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會患上漸凍症?

2020-12-03 央廣網

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於3月14日去世。他是一名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患者。據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內科高聰教授介紹,肌萎縮側索硬化即是俗稱的「漸凍症」,其發病症狀為:肌肉逐漸不能動彈,就像被凍住了一樣,逐漸出現肢體無力、肌肉震顫,慢慢會進展為肌肉萎縮與吞咽困難甚至呼吸衰竭。

雖然漸凍症病因尚不明確,目前還不能治癒,但及早發現可在醫生的指導下用各種綜合手段改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延緩疾病進展。在大多數情況下,出現漸凍症症狀後,患者可存活 3~5年,也有些人能活很多年。

跟基因突變感染有關

為什麼會患上漸凍症?目前人類至今還沒有找到確切的病因。有5%~10%的患者存在基因改變或突變,其中SOD1的基因突變可能對運動神經元產生毒性作用從而損害運動神經元。家族性漸凍症患者和一些非家族性漸凍症患者的基因變異存在很多相似之處,這些基因變異可能會使人們更容易患上漸凍症。環境因素也可能在漸凍症發病中起到一定作用,有學者認為,某些ALS發病與某些金屬可能有關,如鉛、汞、鋁等,一些證據表明,在工作場所或家中接觸鉛或其他某些物質可能與漸凍症有關。也有研究者認為它與感染和自身免疫有關,因為有感染細菌病毒或一些免疫缺陷的人更容易得病。

從發病的年齡來看,雖然漸凍症在任何年齡人群中均可發病,但中年人和老年人更多見,在40~60歲人群中較常見,發病風險隨年齡增加而升高。另有研究顯示,在65歲前,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發生漸凍症,但在70歲以後,男女發病風險無差異。

肌無力等症狀加重應排查

專家提醒,如果出現逐漸加重的肌肉無力、肌肉僵硬、肉跳、抽搐、吞咽或說話困難等症狀,應及時就診。雖然這些症狀並不意味著就是漸凍症,也可能是其他問題引起的,但到醫院進行專科診治,在必要的情況下做一些輔助檢查,包括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磁共振成像、腦脊液、血液生化以及特殊抗體檢查,對及早診斷會有幫助。

雖然漸凍症目前還不能治癒,但可改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延緩疾病進展。例如,一些物理治療有助於無力症狀的患者咳嗽、吞咽和說話功能維持;如果出現肌肉僵硬、痙攣、抽搐,以及流涎和唾液過多、情緒波動等症狀,可給予相關藥物對症改善患者症狀;如果出現呼吸困難,呼吸裝置能幫助患者呼吸。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一些藥物可減緩病情進展;最重要的是保持樂觀心態,有助於控制病情。

而要預防漸凍症,專家提醒應儘可能避免接觸有毒物質,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多鍛鍊身體,保持身心健康。(全媒體記者翁淑賢 通訊員許詠怡)

