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五口患漸凍症去世 接診的「漸凍人」越來越多

2020-12-03 騰訊網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不幸去世,享年76歲。他是全球最知名的漸凍症患者,也是存活時間最長的漸凍症患者,他的勇氣與堅持鼓舞了全世界。他強韌的生命力、堅強的意志力、樂觀豁達的性格、以及良好的醫療條件等等,一起創造了奇蹟。然而,絕大多數的漸凍症患者沒有那麼幸運。

楚天都市報3月14日訊(記者陳媛 通訊員田娟)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不幸去世,享年76歲。他是全球最知名的漸凍症患者,也是存活時間最長的漸凍症患者,他的勇氣與堅持鼓舞了全世界。他強韌的生命力、堅強的意志力、樂觀豁達的性格、以及良好的醫療條件等等,一起創造了奇蹟。然而,絕大多數的漸凍症患者沒有那麼幸運。

「漸凍症」是一種上運動神經元和下運動神經元受損的慢性進展性疾病,學名是肌萎縮側索硬化症(英文縮寫為ALS),也稱運動神經元病。ALS患者早期臨床症狀表現多樣,以進行性加重的骨骼肌無力、萎縮、肌束顫動為主要症狀,隨著運動神經元的變性死亡將導致大腦喪失啟動和控制肌肉運動的能力,患者雖然神志清楚、但是全身各部位的肌肉逐漸癱瘓,如同身體被慢慢凍住一樣,「漸動症」因此而得名。1963年1月,21歲的霍金確診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隨著病情加重,他的肌肉逐漸萎縮,不能言語,全身癱瘓,醫生說他只有兩年可活。天才的大腦也足夠幸運,他的病情進展比通常的病人緩慢,確診後依然存活了50多年。

一家五口因患漸凍症去世

2014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肌萎縮側索硬化協作組委員、同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張旻教授接診來了一例非常特殊的家族型「漸凍症」患者。47歲的陳女士是鍾祥人,一直替人搬貨撫養兒女,2012年10月,她就開始感覺到左下肢走路無力,還感覺肌肉一跳一跳的,拖到腳跛了難以走路了,才開始到處看病。在詢問病史時,張旻了解到,陳女士的父親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因手腳無力、萎縮,直至死亡。患者的姐姐、患者叔叔的女兒也都因類似病例死亡。結合陳女士的症狀表現,張旻懷疑她「漸凍症」。通過神經電生理檢查,陳女士最終確診此病。陳女士的家族都被蒙上了「漸凍症」的陰影,醫院為其提供了免費的基因測試,顯示患者存在SOD1基因突變,這正是已知的導致「漸凍症」的異常基因。就在陳女士接受治療的過程中,比她小兩歲的妹妹也發病了,同樣也檢測出了SOD1基因突變。

由於治療該病,需要服用一種進口藥,一盒就要4300元,一年下來至少需要5萬元,此藥也只能部分延緩病情的進展。然而,由於經濟所限,陳女士沒能堅持服藥,病程發展相當快,2014年6月,她因呼吸衰竭去世,距離發病還不到兩年。而當時陳女士的妹妹也已經臥床不起,且無法平躺,不能吞咽,呼吸困難,可以說隨時面臨著死亡,或者說等待著死亡。

「她妹妹也去世了。」張旻教授今天遺憾地告訴記者,因家族遺傳發病的患者只佔所有發病人群中的10%,他們雖然多能發現SOD1基因突變,但類型多達幾十種,突變類型不同,發病症狀和進展又有不同。這意味著,查出基因突變主要是幫助確診、研究,尚無太大的預防、治療價值。

她說,目前醫學所能做的,就是採用多種方法讓渴望存活的「漸凍人」儘量活得更久些,生活質量更高些。這需要社會的更多關注。

漸凍症無法治癒但可以治療

張旻告訴記者,近年來她明顯感覺到同濟醫院接診的「漸凍人」越來越多,平均每年接診60例左右,但很多人在門診確診後就離開了,後續治療情況如何也無從得知。據同濟醫院最近研究數據顯示,該院已接診近400例ALS病例,患者最小為19歲,最大為75歲,三分之二的患者集中在40歲-60歲。

「漸凍症患者的增多,一方面跟中國的發病率上升有關,另一方面也跟人們對該病的認識水平、醫學的診斷水平提高有關。」張旻表示,面對這種罕見病,醫生也充滿了無力感。由於現階段對該病缺乏特效治療,導致不少患者及家屬四處求醫,花費了大量的經費接受了很多不正規的治療,「患者中嘗試過無效治療的高達79%,我希望患者能相信科學少走彎路,無效治療只會浪費我們的精力和經濟,應該把這些分配到正確治療中」。

