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n:發現脊髓小腦共濟失調1型最新分子機制——Homer--3蛋白

2021-01-10 生物谷

2016年1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伯爾尼大學的科學家在脊髓小腦共濟失調1型(SCA1)小鼠模型發現了小腦浦肯野細胞的最新變性機制。該研究團隊的發現,進一步完善了小腦共濟失調障礙的潛在發病機制,也為未來針對浦肯野細胞為靶點的治療方案提供最新方向。

目前理論認為,共濟失調的致病原因包括:小腦內出現損傷、變性或者神經元缺失,繼而造成肌肉運動控制失調,表現為:運動失調、步態不穩、平衡感缺失、發音困難。小腦共濟失調多見於成人中,有遺傳因素和後天獲得因素。目前小腦共濟失調患者人群呈零星分布,具體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因而靶點不確定性大大增加了臨床藥物治療難度,不利於病人生活質量的改善。

不過,後天獲得型和遺傳型小腦共濟失調具有相同的病理特徵,即小腦中浦肯野細胞呈現特定變性。來自伯爾尼大學細胞生物研究所的Smita Saxena研究團隊通過建立脊髓小腦共濟失調1型小鼠模型,探究該疾病中共濟失調進展和浦肯野纖維變性的潛在機制。

在該研究中,研究者對浦肯野細胞進行蛋白表達檢測和分析,以明確共濟失調中神經元中的蛋白表達變化。結果發現,一種主要表達在浦肯野細胞突觸中的Homer-3突觸蛋白表達呈現顯著性減少。通過進一步實驗發現,Homer-3蛋白表達的減少與mTORC1信號通路的變化有關。已有多項研究顯示,mTORC1信號通路主要參與突觸蛋白的表達調控,如Homer-3蛋白。目前該研究成果已經發表於《Neuron》雜誌上。

在該研究中,他們還探究了mTORC1信號通路在小腦浦肯野細胞中的特異性變化。通過檢測浦肯野細胞激活態發現,細胞中攀緣纖維神經迴路障礙與mTORC1信號通路異常有關。Saxena表示,神經迴路變化的檢測可幫助研究者們加深對浦肯野細胞病理改變、疾病進展及相應治療靶點的認識。

恢復浦肯野細胞內Homer-3正常表達,可有效延緩疾病進展

為了驗證Homer-3蛋白在疾病發展中的作用,Saxena等人通過基因手段向SCA1小鼠中重新引入Homer-3蛋白高表達,結果顯示可以有效改善共濟失調、運動失調症狀,重建浦肯野細胞正常功能。

"有趣的是,研究早已證實小腦mTORC1信號通路在自閉行為及智力障礙病程進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我們的研究結果再力證了該信號通路異常也與小腦共濟失調疾病有關。本研究對脊髓小腦共濟失調1型(SCA1)的發病機製作出了全新闡釋,關於Homer-3蛋白的發現也將為治療藥物開發提供新靶點和思路"Saxena如是說。(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資訊APP。

doi:10.1016/j.neuron.2015.11.033

Impaired mTORC1-Dependent Expression of Homer-3 Influences SCA1 Pathophysiology

Céline Ruegsegger, David M. Stucki, Silvio Steiner, Nico Angliker, Julika Radecke, Eva Keller, Beno?t Zuber, Markus A. Rüegg, Smita Saxena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1 (SCA1), due to the expansion of a polyglutamine repeat within the ubiquitously expressed Ataxin-1 protein, leads to the premature degeneration of Purkinje cells (PCs), the cause of which is poorly understood. Here, we identified the unique proteomic signature of Sca1154Q/2Q PCs at an early stage of disease, highlighting extensive alterations in proteins associated with synaptic functioning, maintenance, and transmission. Focusing on Homer-3, a PC-enriched scaffold protein regulating neuronal activity, revealed an early decline in its expression. Impaired climbing fiber-mediated synaptic transmission diminished mTORC1 signaling, paralleling Homer-3 reduction in Sca1154Q/2Q PCs. Ablating mTORC1 within PCs or pharmacological inhibition of mTORC1 identified Homer-3 as its downstream target. mTORC1 knockout in Sca1154Q/2Q PCs exacerbated and accelerated pathology. Reinstating Homer-3 expression in Sca1154Q/2Q PCs attenuated cellular dysfunctions and improved motor deficits. Our work reveals that impaired mTORC1-Homer-3 activity underlies PC susceptibility in SCA1 and presents a promising therapeutic target.

