的糖化。作為糖代謝的副產物,GO和MGO在細胞中普遍存在,因而成為它們的主要的糖化試劑。對這些糖化試劑最為敏感的核苷酸是鳥苷酸(G)和脫氧鳥苷酸(dG)。確實,糖化鳥苷酸與DNA氧化損傷的主要產物---8-羥基脫氧鳥苷(8-oxo-dG)---一樣比較普遍。儘管發生氧化的核苷酸,如8-oxo-dG,可通過鳥嘌呤氧化修復系統加以修復,但是迄今為止,人們並沒有發現糖化核苷酸修復系統。

如今看來,基因DJ-1能夠修復糖化核苷酸。在一項新的研究中,法國巴黎第七大學的Gilbert Richarme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報導DJ-1起著一種DNA去糖化酶(DNA deglycase)的作用,切除核酸中的額外糖分子。他們發現在體外培養的缺乏DJ-1的細胞中,DNA積累著突變,更容易發生斷裂。這些發現彌補了該團隊之前的報導:DJ-1讓蛋白去糖化。他們寫道,「DJ-1去糖化酶可能代表著僅有的修復蛋白和核酸的酶。」

在當前的這項研究中,Richarme團隊將他們的研究擴展到核酸。在不含細胞的溶液中,DJ-1阻止糖分子添加到核苷酸上,而且也切除核苷酸上最近添加的糖分子。在體外培養的大腸桿菌中,缺乏DJ-1同源基因(即Hsp31、YhbO和YajL)的細菌具有的糖化DNA比野生型細菌多兩倍。顯著的是,它們的突變率提高了46倍,這表明當缺乏功能性DJ-1時,DNA穩定性顯著下降。在人HeLa細胞系中,抑制DJ-1也會導致更多的發生糖化和斷裂的DNA產生,這再次支持它在DNA修復中發揮著作用。這些發現為治療性幹預開闢新的途徑。

未來的工作應當研究DJ-1突變是否會降低它的去糖化酶活性,糖化蛋白和糖化核酸是否會隨著年齡增加在DJ-1基因敲除小鼠中積累。

原始出處:Gilbert Richarme, Cailing Liu, Mouadh Mihoub et al. Guanine glycation repair by DJ-1/Park7 and its bacterial homologs. Science, 14 Jul 2017, 357(6347):208-211, doi:10.1126/science.aag1095
Felix A. Dingler, Ketan J. Patel. Of sizzling steaks and DNA repair. Science, 14 Jul 2017, 357(6347):130-131, doi:10.1126/science.aan8293

相關會議推薦

參會及贊助諮詢:     

陳穎傑 Andrew Chen
Tel:
+8621 6487 9983 ext. 8060

Mt:+86 136 6141 9496        

E-mail : yingjie.chen@bioon.com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會議詳情與報名

