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Yo抗體陽性的副腫瘤性小腦變性研究進展

2020-11-29 醫脈通

作者:鄒飛,劉波,綿陽市第三人民醫院;孔維敏,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

 

神經系統副腫瘤症候群(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s,PNS)是指由腫瘤引發的「遠隔」神經系統損害的症候群。而副腫瘤性小腦變性(paraneoplastic cerebellar degeneration,PCD)是累及中樞神經危害最大也最易鑑別的PNS。PCD與自身免疫關係密切,目前累計報導有近30種不同的自身抗體與PCD有關,包括抗Yo抗體,抗Tr抗體、抗Hu抗體和抗Ma抗體等。而其中抗Yo抗體(抗浦肯野細胞胞漿抗體1,PCA-1)陽性的病例佔了所有病例近50%。

 

目前對PCD的亞型分類尚有爭議,根據臨床表現和免疫學分類將之分為「單純型」PCD和「複合型」PCD,其中單純型PCD根據免疫學特徵可分為:抗Yo抗體陽性的PCD、非抗Yo抗體陽性的PCD、無抗體的PCD。其中抗Yo抗體陽性的PCD(paraneoplastic cerebellar degeneration of anti-Yoantibody)是指患者的血清中可以檢測出抗Yo抗體的PCD,是PCD的主要亞型。由於PCD在臨床上罕見,目前關於PCD的大多數臨床文獻仍然是病例報告,因此本文的目的是總結抗Yo抗體陽性的PCD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治療方案的選擇及預後等。

 

1.抗Yo抗體的發現及其與腫瘤的關聯

 

上個世紀70年代,TROTTER等第一次在PCD患者血清中檢測出能與小腦Purkinje細胞起交叉反應的抗體。後來證實此類抗體中有一種僅與小腦Purkinje細胞起反應,於是將這種特異性結合Purkinje細胞的抗體命名為抗Yo抗體。目前發現超過90%的小腦共濟失調且合併抗Yo抗體陽性患者最終被檢測出腫瘤,其絕大多數是乳腺癌和卵巢癌,偶有肺癌、霍奇金病等。而腫瘤患者並發抗Yo抗體陽性的PCD非常罕見。MONSTAD等的一項回顧調查發現其557例卵巢癌患者和253例乳腺癌患者中抗Yo抗體的陽性率分別為2.3%和1.6%,而抗-Yo抗體陽性患者中僅有12%的患者並發PCD。

 

2.抗Yo抗體陽性的PCD的臨床表現

 

抗Yo抗體陽性的PCD通常表現為亞急性小腦變性的症狀,主要臨床表現是軀幹和四肢的小腦性共濟失調,持續數周到數月不等。如出現構音障礙、眼球震顫、復視等提示腦幹受累,沒有任何幹預措施的情況下,症狀在6個月內達到高峰患者常伴有認知功能障礙,尤其是記憶力減退,但隨之而來的構音障礙使得很難對認知損害確診。

 

在抗Yo抗體陽性的PCD早期,顱腦的磁共振成像多無異常。18F-FDGPET-CT可以顯示小腦的平均代謝率減低。但是,也有個案報導抗Yo抗體陽性的PCD早期小腦半球的MRI信號廣泛異常。

 

3.診斷

 

目前學界的共識是把PCD歸入「經典」的副腫瘤性症候群,其診斷一般是基於歐洲神經系統副腫瘤症候群協會(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 Euronetwork)2004年提出了新的PNS診斷標準,如果滿足下列條件之一要考慮PCD的可能:①有典型的亞急性小腦變性症狀(小腦症狀持續時間在12周以內,除老年性生理性小腦萎縮外,無小腦萎縮的MRI表現,排除小腦出血、梗死及轉移瘤等),在其後5年內發生腫瘤;②腫瘤患者出現典型亞急性小腦變性症狀(排除小腦出血、梗死及轉移瘤等);③有典型或非典型的亞急性小腦變性症狀(排除小腦出血、梗死及轉移瘤等),血清伴有特徵性的腫瘤神經抗體(抗Yo、抗Hu、CV2、Ri、Ma2等)。

 

在確診PCD的基礎上,在患者血清或腦脊液中檢測出異常滴度的抗Yo抗體,即可診斷為抗Yo抗體陽性的PCD。一般情況下,抗Yo抗體陽性的PCD的診斷早於腫瘤的診斷,極少數病例,在確診腫瘤5年後出現抗Yo抗體陽性的PCD。

 

4.抗Yo抗體陽性的PCD病理改變及浦肯野細胞的死亡機制

 

