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腦萎縮的症狀 小腦萎縮患者吃什麼好

2020-11-23 三九養生堂

小腦是我們身體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小腦萎縮的症狀有哪些呢?患上小腦萎縮的人還有辦法康復嗎?那麼小腦萎縮的治療方法有哪些呢?在日常的生活中,怎樣預防腦萎縮?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

小腦萎縮的症狀

1.共濟失調

共濟失調是小腦萎縮的首要臨床表現。患者不能獨自站立,會出現搖晃、站不穩的現象。一般不能單腿站立;步態蹣跚,行走時兩腿遠分,左右搖擺,雙上肢委曲前伸如將跌倒之狀;辨距不良,動作易超越方針,越接近方針震顫越明顯,書寫時哆嗦,筆跡不規則,寫字越來越大。

2.小腦性構音障礙

吟詩樣語言,表現為言語緩慢,發音衝撞、單調、鼻音。是由於發音器官如口唇、舌、咽喉等肌肉共濟失調所致。

3.眼球運動障礙

小腦萎縮早期患者可表現為輻輳障礙及眼外肌運動障礙。可有雙眼粗大震顫,少數患者可見下跳性眼震、反彈性眼震。

4.肌張力減低

主要見於急性小腦半球病變,在慢性病變時較少見。但某些小腦萎縮的病例可見漸進性全身肌力增高,可出現類似震顫麻痺的情況。

5.非運動性表現

包括認知與語言功能障礙,一些證據表明小腦與精神疾病相關,包括精神分裂症、雙向障礙及成癮行為等。

小腦萎縮的治療方法

進行中醫臨床分型。通常情況下會把腦萎縮分為腎精缺乏型、氣血虧虛型、痰蒙腦竅型、瘀阻腦絡型四型。然後根據臨床分型,再挑選穴位和治法,建立醫治計劃。針灸推拿主要是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中醫辨證理論。

(1)針灸

針灸是通過在選定的穴位進行針刺或艾灸,同時根據中醫辨證施治理論採用恰當的補瀉手法,以達到調節患者的機體的陰陽平衡,疏通經絡,開通腦竅,促進腦萎縮患者康復的目的。

1、腎精不足型以補益腎氣、益精填髓為主要治法。

針灸選穴:主穴--百會(或四神聰)、太溪、命門、腎俞

配穴--關元、脾俞、復溜、陰陵泉

針刺方法:百會平刺,勿提插,多捻針、留針;關元可用灸補法;餘穴均用補法。

2、氣血虧虛型以補益氣血、養血健腦為主要治法。

針灸選穴:主穴--足三裡、三陰交、血海、脾俞

配穴--腎俞、胃俞、關元

針刺方法:關元可用灸法或溫針灸,餘穴以補法為主。

3、痰蒙腦竅型以健脾化痰、益腦開竅為主要治法。

針灸選穴:主穴--豐隆、脾俞、神門

配穴--曲池、百會、陰陵泉、風池

針刺方法:脾俞用補法;百會只捻轉,不提插;其餘穴位用瀉法。

4、瘀阻腦絡型以活血化瘀、通絡開竅為主要治法。

針灸選穴:主穴--風池、太衝、血海

配穴--百會、神門、足三裡、三陰交

針刺方法:神門、足三裡、三陰交用補法;百會只捻轉,不提插;其餘穴位用瀉法。

上述針灸選穴是臨床選穴的根本輔導準則。在實踐施治過程中,可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堅持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準則,靈敏選用,以達最佳醫治作用。別的,可根據患者的臨床症狀選用頭針醫治,如有運動功能障礙的選用運動區;共濟失調者可選用平衡區;言語障礙者可根據言語障礙的類型分選言語區(言語Ⅰ區、言語Ⅱ區、言語Ⅲ區);有感覺障礙者,可根據感覺障礙的部位挑選相對應的頭針感覺區;有震顫者,還可選用舞蹈震顫區。當然還可運用時刻針灸,守時開穴施治,採用子午流注和靈龜八法守時開穴進行針灸將可在選穴少的情況下,獲得較為傑出的效果。針灸醫治,每天1次,每周醫治6次,歇息1天,患者身體有其他發熱、感染、血液病、軟組織損害等不宜針灸者可暫停針灸。

