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醉酒方吟詩,這似乎是浪漫豪放詩人有才學的表現,很難想像有一種病症叫「吟詩樣言語」,而這種病症卻是小腦萎縮引起的。
小腦與語言功能密切相關
人類的言語活動是大腦皮質各個部位共同活動的結果,但皮質的不同部位又有相對的機能分工,包括:運動性語言中樞(說話中樞);聽覺性語言中樞(威爾尼克區的一部分);書寫性語言中樞(書寫中樞);視覺性語言中樞(閱讀中樞,韋尼克區的一部分和位於其上方的角回)。
人類的小腦就像一個調節器,通過它與大腦、腦幹和脊髓之間豐富的傳入和傳出聯繫,參與軀體平衡和肌肉張力(肌緊張)的調節,以及隨意運動的協調。研究表明,除了大腦外,人類的小腦在語言功能方面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大腦皮層發出大量纖維通過腦橋到達小腦皮層,這些纖維在小腦皮層有一定的局部定位關係。如:與大腦感覺區相聯繫的小腦皮層參與了感覺功能;與邊緣葉相聯繫的小腦皮層參與了情緒和植物神經功能;與額葉皮層相聯繫的小腦外側皮層則參與了認知及語言功能。
「吟詩樣言語」——典型小腦萎縮語言障礙
語言產生包括繼發階段和執行階段,語言障礙多由語音產生過程中出現障礙而引起。
如在繼發階段,大腦語言中樞發出指令,將需要說的語言組織成語音信息,包括音量調節,然後將該指令傳達到發音器官,將語言說出。部分智能障礙患者,在繼發階段無法完成該功能。腦卒中、腦損傷患者語言中樞病變導致無法說出自己想表達的內容,稱為運動性失語;感覺性失語患者則無法聽懂別人的語言,自己亦無法表達。
在執行階段,語言中樞發出指令後傳達到執行器官,接收到指令後應將語言進行表達,但中間出現中斷,導致無法準確表達,為構音障礙。
小腦萎縮患者的語言障礙即為構音障礙。小腦萎縮最主要的表現是共濟失調,又稱為小腦性共濟失調。
人類語音語速的控制靠肌肉活動的協調能力,如果共濟發生紊亂,就不能保證正常的語速語調,失去正常的節奏感。
典型的小腦萎縮語言障礙,表現為言語緩慢,發音衝撞、單調、鼻音。這是由於發音器官如口唇、舌、咽喉等肌肉共濟失調所致。
小腦萎縮患者的語言障礙症狀會隨著病情進展而加重,疾病晚期可能言語極不清楚,甚至無法說話。
走路不穩和語言障礙是小腦性共濟失調兩大症狀表現,給小腦萎縮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還要忍受旁人異樣的目光,可以說,患者和家庭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和心理壓力。
中藥滋腎榮腦湯治療可有效改善症狀
對於小腦萎縮,目前傳統藥物治療效果並不理想,祖國醫學雖無相關小腦萎縮記載,但其臨床以頭暈目眩、腰膝酸軟、行走不穩、說話口齒不清、喝水容易嗆咳等為主要症狀表現,中醫學認為,該病屬於先天稟賦不足,腎元虧虛或疾病遷延日久,氣血不足,腦髓不充,筋脈失養所致;或因情志失調,氣機不暢,氣滯血瘀致使五臟功能失調使然。其中以腎元虧虛為本,《內經》雲:「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只有腎臟作強功能正常,人體動作方能協調自如。因為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且生髓並上注於腦,使髓海充養,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息安臥。即腎精虧虛可出現頭暈耳鳴眼花,四肢乏力,精神疲憊,走路不穩,甚則臥床不起,
此外,該病與肝、脾二髒功能失調,亦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腎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肝腎同源,肝骨兩虧,骨無所主,筋脈無所榮養,則足痿脈攣。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腎元不足,腎陽虛損,封藏失職,亦可致脾氣虛弱,可見腰膝酸軟,陽瘦遺精,月經量少或閉經,耳鳴耳聾,精神萎靡,神疲乏力,少氣橫言,動則益甚,面色蒼白,便溏納呆,小便頻數,餘紙不盡,脈虛沉遲等虛弱表現。
中醫辨證論治將小腦萎縮分為五型,有心腎陰虛型、肝腎不足型、脾腎陽虛型、脾腎氣虛型、腎虛型又分為腎陰虧虛和腎陽不振型,中藥滋腎榮腦湯治療可有效改善症狀,滋腎榮腦湯以其獨特配方,加減配伍,針對小腦萎縮病機病理辨證論治,滋補真元、榮腦固本,全面調理臟腑功能,有效治療小腦萎縮的同時,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