張旻教授介紹,ALS主要致命原因有兩個,一是影響主宰呼吸的肌肉,即呼吸衰竭也是普遍的死亡方式,當患者開始呼吸不順時,可使用一般氧氣或無創呼吸機,如果進一步呼吸衰竭,則需氣管切開,持續使用人工呼吸機。二是吞咽肌肉失能,導致營養不良、脫水而死,隨著病程發展,患者從手腳不能動,變成難以吞咽。此時就需要營養支持,多需要進行經皮經內鏡胃造瘻術。如果能早期確診的患者,可以通過藥物治療,部分延緩病情的進展,後期有良好的醫療條件支撐,防止併發症的發生,病患的存活時間將大大延長。目前治療費用一年約5萬元,但很多患者負擔不起、消極放棄治療。

「得這種病,人是清醒的,有自己的思維,有自己的情感,但眼見自己身體一點點地喪失行動力,最後絕望的死去,這是非常殘忍的。因為延續生命如此痛苦,花費也非常巨大,沒有強烈的求生欲望,患者大多很快放棄了。」風靡全球的「冰桶挑戰」讓無數人開始關注ALS,這讓張旻教授感到欣慰。張旻呼籲,希望社會、醫療機構以及政府能夠更加關注和支持包括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在內的罕見病。