相關焦點

  • 當我的朋友患上漸凍症-虎嗅網
    「沒人能現在就說出結果,因為你還在進行檢測,」桑德拉記得羅斯坦是這樣說的,「但是我見過上千例的漸凍症,而你恐怕確實得了漸凍症。」為什麼他們覺得自己不能從中走出來,不能公開這件事?為什麼他們覺得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談論自己過去和現在的生活時得不到支持?」在與漢密爾頓和戈爾茨坦會面之前,布賴恩腦海裡就有了一個想法:無論他還有多少時間,他都想努力確保未來的漸凍症患者不會感到如此孤獨。
  • 漸凍人症是什麼 漸凍人症怎麼預防較好
    這個偉大的物理學家不僅帶給了我們很多的知識,也讓漸凍人症走進了人們的視線。很多人並不是太了解漸凍人症是什麼樣的一種疾病,小編給大家具體講講漸凍人症是什麼意思。漸凍人症是什麼專家指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人」 症,與愛滋病、癌症齊名為頑症。
  • 一家五口患漸凍症去世 接診的「漸凍人」越來越多
    他是全球最知名的漸凍症患者,也是存活時間最長的漸凍症患者,他的勇氣與堅持鼓舞了全世界。他強韌的生命力、堅強的意志力、樂觀豁達的性格、以及良好的醫療條件等等,一起創造了奇蹟。然而,絕大多數的漸凍症患者沒有那麼幸運。楚天都市報3月14日訊(記者陳媛 通訊員田娟)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不幸去世,享年76歲。
  • 我願陪患漸凍症的父親到老
    匆匆吃上幾口,時針已指上7時。鄧珈郡馬上背著書包去上學。 「爺爺、奶奶和媽媽每天特別辛苦,讓他們多睡會。」鄧珈郡懂事地說。 這樣的節奏,對於鄧珈郡來說,不是第一次,而是持續了多年。 前不久,鄧珈郡被評為永州市最美孝心少年。
  • 湖北鍾祥一家五口患漸凍症去世,武漢接診的「漸凍人」越來越多
    他是全球最知名的漸凍症患者,也是存活時間最長的漸凍症患者,他的勇氣與堅持鼓舞了全世界。他強韌的生命力、堅強的意志力、樂觀豁達的性格、以及良好的醫療條件等等,一起創造了奇蹟。然而,絕大多數的漸凍症患者沒有那麼幸運。「漸凍症」是一種上運動神經元和下運動神經元受損的慢性進展性疾病,學名是肌萎縮側索硬化症(英文縮寫為ALS),也稱運動神經元病。
  • 杭州男子患漸凍症四年 用一場離婚愛惜妻子
    退休不久他患上「漸凍症」身體像被冰雪凍住,從手掌開始,漸漸到手臂,然後是腿、全身,冰凍的感覺一路蔓延開來,最後甚至連控制聲音的神經都會被「凍住」,只剩下一雙眼睛和一個清醒的頭腦來感受這個世界。這就是罕見病———「漸凍人症」,它是運動神經元疾病的一種,學名叫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簡稱ALS),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世界五大絕症之一,和癌症、愛滋病並列,是一種不可治癒的疾病。華先生今年57歲,2013年,他提前退休,還未好好享受退休後的閒暇時光,他開始覺得左手沒有力氣,鍋子都抬不起來,再後來兩隻手都使不上力,連扣紐扣、開門等簡單的動作都做不了。
  • 建橋工程師患「漸凍症」4年 靠眼睛與人交流
    漸凍人症患者的肌肉會漸漸無力,就像被逐漸凍住,最後,患者的吞咽和呼吸變得困難,大部分人死於呼吸衰竭。殘酷的是,這種病並不影響患者的智力、記憶及感覺。從患病之初到最後死亡,患者一清二楚。一般來說,患者從出現症狀到死亡,時間不會超過10年。霍金是一個奇蹟和特例,基本上不具有可複製性。
  • 了解漸凍症,關愛漸凍人
    6月21日是世界漸凍人日。「漸凍症」醫學名稱叫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影響大腦和脊髓中與運動相關的神經細胞,造成運動神經元死亡,令大腦無法控制肌肉運動。主要臨床表現是肌肉逐漸萎縮無力,患者最後會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 漸凍症女博士病逝 漸凍症女博士婁滔為什麼不能捐器官
    漸凍症女博士婁滔為什麼不能捐器官  漸凍症女博士病逝,生前一直想捐獻器官,但由於不符合要求,其家長選擇了火化。 原標題: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婁滔病逝,捐贈器官遺願未達成 責任編輯:柯金定
  • 為什麼漸凍症患者需要無創呼吸機治療
    +漸凍症的發病率約為每年十萬分之一到三,患病率約為每年十萬分之四到八。漸凍症的發病率雖然不高,但目前這種疾病是無解的,只能依靠藥物和機器維持生命。多數漸凍人在疾病後期會出現呼吸肌萎縮而死於呼吸衰竭。因此對於他們來說,一臺呼吸機就是一個重要的「保命機」。對於累及呼吸肌的漸凍症患者來說,無創呼吸機就是一個拐杖。
