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臨床治療罕見病取得新進展:67歲「多系統萎縮」患者各項症狀得...

2021-01-09 上海新聞網

專業養生康復訓練指導

  中新網上海新聞5月20日電 (記者陳靜)雙手不停顫抖,雙腿不能直立行走,整個人只能歪歪斜斜地靠坐在輪椅上……這種與帕金森有相似症狀的病是一種罕見病——多系統萎縮(MSA)。

  據悉,多系統萎縮是一種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多發於50到60歲,以進展性自主神經功能障礙,伴帕金森症狀、小腦性共濟失調症狀及錐體束徵為主要臨床特徵,其發病率為0.6/10萬。患者從發病到需要協助行走、輪椅、臥床不起和死亡的平均間隔時間各自為3、5、8和9年。目前對MSA的治療主要是對症處理,尚無明顯延緩病情進展的方法。

  在全球範圍內,多系統萎縮作為一種罕見疾病,其病因不明,症狀多樣,且多數患者預後不良,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迄今鮮有臨床治癒的成功案例出現。

  一年多前,上海仁愛醫院中醫科接收了一位65歲高齡的MSA患者,經過一年多的對症治療,目前該患者各項症狀均得到全面改善,臨床診斷顯示已不具備MSA相關症狀。

四處求醫無果,中醫治療一年多症狀得改善

  6年前,李老伯在無明顯誘因的情況下,發現走路不能走直線,只能呈「S」型,於是到當地醫院做頭顱MRI檢查,檢查結果顯示李老伯患上了 「多系統萎縮」 。

  第一次聽說這種病的李老伯和家人還沒徹底弄明白是怎麼回事,李老伯的病情開始加重,漸漸出現步態不穩,並伴有口齒不清症狀。家人帶著李老伯四處求醫,甚至遠赴美國,然而病情並沒有一絲改善,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老父親日日備受病痛折磨,生命隨著時間一點點流逝……

  在長達四年的漫長奔波求醫過程中,李老伯和家人一次次失望而歸,身心俱疲。在來到上海仁愛醫院之前,李老伯的症狀已然十分糟糕——雙手微顫、體力睏乏、下肢水腫;血壓高、心律不整、多汗;大小便失禁、皮膚溼疹;頭顱顏面部變形;睡眠時打鼾嚴重,偶出現呼吸中止現象;吞咽障礙,難以正常進食;口語表達旁人難以理解;身體癱瘓加重、無法正常坐好、站立行走困難,出行必須坐輪椅。

  一年半前,李老伯的病情仍在不斷惡化,並且出現了雙下肢水腫,全家陷入走投無路。一個偶然的機會,家人聽朋友說起,上海仁愛醫院可以治療李老伯這種病,家人抱著最後一線希望來到了上海仁愛醫院。

  上海仁愛醫院國際部黃啟文院長是一名具有豐富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的資深中醫,近年來致力於多系統萎縮、腦卒中、小腦萎縮、帕金森等方面的臨床與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果,得到了廣大患者的廣泛認可。李老伯和家人慕名而來,他們希望黃院長能給他們帶來奇蹟。

  「他(李老伯)來的時候,是坐在輪椅上的,整個人癱瘓在輪椅上,(病情)看起來十分嚴重。」負責接待的院長助理小高還清晰地記得當時的情景。

  在詳細詢問患者病史和仔細檢查後,上海仁愛醫院國際部中醫科與內科迅速開展聯合會診,為李老伯制定了一套集針灸、中藥和康復鍛鍊為一體的「多系統萎縮」對症治療方案。初期幾個月治療下來,李老伯嘔吐、頭暈、手抖等各種症狀得到了明顯改善,經一年多的努力,臨床診斷結果顯示,李老伯身上符合多系統萎縮診斷標準的症狀已經消失。

醫患共治,全人思維展示中醫優勢

  黃院長介紹,多系統萎縮是一種腦組織受損而導致的一系列症狀疾病,藥物、手術等傳統的治療手段往往只能起到短暫的調節改善作用,並不能從根源上治療,且藥物的副作用及手術的風險性還會給患者造成極大痛苦。針對李老伯的病情,黃啟文院長建議以中醫特色針灸作為治療的有效啟動關鍵,再結合傳統文化康復鍛鍊的方法進行治療。

