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n:研究人員發現了修復神經纖維的關鍵蛋白

2021-01-11 生物谷

2019年8月13日訊 /

生物谷

BIOON /——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DZNE)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組有助於再生受損神經細胞的蛋白質。他們的發現發表在《Neuron》雜誌上。


人們普遍認為,當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元不再需要生長時,它們就會停止生長;這通常發生在他們找到目標細胞並建立突觸之後。然而,最近的發現表明,老的神經細胞有再生和修復損傷的潛力,類似於年輕的神經元。在DZNE波恩基地的Frank Bradke教授和波恩大學的科學家們共同領導的實驗室研究小組發現了這種復興的潛在機制。

圖片來源:DZNE


"事實上,這相當令人驚訝。當然,年輕的和成年的神經細胞有著相同的機制。在胚胎發育期間,神經元表現出旺盛的生長。另一方面,成熟的神經細胞通常不生長,也不能再生。我們的研究現在顯示,雖然成年細胞的生長能力受到抑制,但神經元保持著生長和再生的傾向。"Bradke和他的同事發現,某些在年輕神經元中啟動生長的蛋白質對這些過程至關重要。"不管發育階段如何,這些蛋白質都是生長能力的關鍵調控因子。它們作用於細胞的支持結構,從而觸發動態過程,這是生長和再生的先決條件,"神經生物學家說道。


青少年增長才幹


事實上,神經元只有在胚胎發育階段才會表現出生長才能。在這個階段,它們形成長投影(稱為"軸突"),以便連接和傳輸信號。然而,當神經系統發育到成年階段時,受傷後的生長和再生能力就會減弱。只有"外圍"的神經元,例如手臂和腿部的神經元,才有修復受損連接的明顯潛力。然而,如果脊髓中的軸突被切斷,它們不會再生:因此,神經衝動的通路仍然受到幹擾。這可能導致癱瘓和其他嚴重殘疾。


一種特殊的蛋白質家族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一直想知道是否有可能重新激活在早期發育階段表現出來的過程。這可能是一種觸發成年神經元再生的方法。近年來,波恩的科學家們發現了影響神經元生長的各種因素。某些蛋白質--那些"cofilin/ADF"家族的蛋白質--被證明發揮了關鍵作用:在胚胎發育過程中,這些分子控制著細胞突起的形成,最終進化成軸突。"在我們最近的研究中,我們發現正是這些蛋白質驅動著生長和再生,在成年神經元中也是如此,"Dupraz說。


分子溶解


科學家們發現,神經元的生長和再生是由肌動蛋白絲的循環所推動的。這些弦狀分子屬於賦予細胞形態和穩定性的分子支架。cofilin/ADF家族的蛋白質部分溶解了這種束身衣。只有通過這種分裂,細胞的結構才能發生變化,神經元才能生長和再生。"未來再生幹預的一種方法可能是針對肌動蛋白,"DZNE的科學家Barbara Schaffran說。


研究人員在小鼠和大鼠的神經細胞中觀察到這些過程。被檢測的神經元屬於"背根神經節"。這是一束連接脊髓和周圍神經系統的神經元。每個位於那裡的細胞都有兩個軸突:一個中心軸突和一個外圍軸突。周圍軸突損傷後可再生。眾所周知,中央軸突也可以再生;但前提是它的外圍對手此前遭受過損害。Bradke說:"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序列,目前還不清楚。我們將在未來對此進行研究。"



波恩的科學家們正一步一步地試圖理解是什麼使神經元生長和再生。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Bradke降低了對脊髓損傷治療快速進展的預期。"我們做研究是為了為未來的治療奠定基礎。但遺憾的是,在新的治療方法出現之前,你必須耐心等待。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說道。(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相關焦點

