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養生康復訓練指導
中新網上海新聞5月20日電 (記者陳靜)雙手不停顫抖,雙腿不能直立行走,整個人只能歪歪斜斜地靠坐在輪椅上……這種與帕金森有相似症狀的病是一種罕見病——多系統萎縮(MSA)。
據悉,多系統萎縮是一種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多發於50到60歲,以進展性自主神經功能障礙,伴帕金森症狀、小腦性共濟失調症狀及錐體束徵為主要臨床特徵,其發病率為0.6/10萬。患者從發病到需要協助行走、輪椅、臥床不起和死亡的平均間隔時間各自為3、5、8和9年。目前對MSA的治療主要是對症處理,尚無明顯延緩病情進展的方法。
在全球範圍內,多系統萎縮作為一種罕見疾病,其病因不明,症狀多樣,且多數患者預後不良,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迄今鮮有臨床治癒的成功案例出現。
一年多前,上海仁愛醫院中醫科接收了一位65歲高齡的MSA患者,經過一年多的對症治療,目前該患者各項症狀均得到全面改善,臨床診斷顯示已不具備MSA相關症狀。
四處求醫無果,中醫治療一年多症狀得改善
6年前,李老伯在無明顯誘因的情況下,發現走路不能走直線,只能呈「S」型,於是到當地醫院做頭顱MRI檢查,檢查結果顯示李老伯患上了 「多系統萎縮」 。
第一次聽說這種病的李老伯和家人還沒徹底弄明白是怎麼回事,李老伯的病情開始加重,漸漸出現步態不穩,並伴有口齒不清症狀。家人帶著李老伯四處求醫,甚至遠赴美國,然而病情並沒有一絲改善,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老父親日日備受病痛折磨,生命隨著時間一點點流逝……
在長達四年的漫長奔波求醫過程中,李老伯和家人一次次失望而歸,身心俱疲。在來到上海仁愛醫院之前,李老伯的症狀已然十分糟糕——雙手微顫、體力睏乏、下肢水腫;血壓高、心律不整、多汗;大小便失禁、皮膚溼疹;頭顱顏面部變形;睡眠時打鼾嚴重,偶出現呼吸中止現象;吞咽障礙,難以正常進食;口語表達旁人難以理解;身體癱瘓加重、無法正常坐好、站立行走困難,出行必須坐輪椅。
一年半前,李老伯的病情仍在不斷惡化,並且出現了雙下肢水腫,全家陷入走投無路。一個偶然的機會,家人聽朋友說起,上海仁愛醫院可以治療李老伯這種病,家人抱著最後一線希望來到了上海仁愛醫院。
上海仁愛醫院國際部黃啟文院長是一名具有豐富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的資深中醫,近年來致力於多系統萎縮、腦卒中、小腦萎縮、帕金森等方面的臨床與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果,得到了廣大患者的廣泛認可。李老伯和家人慕名而來,他們希望黃院長能給他們帶來奇蹟。
「他(李老伯)來的時候,是坐在輪椅上的,整個人癱瘓在輪椅上,(病情)看起來十分嚴重。」負責接待的院長助理小高還清晰地記得當時的情景。
在詳細詢問患者病史和仔細檢查後,上海仁愛醫院國際部中醫科與內科迅速開展聯合會診,為李老伯制定了一套集針灸、中藥和康復鍛鍊為一體的「多系統萎縮」對症治療方案。初期幾個月治療下來,李老伯嘔吐、頭暈、手抖等各種症狀得到了明顯改善,經一年多的努力,臨床診斷結果顯示,李老伯身上符合多系統萎縮診斷標準的症狀已經消失。
醫患共治,全人思維展示中醫優勢