抗Yo抗體陽性的PCD早期的病理改變表現為血管周圍淋巴細胞浸潤,小膠質細胞激活與小腦浦肯野細胞層CD8+淋巴細胞的浸潤。隨著疾病的進展,PCD的病理表現主要為非炎症性的浦肯野細胞大量、快速丟失。抗Yo抗體陽性的PCD的浦肯野細胞死亡的確切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CD8+T細胞的激活有關。疾病早期階段患者腦脊液中高滴度抗體的存在及屍檢顯示浦肯野細胞選擇性的死亡表明二者之間可能有某種關聯。最近的重大發現是抗Yo抗體和細胞內抗原結合後可以引起大鼠小腦切片的浦肯野細胞死亡,這其中並不涉及如單核細胞、其他抗體等因素。採用小腦退變相關蛋白2作為靶抗原吸附抗體後,可以阻止浦肯野細胞的死亡,在大量浦肯野細胞死亡之前,沒有發現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這可能表明浦肯野細胞的死亡不是由腦的單核細胞引發的。這些發現可能表明小腦退變相關蛋白2是維持浦肯野細胞存活的重要因子。

 

另一項研究發現由抗Yo抗體引發的鈣穩態調節異常可能是引起浦肯野細胞死亡的初發機制。當來自人和兔血清的抗Yo抗體進入大鼠的小腦切片,鈣結合蛋白D28K及P/Q型鈣離子通道調節蛋白出現下調,同時浦肯野細胞的樹突出現萎縮,可能是抗-Yo抗體和其靶抗原結合引發了細胞內鈣信號系統的中斷,浦肯野細胞在由於內化了抗Yo抗體而中斷了鈣信號傳導而導致被細胞毒性T細胞和小神經膠質細胞清除。鈣依賴的激酶PKCγ,電壓門控的鈣通道Cav2.1,鈣依賴的蛋白酶均被上調導致細胞內的鈣水平升高,這可能是觸發細胞的死亡的機制。

 

5.抗Yo抗體致自身免疫反應機制、抗體檢測技術、抗體分型、抗體滴度與病程進展相關性研究進展

 

5.1抗Yo抗體導致自身免疫反應的觸發機制

 

GEBAUER-C採用免疫印跡法發現兩條來自浦肯野細胞裂解物的蛋白帶可與抗體反應,其中主要的蛋白抗原分子量是62kDa,次要的蛋白抗原分子量是34kDa。其中62kDa的蛋白,即小腦退變相關蛋白2(cerebellar degeneration-related protein 2,CDR2),它是小腦變性蛋白的一個亞型,也是在小腦中高度表達的蛋白質。而34kDa的蛋白抗原在小腦中含量很低。

 

CDR2在細胞生長和分化中發揮了多重作用,雖然CDR2的mRNA可以在幾乎所有的神經細胞中找到,但其表達僅限於小腦浦肯野細胞,部分腦幹區域和精原細胞。而在對卵巢和乳腺惡性腫瘤的研究中發現其存在CDR2的過度表達而致免疫耐受被打破的現象,因此,目前一般認為腫瘤導致的CDR2過度表達是導致患者自身免疫反應的觸發機制。

 

5.2抗體檢測技術Greenlee和Brashear

 

在1983年首次報導在PCD患者的血清中檢測出高滴度的抗Yo抗體。抗體的檢測方法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一直在改進,SAKAI等在1990年以及FATHALLAH-SHAYKH等在1991克隆了該抗體的靶抗原,為進一步改進抗體檢測手段提供了支持。如今,生物素擴增標記、酶聯免疫吸附實驗和蛋白印跡技術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抗體檢測技術。

 

5.3抗Yo抗體分型

 

目前的病例報告最常見的亞型是IgG1型,但在在罕見的病例中,抗體也可能是IgG2、IgG3、IgM或IgA。

 

5.4抗體滴度與病程進展的相關性

 

PETERSON等在對22名患者應用了血漿置換療法後,監測患者的抗體滴度,其中至少6例患者的血清抗體出現了平穩下降,但其臨床症狀並沒有改善,因此認為血清和腦脊液IgG滴度和PCD進程沒有相關性。但也有學者認為為評價治療效果而監測抗體滴度的必要性尚需進一步研究。

 

6.抗Yo抗體陽性的PCD腦脊液改變

 