  針灸療法以銀色短毫針瞬間刺激患者穴位,快速疏通奇經八脈,使氣血通透,達到「通則不痛」的治療效果。康復運動則利用特定的動作刺激腦部與脊柱,重塑大腦與身體間的神經連結,喚醒患者遺失的神經肌肉記憶。

  黃啟文院長為李老伯制定的是一種集針、藥、功三效合一的創新康復醫療方案,對包括多系統萎縮等在內的各類疑難雜症有很好調治作用。黃院長介紹,這個方案的關鍵點需要「醫患共治」,是他主張「全人思維」中醫理論,即注重醫患溝通,實踐醫患共治。黃院長說,李老伯能從最初生活無法自理,到現在可以自己扶把手爬樓梯上樓,吃飯可以自己用筷子,靠的正是他與醫生的積極配合,醫患共治,以及家人的陪伴、關心和支持。

  「我們也沒有想到效果有這麼好」,李老伯的兒子滿懷感激地告訴記者,「治療初期,我爸爸多年的水腫和小便症狀就得到了改善,給了我們很大信心。」據了解,李老伯一家都十分積極配合治療。醫生建議康復運動一天兩次,李老伯夫人張女士則鼓勵他一天增加到四次,因此在初期調理的三個月期間,李老伯就開始出現小便可控制、身體控制力恢復以及言語表達漸至清晰的情況。

  水腫改善、小便症狀消失、言語表達漸漸清晰、肌力與平衡明顯加強、可以使用助行器跨步前行、可以持續平衡站立一段時間、可以自己扶樓梯把手上樓,可以自己用筷子吃飯……一個又一個症狀的改善,讓李老伯擁有了宛如新生的力量和喜悅,也為他們一家帶去了無盡希望。李老伯病情的穩定,既是為他量身定製的中醫康復治療方案的功勞,也離不開醫生護士們的專業指導,以及家人的細心照顧。

中醫療法,破解多系統萎縮世界醫學難題

  上海仁愛醫院國際部黃啟文院長推行中醫康復療法,可為多系統萎縮患者制定特色住院治療方案,並針對不同重症病患,提供養生康復運動的教學與鍛鍊場地,在專業的監督與訓練之下,治療效果更為顯著。

  李老伯堅持配合醫生接受針灸和湯藥治療,並積極來院和在家做康復運動,症狀得到全面改善,病情也逐步穩定下來。 自主神經系統方面,血壓趨於穩定、心律正常、出汗正常,手腳暖熱;身體運動協調功能方面,開始恢復站立與行走,身體的僵硬癱瘓趨向好轉,肢體柔軟活動漸漸恢復正常;小腦失調症狀和吞咽功能方面,由大小便失禁變為可自主控制排便,從無法持筷子進食以可以夾起豆子、舉杯,可吞咽食物;言語表達功能上,李老伯也由當初字句無法清晰表達改善為可以理解;椎體束徵異常反射症狀逐漸減輕,最後甚至消失。

  據了解,多系統萎縮發病率逐年增高、進展較快、生存期短的神經系統變性病,其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帕金森症狀、小腦性共濟失調症狀和錐體束徵等四項綜合病徵,這四項症狀在現代醫學的治療紀錄中,均被認為是屬於不可逆的症狀。MSA治療是神經科的一大難題,目前西醫方面尚無特異性的治療方法,主要以對症治療為主。

  而中醫「因人而異,辯證施治」的治療原則,講究病同而人異,通過著眼整體,辯證施治,「醫」「養」結合,來提高人體自身修復能力,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對此,黃院長進一步解釋道,同樣是多系統萎縮患者,因每個患者個體不同,所以治療方案和護理也應因人而異。面對疾病,需要患者、家屬和醫護團隊共同努力,給予患者最大的支持,才能將這被稱之為「世界醫學難題」的罕見疾病加以改善,使患者儘快回歸正常生活。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陳靜  