(2)推拿

推拿的主要作用是通過對肢體或穴位和按摩,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從而使腦萎縮的肢體功能和其他功能的障礙得以恢復。

對於腦萎縮的患者來說,如果沒有肢體功能障礙,推拿部位則以頭面部為主。頭面部採用的推拿施治手法主要有:開天門,推坎宮,分推額陰陽,揉運太陽,雙揪鈴鐺,分推面頰,掐人中,點揉神庭、百會、前頂、後頂、腦空、腦戶、風池等穴,五指拿頭頂,三指拿頸項,掃散法,乾洗頭等。

若患者伴有肢體功能障礙,則同時要求做肢體推拿,上肢的推拿手法主要有拿上肢、滾上肢內外側面,點揉曲池、手三裡、內關、外關等穴,搖上肢肩、肘、腕、指關節,捻指,拔伸手指,搓上肢,抖上肢等;下肢的推拿手法主要有滾下肢內外側面,拿下肢,點揉血海、足三裡、陽陵泉、三陰交、太衝等穴,拔伸下肢,搖下肢髖、膝、踝關節,抖下肢等。腰背部可選用滾法,擦法,拍法,點揉背俞穴、華佗夾脊穴等手法。另外,對於小兒患者還可採用捏脊,推上三關,退下六腑,根據症候的虛實,選用脾經、腎經、心經、肝經、肺經的補瀉手法進行對證施治。

推拿手法每天治療1次,每次30分鐘,每周治療6次,休息1天,由推拿醫師直接給患者操作。注意有骨質關節結核、骨髓炎症、按摩部位局部皮膚破損、妊娠期、出血性疾病、急性傳染病及膿毒血症等推拿禁忌症者禁用推拿手法。

(3)作業治療

作業治療主要是加強手的精細、協調、控制能力的練習,激發病人興趣,增加關節活動範圍,改善手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以適應今後的日常生活和繼續就業的需要。其方法多種多樣,治療時,作業治療師將根據每位患者的不同臨床表現,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如對小腦萎縮的病人出現的共濟失調症狀可以讓患者在睜眼和閉眼時用手指鼻,由慢到快,由睜眼到閉眼,反覆不斷的練習,還可進行兩手互相對指、鼓掌、畫圖寫字、搭積木、翻紙牌等協調功能訓練活動。另外,捏橡皮泥、做實物模型、編織等作業都是訓練手的功能和增加關節活動範圍的作業療法。本療法主要適用於有寫字、穿衣、震顫等肢體精細動作障礙的患者。

作業治療由治療技師一對一進行訓練,在治療前,由治療師根據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符合該患者的治療方案。每天治療1次,每周治療6天,休息1天。同時在治療之餘,作業治療師還將指導患者家屬在平時幫助患者訓練,如學習如何進行日常生活的處理,學習梳頭、洗臉、穿衣、扣紐扣、穿鞋襪、繫鞋帶、進食,還要練習做家務如洗菜、做飯等。

(4)體外反搏

體外反搏療法是運用於腦萎縮治療的方法,即在病人的四肢和臂部分別裹上氣囊袋後,借管道與反搏器配氣機構相連,依據病人心電作為觸發信號,當心室舒張期開始,氣囊充氣,壓迫肢體和臀部,迫使動脈血流向心臟方向倒流,提高主動脈的舒張壓,促使冠脈系統的側枝和吻合枝開放,從而改善了心肌的血液供應。在心室收縮期,主動脈瓣開放前,氣囊迅速放氣,解除壓迫,使心室內血液順利排出,每個心動周期充放氣各一次,如此反覆。在心室的舒張期,血液倒流回心臟,回心血量增加,在心臟收縮期,心室收縮,心臟射血量增加,使心腦動脈的血流量增加,並加以吸氧體外反博,增加了單位面積內血氧含(流)量,從而營養腦細胞、心肌細胞,改善心、腦的供血不足,促進腦細胞代謝,達到治療腦萎縮的目的。

