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症候群型唇顎裂患者語言相關腦區結構和功能研究進展

2020-12-03 醫脈通

非症候群型唇顎裂患者語言相關腦區結構和功能研究進展

2017-07-28 來源:北京口腔醫學

作者:北京口腔醫院口腔頜面整形外科(張文婧、陳仁吉、楊永懿)

 

唇顎裂(cleft lip or palate,CL/P)是一種最為常見的頜面部畸形,亞洲和美洲印第安人的患病率最高,高達1/500,CL/P在我國的發生率約佔出生人口的1.95‰,已成為發病率最高的先天性畸形。臨床上從遺傳角度將CL/P分為NSCL/P和症候群型唇顎裂,其中NSCL/P佔CL/P的絕大部分。NSCL/P患者大多需通過序列治療得以恢復,昂貴的治療費及冗長的治療時間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巨大負擔。

 

語言是人類社會溝通的主要表達方式,是大腦高級認知功能的體現。人們在進行語言表達時,需要在大腦中進行複雜的處理。語言功能區比感覺、視覺、運動功能的腦皮層分布範圍更廣,機制更複雜,臨床認為語言功能區之間都是有密切聯繫的,語言能力通過大腦皮質相關區域的配合、協調完成,真實的語言中樞遠大於經典語言中樞Broca區和Wernicke區。語言加工涉及到額葉、顳葉、頂葉、枕葉、小腦等重要腦功能區,並且存在個體差異。NSCL/P患者的語言、智商、記憶等方面障礙發生率高於普通人群,該缺陷常伴有唇、顎及其他面部畸形、語音、心理等問題,對患者的心理及生活質量帶來巨大的影響。

 

對NSCL/P患者伴隨的言語不清,很多研究者認為這種構音障礙是主要是因為唇、顎等發音器官結構異常造成的。因此,有研究者認為如果在言語發育前恢復發音器官的結構,特別是恢復軟顎的長度,NSCL/P患者構音障礙可以被根治。但據國內外文獻報導,顎裂術後仍有5%~44%的患者存在發音障礙,目前臨床上僅通過手術進行機械性縮小顎咽口面積來恢復顎咽閉合功能,卻忽略了腦神經中樞和發音器官之間的互相影響。自90年代Cheour等發現NSCL/P患者的神經功能異常,國內外學者開始探索唇顎裂與大腦之間的關係。隨著腦功能成像技術的進步,國際上越來越多的實驗選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ce Imaging,fMRI)來研究語言認知等大腦的高級神經活動。

 

一、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特點及臨床應用

 

fMRI是通過功能區局部氧耗量和腦血流程度的變化間接反映神經元活動的情況,20世紀90年代初,Belliveau等開創了fMRI的先例。狹義的fMRI技術僅以脫氧血紅蛋白(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的敏感效應為基礎,對皮質功能進行定位成像,通過信號強度的變化反應腦區灌注的變化。該技術具有無創傷性、無放射性、可重複性、較高的時間和空間解析度、可準確定位腦功能區等特點,可以在全腦範圍內對大腦進行研究。

 

大量研究證實,BOLD-fMRI在對於腦區特異性加工及功能定位中有較高的敏感性及穩定性,是理想的腦功能研究工具。靜息態(resting state)腦功能磁共振是指受試者清醒、閉眼、平靜呼吸、安靜平臥、儘量不做任何思維活動的狀態,在此靜息態狀態下測量的BOLD信號。除了具有功能磁共振的優勢外,相比任務組塊設計磁共振具有實驗成本低、無需進行複雜的任務設計、簡單易行等特點,其功能連接網絡模式是成年大腦的固有屬性,具有統計意義上的穩定特性,對了解腦的組織模式、功能分化、功能整合有很大意義,已成為功能影響學研究熱點。目前國內外靜息態fMRI研究主要應用於研究正常人的腦功能網絡、認知、幻聽、注意缺陷多動症候群、精神病分裂症、癲癇等,這些研究均從腦功能網絡及腦區間相互作用關係研究視覺、聽覺、認知、運動等方面。目前尚未見到有關NSCL/P靜息態fMRI語言腦區研究的相關報導。

 

二、fMRI在NCL/P語言相關腦區的研究

 

臨床認為語言功能區之間都是有密切聯繫的,語言能力通過大腦皮質相關區域的配合、協調完成,真實的語言中樞遠大於經典語言中樞Broca區和Wernicke區。語言加工涉及到額葉、顳葉、頂葉、枕葉、小腦等重要腦功能區,並且存在個體差異。Binder等應用fMRI研究健康人的語言功能區,結果發現在左側大腦半球傳統除Wemicke區之外還存在顳中回、顳下回、梭狀回和角回語言區。

