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字,我給您聊聊,小腦萎縮這個事兒。
我想給你講的,是一個中醫界真實發生過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林慶祥。他是我國福建地區的名老中醫,1920年生人,是南國的中醫老前輩。
話說在1991年6月份,林師所在的醫院來了一個患者,年50歲,女性。
來的時候,臉色發白,腦袋迷糊、舌頭說話不好使,步履蹣跚,幾乎無法走路。
怎麼回事呢?原來,這個人從前是一個會計。大概在1989年5月份,她忽然發現,自己書寫出現了困難,伴隨頭暈眼花,說話的時候說不清,似乎是舌頭不好使。從前她拿手的針線活,也做不了了。
這是怎麼回事?難道是中風了?
家人帶她去醫院查,結果發現是小腦萎縮。才五十歲啊,就小腦萎縮了,這讓患者和家人備受打擊。
為了治這個病,患者用了不少中藥,但是效果不好。
這次來到醫院,專門就是請林師來診治的。
一開始,林師給她用的是左歸飲加減。左歸飲,我以前介紹過,是張仲景的滋補腎陰、填補腎精的方子。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小腦萎縮,以補腎添精之法調治,是很有道理的。
但結果卻是,無效。
這倒引起了林師的重視。林師仔細查看,發現患者已經發病兩年了,時間挺長。同時,再查看舌脈,發現患者脈象沉細而澀,舌下靜脈青紫明顯而曲張。林師當即意識到,這可能是久病入絡了。
什麼是久病入絡?說白了,就是病的時間太長了,入了血分,形成了淤血。淤血內阻,新血難以濡養清陽之地,所以損傷神智。上面所說的舌脈特點,是淤血證的典型表現。
既然如此,那就通過益氣、活血、化瘀的辦法來應對吧。淤血沒了,說不定患者神智就清楚了。
於是,林師用了下面這個配伍。但見——
小茴香4.5克,沒藥5克,川芎、防風各6克,當歸、赤芍、桃仁、蒲黃、五靈脂、延胡索各9克,生地黃15克,黃芪20克。每日一劑,連服2個月。
結果,兩個月之後,患者眩暈感消失,走路穩健,語言清晰,生活可以自理。雖然和年輕的時候相比。還是差了一些。但是能取得這樣的效果,也著實出乎患者和家屬的預料了。
其實,林師用的這個配伍,不複雜。它其實就是少腹逐瘀湯、黃芪赤風湯的加減組合。歸納起來說,就是黃芪益氣,當歸、桃仁、赤芍、蒲黃、川芎、五靈脂活血,生地黃養陰血,延胡索、小茴香、防風行氣理氣。
據說,事後,林師對自己第一次開方時候的不謹慎,做了深刻反省。他覺得,如果能早一點想到久病入絡這個事兒,早一點對其舌脈做認真細緻地分析,應該會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
林師的這個醫案,早在1993年的《新中醫》上就刊發過,在當時是很有影響的。即便是現在,我覺得,也有現實意義。
它的意義是什麼呢?就是說,在小腦萎縮這個病久治不愈,患者發病時間較長的背景下,在利用滋補肝腎等方法治療效果不好的時候,我們要考慮活血化瘀之法。因為在中醫理論看來,很多病,日子久了,都會傷血。血受傷,有了淤血,會讓病情特別頑固。這時候,益氣化瘀就成了很好的選擇。這和常規的益腎填精、柔肝熄風的辦法有很大不同,代表著一種臨床思路。
我把這個詳細寫出來,供讀者朋友參考。文中配伍,非專業讀者,必須在中醫師辯證指導下來借鑑、應用。家中有老人的讀者,尤其是有高齡老人的讀者,更應該了解、掌握這方面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