PSIMARAS等報導無論自身抗體有何差異,腦脊液(CSF)異常可見於93%的副腫瘤症候群患者。PSIMARAS等使用PNS歐洲資料庫,回顧了2000年至2007之間的PNS患者腦脊液檢查結果,其中53例抗Yo抗體陽性的PCD中有51例出現腦脊液異常,包括腦脊液細胞輕微增多,蛋白量增多和(或)出現寡克隆帶;白細胞計數的中位數是4/mm3(四分位間距為1~22);腦脊液細胞增多更常見於PCD症狀開始後,此時白細胞計數的中位數是5/mm3,而在症狀持續3個月後,這一值可以低至2/mm3;患者腦脊液的蛋白量(mg/dL)的中位數可高達54(正常值是15~45),在症狀持續3個月前其值可高達73,而3個月後可降至59。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PCD患者CSF細胞計數和蛋白量是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並不是總是高於正常值,PSIMARAS等調查的病例中有12%在神經症狀初發時有腦脊液白細胞計數和蛋白升高的現象,但在神經系統症狀出現3個月後,腦脊液又恢復正常。

 

7.治療及預後

 

7.1治療措施研究進展

 

由於PCD病例罕見,難以設計隨機對照試驗,因此目前報導的對PCD的治療措施也缺乏循證醫學證據。而PCD一般在症狀開始後6個月就趨於穩定,因此也很難判斷此前的治療是否有效。美國醫療保健研究與質量局(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的建議是儘早開始對原發腫瘤的治療,這樣可以最大程度上使得PCD症狀穩定。目前,圍繞對抗Yo抗體陽性的PCD的研究尚未發現前景樂觀且一致的治療方法。3份病例最多的治療抗Yo抗體陽性的PCD的病例報告中主要給予了皮質類固醇激素、血漿置換、輸注免疫球蛋白(IVIG)等免疫療法,但療效通常不顯著。

 

VERNINO等對4名未發現腫瘤的抗Yo抗體陽性的PCD患者採用血漿置換和環磷醯胺療法後,有2例患者症狀加重,其中1例最終發展為腫瘤。有報導認為血漿置換療效不佳的原因是腫瘤的存在使得沒法完全清除抗原,導致自身抗體可以持續產生。免疫抑制治療目前尚有爭議,有報導認為在症狀開始之處給予免疫抑制治療可明顯控制病情的發展。但也有部分病例報告認為無證據表明早期的免疫抑制治療有效。

 

導致這種矛盾的結論的原因可能是:早期確診的患者中,以病情重者為主,因而對此類患者早期使用免疫抑制治療療效不佳,而那些早期症狀輕的患者,對早期免疫治療的反應更好。IVIG可以輔助治療患者的原發腫瘤,PHUPHANICH等報導IVIG使得3例患者的腫瘤得到了控制,這可能與IVIG抑制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的表達有關。

 

7.2預後

 

抗Yo抗體陽性的PCD的殘疾進展導致<10%的患者可以長期無輔助地步行,大多數病人最終會臥床不起。PETERSON等報告55例患者中4年內死亡19例。而ROJAS等報告34例患者中8年內死亡18例。然而,這些研究因其腫瘤類型各異,因而得出的致死的比例也各異。另外,有研究顯示乳腺癌並發抗Yo抗體陽性的PCD的預後較卵巢癌更好。儘早開始治療對改善疾病的預後很重要,WIDDESS-WALSH等回顧了15例採用IVIG的抗Yo抗體陽性的PCD,發現在症狀出現1個月內開始治療預後最好。

 

8.總結

 

抗Yo抗體陽性的PCD目前仍然是臨床罕見,且療效和預後尤其差的症候群。由於存在免疫因素導致的細胞和體液反應,在治療措施發揮效應前便發生的浦肯野細胞迅速死亡,可能是療效不佳的主要機制。探索清楚小腦浦肯野細胞死亡的詳細機制不僅是我們更深入理解該症候群的關鍵,也是開發更佳治療方法的必由之路。免疫治療雖有爭議,但一般認為其對中止和逆轉神經功能喪失有重要的價值。更多的臨床治療措施目前均還處於試驗性治療階段,開展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的研究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和治療抗Yo抗體陽性PCD,促進該症候群療效的改善。

 