黃院長介紹,多系統萎縮是一種腦組織受損而導致的一系列症狀疾病,藥物、手術等傳統的治療手段往往只能起到短暫的調節改善作用,並不能從根源上治療,且藥物的副作用及手術的風險性還會給患者造成極大痛苦。針對李老伯的病情,黃啟文院長建議以中醫特色針灸作為治療的有效啟動關鍵,再結合傳統文化康復鍛鍊的方法進行治療。
針灸療法以銀色短毫針瞬間刺激患者穴位,快速疏通奇經八脈,使氣血通透,達到「通則不痛」的治療效果。康復運動則利用特定的動作刺激腦部與脊柱,重塑大腦與身體間的神經連結,喚醒患者遺失的神經肌肉記憶。
黃啟文院長為李老伯制定的是一種集針、藥、功三效合一的創新康復醫療方案,對包括多系統萎縮等在內的各類疑難雜症有很好調治作用。黃院長介紹,這個方案的關鍵點需要「醫患共治」,是他主張「全人思維」中醫理論,即注重醫患溝通,實踐醫患共治。黃院長說,李老伯能從最初生活無法自理,到現在可以自己扶把手爬樓梯上樓,吃飯可以自己用筷子,靠的正是他與醫生的積極配合,醫患共治,以及家人的陪伴、關心和支持。
「我們也沒有想到效果有這麼好」,李老伯的兒子滿懷感激地告訴記者,「治療初期,我爸爸多年的水腫和小便症狀就得到了改善,給了我們很大信心。」據了解,李老伯一家都十分積極配合治療。醫生建議康復運動一天兩次,李老伯夫人張女士則鼓勵他一天增加到四次,因此在初期調理的三個月期間,李老伯就開始出現小便可控制、身體控制力恢復以及言語表達漸至清晰的情況。
水腫改善、小便症狀消失、言語表達漸漸清晰、肌力與平衡明顯加強、可以使用助行器跨步前行、可以持續平衡站立一段時間、可以自己扶樓梯把手上樓,可以自己用筷子吃飯……一個又一個症狀的改善,讓李老伯擁有了宛如新生的力量和喜悅,也為他們一家帶去了無盡希望。李老伯病情的穩定,既是為他量身定製的中醫康復治療方案的功勞,也離不開醫生護士們的專業指導,以及家人的細心照顧。
中醫療法,破解多系統萎縮世界醫學難題
上海仁愛醫院國際部黃啟文院長推行中醫康復療法,可為多系統萎縮患者制定特色住院治療方案,並針對不同重症病患,提供養生康復運動的教學與鍛鍊場地,在專業的監督與訓練之下,治療效果更為顯著。
李老伯堅持配合醫生接受針灸和湯藥治療,並積極來院和在家做康復運動,症狀得到全面改善,病情也逐步穩定下來。 自主神經系統方面,血壓趨於穩定、心律正常、出汗正常,手腳暖熱;身體運動協調功能方面,開始恢復站立與行走,身體的僵硬癱瘓趨向好轉,肢體柔軟活動漸漸恢復正常;小腦失調症狀和吞咽功能方面,由大小便失禁變為可自主控制排便,從無法持筷子進食以可以夾起豆子、舉杯,可吞咽食物;言語表達功能上,李老伯也由當初字句無法清晰表達改善為可以理解;椎體束徵異常反射症狀逐漸減輕,最後甚至消失。
據了解,多系統萎縮發病率逐年增高、進展較快、生存期短的神經系統變性病,其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帕金森症狀、小腦性共濟失調症狀和錐體束徵等四項綜合病徵,這四項症狀在現代醫學的治療紀錄中,均被認為是屬於不可逆的症狀。MSA治療是神經科的一大難題,目前西醫方面尚無特異性的治療方法,主要以對症治療為主。
而中醫「因人而異,辯證施治」的治療原則,講究病同而人異,通過著眼整體,辯證施治,「醫」「養」結合,來提高人體自身修復能力,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對此,黃院長進一步解釋道,同樣是多系統萎縮患者,因每個患者個體不同,所以治療方案和護理也應因人而異。面對疾病,需要患者、家屬和醫護團隊共同努力,給予患者最大的支持,才能將這被稱之為「世界醫學難題」的罕見疾病加以改善,使患者儘快回歸正常生活。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