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詩樣言語」——典型小腦萎縮語言障礙_滋腎榮腦湯

2021-01-09 騰訊網

李白醉酒方吟詩,這似乎是浪漫豪放詩人有才學的表現,很難想像有一種病症叫「吟詩樣言語」,而這種病症卻是小腦萎縮引起的。

小腦與語言功能密切相關

人類的言語活動是大腦皮質各個部位共同活動的結果,但皮質的不同部位又有相對的機能分工,包括:運動性語言中樞(說話中樞);聽覺性語言中樞(威爾尼克區的一部分);書寫性語言中樞(書寫中樞);視覺性語言中樞(閱讀中樞,韋尼克區的一部分和位於其上方的角回)。

人類的小腦就像一個調節器,通過它與大腦、腦幹和脊髓之間豐富的傳入和傳出聯繫,參與軀體平衡和肌肉張力(肌緊張)的調節,以及隨意運動的協調。研究表明,除了大腦外,人類的小腦在語言功能方面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大腦皮層發出大量纖維通過腦橋到達小腦皮層,這些纖維在小腦皮層有一定的局部定位關係。如:與大腦感覺區相聯繫的小腦皮層參與了感覺功能;與邊緣葉相聯繫的小腦皮層參與了情緒和植物神經功能;與額葉皮層相聯繫的小腦外側皮層則參與了認知及語言功能。

「吟詩樣言語」——典型小腦萎縮語言障礙

語言產生包括繼發階段和執行階段,語言障礙多由語音產生過程中出現障礙而引起。

如在繼發階段,大腦語言中樞發出指令,將需要說的語言組織成語音信息,包括音量調節,然後將該指令傳達到發音器官,將語言說出。部分智能障礙患者,在繼發階段無法完成該功能。腦卒中、腦損傷患者語言中樞病變導致無法說出自己想表達的內容,稱為運動性失語;感覺性失語患者則無法聽懂別人的語言,自己亦無法表達。

在執行階段,語言中樞發出指令後傳達到執行器官,接收到指令後應將語言進行表達,但中間出現中斷,導致無法準確表達,為構音障礙。

小腦萎縮患者的語言障礙即為構音障礙。小腦萎縮最主要的表現是共濟失調,又稱為小腦性共濟失調。

人類語音語速的控制靠肌肉活動的協調能力,如果共濟發生紊亂,就不能保證正常的語速語調,失去正常的節奏感。

典型的小腦萎縮語言障礙,表現為言語緩慢,發音衝撞、單調、鼻音。這是由於發音器官如口唇、舌、咽喉等肌肉共濟失調所致。

小腦萎縮患者的語言障礙症狀會隨著病情進展而加重,疾病晚期可能言語極不清楚,甚至無法說話。

走路不穩和語言障礙是小腦性共濟失調兩大症狀表現,給小腦萎縮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還要忍受旁人異樣的目光,可以說,患者和家庭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和心理壓力。

中藥滋腎榮腦湯治療可有效改善症狀

對於小腦萎縮,目前傳統藥物治療效果並不理想,祖國醫學雖無相關小腦萎縮記載,但其臨床以頭暈目眩、腰膝酸軟、行走不穩、說話口齒不清、喝水容易嗆咳等為主要症狀表現,中醫學認為,該病屬於先天稟賦不足,腎元虧虛或疾病遷延日久,氣血不足,腦髓不充,筋脈失養所致;或因情志失調,氣機不暢,氣滯血瘀致使五臟功能失調使然。其中以腎元虧虛為本,《內經》雲:「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只有腎臟作強功能正常,人體動作方能協調自如。因為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且生髓並上注於腦,使髓海充養,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息安臥。即腎精虧虛可出現頭暈耳鳴眼花,四肢乏力,精神疲憊,走路不穩,甚則臥床不起,

此外,該病與肝、脾二髒功能失調,亦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腎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肝腎同源,肝骨兩虧,骨無所主,筋脈無所榮養,則足痿脈攣。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腎元不足,腎陽虛損,封藏失職,亦可致脾氣虛弱,可見腰膝酸軟,陽瘦遺精,月經量少或閉經,耳鳴耳聾,精神萎靡,神疲乏力,少氣橫言,動則益甚,面色蒼白,便溏納呆,小便頻數,餘紙不盡,脈虛沉遲等虛弱表現。

中醫辨證論治將小腦萎縮分為五型,有心腎陰虛型、肝腎不足型、脾腎陽虛型、脾腎氣虛型、腎虛型又分為腎陰虧虛和腎陽不振型,中藥滋腎榮腦湯治療可有效改善症狀,滋腎榮腦湯以其獨特配方,加減配伍,針對小腦萎縮病機病理辨證論治,滋補真元、榮腦固本,全面調理臟腑功能,有效治療小腦萎縮的同時,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體質。