體外反搏治療,由體外反搏治療技師親自操作,每日1次,每次60分鐘,每周治療6次,休息1天。有體外反搏禁忌症的患者,則禁用之。

(5)理療

ZDL-401型經絡導平儀ZDL-401型經絡導平儀是根據中醫的經絡和陰陽學說,結合現代生物電子運動平衡理論,以超高電壓、超低頻率的單向大功率脈衝波直接作用於人體的病理經絡,在人體內形成強電流迴路,促使機體內病理經絡的導電量(即生物電子運動情況)由不平衡向平衡轉化,激活生物電子,恢復經絡和神經傳導,從而使患者運動模式發生改變,最終使病員恢復肢體運動功能。經絡導平儀中的各種感覺性刺激可增加有關腦皮層、皮層下灰質結構的腦血流量,同時腦局部病灶產生電位活動,使處於抑制或半抑制、麻痺或半麻痺狀態的腦組織復活,從而促進大腦功能的恢復。另外還有電水浴療法,主要是運用正極水平衡療法以增強肌力從而達到改善患者平衡的功能。

CZT-8A電腦超聲·中頻治療機具有電腦中頻和電腦超聲的多種功能變換,可以實現超聲波療法,超聲中頻同步疊加療法,音頻,直流電離子導入,低頻調製中頻超強度穴位刺激等十幾種物理療法,一切由電腦程式化自動控制。具有十組電腦預置儲存程序處方和五組變換調節鍵,可以根據要求換出幾百種以上不同頻率和波形的治療處方(強度可變)。可實現中頻和超聲治療領域的正弦波、方波、三角波、鋸齒波、梯形波、尖鋒波、隨意波等多種波形的等調、連調、間調、斷調、變調、交調、不飽和調等功能,臨床應用於腦萎縮療效較好。

(以上均由理療治療技師根據患者具體病情,選定最佳穴位,制定優選治療方案,進行施治。每次治療30分鐘,每周治療6次,休息1天。)

怎樣預防腦萎縮

1、加強腦的鍛鍊

知道「用進廢退」的規律吧?人的身體器官也是如此。常用大腦,就會發達,變得越來越聰明,而不用的話,就會退化,變得又笨又傻。所以不要讓大腦太清閒,經常讀書看報,有興趣還可以舞文弄墨一番,吟詩作畫。這樣能使大腦保持正常運轉,變得活躍。還能推遲腦細胞的衰老,預防腦萎縮。

2、做有氧運動

每周抽出三個小時,或是更長的時間,用來做有氧運動。這可以抑制腦萎縮。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擇運動方式,並控制好運動量。如果健康狀況太差,不適宜遠行,就可在附近的公園或是廣場活動筋骨,做些運動幅度不大的健身操。

3、保持良好心態

遇到事情時,要心平氣和地對待。擁有開闊的胸襟,寬宏大量,這樣才能處理好各種問題。保持良好的心態,也是延緩大腦衰老的最好辦法。樂觀的人總會遠離疾病,而那些悲觀鬱悶,不願運動的人,總容易飽受疾病折磨。所以要注重心理上的調節,掌控好自己的心理。

4、飲食方面的調理

在生活中注意調理飲食,保證飲食的多樣化。每餐進食定時定量,這樣可防止肥胖,預防腦萎縮。多吃些抗氧化作用的食品,對於防止大腦衰老有很好的作用。比如常喝些紅葡萄酒,效果就不錯。