來源:鄒飛,孔維敏,劉波.抗Yo抗體陽性的副腫瘤性小腦變性研究進展[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2018,44(01):58-61.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關於CNS自身抗體的幾點思考_神經免疫_自身免疫性抗體_醫脈通
    神經免疫的研究進展敲開了神經科疑難雜症的大門,許多過去不為人知的疾病通過抗體檢測被冠以正名。在臨床工作中自身免疫性抗體的送檢率也越來越高,且伴隨著抗體陽性的結果,不少患者也被查出腫瘤,是巧合還是有必然聯繫?另一方面,為什麼不同抗體可以引起不同的症狀?對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什麼提示意義?
  • 關於CNS自身抗體的幾點思考
    神經免疫的研究進展敲開了神經科疑難雜症的大門,許多過去不為人知的疾病通過抗體檢測被冠以正名。在臨床工作中自身免疫性抗體的送檢率也越來越高,且伴隨著抗體陽性的結果,不少患者也被查出腫瘤,是巧合還是有必然聯繫?另一方面,為什麼不同抗體可以引起不同的症狀?對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什麼提示意義?
  • 抗心磷脂抗體陽性一定會流產或胎停嗎?
    本文轉載自:生殖專家李媛  ,作者:呂雅素       首先,廣大備孕或已孕的女性千萬不要焦慮,單純抗心磷脂抗體陽性並不是抗心磷脂抗體綜合症,兩者或許有圍繞地球一圈那麼遠的距離。抗心磷脂(ACL) 和狼瘡抗凝物(LA)抗體屬於一組異質抗體,是一種以血小板和內皮細胞胞膜上帶負電荷的心磷脂作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
  • 譯172 | 進行性共濟失調不總是遺傳病:小腦組織細胞增多症--管昭銳
    累及小腦的組織細胞增多症可類似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共濟失調,表現出緩慢進展的共濟失調特點3。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描述一例表現為緩慢進展共濟失調的朗格漢斯細胞增多症,其首發和主要神經系統體徵與遺傳性共濟失調相似(小腦組織細胞增多症)。
  • 抗MOG抗體相關腦炎模仿神經白塞病丨臨床必備
    本研究報導了兩例臨床特徵與神經白塞病(NBD)相似的抗MOG抗體相關腦炎患者。2018年,我們對患者血清檢測顯示抗AQP4抗體陰性,抗MOG抗體陽性。 病例22004年2月,一名29歲的女性出現右側視野缺損並為此住院。
  • 注意,NAFLD患者抗-HBc陽性與肝硬化或HCC相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整個隊列中,抗B型肝炎核心抗體(抗-HBc)陽性患者肝細胞癌(HCC)或肝硬化併發症的發生率較抗-HBc陰性患者高,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抗-HBc陽性與肝硬化或HCC顯著相關。 具體研究過程如下。
  • 專家論壇|閆惠平: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抗體的研究進展
    另外,抗-α-actinin是一種絲狀肌動蛋白交聯蛋白,存在於42%的AIH患者和66%的抗-actin 陽性AIH患者中[14]。抗-actin和抗-α-actinin同時陽性與急性重型AIH、治療不完全及復發有關[14-15]。但近年有關抗-actin研究進展的報導較少。G-肌動蛋白則與酒精性肝硬化有關。
  • 抗體偶聯藥聯合Keytruda治療HER2陽性癌症
    DS-8201是第一三共製藥旗下的在研抗體藥物偶聯製劑(ADC)。ADC是一種針對癌症的藥物,它通過連接到單克隆抗體上的連接物將細胞毒性化療藥物傳遞到癌細胞上,而單克隆抗體會與在癌細胞上表達的特定目標結合在一起。
  • 抗核抗體陽性,我離風溼病還有多遠?
    在命名方面,ANA有4種命名方式:1、以檢出該抗體的患者名字命名,如抗Sm抗體、抗Sa/Ro抗體等;2、以相關疾病命名,如抗SS-A、抗SS-B抗體等;3、以抗原所在部位命名,如抗核仁抗體、抗線粒體抗體等;4、以抗原的化學名稱分類命名,如抗組蛋白抗體、抗核小體抗體等
  • 近期單克隆抗體在治療多種疾病上的研究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近期科學家們在單克隆抗體治療多種疾病上的研究進展,分享給大家!【2】中國新一代抗真菌感染單克隆抗體藥物研發取得重大進展中國新一代抗真菌感染單克隆抗體藥物研發取得重大進展。7月11日,同濟大學與邁威(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籤署了人民幣3000萬元的技術轉讓協議,共同在同濟大學醫學院研發成果的基礎上合作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抗真菌感染單克隆抗體藥物。
  • B肝e抗體陽性怎麼辦 這些方法可以治療
    B肝e抗體是B肝檢查兩對半中的一個項目,B肝e抗體呈陽性說明曾經感染過B肝病毒或接種過B肝並疫苗,那麼,B肝e抗體陽性怎麼辦?B肝e抗體陽性是什麼意思? B肝e抗體是陽性怎麼回事?一起來看看吧。B肝e抗體陽性怎麼辦在B肝檢查中,B肝e抗體呈陽性該怎麼辦呢?