相關焦點

  • 小腦萎縮的症狀 小腦萎縮患者吃什麼好
    小腦是我們身體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小腦萎縮的症狀有哪些呢?患上小腦萎縮的人還有辦法康復嗎?那麼小腦萎縮的治療方法有哪些呢?在日常的生活中,怎樣預防腦萎縮?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小腦萎縮的症狀1.共濟失調共濟失調是小腦萎縮的首要臨床表現。患者不能獨自站立,會出現搖晃、站不穩的現象。
  • 共濟失調典型的症狀表現有哪些?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人們的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因而患上共濟失調的人也是越來越多,很多人由於對共濟失調的症狀不了解,因而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所以說我們還是應該要了解共濟失調的典型症狀,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關於共濟失調的典型症狀,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行走重心不穩、喝水嗆咳,當心是小腦萎縮
    通過查體,醫生診斷杜阿姨患了小腦萎縮。隨後給予杜阿姨方氏頭針配合體針治療。經過10次針灸治療,杜阿姨臨床症狀均有所好轉,走路也輕鬆了。 據了解,人體小腦主要管理肌肉運動協調性,當小腦發生病變時,人體各肌肉及運動不協調,出現協調功能障礙,謂之共濟失調,如走路步基增寬、軀體搖晃不穩、說話含糊不清等。
  • 神經系統言語與思想
    一、言語及其障礙 人們在社會活動中應用語言的過程稱作言語,言語交際過程中存在口述和耳聽、書寫和眼認兩個方面,其中口述和書寫是言語的表達過程,耳聽和眼認是感受過程。人類大腦皮質具有特定的言語中樞和與之相聯繫的周圍性感受系統和運動系統。
  • 治老年「小腦萎縮」的方子!淤血沒了,腦子就好使了,出其不意
    今天這篇文字,我給您聊聊,小腦萎縮這個事兒。我想給你講的,是一個中醫界真實發生過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做林慶祥。他是我國福建地區的名老中醫,1920年生人,是南國的中醫老前輩。家人帶她去醫院查,結果發現是小腦萎縮。才五十歲啊,就小腦萎縮了,這讓患者和家人備受打擊。為了治這個病,患者用了不少中藥,但是效果不好。這次來到醫院,專門就是請林師來診治的。一開始,林師給她用的是左歸飲加減。
  • 【福州星田兒童發展中心】兒童語言障礙及語言障礙的病因是什麼?
    言語與語言發育障礙指在發育早期就有正常語言獲得方式的紊亂 3 、孤獨症 孤獨症兒童的一個重要特徵即交流障礙,並伴有交往困難和刻板的重複性動作。孤兒症兒童的語言障礙可表現為完全不理解,沒有語言或言語過於刻板、學究式的,並有誇張式的韻律。語言應用也出現問題,出現回聲樣語言或非語言的交流,幾乎沒有眼神交往,面部表情和姿勢也很有限。
  • 多系統萎縮發病原因不明,會引起帕金森症候群、小腦共濟失調
    導語:多系統萎縮(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一種在成人中發生的散在神經退行性疾病。臨床表現有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帕金森症候群、小腦共濟失調、錐體束症候群等。因為系統在發病時的累積次序不同,其臨床表現也不同。
  • 語言障礙的常見病因是什麼
    如果在孩子發育早期存在家庭心理環境、語言環境和教養方式不良等現象,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兒童語言能力發育遲滯。多種原因的聽力障礙影響言語的障礙;各種原因的智能遲緩為言語障礙常見原因;患有神經精神性疾病,如神經系統的病變,孤獨症,焦慮症等,或社會環境問題的影響均可致言語障礙。
  • 腦癱夫妻生下健康寶寶令人稱奇,語言障礙真的沒有遺傳危險嗎
    腦癱夫妻也能生下健康寶寶前段時間看新聞,四川的一對特殊夫妻,生下了一個健康的寶寶,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作為語言障礙康復從業者,我們也非常感興趣。爸爸鄭先生,出生時臍帶繞頸導致窒息,小腦受損。媽媽吳女士,出生後不久發生高熱,影響小腦發育,夫妻倆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行為障礙和語言障礙。屬於少見的特殊夫妻。從相識相戀到組建家庭走入婚姻,兩人一定想過孩子的問題。倆人從小就接受過康復訓練,接觸過不同專業的人群,對自己的特殊情況有著清醒的認知,生怕自己的殘障會遺傳給下一代,所以在考慮生育之前就問過很多人。
  • 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的臨床表現