5、鹼性食物緩解腦疲勞

如果腦力勞動強度太大,平時不但要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還要多吃些鹼性食物。比如茄子、綠豆、芹菜、蘑菇和蘋果等等,可以及時地緩解腦疲勞,對於維持大腦的健康很有益處。

6、常吃健腦食物

想要健腦,可以補充一些補腎的食物,因為中醫認為「腦腎同源」。比如蒜苗、山藥、韭菜、核桃仁等等,都是很好的健腦食物。也可常做一些健腦補腎的湯,例如何首烏煲雞湯、蠶蛹核桃燉瘦肉等。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來選擇適合滋補的湯,但最好要遵循醫師的指導。

結語:通過上文小編你的介紹,相信大家對小腦萎縮的症狀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小腦萎縮會出現腦性構音障礙,眼球運動障礙,肌張力減低的現象。患者在平時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態,多吃一些含抗氧化的食物。希望小編的介紹對大家能有幫助哦。

相關焦點

  • 行走重心不穩、喝水嗆咳,當心是小腦萎縮
    通過查體,醫生診斷杜阿姨患了小腦萎縮。隨後給予杜阿姨方氏頭針配合體針治療。經過10次針灸治療,杜阿姨臨床症狀均有所好轉,走路也輕鬆了。 據了解,人體小腦主要管理肌肉運動協調性,當小腦發生病變時,人體各肌肉及運動不協調,出現協調功能障礙,謂之共濟失調,如走路步基增寬、軀體搖晃不穩、說話含糊不清等。
  • 「吟詩樣言語」——典型小腦萎縮語言障礙_滋腎榮腦湯
    部分智能障礙患者,在繼發階段無法完成該功能。腦卒中、腦損傷患者語言中樞病變導致無法說出自己想表達的內容,稱為運動性失語;感覺性失語患者則無法聽懂別人的語言,自己亦無法表達。 在執行階段,語言中樞發出指令後傳達到執行器官,接收到指令後應將語言進行表達,但中間出現中斷,導致無法準確表達,為構音障礙。
  • 日本最新發現一種蛋白質基因 為治療小腦萎縮帶來希望
    原標題:日本最新發現一種蛋白質基因 為治療小腦萎縮帶來希望   日本治療小腦萎縮 取得進展   據新華社東京電 (記者藍建中)日本研究人員最新發現,向患有小腦萎縮(SCA)實驗鼠的小腦導入一種能夠編碼具有修復功能蛋白質的基因,可以延長小鼠壽命並改善其運動能力。這一發現為治療小腦萎縮帶來了希望。
  • 多系統萎縮發病原因不明,會引起帕金森症候群、小腦共濟失調
    01多系統萎縮可以分為幾類?發病原因,病理機制是什麼?臨床上主要分為幾類?1、多系統萎縮可以分為幾類?臨床上主要分為幾類?一般情況下,MSA包括羞怯性遲發性症候群(SDS),紋狀體黑變性(SND)和橄欖石小腦萎縮(OPCA)。
  • 治老年「小腦萎縮」的方子!淤血沒了,腦子就好使了,出其不意
    今天這篇文字,我給您聊聊,小腦萎縮這個事兒。我想給你講的,是一個中醫界真實發生過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做林慶祥。他是我國福建地區的名老中醫,1920年生人,是南國的中醫老前輩。家人帶她去醫院查,結果發現是小腦萎縮。才五十歲啊,就小腦萎縮了,這讓患者和家人備受打擊。為了治這個病,患者用了不少中藥,但是效果不好。這次來到醫院,專門就是請林師來診治的。一開始,林師給她用的是左歸飲加減。
  • 小腦共濟失調都有哪些表現
    小腦萎縮是現代生活中一種嚴重的疾病,其危害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健康,如何才能夠很好的預防小腦萎縮是人們當務之急需要掌握的,及時發現及時治療控制病情,緩解症狀。 小腦萎縮的症狀有: 一、小腦萎縮患者靜止站立時,身體會前後搖晃,端水時容易濺出。