  • Neuron:新研究識別促進神經系統修復的特定基因網絡
    在最新在線發表於《Neuron》的研究中,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領導的研究團隊識別出一種能夠促進小鼠模型中周圍神經系統修復的特定基因網絡和基因表達模式。研究人員發現,中樞神經系統沒有這種網絡。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種能夠促進中樞神經系統中神經再生的藥物。遍布全身的神經細胞負責向其他器官中的細胞和組織發送和接收電信號。"
  • Neuron:科學家找到幫助修復損傷神經元的藥物
    2016年10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由於受損的神經纖維無法再生,因此脊椎損傷會造成癱瘓和其他永久性的殘疾。現在來自德國的科學家們成功解除了一種"剎車"分子的作用,這種分子能夠阻止神經纖維的再生。他們利用一種作用於生長抑制機制的藥物--Pregabalin治療小鼠實現了受損的神經連接重新形成。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euron上。
  • PNAS:研究發現凝血蛋白將阻礙脊髓損傷後的再生
    生物谷: 來自加州大學San  Diego分校(UCSD)醫學院的科學家最近發現,纖維原蛋白——一種存在於循環系統中的凝血蛋白——會阻礙中樞神經系統神經細胞的生長,而這些細胞的生長對於受傷後的脊髓再生非常關鍵。研究結果或許能解釋為什麼人類在脊髓受傷後無法自我修復。
  •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細胞,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
    近期,俄亥俄州立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Immunology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A new neutrophil subset promotes CNS neuron survival and axon regeneration」,該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的免疫細胞,不僅可以挽救受損神經細胞免於死亡,還可以再生和修復受損的神經細胞。
  • Nature:揭示蛋白支架在修復DNA斷裂中起關鍵作用
    2019年11月1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某些類型的蛋白如何讓受損的DNA保持穩定,從而保持DNA的功能和完整性。這一新發現也解釋了某些蛋白存在先天或後天缺陷的人為何無法讓他們的DNA保持穩定並患上諸如癌症之類的疾病。
  • 美研究人員繪製出新冠病毒關鍵蛋白分子的3D結構
    美國科研團隊首次繪製出新型冠狀病毒一個關鍵蛋白分子的3D結構,這種蛋白是開發疫苗、治療性抗體和藥物的關鍵靶點。 研究成果19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
  • 組蛋白修飾H3K4me2在DNA損傷修復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近年來的研究多集中於探究DNA損傷後的識別和修復過程,然而當損傷被修復以後,細胞功能如何恢復正常,是否能完全恢復到損傷前的狀態,則知之甚少。這一組蛋白修飾可以幫助損傷修復後的細胞重啟蛋白生成,重建蛋白平衡穩態,從而維持損傷後生物體的發育和衰老過程。
  • Neuron:新研究揭示壓力與生物鐘之間的關係
    2019年9月27日 訊 /生物谷BIOON/ --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適當的壓力可以使晝夜節律時鐘更好,更快地運行。 過去幾十年的研究發現,我們的身體進化出一套稱為生物鐘的機制,該機制在內部驅動幾乎每個細胞的節律,而晝夜節律時鐘的活動受單元中各種信號的影響。
  • Neuron:發現脊髓小腦共濟失調1型最新分子機制——Homer--3蛋白
    2016年1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伯爾尼大學的科學家在脊髓小腦共濟失調1型(SCA1)小鼠模型發現了小腦浦肯野細胞的最新變性機制。該研究團隊的發現,進一步完善了小腦共濟失調障礙的潛在發病機制,也為未來針對浦肯野細胞為靶點的治療方案提供最新方向。
  • DNA修復研究領域重要成果解讀!
    通過一番艱苦的實驗,這些研究人員能夠找出導致耐藥性產生的關鍵性基因突變,這些突變對哪些蛋白產生影響,並揭示出這些蛋白在細胞中發揮的作用。他們發現細胞中的一種全新的蛋白複合物能夠保護斷裂DNA的末端並且控制著這種斷裂DNA的修複方式,而且這種被命名為Shieldin的蛋白複合物由新鑑定出的蛋白SHLD1、SHLD2和SHLD3組成。
  • 科學家發現嗅鞘細胞新起源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15日報導,嗅鞘細胞(OECs)是包在嗅覺神經纖維外面起保護作用的被膜,過去25年來,人們一直認為嗅鞘細胞是由鼻內膜形成的,但英國科學家一項新研究顯示,嗅鞘細胞有著不同的起源。 如果將嗅鞘細胞移植到受損的脊髓中,能促進神經修復,支持中樞神經系統再生,這一新發現為治療脊髓損傷提供了更加可靠的資源。