相關焦點

  • 小腦性共濟失調疾病與其眼神經病表現之脊髓小腦共濟失調
    脊髓小腦共濟失調是以共濟失調症狀為主,合併其他異質性臨床表現的一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截止目前,已經發現了30個與脊髓小腦共濟失調有關的基因位點,其中最常見的類型為SCA1
  • 譯172 | 進行性共濟失調不總是遺傳病:小腦組織細胞增多症--管昭銳
    However, some nongenetic ataxias may occur in childhood or young adulthood.1,2小腦性共濟失調可以是遺傳性,也可以是非遺傳性的。早髮型和進展性共濟失調常與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相關。然而,部分非遺傳性共濟失調也可發生於兒童期或青年期1,2。
  • 多系統萎縮發病原因不明,會引起帕金森症候群、小腦共濟失調
    臨床表現有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帕金森症候群、小腦共濟失調、錐體束症候群等。因為系統在發病時的累積次序不同,其臨床表現也不同。01多系統萎縮可以分為幾類?發病原因,病理機制是什麼?臨床上主要分為幾類?1、多系統萎縮可以分為幾類?臨床上主要分為幾類?
  • 如何知道是否有共濟失調呢?
    體格檢查包括以下內容: 1、指鼻試驗共濟失調時則表現為動作輕重、快慢不一,誤指或經過調整後才能指準目標。小腦半球病變時則表現為同側越接近目標時共濟失調越明顯,因辨距不良可常超越目標。感覺性共濟失調時,睜眼共濟運動無障礙,但閉眼時則出現明顯的共濟失調。
  • 原因在這裡,3分鐘讓你輕鬆了解共濟失調
    什麼是共濟失調? 共濟失調指的是共濟運動發生障礙,協調和平衡能力受損,是神經系統疾病常見的一種臨床表現,可以是小腦病變,也可以是深感覺病變或者前庭功能障礙,以運動笨拙、不協調為主要表現,可以累及軀幹、四肢甚至咽喉部肌肉。
  • 小腦共濟失調患者的無奈,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
    據統計,小腦共濟失調的發病率約為5/10萬,每年新發病人數約為10.5/100萬,發病率雖然不高,但是我國人口基數大,每年也約有5萬的新發病例,給人們的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小腦共濟失調的主要特徵是走路不穩、動作不靈、握物無力、言語不清,有的患者會頭暈、頭重、頭脹、頭痛,伴有復視或視物模糊,吞咽發嗆,書寫顫抖,大小便障礙等。
  • 小腦共濟失調都有哪些表現
    小腦萎縮是現代生活中一種嚴重的疾病,其危害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健康,如何才能夠很好的預防小腦萎縮是人們當務之急需要掌握的,及時發現及時治療控制病情,緩解症狀。 小腦萎縮的症狀有: 一、小腦萎縮患者靜止站立時,身體會前後搖晃,端水時容易濺出。
  • 共濟失調典型的症狀表現有哪些?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人們的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因而患上共濟失調的人也是越來越多,很多人由於對共濟失調的症狀不了解,因而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所以說我們還是應該要了解共濟失調的典型症狀,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關於共濟失調的典型症狀,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進行性共濟失調患者出現認知損傷,病情不斷加重,5個月後死亡,原因...
    對於亞急性進行性共濟失調、深感覺障礙、沒有無力表現的患者如何診斷和鑑別診斷?近期Neurology雜誌臨床推理系列報導了一例57歲女性患者出現進行性共濟失調和跌倒,一起看看其臨床推理過程吧。 57歲女性,進行性共濟失調和跌倒1個月患者為57歲女性,既往體健,因「進行性共濟失調和跌倒1個月」就診。