  • 多系統萎縮幾大症狀
    多系統萎縮的症狀分三大類: 一、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常見的臨床表現有尿失禁、尿頻、尿急、尿瀦留、男性勃起功能障礙、體位性低血壓、吞咽困難、瞳孔大小不等和霍納症候群、哮喘、呼吸暫停和呼吸困難;斑紋和手涼是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所致;男性最早出現的症狀是勃起功能障礙,女性為尿失禁。
  • 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的臨床表現
    #醫生請回答#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起病緩慢,女性多於男性,年齡13~68歲,平均38歲,Ⅰ型多見於兒童及成人,Ⅱ型多見於嬰兒,Ⅲ型多見於新生兒期,Ⅳ型常於嬰兒期發病。本病最常見的症狀為疼痛,一般為枕部、頸部和臂部疼痛,呈燒灼樣放射性疼痛,少數為局部性疼痛通常呈持續性疼痛,頸部活動時疼痛加重。其他症狀有眩暈、耳鳴、復視、走路不穩及肌無力,Ⅰ型臨床可無症狀,或有輕度後組腦神經及脊神經症狀。Ⅱ型臨床上常有下肢運動、感覺障礙和小腦症狀。Ⅲ型多見於嬰兒和新生兒,臨床上常有下肢運動、感覺障礙及腦積水腦幹和脊髓受壓症狀、小腦症狀。
  • 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
    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是一種先天性疾病,可能與產傷有關。小腦扁桃體疝入枕大孔內而引起延髓、上頸髓受壓,顱內壓增高所表現的一組症候群。 臨床表現: (1)脊髓中央管損害:感覺分離、雙上肢肌肉萎縮; (2)神經根刺激症狀:頸、肩、背部疼痛; (3)後組腦神經及小腦症狀:球麻痺,共濟失調和步態不穩以及眼球震顫; (4)錐體束損害症狀:肌張力高、健反射亢進,病理反射
  • 中醫臨床治療罕見病取得新進展:67歲「多系統萎縮」患者各項症狀得...
    據悉,多系統萎縮是一種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多發於50到60歲,以進展性自主神經功能障礙,伴帕金森症狀、小腦性共濟失調症狀及錐體束徵為主要臨床特徵,其發病率為0.6/10萬。患者從發病到需要協助行走、輪椅、臥床不起和死亡的平均間隔時間各自為3、5、8和9年。目前對MSA的治療主要是對症處理,尚無明顯延緩病情進展的方法。
  • 中大研多肽抑制劑治小腦萎縮症
    圖:中大生命科學院教授陳浩然(左)及其研究團隊,成功研發首個由胺基酸肽合成的「P3多肽抑制劑」  大公網2月24日訊(記者張琪)小腦萎縮症是至今仍未有藥物可治癒的神經系統疾病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科研團隊,成功研發首個由胺基酸肽合成的「P3多肽抑制劑」,有效抑制神經細胞退化,延遲六種類型的小腦萎縮症及亨廷頓症等罕見疾病的發病年齡。該抑制劑由蛋白質中13個胺基酸肽合成,較其他抑制劑毒性小,有望成為正式藥物。  小腦萎縮症屬於一種小腦細胞逐漸死亡的遺傳病,一般於20至40多歲發病,患者會逐漸步履不穩、說話不清、吞咽困難等,最終完全失去身體協調能力。
  • 什麼是交叉性小腦神經機能聯繫不能?
    什麼是交叉性小腦神經機能聯繫不能?今天特別總結學習,同時分享給大家:先看幾張圖,有個直觀的印象:交叉性小腦神經機能聯繫不能(crossed cerebellar diaschisis,CCD)是指一側大腦半球病變時,對側小腦半球出現的血流量減少、葡萄糖氧化代謝水平下降,甚至交叉性小腦萎縮(crossed cerebellar atrophy,CCA)。