  • Nat Commun:首次發現DNA修復蛋白BRCA1或參與機體認知功能和痴呆症...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5年12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格萊斯頓研究所(Gladstone Institutes)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首次發現蛋白質BRCA1是正常學習和記憶力維持所必需的,然而這種蛋白在阿爾茲海默氏症患者機體卻是缺失的,BRCA1是一種參與DNA修復的關鍵蛋白,該蛋白突變會增加個體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風險,相關研究刊登於國家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阿爾茲海默氏症和神經元中BRCA1的突變直接相關,而且BRCA1的剔除會引發認知缺失。
  • Neuron:科學家在血液中發現可檢測神經元損傷的生物標記物
    2016年6月15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德國的科學家在血液和腦脊液中發現神經元細胞釋放的神經細絲輕鏈蛋白能夠反映神經元細胞的損傷程度。相關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euron上。這項研究表明這些神經細絲輕鏈蛋白或將為了解神經退行性疾病進展以及治療效果提供重要信息。神經細絲輕鏈蛋白是影響神經元細胞形狀和穩定性的細胞骨架的一部分。這些線狀分子主要定位於細胞內部,但是在神經元細胞受到損傷的時候可能會被釋放出去。
  • 研究發現紡錘體形成及定位關鍵蛋白
    研究發現紡錘體形成及定位關鍵蛋白
  • 腦智卓越中心等在受損神經環路修復和功能重塑研究中獲進展
    9月22日,Cell Stem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人幹細胞來源的神經元修復環路重塑神經功能》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解析帕金森病模型鼠腦內移植的人多巴胺能神經元重構的神經環路,發現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以特異性修復成年腦內受損的黑質-紋狀體環路,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動物的行為學障礙。
  • 什麼是神經纖維瘤病 神經纖維瘤病這樣治療
    神經纖維瘤病是一種並不常見的疾病,很多人甚至都沒有聽說過神經纖維瘤病這種疾病,神經纖維瘤病有許多人不了解,那麼請問什麼是神經纖維瘤病?神經纖維瘤病吃什麼?神經纖維瘤病治療偏方是什麼?下面小編為大家講解。什麼是神經纖維瘤病神經纖維瘤病是一種良性的周圍神經疾病,屬於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
  • 科學家揭秘蛋白如何協作完成DNA修復
    (ShutterStock)科學家之前以為一類輔助修復蛋白和另一類修復蛋白的旁系同源物是彼此獨立運作完成DNA的修復,一份新研究發現,原來這兩種機制可以協作激活修復機制。同源重組(HR)是修復DNA的一個重要過程,由蛋白Rad51協調幾個輔助蛋白完成。這項研究的負責人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的巖崎宏(Hiroshi Iwasaki)說,他們從酵母細胞著手實驗,想了解蛋白Rad51如何協調輔助蛋白Swi5-Sfr1完成修復。
  • 蛋白DJ-1具有許多重要的功能,最新發現它能夠修復糖化蛋白和糖化核酸
    儘管發生氧化的核苷酸可通過鳥嘌呤氧化修復系統加以修復,但是迄今為止,人們並沒有發現糖化核苷酸修復系統。如今看來,基因DJ-1能夠修復糖化核苷酸。在一項新的研究中,法國巴黎第七大學的Gilbert Richarme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報導DJ-1起著一種DNA去糖化酶(DNA deglycase)的作用,切除核酸中的額外糖分子[1][2]。
  • Cell:科學家發現DNA修復的關鍵酶
    ,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和德國海德堡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DNA修復過程中的必要組分,該研究或為後期開發新型抗癌藥物提供一定的思路。研究者Tamas Fischer教授指出,當DNA被損傷後,由DNA和RNA組成的混合結構在修復遺傳信息上扮演著重要角色,RNAs是一種儲存在DNA中短暫的遺傳信息副本;文章中,研究者發現,靶向作用混合結構的酶類RNase H對於有效且精確地修復損傷DNA非常關鍵,研究者表示,該研究或為後期開發新型藥物來靶向作用這些酶類提供思路,同時新型藥物也能夠調節酶類的活性並且阻斷或者增強DNA修復途徑的效率
  • DNA修復關鍵蛋白的三維結構首次在亞納米尺度上描繪
    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今天發布了一項重要成果,中國科技大學蔡剛教授課題組首次在亞納米尺度上描繪出DNA修復關鍵蛋白ATR激酶的三維結構,從而可以了解這種蛋白對DNA損傷的響應機制。「ATR激酶啟動了細胞內DNA損傷應答,維護了基因組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