 

1.NSCL/P患者大腦腦區結構的相關研究

 

NSCL/P患者的構音障礙其背後有著非常複雜的機制,目前仍未對其有系統、全面的解釋。有研究表明:NSCL/P患者全腦形態結構異常部位累及雙側額葉內側、輔助運動區、中扣帶、雙側丘腦背內側核灰質以及左側頂皮層下白質、小腦等部位,均可能導致認知、言語障礙。其中丘腦在其發音不清起著重要作用,丘腦作為大腦皮層Broca區與Wernicke區之間進行言語處理的中間站,其損傷可導致患者認知、言語功能改變;輔助運動區(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位於中央前回下肢運動區前方,其功能與學習新運動及執行學習好運動序列有關,SMA病變可導致經皮質運動失語症。2000年Nopoulos等發現NSCL/P成年男性小腦體積顯著減小,額葉顯著增大。

 

2001年Nopoulos等發現唇顎裂男性患者第五腦室擴大的現象高於普通人群,且第五腦室越大其患者的智商越低,這種異常與認知障礙直接相關,因而進一步證實唇顎裂患者的頜面發育畸形與大腦發育異常相關。2002年Nopoulos等發現單純性顎裂(isolated cleft palate,ICP)及CLP成年男性患者的大腦前區異常擴大,其小腦及大腦後葉和小腦體積減小,影響最嚴重的區域為左側顳葉。顳葉位於外側裂下方,聽覺言語中樞Wernicke區分布於左側顳上回的後部,包括顳中回後部、頂上小葉緣上回及角回;上顳平面(superior temporal plane,STP)是參與語言聽覺加工的區域,當2006年Shriver等研究發現NSCL/P成年男性患者的上顳平面體積不成比例增大,在讀寫困難的言語障礙患者中也發現有STP結構的異常,這種異常增大的體積與智商直接相關,上顳平面體積越大認知功能水平越低,而語言與認知關係密切。

 

與Nopoulos等及Conrad等研究發現NSCL/P成年男性存在特定模式的認知功能障礙,尤其在言語流暢度方面比常人差的結論相印證。2007年Nopoulos等對兒童期ICP患者(7~17歲)進行研究發現,大腦及小腦雙側半球都有減小,大腦中表現為大腦額葉變化最為明顯及皮質下核大面積減小,ICP患兒中,男性與女性相比,大腦灰白質分布異常(灰質體積增大,白質體積減小),與成年ICP對比,兒童期患兒大腦異常模式與之迥然不同,提示ICP患兒大腦發育及生長軌跡與常人有差異。因此,顳葉、額葉區域的研究在探討NSCL/P患者語言障礙成因中顯得尤為重要。唇顎裂兒童的聽力障礙與STP結構異常無關,進一步支持了唇顎裂語言障礙是由於大腦結構異常造成的理論。

 

2.NSCL/P患者小腦腦區結構的相關研究

 

小腦與大腦、腦幹和脊髓之間有豐富的傳入和傳出聯繫,過去一直認為小腦與協調、自由運動、姿勢、步態、平衡及肌肉張力控制有關,2010年Leiner發現小腦參與大部分高級認知功能,如記憶、語言、情感等,小腦主要參與語言處理。Mata分析將語言功能活躍區定位於小腦右半球,近年來多項研究表明唇顎裂或顎裂患者的小腦部分或整體區域結構異常與其構音障礙有關,且具有性別差異。2013年DeVolder等研究發現NSCL/P男性患者的小腦體積顯著低於正常人,與正常對照組相比,其有較大的小腦前葉和較小的小腦後葉,CLP男性患者僅表現為小腦總體積減少而無其他區域改變,而顎裂男性患者則表現為小腦區域改變而無總體積減少;NSCL/P女性沒有表現出局部或總體小腦畸形。

 

目前國內外應用fMRI的相關研究表明NSCL/P患者的大腦神經發育通路與常人不同。fMRI在NSCL/P臨床研究方面有很大的潛力,目前國內外研究仍存在一些問題及局限性:國內目前沒有針對NSCL/P語言相關腦區結構和功能的研究,僅有兩篇報導針對18~24個月NSCL/P患兒的認知、聽力相關腦區結構進行研究,並且研究樣本量小。現有國外報導研究多以橫斷面研究為主,缺少NSCL/P患者因成長導致的腦功能變化研究的連續報導;部分實驗研究方法相同,但因感興趣區域選擇不同,導致結果差異性較大;採集的圖像數據分析方法不同,實驗結果橫向對比困難。以上這些問題,應在將來NSCL/P患者腦結構及功能連接研究設計方面給予更多的考慮,可以促進我們更加深入的了解NSCL/P構音障礙的構音障礙的神經機制,為NSCL/P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診斷及早期幹預方法。