  • C肝抗體陽性,就一定是C肝嗎?
    很多朋友諮詢,我C肝抗體(抗HCV)陽性,非常著急的諮詢「大夫我抗體陽性 重要的結果先說:「C肝抗體陽性,不一定代表您就是C肝患者!!!!!」 首先C肝抗體陽性有如下幾種可能: 1.慢性C肝,這種情況下C肝病毒RNA(HCV RNA)一定是陽性的。 2.既往C肝感染,發生了自發清除。
  • C肝抗體陽性是什麼意思 C肝的傳播途徑有哪些
    說到C肝,可能大家還不是太熟悉,甚至有些人還好奇什麼是C肝,如果在體檢中檢查出C肝抗體陽性,很多人就以為一定是得了C肝,那麼C肝抗體陽性是什麼意思呢,C肝的症狀有哪些,C肝的危害是什麼呢,一起來文章中看一看吧。
  • 治療多種疾病的單克隆抗體療法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單克隆抗體療法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這種單克隆抗體是從一對來自中國武漢的夫婦機體的血液中分離出來的,這對夫婦於今年1月下旬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後背診斷為COVID-19感染,同時這兩例患者也是北美最早確認的COVID-19患者。在過去兩年裡,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超快速的方法來識別高度潛在的抗病毒人類單克隆抗體,同時研究者還在小型動物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進行了驗證,所有這一系列試驗都在不到3個月內完成。
  • 治療多種疾病的單克隆抗體療法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單克隆抗體療法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這種單克隆抗體是從一對來自中國武漢的夫婦機體的血液中分離出來的,這對夫婦於今年1月下旬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後背診斷為COVID-19感染,同時這兩例患者也是北美最早確認的COVID-19患者。在過去兩年裡,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超快速的方法來識別高度潛在的抗病毒人類單克隆抗體,同時研究者還在小型動物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進行了驗證,所有這一系列試驗都在不到3個月內完成。
  • 徐兵河教授:HR陽性晚期乳腺癌治療的研究進展
    2019年HR陽性晚期乳腺癌領域報導了眾多研究進展,部分臨床試驗取得的積極結果已經或即將改變臨床實踐。我們將回顧HR陽性晚期乳腺癌領域的研究進展,總結該領域的未來探索方向。 HR陽性晚期乳腺癌一線治療:CDK4/6抑制劑 vs 內分泌治療 對於HR陽性晚期乳腺癌的一線治療選擇,內分泌治療仍然是目前國內外各大指南推薦中的基礎方案。
  • CDE文章 | 抗體藥物偶聯物抗藥抗體中和活性分析研究進展
    因此,ADCs 藥物的中和抗體檢測方法的設計和開發不同於常規抗體類藥物,且具有較大的挑戰。本文簡述了ADCs 藥物免疫原性分析中中和活性檢測方法及目前存在的挑戰,以期對該領域的相關研究提供借鑑和參考。鑑於有限的臨床研究經驗和ADCs 藥物分子的特殊性,將ADCs 藥物認定為具有中度免疫原性風險的大分子藥物[6,9]。治療性蛋白藥物的免疫原性評價多為定性或半定量的試驗,通常採用多層次的分析策略[4-5, 15]。第1 步為篩選試驗,確定潛在的陽性樣本。第2 步為確證試驗,確認抗體的藥物特異性。
  • 抗4-1BB抗體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研究進展
    在一項臨床前研究中,一種與4-1BB胞外域結合的人IgG2,即PF-05082566,可以有效地防止異種移植人類癌症模型的進展。這種抗4-1BB抗體激活NF-κB,誘導人和猴白細胞產生下遊細胞因子,並促進猴CD8+T細胞增殖。抗4-1BB單抗已被考慮用於晚期癌症患者的臨床試驗,但由於4-1BB受體上抗4-1BB抗體結合位點的物種間差異,其抗癌能力應該是多變的。
  • B肝表面抗體和核性抗體陽性 這些告訴你原因
    有些人去醫院檢查後肝功能顯示B肝表面抗體和核性抗體陽性。那麼B肝表面抗體陽性和核性抗體陽性時什麼意思呢?他們出現的原因是什麼呢?如何預防B肝呢?相信這些問題困擾著很多人。今天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人自然感染後或注射B肝疫苗後,均可產生B型肝炎表面抗體;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產生表面抗體。B肝表面抗體陽性正常嗎很多人都只知道B肝五項檢查中出現「+」不好,因而也會誤認為B肝表面抗體出現陽性的時候也是壞事。其實不然,B肝表面抗體屬於人體的保護性抗體,不僅對人體有益,還能保護人體不被B肝病毒侵擾! 因此B肝表面抗體陽性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