相關焦點

  • Science:重磅!揭示一種新的DNA損傷修復機制
    2017年7月18日/生物谷BIOON/---DNA修復系統能夠修復活性氧、活性羰基化合物、烷化劑、紫外線輻射、脫氧尿嘧啶整入和複製錯誤導致的DNA損傷。DNA修復機制包括核苷酸池消毒(nucleotide pool sanitization)、直接修復(DR)、鹼基切除修復(BER)、核苷酸切除修復(NER)、錯配修復(MMR)、同源重組修復(HRR)和非同源末端連接(NHEJ)。糖化是體內的一種重要的DNA損傷來源,與增加的突變率和DNA鏈斷裂相關聯。在乙二醛(GO)和甲基乙二醛(MGO)的作用下,核酸發生永久性的糖化。
  • 揭示修復酒精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
    2020年3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胡布勒支研究所和英國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體修復由酒精降解產物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這一發現突顯了飲酒與癌症之間的聯繫。
  • DNA損傷修復基因資料庫
    DNA損傷與修復是生命活動中的重要現象,據統計,每個體細胞每天會受到至少六萬次的DNA損傷,正是由於DNA損傷修復機制的存在,才能夠隨時糾正和修復這些損傷,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如果DNA損傷沒有被正確修復,可能發生以下3種情況細胞衰老,加速細胞衰老進程細胞凋亡,DNA損傷過度無法修復時,會啟動凋亡程序來清除損傷的細胞細胞癌變,DNA損傷部分修復的情況下,細胞會出現各種基因組變異,累積到一定程度導致正常細胞癌變成為腫瘤細胞DNA
  • Mol Cell:新研究揭示DNA損傷後的組蛋白降解促進DNA修復
    2020年9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DNA損傷可能發生在基因組的任何地方,但大多數DNA被包裹在核小體上,這就使得修復複合體無法進入。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弗雷德裡希米歇爾生物醫學研究所和巴塞爾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DNA會誘導組蛋白耗竭,這增加了DNA纖維的可訪問性和靈活性,並提高了同源重組修復過程中的同源搜索速度。
  • 酒精造成 DNA 損傷的新修復通路
    研究發現了一種逆轉這種損傷的安全機制,或能為藥物研發開闢新的途徑。醛是一類高度活躍的分子,可以從環境進入人體,也可以由細胞代謝過程而產生。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的一種醛類物質是乙醛,細胞在代謝攝入的酒精時會產生乙醛。如果乙醛在細胞內堆積,就會與DNA發生反應,並將雙鏈交聯起來,形成一種非常有害的DNA損傷——鏈間交聯[1](ICL)。
  • Science:泛素化過程參與DNA損傷與修復
    BRCA1具有許多與其他蛋白相互作用的位點,通過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來發揮其重要的生物學功能,包括細胞周期調控,DNA損傷修復,基因轉錄激活等等,其中對BRCA1在DNA損傷應答(DNA  damage  response)中功能的確定有助於探討和闡明其腫瘤抑制功能和機理。
  • 修復人類DNA損傷 科學家從植物中找到新線索
    生物體包括我們人類每天都會受到紫外線輻射、自由基和其他化學物質的誘變,造成體內遺傳物質DNA的損傷。在DNA損傷修復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十字叉狀的DNA連接體——霍利迪連接體,必須將其「拆解」,才能讓染色體正確分離和複製。然而目前,對於負責「拆解」工作的解離酶,科學界還未能揭開其背後隱藏的工作機制。
  • 傳說中的「永久性損傷」可以被修復?看看這個全新的DNA損傷修復機制
    核心提示:在2018年,頂級期刊Nature發表研究表示,喝酒會對我們的DNA造成永久性損傷,提高患癌風險,並給出了他們認為的最佳飲酒量:0!這一研究成果無疑給眾多有飲酒習慣的人造成巨大壓力,不過,近期Nature又發布了一項新研究成果:這個由乙醛造成的「永久性」DNA損傷,或許可以被修復。
  • 揭示DNA去甲基化與DNA損傷修復之間的調控作用—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
  • Nat Cell Biol:鑑別出減緩並修復致癌DNA損傷的分子機制
    2019年3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ell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哥本哈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一種保護細胞免於天然DNA錯誤的特殊機制,這種天然DNA錯誤會永久損傷機體的遺傳代碼,並誘發諸如癌症等多種疾病發生。