相關焦點

  • 小腦萎縮的症狀 小腦萎縮患者吃什麼好
    小腦是我們身體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小腦萎縮的症狀有哪些呢?患上小腦萎縮的人還有辦法康復嗎?那麼小腦萎縮的治療方法有哪些呢?在日常的生活中,怎樣預防腦萎縮?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小腦萎縮的症狀1.共濟失調共濟失調是小腦萎縮的首要臨床表現。患者不能獨自站立,會出現搖晃、站不穩的現象。
  • 湖南179種罕見病患者已能健康生育 出生健康嬰兒2380個
    中國有大約1000萬名罕見病患者,多數罕見病患者對自己的疾病了解不多,國內研究罕見疾病的機構、專家少,且醫保目錄、現行的醫療保障制度沒有涵蓋罕見病的治療和用藥,相關的藥品研發起步晚,進口藥品費用昂貴,部分患者需要終生用藥,巨大的治療費用也給患者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例如,罕見病中的重型β-地中海貧血患兒,如果不接受常規輸血、鐵螯合治療或造血幹細胞移植,通常會在5歲以下死亡,平均壽命約為30歲。
  • 多系統萎縮幾大症狀
    多系統萎縮的症狀分三大類: 一、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常見的臨床表現有尿失禁、尿頻、尿急、尿瀦留、男性勃起功能障礙、體位性低血壓、吞咽困難、瞳孔大小不等和霍納症候群、哮喘、呼吸暫停和呼吸困難;斑紋和手涼是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所致;男性最早出現的症狀是勃起功能障礙,女性為尿失禁。
  • 非抗肌萎縮蛋白的基因治療可能被用於治療肌肉萎縮患者
  • 多系統萎縮發病原因不明,會引起帕金森症候群、小腦共濟失調
    導語:多系統萎縮(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一種在成人中發生的散在神經退行性疾病。臨床表現有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帕金森症候群、小腦共濟失調、錐體束症候群等。因為系統在發病時的累積次序不同,其臨床表現也不同。
  • ...FDA批准Exservan(利魯唑口腔膜劑),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
    近日,該公司宣布,其開發的利魯唑口腔膜劑Exservan比原計劃提前一周獲得了美國FDA批准,該藥用於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患者的治療。此前,Exservan已被FDA授予了孤兒藥資格(ODD)。孤兒藥是指用於預防、治療、診斷罕見病的藥品,而罕見病是一類發病率極低的疾病的總稱,又稱「孤兒病」。
  • 讓罕見病不罕見,國內喜鵲醫藥開發唯一ALS 新藥
    基於其獨特的作用機制,馬賽替尼被開發用於腫瘤、炎症性疾病和中樞神經系統等疾病的治療。由於其免疫治療活性,馬賽替尼可提高腫瘤患者的生存期。通過作用於肥大細胞和小膠質細胞,進而調節炎症和神經退行性過程,馬賽替尼可能對與某些炎性、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和退行性疾病相關的症狀有效。
  • DMD基因療法首個3期臨床試驗完成第一例患者給藥
    輝瑞公司(Pfizer)今日宣布,其治療杜氏肌營養不良(DMD)的在研基因療法PF-06939926完成3期臨床試驗的首例患者給藥。這一名為CIFFREO的3期臨床試驗預期在15個國家的55個臨床試驗中心入組99例4-7歲的非臥床男性患者。
  • 67歲腦中風患者幹細胞治療後效果明顯!
    67歲的老人Kevin Baird不幸就患上了腦中風,但幸運的是他在中風後24小時內 截止目前,在clinicaltrials.共有47項幹細胞在GOV上註冊治療中風的臨床研究。這些臨床研究表明,幹細胞在治療中風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視神經萎縮的症狀以及治療方法
    視神經萎縮一直被誤解為不可逆疾病,但在國際醫療上已研究表明用中草藥可對未徹底萎縮的視神經進行營養和修復。但是視神經萎縮的治療不像視神經炎或其他疾病的治療容易恢復。視神經有一點的損傷或萎縮都會限制視力的距離、範圍和清晰度。一旦視神經中的神經纖維大量斷裂和丟失,造成失去光感和徹底喪失視力便不會癒合和重新生長。
  • 青光眼視神經萎縮不治療的危害——中醫治療講解
    相信我們都知道眼睛對於我們的重要性,當視神經受到損害時就會出現視力障礙,初期常常伴有眼眶後部脹感和疼痛,隨後便有視力下降,視力模糊,重影,視野缺損等情況,時間較長和嚴重者會相繼出現各種症狀加重