    #醫生請回答#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起病緩慢,女性多於男性,年齡13~68歲,平均38歲,Ⅰ型多見於兒童及成人,Ⅱ型多見於嬰兒,Ⅲ型多見於新生兒期,Ⅳ型常於嬰兒期發病。本病最常見的症狀為疼痛,一般為枕部、頸部和臂部疼痛,呈燒灼樣放射性疼痛,少數為局部性疼痛通常呈持續性疼痛,頸部活動時疼痛加重。其他症狀有眩暈、耳鳴、復視、走路不穩及肌無力,Ⅰ型臨床可無症狀,或有輕度後組腦神經及脊神經症狀。Ⅱ型臨床上常有下肢運動、感覺障礙和小腦症狀。Ⅲ型多見於嬰兒和新生兒,臨床上常有下肢運動、感覺障礙及腦積水腦幹和脊髓受壓症狀、小腦症狀。
  • 小腦共濟失調都有哪些表現
    小腦萎縮是現代生活中一種嚴重的疾病,其危害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健康,如何才能夠很好的預防小腦萎縮是人們當務之急需要掌握的,及時發現及時治療控制病情,緩解症狀。 小腦萎縮的症狀有: 一、小腦萎縮患者靜止站立時,身體會前後搖晃,端水時容易濺出。
  • 一文搞定PD與不典型帕金森症候群的鑑別診斷
    左旋多巴誘導的舞蹈樣運動障礙,特別是在四肢,支持PD診斷,而在不典型帕金森症候群中非常不可能。但左旋多巴誘導的面部和頸部肌張力障礙(苦笑面容)也可能見於不典型帕金森症候群,但在MSA中很少發生。左旋多巴誘發的運動障礙通常不見於PSP。3.
  • 日本最新發現一種蛋白質基因 為治療小腦萎縮帶來希望
    原標題:日本最新發現一種蛋白質基因 為治療小腦萎縮帶來希望   日本治療小腦萎縮 取得進展   據新華社東京電 (記者藍建中)日本研究人員最新發現,向患有小腦萎縮(SCA)實驗鼠的小腦導入一種能夠編碼具有修復功能蛋白質的基因,可以延長小鼠壽命並改善其運動能力。這一發現為治療小腦萎縮帶來了希望。
  • 依伯突然走路跌跌撞撞 原來是小腦梗死
    最終,「真兇」被查出來了,是一種特殊的腦中風——小腦梗死。最近20多天,57歲的老吳莫名其妙出現頭暈症狀,整天迷迷糊糊、頭重腳輕,走路跌跌撞撞。一開始,他以為是沒休息好,加上天氣變化等引起的,遂向單位請假,在家休息。沒想到,此後症狀不但沒緩解,反而明顯加重了。老吳一天中除了吃飯、上廁所,其餘時間都得臥床。之後,老吳家人推測,他的病因可能是頸椎病。
  • 非症候群型唇顎裂患者語言相關腦區結構和功能研究進展
    語言功能區比感覺、視覺、運動功能的腦皮層分布範圍更廣,機制更複雜,臨床認為語言功能區之間都是有密切聯繫的,語言能力通過大腦皮質相關區域的配合、協調完成,真實的語言中樞遠大於經典語言中樞Broca區和Wernicke區。語言加工涉及到額葉、顳葉、頂葉、枕葉、小腦等重要腦功能區,並且存在個體差異。
  • 北京哪個醫院看語言障礙好
    核心提示:語言障礙是我們在臨床上經常見到的一種疾病,這種疾病的主要症狀就是患者在生活中失去了語言表達的能力,給患者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同時也影響了患者的健康,我們在生活中患有這種疾病的時候,都會出現哪些危害呢?我們看看語言障礙的危害有哪些吧!
  • 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
    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是一種先天性疾病,可能與產傷有關。小腦扁桃體疝入枕大孔內而引起延髓、上頸髓受壓,顱內壓增高所表現的一組症候群。 臨床表現: (1)脊髓中央管損害:感覺分離、雙上肢肌肉萎縮; (2)神經根刺激症狀:頸、肩、背部疼痛; (3)後組腦神經及小腦症狀:球麻痺,共濟失調和步態不穩以及眼球震顫; (4)錐體束損害症狀:肌張力高、健反射亢進,病理反射
  • 中大研多肽抑制劑治小腦萎縮症
    圖:中大生命科學院教授陳浩然(左)及其研究團隊,成功研發首個由胺基酸肽合成的「P3多肽抑制劑」  大公網2月24日訊(記者張琪)小腦萎縮症是至今仍未有藥物可治癒的神經系統疾病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科研團隊,成功研發首個由胺基酸肽合成的「P3多肽抑制劑」,有效抑制神經細胞退化,延遲六種類型的小腦萎縮症及亨廷頓症等罕見疾病的發病年齡。該抑制劑由蛋白質中13個胺基酸肽合成,較其他抑制劑毒性小,有望成為正式藥物。  小腦萎縮症屬於一種小腦細胞逐漸死亡的遺傳病,一般於20至40多歲發病,患者會逐漸步履不穩、說話不清、吞咽困難等,最終完全失去身體協調能力。
  • 女子小腦萎縮20年還活著算是奇蹟 丈夫是她的「特效藥」
    20年前,陳玉患上了小腦萎縮,病情不斷地惡化,從失去行動能力到5年前完全癱瘓,他沒日沒夜地照顧。在鄰居和社區工作人員眼裡,陳彥是最長情、最負責的丈夫;在醫生的眼裡,他是愛人的「特效藥」。  臂膀摔斷,他強撐著照顧愛人  昨日上午9時許,鹽城晚報記者來到陳彥家,陳彥正推著陳玉到門前曬太陽,只見他兩手搭在輪椅把手上,身體前傾,明顯是一隻手和身體在用力推著輪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