  • Cancer Res:北大鄭曉峰團隊揭示去泛素化酶調控DNA損傷修復新機制
    DNA損傷修復通路(DNA damage response pathway,DDR)在維持細胞基因組穩定性中發揮重要作用。DNA損傷修復受到泛素化等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的嚴格而精細的調控,其中,去泛素化酶通過兩種主要方式參與到DNA損傷修復過程中:直接作用到損傷位點或者調控DNA損傷應答關鍵的因子。鑑於DNA損傷應答調控的複雜性,鑑定新的參與到DNA損傷修復中的去泛素化酶,闡明其發揮作用的機制,有助於我們深入了解DDR修復的分子機制。
  • Nature新研究:酒精導致的DNA損傷能被安全修復
    當酒精代謝物乙醛沒能被及時分解為乙酸,乙醛就會侵入細胞誘發DNA損傷,增加細胞癌變風險。一則好消息是,Nature上發表的最新研究表明:乙醛誘發的DNA損傷能被安全修復。這項研究來自荷蘭皇家科學院Hubrecht研究所和英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研究人員發現,人們的身體當中存在一種「解毒」機制,能夠在不切斷DNA的情況下,讓「綁」住DNA雙鏈、導致DNA無法解旋複製的連結交聯(crosslink)裂解。這一結論為降低酒精性癌症的發病率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 Cell:揭示細胞保護它們的DNA免受機械應力損傷機制
    關於化學物和輻射在誘導DNA損傷方面的作用,我們已經知道了很多,但機械應力是如何導致DNA損傷的以及可能存在什麼樣的機制來保護我們的細胞免受這種損傷,到目前為止仍然是未知的。"為了研究幹細胞中的DNA如何應對機械變形,Nava、論文共同第一作者Yekaterina Miroshnikova及其同事們使用了一種特殊的機械設備,讓皮膚和肌肉乾細胞暴露在組織內部所經歷的類似機械拉伸中。在機械拉伸的作用下,細胞核和DNA不僅發生重塑,而且也改變了它們的機械特性,使得它們變得更柔軟。
  • Nature chemical biology:DNA損傷修復——老問題還有新進展
    當DNA發生損傷組蛋白γH2AX(紅色螢光)聚集在損傷位置,隨後招募53BP1(綠色螢光)幫助修復 為了保證細胞能夠存活並進行適當的複製,機體需要許多機制修復DNA損傷,雖然這個領域的研究已經進行了幾十年,但是關於這一基本過程仍有許多未解問題等待科學家們去探究。 近日,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就DNA損傷修復機制進行了進一步研究,揭示了這一過程的一些新信息。
  • RNAPII的泛素化促進DNA損傷修復
    RNAPII的泛素化促進DNA損傷修復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8 11:16:00 日本名古屋大學Tomoo Ogi團隊發現造成
  • Nat Commun:修復神經細胞損傷的新信號機制
    這一過程對於神經損傷的修復具有重要的意義,也許能夠應用於大腦以及脊椎神經損傷的修復。來自Nagoya大學的研究者們發現了一系列參與線蟲受損傷神經元再生的關鍵分子,這些分子過去被發現參與了對死亡細胞的吞噬效應。
  • DNA損傷與修復(注意區分!!)
    DNA突變是指個別dNMP(脫氧單磷酸核苷)殘基以至片段DNA在結構、複製或表型功能的異常變化,也稱為DNA損傷。DNA損傷修復(repair of DNA damage)在多種酶的作用下,生物細胞內的DNA分子受到損傷以後恢復結構的現象。DNA損傷修復的研究有助於了解基因突變的機制,衰老和癌變的原因,還可應用於環境致癌因子的檢測。
  • 近期DNA修復領域成果一覽
    論文通信作者、沙克生物研究所分子與細胞生物學實驗室教授Jan Karlseder說,「闡明DNA修復途徑對理解它們有時如何對細胞產生傷害是至關重要的。我們關於CYREN功能的發現不僅增加了我們的知識,而且還給我們提供一種潛在抵抗癌症的新工具。」【5】Science:重磅!
  • 科學家解析DNA修復機制
    RAD18蛋白通過與BRCTx互作參與DNA損傷的複製後修復的作用機制。 泛素E3連接酶RAD18在真核生物中十分保守,長期以來,RAD18在DNA損傷的複製後修復以及同源重組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備受研究者關注。如果受到損傷的DNA在真核細胞進入DNA合成的S 期之前還未得到修復,細胞將會啟動DNA損傷耐受機制(DTT,DNA damage tolerance)以順利完成DNA複製。
  • 2016年11月4日Science期刊精華
    2.Science:發現脊髓修復的關鍵蛋白CTGFdoi:10.1126/science.aaf2679; doi:10.1126/science.aal2112斑馬魚能夠做一件神奇的事情:它的脊髓在被切斷後能夠完全癒合,但是對人類而言,這是一種癱瘓性的經常是致命性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