 

來源:北京口腔醫學2017年第25卷第2期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靜息態磁共振成像技術對終末期腎病患者異常腦功能連接的研究進展
    由腎臟疾病引發的認知功能障礙發生機制仍不清楚,它可能與水電解質紊亂、神經遞質失衡及腦血管病變有關,雖然認知障礙的發生原因複雜多樣,但從腦功能連接的神經生理機制角度分析,它的產生是因為大腦功能活動及連接性的異常。本文將在腦功能連接的理論基礎和rs-fMRI對ESRD患者異常腦功能連接的研究進展上進行綜述。
  • 先兆子癇對腦結構和功能影響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隨著神經影像技術的飛速發展,研究者利用該技術在神經心理及認知方面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在PE的研究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因此,本文從腦結構和功能的角度分別對PE的神經影像學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學者還發現這些白質微觀結構損傷指標與PE後的時間存在正相關,其證明顳葉WML在PE後數年持續進展,並且假設這可能是研究人群在60歲時其總體WML出現明顯差異的原因。
  • 抑鬱症自殺未遂患者腦磁共振研究進展
    此外,扣帶回的灰質體積值與功能障礙態度評分(dysfunctional attitude scale,DAS)呈負相關,表明某些特定腦區灰質體積的減少造成患者認知脆弱,並可能與自殺相關。有學者將自殺未遂進一步細分為高致命性自殺未遂、低致命性自殺未遂及非致命性自殺未遂,結果發現,高致命性自殺未遂抑鬱症患者前額葉和島葉的灰質體積更大,與以往的研究相矛盾,筆者推測可能是由研究對象的差異造成的。
  • 探索「植物人」語言能力和意識水平,我科學家有了新進展
    研究團隊在意識障礙患者上開展了語言加工相關神經表徵的探索性研究,並將相關神經表徵與機器學習方法相結合,成功實現了對患者意識狀態的診斷和康復預測,為意識障礙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了新的參考。因此,將語言加工這一大腦高級認知功能與意識狀態相結合的研究,一方面對於研究大腦在不同意識狀態下處理語言加工的能力及神經機制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另一方面,將語言加工能力做為大腦認知能力指標來判斷患者殘存的意識水平,對於意識障礙患者狀態診斷和康復預測有著極其重要的臨床價值和社會意義。
  • 海南日報數字報-為了唇顎裂患者的完美微笑
    而是這些年來,由于澄邁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已經逐漸由一個義診形成了一項惠民工程——「微笑工程」,就是要讓我省貧困唇顎裂患者獲得免費治療,幫助帶動澄邁縣人民醫院,乃至全省醫院及醫療機構完善和發展該項醫學技術,讓患者唇角綻放出完美的微笑。  如今,澄邁唇顎裂整形中心已經啟動建設,澄邁縣微笑工程唇顎裂患者救助基金會也已啟動救助行動。
  • 研究發現:「癮君子」腦功能腦結構異常
    最新研究成果顯示「癮君子」腦功能和結構存異常  吸毒為禍個人、家庭與社會,這已經是共識,慢性藥物成癮同樣危害嚴重!「癮君子」服用的藥物到底如何作用於身體?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和華南師範大學的科研團隊耗時8年開展創新性研究,發現海洛因和止咳藥水真的會「改變」人的大腦,讓大腦「不正常」,異常主要集中在獎賞迴路、認知控制和決策相關的腦區。
  • 功能磁共振成像用於腦語言區定位的研究進展
    上述兩項研究出自同一中心,結果不同,可能與不同病變導致的不同語言功能重塑方式有關。儀曉立等對左側額葉或顳葉膠質瘤患者在術前採用聽覺詞語辨識任務和聽覺詞彙複述任務激活語言區,發現兩種任務可以很好地定位Broca區和Wernicke區。
  • 「完美微笑」公益項目將惠澤全國100例貧困唇顎裂患者
    唐小晴 攝   4月26日晚,中國國內首個唇顎裂美容階段修復援助計劃——「完美微笑」在湖南長沙啟動。未來三年內,長沙美萊將免費為100例已經接受基礎功能修復的貧困唇顎裂患者實施唇鼻美容修復。熊黛林是該計劃的形象大使。   「完美微笑」援助計劃由華聲在線聯合湖南省慈善總會發起。
  • 輕度創傷性腦損傷的功能MRI研究進展
    mTBI患者常規頭顱MRI檢查結果往往是陰性的,為了發現mTBI患者腦內細微結構與腦功能變化,並探究其與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的因果關係,不少學者已開始運用fMRI 對mTBI 患者進行研究。筆者就fMRI技術在mTBI中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 大腦的語言功能