  • 「世界漸凍人日」:專家提醒漸凍症要儘量早發現、早治療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石小宏)6月21日是「世界漸凍人日」,當天,中華醫學會肌萎縮側索硬化協作組、中國醫師協會漸凍人項目專家委員會共同在成都舉辦了一場公益愛心義診和患教普科宣傳。以提高大眾對漸凍症的認知,增強患者的規範性治療意識。參與現場活動的漸凍症患者不僅獲得了規範化診療以及家庭護理的專業指導,還免費領取了涵蓋疾病全程管理知識的《漸凍人患者手冊》。
  • 北大女博士患漸凍症留遺囑捐遺體 婁滔資料患病過程回顧
    努力  「做遺體捐獻登記的時候,湖北省紅十字會的一名工作人員曾經提出,女兒的眼睛這麼好看,如果實在捨不得,可以留下眼角膜,要不然把眼角膜取走會顯得不好看,但是女兒聽到以後說,眼角膜捐出去了才有價值,還是執意希望能夠捐獻眼角膜。」汪豔梅告訴北青報記者。
  • 霍金患上漸凍症後還能說話,還能寫出時間簡史,完全是因為輪椅?
    世界上有許多我們難以解開的謎底,霍金也是如此,我們甚至沒有聽過霍金說話,可是從來沒有人敢質疑霍金的存在。霍金可謂是一個活著的傳奇,正當最好年紀的時候,患了漸凍症,在他剛成名的時候,幾乎全身癱瘓,雖然他功成名就,可是卻再也不能像小夥子一樣,在大街上跑著追女孩子了。
  • 世界上最著名的「漸凍症」患者霍金去世,這種疾病有多可怕?
    他清醒的大腦看著肌肉一點點消失,甚至在肌肉和支配神經元失聯之前會有肉眼可見的跳動,那其實是肌肉最後的掙扎。他們也曾與漸凍症「搏鬥」【「冰桶挑戰「創始人與漸凍症抗爭14年 打動蓋茨】2017年11月25日,曾引發全球風潮的「冰桶挑戰」發起人安東尼瑟那查逝世,享年46歲。他結束了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症)14年的搏鬥。
  • 被漸凍症患者婁滔重新定義的生死觀
    ——本文系紅網第三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29歲的北大女博士婁滔在患上「漸凍症」後,留下遺囑強烈要求捐獻自己的器官用於醫學研究,這份遺囑也讓無數網友淚目。「漸凍症」後期,病人會整個人都如同麵條一樣癱軟,面對自己的病情,婁滔曾多次提出,不治了,但父母勸她要繼續堅持。
  • 千萬富翁患漸凍症,與病魔抗爭7年,離世後捐器官給6人帶來新生
    3月22日,安徽合肥一則消息讓人動容,一個身價千萬的漸凍症男子離開世界,生命最後將自己的器官捐獻出來,給6個人帶來重生和光明。他叫武建平,和妻子白手起家,經過打拼身家千萬,但武建平卻不幸患上漸凍症,與病魔抗爭7年。剛患病時,他做出一個決定:捐獻器官。
  • 「漸凍症」科學家將自己改造成半機械人
    肌萎縮側索硬化(ALS)也叫運動神經元病(MND)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漸凍症」。近日,一位身患絕症的英國機器人科學家,他的肉體已經因為肌肉萎縮症失去了功能。但是他利用他的專業,表示自己已經完成了人生的轉換,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生化人——彼得2.0。2014年,通過一場「冰桶挑戰」大家對肌萎縮側索硬化,也就是俗稱的「漸凍人」開始有所了解。
  • 罹患漸凍人症,羅貝託的母親於本周六不幸離世
    巴薩後衛羅貝託的母親瑪利亞-羅莎-卡尼採(Maria Rosa Carnicer)於本周六不幸因病去世,她所身患的是肌萎縮側索硬化症,也就是俗稱的「漸凍人症」。羅貝託的母親患上的是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簡稱ALS),也就是俗稱的「漸凍人症」。
  • 「世界漸凍人日」 漸凍人症前兆勿忽視
    央廣網北京6月20日消息 6月21日是世界漸凍人日。漸凍人症,正式名稱是肌萎縮側索硬化症,也叫運動神經元疾病。這種疾病的運動神經元損傷會導致病人出現肌無力、肌肌萎縮、 吞咽障礙、說話不清、肌肉跳動等症狀。
  • 帕金森病、漸凍人症和老年痴呆,到底有何不同?
    也就是說,患上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不僅無法治癒,病情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嚴重。損壞的中樞神經有可能導致兩種後果:運動障礙,以及思維、記憶、情感上的非運動障礙。圖自財新網>>>>帕金森病主要發生在60歲以上的老人身上,病變位於中腦一個叫做「黑質」的地方,這個部位的神經元往往會出現大量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