她提醒還說,近年來,臨床接診的患者明顯增加,由於起病緩慢,不易被發現,等到醫院確診時已是中晚期。市民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出現肌肉無力如擰鑰匙困難、用筷子夾菜無力、喝水會嗆、說話不清等症狀需要警惕,及時就診。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湖北鍾祥一家五口患漸凍症去世,武漢接診的「漸凍人」越來越多
    楚天都市報3月14日訊(記者陳媛 通訊員田娟)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不幸去世,享年76歲。他是全球最知名的漸凍症患者,也是存活時間最長的漸凍症患者,他的勇氣與堅持鼓舞了全世界。他強韌的生命力、堅強的意志力、樂觀豁達的性格、以及良好的醫療條件等等,一起創造了奇蹟。
  • 為什麼有人會患上漸凍症?
    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於3月14日去世。他是一名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患者。在大多數情況下,出現漸凍症症狀後,患者可存活 3~5年,也有些人能活很多年。跟基因突變感染有關為什麼會患上漸凍症?目前人類至今還沒有找到確切的病因。有5%~10%的患者存在基因改變或突變,其中SOD1的基因突變可能對運動神經元產生毒性作用從而損害運動神經元。
  • 了解漸凍症,關愛漸凍人
    6月21日是世界漸凍人日。「漸凍症」醫學名稱叫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影響大腦和脊髓中與運動相關的神經細胞,造成運動神經元死亡,令大腦無法控制肌肉運動。主要臨床表現是肌肉逐漸萎縮無力,患者最後會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 漸凍人症是什麼 漸凍人症怎麼預防較好
    近日,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去世了,很多人都非常惋惜以及深感痛苦。這個偉大的物理學家不僅帶給了我們很多的知識,也讓漸凍人症走進了人們的視線。很多人並不是太了解漸凍人症是什麼樣的一種疾病,小編給大家具體講講漸凍人症是什麼意思。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去世
    幾個月前,飽受漸凍症折磨的婁滔曾在病床上留下遺言「凡能救命的儘管用」,她希望能夠將器官捐獻給有需要的人,將頭顱留給醫學做研究……婁滔的遺言曾經感動整個中國,不過最終她還是未能如願。婁滔的家長向媒體表示,器官不符合捐獻條件,摘取器官不合時機,捐獻未能成功。
  • 當我的朋友患上漸凍症-虎嗅網
    然後是肌電圖,測試時,有一根針插入多塊肌肉中來檢測神經傳導功能和肌肉反應的異常。這其中貫穿著沉默的希望:希望這是其他任何可以治療的疾病,而不是漸凍症。「沒人能現在就說出結果,因為你還在進行檢測,」桑德拉記得羅斯坦是這樣說的,「但是我見過上千例的漸凍症,而你恐怕確實得了漸凍症。」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去世 患病期間聽完60多本書
    幾個月前,飽受漸凍症折磨的婁滔曾在病床上留下遺言「凡能救命的儘管用」,她希望能夠將器官捐獻給有需要的人,將頭顱留給醫學做研究……婁滔的遺言曾經感動整個中國,不過最終她還是未能如願。婁滔的家長向媒體表示,器官不符合捐獻條件,摘取器官不合時機,捐獻未能成功。
  • 世界上最著名的「漸凍症」患者霍金去世,這種疾病有多可怕?
    他們也曾與漸凍症「搏鬥」【「冰桶挑戰「創始人與漸凍症抗爭14年 打動蓋茨】2017年11月25日,曾引發全球風潮的「冰桶挑戰」發起人安東尼瑟那查逝世,享年46歲。他結束了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症)14年的搏鬥。
  • 我願陪患漸凍症的父親到老
    匆匆吃上幾口,時針已指上7時。鄧珈郡馬上背著書包去上學。 「爺爺、奶奶和媽媽每天特別辛苦,讓他們多睡會。」鄧珈郡懂事地說。 這樣的節奏,對於鄧珈郡來說,不是第一次,而是持續了多年。 前不久,鄧珈郡被評為永州市最美孝心少年。
  • 漸凍症女博士婁滔2018年1月4日死亡 婁滔遺願火化灑掉骨灰
    在不久之前小編相信有的人應高聽說過漸凍症的女博士,當時人們聽到這則消息後,都紛紛為這位堅強的女博士點讚捐款,希望她能夠挺過難關,但是,小編剛剛也是看到一則消息稱漸凍症女博士病逝是怎麼回事呢?具體是怎樣的?有很多的網友也是在問小編漸凍症是什麼?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當然了,具體的小編也是在網上搜索了一番,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位女博士的傳奇佳話吧!
  • 「世界漸凍人日」 漸凍人症前兆勿忽視
    央廣網北京6月20日消息 6月21日是世界漸凍人日。漸凍人症,正式名稱是肌萎縮側索硬化症,也叫運動神經元疾病。這種疾病的運動神經元損傷會導致病人出現肌無力、肌肌萎縮、 吞咽障礙、說話不清、肌肉跳動等症狀。
  • 「世界漸凍人日」:專家提醒漸凍症要儘量早發現、早治療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石小宏)6月21日是「世界漸凍人日」,當天,中華醫學會肌萎縮側索硬化協作組、中國醫師協會漸凍人項目專家委員會共同在成都舉辦了一場公益愛心義診和患教普科宣傳。以提高大眾對漸凍症的認知,增強患者的規範性治療意識。參與現場活動的漸凍症患者不僅獲得了規範化診療以及家庭護理的專業指導,還免費領取了涵蓋疾病全程管理知識的《漸凍人患者手冊》。
  • 漸凍人霍金的中國「忘年交」
    這一天,也是第19個世界漸凍人日。「希望我40歲的時候世界上再也沒有此日。」去年,35歲的王甲曾在這一天寫下這句話。自從24歲患上「漸凍人症」,王甲已與病魔抗爭了12年。如今36歲的他整個身體像結冰一樣被「凍」住了,只有眼睛還能動。
  • 罹患漸凍人症,羅貝託的母親於本周六不幸離世
    巴薩後衛羅貝託的母親瑪利亞-羅莎-卡尼採(Maria Rosa Carnicer)於本周六不幸因病去世,她所身患的是肌萎縮側索硬化症,也就是俗稱的「漸凍人症」。羅貝託的母親患上的是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簡稱ALS),也就是俗稱的「漸凍人症」。
  • 閩年增50例「漸凍人」
    什麼是「漸凍人」?我省的發病情況如何?海都記者專訪了我省診治「漸凍人症」的權威專家——福建附一醫院副院長、神經內科主任醫師王檸教授。 英國科學家霍金就是「漸凍人」 王檸說,「漸凍人症」是運動神經元疾病中的一種,學名叫「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
  • 好大夫在線聯合北京協和醫院發起免費「漸凍人症」講座
    屆時,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主任崔麗英教授、李曉光副教授、劉明生副教授以及中國醫師協會漸凍人項目辦公室劉傑處長,將全面講解漸凍人症的科學治療及對症治療,並針對患者在治療、營養、護理、心理調節等方面的問題,提供了一對一諮詢的機會。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婁滔去世
    #逝者追思# 婁滔,女,來自於湖北恩施 ,因漸凍症醫治無效於2018年1月4日晚在鹹豐老家逝世。
  • 記者探訪「漸凍人」專科病區
    這種病,被稱為「漸凍症」。在世界衛生組織開列的五大絕症中,漸凍症與癌症、愛滋病齊名。昨天是第20個世界漸凍人日,記者走進「漸凍人」專科病區,了解漸凍症治療情況,也希望全社會關注他們,讓他們更有質量地活下去。「只要樂觀,啥也不怕」住院三個多月,劉偉胖了好幾斤。
  • 患病7年,發起這項挑戰的「漸凍人」去世
    大家也因此了解了「漸凍人」這一罕見疾病,並為之籌集了不少研究資金。5年之後的今天,美國媒體傳來了一個噩耗。「冰桶挑戰」發起人、美國波士頓學院前棒球手皮特·弗雷茨因漸凍症去世,享年34歲。然而2012年,一向身強力壯的他突然被診斷患有「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症)。得了這種病,患者肌肉會逐漸萎縮,神經元會逐漸死亡,身體功能日益退化,最後產生呼吸衰竭。直至目前,漸凍症仍無藥物可有效治療,病因也不明確,堪稱不治之症。一般來說,一半的漸凍人能活3-5年,20%的患者能活5-10年,10%的患者能活10年以上。
  • 讓漸凍人活在溫暖的陽光中
    「請遵循我的意願:其他所有器官,凡是可以挽救他人生命的,盡可以捐給他人使用……」29歲的北大女博士生婁滔在患上「漸凍症」以後,以口授護士執筆的方式留下了遺囑。據報導,10月9日清晨7時,經過湖北省紅十字會牽線搭橋,婁滔被接到武漢漢陽醫院,家屬替她在人體器官捐贈登記表上籤下了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