    對某些腦區的認識大都來自於對失語症的研究;失語症是是腦損傷引起的部分或全部語言功能的喪失古希臘和羅馬帝國時期人們認為失語症是由舌頭控制的。1770年前後,把失語症描述為表象或抽象思維與語言表達符號之間聯繫能力的喪失。
  • 王寧薦教授: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功能是否和NAFLD進展相關?| 2019...
    王寧薦教授: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功能是否和NAFLD進展相關?
  • 基於功能磁共振和機器學習的疼痛神經標誌研究進展
    早期對fMRI信號的單變量分析(univariate analysis)研究結果表明,大腦的感覺、認知、情感等多個功能腦區都參與了疼痛感知和調節過程,這些和疼痛相關的腦區被稱為疼痛矩陣,分類器的準確度達到81%,同時該研究還發現長期偏頭痛病人(病程為15年以上)比短期病人更容易從正常人中區分出來,這說明偏頭痛會顯著改變病人靜息態時一些疼痛處理腦區的功能連接,病程和腦功能變化程度呈正相關。
  • 多模態神經影像學在癲癇網絡中的研究進展
    Wright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體素分析的概念,隨後這種基於體素水平的大腦形態學研究方法經過不斷發展和完善,目前已成為研究癲癇患者大腦結構的重要手段。Wang等強調了VBM在MRI陰性可疑性眶額葉癲癇術前評估中的作用,使用形態學測量方法能夠發現大多數患者局部微小的異常。
  • 如何更快更好地掌握一門語言?人腦處理語言的機制給你啟發!
    該患者除了能發「tan」這個音之外,不能清晰發出任何其他的語音,但理解語言沒有問題。患者去世後,布洛卡對他進行了屍體解剖,發現他的左側額下回後部的腦區發生了萎縮。之後布洛卡又搜集了十幾例類似的失語症患者的屍體解剖證據,發現發生病變的腦區差不多都在相同的部位。因此他得出結論,人類的語言產出與這個腦區密切關聯,之後該腦區被命名為「布洛卡區」。
  • 腦區功能與學習能力
    腦科學研究表明,人的腦區功能優勢在3歲前已經顯現,每個正常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腦優勢。人的學習能力、思維類型、心理傾向、行為風格都隱藏在其腦功能區優勢中,而學習能力最初的發展是從感覺運動階段開始,向知覺和知覺動作統合階段演進,再進入語言文字符號運用階段,最後達到邏輯思維和推理階段。人的各種活動都是在腦的各種不同思想意識支配下進行的。
  • 菏澤市立醫院20年為6000餘名唇顎裂患者提供免費治療
    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周琛 菏澤報導唇顎裂是一種先天性口腔頜面部發育畸形,影響患者的美觀、進食、吞咽、發音,嚴重者可能出現心理問題,為了把「微笑」還給這些先天性唇顎裂患者,菏澤市立醫院口腔頜面外科20年間一共為6000多位唇顎裂患者提供了專業
  • 磁共振成像在面肌痙攣中的研究進展
    隨著MR成像技術和相關圖像分析方法的不斷發展,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基於體素的形態測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擴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等MRI技術逐漸應用於HFS的研究中,對深入理解HFS發病機制及相關腦區的結構與功能改變的重要價值日益凸顯。
  • 腦區到腦網絡:認知神經科學的系統論轉向
    1956年,Miller在他那篇經典的記憶研究文章「神奇的數字7±2」問世以後,他意識到應該去將大腦作為一個整體去理解大腦和心智的工作方式。同年,Chomsky的語言生成理論研究論文「描述語言的三個模型」問世以後,他也認為語言和複雜形式應該內嵌於大腦,而它賴以工作的原理是超越所有人和所有語言的,具有普遍性。
  • 前沿綜述:大腦結構網絡、功能網絡和網絡控制中的物理學
    、功能網絡和網絡控制的角度,梳理了物理學在腦科學研究中的進展。雖然日益進步的非侵入式腦成像技術擴展了我們發現腦網絡結構和功能上規律的能力,但理解腦網絡結構與其體現出的功能之間的關係,依舊是一個最基本的難題。
  • 慢性疼痛的腦磁共振成像研究進展
    儘管最近的研究已經在慢性疼痛相關神經病理機制和客觀診斷性成像方法方面取得了進展,但是我們仍然缺乏將已有知識應用於臨床的能力。目前,病史、體格檢查以及臨床上可用的影像學方法,都不能為臨床醫生提供預測指數,以確定哪些病人會發展為慢性疼痛。此外,大多數臨床醫生不知道MRI除了常規的解剖掃描外,在評估慢性疼痛腦結構和功能改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