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時候,有一個很有名的醫生,他叫葉天士,一生忙於治病救人,可謂是兢兢業業。當時,很多地方的老百姓一遇到稍微嚴重一點的疾病,都會想著來找葉天士這個醫生給看看,而且每次都能收到滿意的效果。
有一次有一位姓錢的先生,得了中風後,導致左邊身子出現了半身不遂的症狀,請了好幾個醫生給看了,但是就是沒什麼起色,由於葉天士醫生平時找他看病的人實在太多了,所以一開始並沒有找到葉醫生看病。
後來錢先生的家人總算是找到了葉醫生。葉醫生來到了錢先生的家裡,先是常規問詢了之後,於是給病人把把脈,葉醫生發現,這個病人左手寸關尺的三部脈象都是緩大的。葉醫生暗自思忖,覺得這個病人的病因病機應該是肝腎陰虛、虛風內動。
葉醫生拿出他開處方的筆,在處方紙上寫下了一個方子:制首烏四兩、枸杞子二兩、當歸身二兩、懷牛膝二兩、明天麻二兩、三角胡麻二兩、黃甘菊三兩、川石斛四兩、小黑豆皮四兩,用黃甘菊、川石斛、小黑豆皮煎汁,然後用這三種藥汁膏加適量蜂蜜,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早上服用四錢,用燒開的水送服。
錢先生服用了這個藥,效果明顯,調理了一段時間,疾病基本康復了。於是帶著夫人,捎上一些土特產去感謝葉醫生。葉醫生一再推辭說,治病救人,是醫者本分。並一再叮囑錢先生,雖然現在病情好轉了,但也還是要注意修養。
錢先生走了之後,葉醫生的小徒弟進來了,問及了這個病人的情況,葉醫生也就順便給這個小徒弟順便講了一下錢先生這個病案。這個錢先生的主要證候是左側偏枯,半身不遂,脈左緩大,這是血虛不能濡養筋骨,且內風襲擊絡脈,導致中風,脈證相合。這個疾病的病機屬於肝腎虛風內動,所以治療就要補肝腎、祛內風,所以這個方子的那麼多藥物切證切機,可謂是恰到好處。
小徒弟仔細看了這個方子,可是也是覺得這個方子中有些沒看懂的地方。於是問葉醫生,這個方子中放入菊花三兩是否不妥呢?
葉醫生喝了口茶,放下杯子,清了清嗓子,朗聲說道,這個方子中的首烏、枸杞、黑豆皮、明天麻、胡麻補益肝腎,菊花、天麻祛風,當歸、石斛補氣養血,牛膝通經活絡。整個方子補益肝腎以使筋脈得到濡養,補氣養血以使風邪退去。尤其是菊花三兩,是宗仲景侯氏黑散之義,並無不妥。
小徒弟聽了葉醫生的這番分析,真心的佩服葉醫生的醫術。葉醫生的這個方子的妙處在於,開的是時方,卻暗藏著經方的玄機。能將遣方用藥達到這個境界,顯然是高手中的高手。
(本文據《臨證指南醫案》原創改編,圖片來源於網絡,未經授權,請勿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