  • 共濟失調症狀解析,早發現,早治療
    在如今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 共濟失調病越來越趨向於年輕化,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概率也越來越大,小腦萎縮共濟失調病屬於一個疑難雜症,但並不是不治之症
  • Science:神經迴路有問題,合成蛋白來修復
    生理上,突觸形成是由突觸組織蛋白調節的。其中,小腦蛋白1(Cbln1)和神經元五肽毒素1(NP1)等細胞外支架蛋白(ESP)可通過在突觸間隙結合突觸前和/或突觸後細胞表面蛋白來快速誘導突觸分化。研究人員假設,結合Cbln1和NP1的結構特徵的合成分子可用於逆轉興奮性突觸的缺失,並促進受損神經元迴路的結構和功能恢復。
  • 小腦萎縮共濟失調吃什麼藥最好?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分享小腦萎縮共濟失調在臨床上的治療。 共濟失調是小腦萎縮的主要臨床表現。
  • 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
    臨床表現: (1)脊髓中央管損害:感覺分離、雙上肢肌肉萎縮; (2)神經根刺激症狀:頸、肩、背部疼痛; (3)後組腦神經及小腦症狀:球麻痺,共濟失調和步態不穩以及眼球震顫; (4)錐體束損害症狀:肌張力高、健反射亢進,病理反射
  • 抗Yo抗體陽性的副腫瘤性小腦變性研究進展
    後來證實此類抗體中有一種僅與小腦Purkinje細胞起反應,於是將這種特異性結合Purkinje細胞的抗體命名為抗Yo抗體。目前發現超過90%的小腦共濟失調且合併抗Yo抗體陽性患者最終被檢測出腫瘤,其絕大多數是乳腺癌和卵巢癌,偶有肺癌、霍奇金病等。而腫瘤患者並發抗Yo抗體陽性的PCD非常罕見。
  • 「吟詩樣言語」——典型小腦萎縮語言障礙_滋腎榮腦湯
    人類的小腦就像一個調節器,通過它與大腦、腦幹和脊髓之間豐富的傳入和傳出聯繫,參與軀體平衡和肌肉張力(肌緊張)的調節,以及隨意運動的協調。研究表明,除了大腦外,人類的小腦在語言功能方面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大腦皮層發出大量纖維通過腦橋到達小腦皮層,這些纖維在小腦皮層有一定的局部定位關係。
  • 神經科的那些病例:少年型肌萎縮側索硬化
    少年型 ALS 是指患者發病年齡小於 25 歲(更嚴格的標準是小於 18 歲),近年來的遺傳學研究發現少年型 ALS 可大致分為兩種不同的臨床表型:一種多數有家族史,病情進展緩慢,病程較長,相關致病基因主要是 ALS2、SETX 和 SPG11;而另外一種類型可無家族史,病情進展迅速,病程較短,多數在發病數月到 2 年內死亡,相關致病基因主要是 FUS 和 SOD1 基因
  • 人工蛋白有望重塑神經突觸
    人工蛋白有望重塑神經突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30 22:29:50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院Michisuke Yuzaki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一種合成的突觸組織蛋白,可恢復穀氨酸能神經元迴路。
  • 共濟失調的危害,嚴重或致癱瘓,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你了解嗎
    共濟失調是指大腦和小腦受到一系列損害後,運動會出現協調不良和平衡失調的障礙,其危害是非常大的,對於人體的影響也會逐漸擴大,從而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會帶來非常大的制約,後期更是有可能有致命的危險。那這種陌生的疾病到底有哪些危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