  • 女子小腦萎縮20年還活著算是奇蹟 丈夫是她的「特效藥」
    陳彥用一隻手臂用力地把老伴抱坐好。   中國江蘇網4月25日訊「她在一天,我照顧好她一天。」亭湖區越河路社區輕工家屬區的陳彥,他不知道愛人陳玉明天會怎麼樣,他只知道,要照顧好她。20年前,陳玉患上了小腦萎縮,病情不斷地惡化,從失去行動能力到5年前完全癱瘓,他沒日沒夜地照顧。在鄰居和社區工作人員眼裡,陳彥是最長情、最負責的丈夫;在醫生的眼裡,他是愛人的「特效藥」。
  • 小腦發育不良都有哪些症狀
    核心提示:小腦發育不良會影響患者的智力發育,也會影響視覺聽覺障礙,對聲音沒有辨別能力,對外界的感知力弱,行走的時候也會有障礙,比如向一側倒,或者行動遲緩發育遲緩等等都是常見的症狀。
  • 抗Yo抗體陽性的副腫瘤性小腦變性研究進展
    後來證實此類抗體中有一種僅與小腦Purkinje細胞起反應,於是將這種特異性結合Purkinje細胞的抗體命名為抗Yo抗體。目前發現超過90%的小腦共濟失調且合併抗Yo抗體陽性患者最終被檢測出腫瘤,其絕大多數是乳腺癌和卵巢癌,偶有肺癌、霍奇金病等。而腫瘤患者並發抗Yo抗體陽性的PCD非常罕見。
  • 小腦萎縮共濟失調吃什麼藥最好?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分享小腦萎縮共濟失調在臨床上的治療。 患者站立不穩,搖晃,並足站立困難,一般不能單腿站立;步態蹣跚,行走時兩腿遠分,左右搖擺,雙上肢屈曲前伸如將跌倒之狀;辨距不良,動作易超過目標,越接近目標震顫越明顯,書寫時顫抖,字跡不規則,寫字越來越大。 共濟失調是一種累及運動能力的人類疾病。患有共濟失調疾病的患者其生活將受到嚴重影響。在治療小腦萎縮的方面主要有三大類治療。
  • 關於多系統萎縮,僅靠「十字麵包徵」進行診斷是否為時太晚?
    關於多系統萎縮,僅靠「十字麵包徵」進行診斷是否為時太晚?作為神經科或影像科的醫生,通過上述徵象進行多系統萎縮(MSA)的診斷就夠了嗎?或許知道這些,遠遠不夠!——因為出現這些徵象時,現代醫療水平對患者的生存質量及生存期的改變能力微乎其微,且存的對症治療方案往往差強人意,尚無有效的神經保護性治療措施來改善及延緩病情的發展。
  • 小腦發育不良的表現都有哪些
    核心提示:小腦發育不良的表現都有哪些,小腦發育不良這種疾病是小兒的常見病,患兒一旦患有了此病在剛出生的時候就會有哺乳困難的症狀出現,而且患兒的表情以及身體發育都會出現異常,這種疾病一旦發生患兒就應該及時的進行治療,否則等到疾病加重之後對患者的身體危害是很大的。
  • 小腦共濟失調患者的無奈,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
    據統計,小腦共濟失調的發病率約為5/10萬,每年新發病人數約為10.5/100萬,發病率雖然不高,但是我國人口基數大,每年也約有5萬的新發病例,給人們的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小腦共濟失調的主要特徵是走路不穩、動作不靈、握物無力、言語不清,有的患者會頭暈、頭重、頭脹、頭痛,伴有復視或視物模糊,吞咽發嗆,書寫顫抖,大小便障礙等。
  • 神經系統疾病是什麼,具體症狀表現有哪些
    神經系統疾病範圍比較廣,可以說是指患者全身神經部位,主要包括從頭部至腳部等範圍內。神經系統疾病有多種類型,發病集中於運動員、老年人等群體;不同神經系統疾病所對應的治療手段也不盡相同。不過,什麼是神經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還包括哪些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