  • 中國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治療現狀:藥物少、負擔重
    作者:1°C近日,多發性硬化症領域迎來多個重要的開發進展,代表如諾華Mayzent (siponimod,西尼莫德) 獲批上市,Celgene開發的ozanimod申請上市,百健富馬酸二甲酯升級版diroximel fumarate申請上市;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發布《多發性硬化患者生存報告(2018)》,衛生健康委發布罕見病診療指南等等
  • 多囊腎是罕見病嗎?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嗎?
    4、高血壓:是多囊腎常見症狀之一,常影響疾病的結局。多囊腎的高血壓出現較早,這與囊腫壓迫腎組織,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有關。如果血壓不控制,常加速腎功能衰竭,並導致心腦血管併發症。5、腎功能衰竭:遲早會發生,一般40歲之後發生,發生年齡越小,預後越差,許多患者進展到尿毒症。多囊腎是尿毒症的一個常見原因。
  • 阿斯利康臨床後期產品有望用於治療致命神經疾病
    該藥物是一種口服髓過氧化物酶(MPO)抑制劑,阿斯利康已將其推進至2期臨床。Biohaven計劃對該候選產品進行3期臨床試驗,用於治療多系統萎縮(MSA)。這是一種罕見、進展迅速且致命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目前尚無有效療法。MSA是一種進行性神經退行性疾病,會影響自主神經系統(控制血壓或消化等無意識動作的神經系統)和運動,表現出一系列症狀組合。
  • 「漸凍人」新希望!Alexion全球首個長效C5補體抑制劑Ultomiris治療...
    2020年01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Alexion是一家致力於罕見病新藥研發的美國製藥公司。近日,該公司宣布,計劃啟動一項關鍵性III期研究,評估Ultomiris(ravulizumab)用於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的治療。
  • 老藥新用 罕見病用藥的新捷徑
    它已經從癌症被新用到了多發性硬化症上,可以有效地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以保護機體免受疾病產生的退化作用的影響。這是從老藥新用研究中派生出來的一種新的治療機制,顯然是一種偉大的創新形式。其次,藥物的新用提供了一個相對快速地把這種治療方法提供給患者的機會,並且還可能是很廉價的。
  • 湖北鍾祥一家五口患漸凍症去世,武漢接診的「漸凍人」越來越多
    ALS患者早期臨床症狀表現多樣,以進行性加重的骨骼肌無力、萎縮、肌束顫動為主要症狀,隨著運動神經元的變性死亡將導致大腦喪失啟動和控制肌肉運動的能力,患者雖然神志清楚、但是全身各部位的肌肉逐漸癱瘓,如同身體被慢慢凍住一樣,「漸動症」因此而得名。1963年1月,21歲的霍金確診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隨著病情加重,他的肌肉逐漸萎縮,不能言語,全身癱瘓,醫生說他只有兩年可活。
  • 鍾南山團體在JAMA子刊發表新冠患者臨床治療取得突破性成果
    rhG-CSF已經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但鮮有研究明確其對於治療伴有淋巴細胞計數明顯下降新冠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為此,鍾南山院士率領團隊在全國定點收治新冠肺炎的3家醫院展開rhG-CSF,共收集了符合研究方案的200例病例。
  • 腦病科專家談中醫如何治療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作為一種慢性病,需要長期服藥、相對控制症狀,即藥物治療為對症、終身服藥,作為中醫臨床醫師,在臨床工作中,常常會碰到一些對長期西藥治療缺乏耐心、信心而尋求中醫藥治療的帕金森病的患友。下面我們就請市中醫醫院腦病科副主任王信海副主任醫師來談談帕金森病的中醫藥治療。
  • 一家五口患漸凍症去世 接診的「漸凍人」越來越多
    「漸凍症」是一種上運動神經元和下運動神經元受損的慢性進展性疾病,學名是肌萎縮側索硬化症(英文縮寫為ALS),也稱運動神經元病。ALS患者早期臨床症狀表現多樣,以進行性加重的骨骼肌無力、萎縮、肌束顫動為主要症狀,隨著運動神經元的變性死亡將導致大腦喪失啟動和控制肌肉運動的能力,患者雖然神志清楚、但是全身各部位的肌肉逐漸癱瘓,如同身體被慢慢凍住一樣,「漸動症」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