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薦教授: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功能是否和NAFLD進展相關?| 2019...

2020-12-01 醫脈通

王寧薦教授: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功能是否和NAFLD進展相關?| 2019ADA

2019-06-17 來源:醫脈通

作者:Hitomi Saito

醫脈通現場報導,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風險更高,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NAFLD是其進展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危險因素,而NASH可進一步發展為肝纖維化和肝細胞癌,需要引起大家重視。本次ADA大會上有很多入選的中國研究學者的壁報展示,來自上海第九人民醫院的壁報研究有關於2型糖尿病和NAFLD的相關研究,在現場我們採訪了本壁報研究的負責人王寧薦教授,以下是專訪內容。

  

醫脈通:請您簡單介紹一下您今天壁報的主要內容?

 

王寧薦教授:本次ADA大會上,我們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團隊一共有三個壁報展示,今天我主要向大家介紹一下壁報222-LB的相關內容。

 

 

 

本研究主要探討2型糖尿病患者的C-肽以及胰高血糖素水平與進展階段的NAFLD,比如非酒精性肝炎(NASH)、肝纖維化之間關係的研究。本研究納入約5000名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來自於上海的黃浦區和浦東新區。

 

2型糖尿病患者中罹患NAFLD的比例很高,但是更重要的是2糖尿病還是NAFLD進展階段(比如NASH、肝纖維化)的危險因素。NASH現在已經是美國第二大肝移植的原因了,肝纖維化作為NAFLD的一個病理類型,是關係到NAFLD遠期生存率最相關的一個病理特徵,那麼2型糖尿病患者中NAFLD進展所包含的炎症和肝纖維化,是否與2型糖尿病相關呢?也就是反映2型糖尿病胰島功能的β細胞功能下降(即C-肽水平下降)和α細胞功能異常(即胰高血糖素分泌異常)是否和NAFLD進展階段有關,這是我們研究的主要目的。


本研究NAFLD診斷標準基於美國肝病協會的指南,NAFLD人群如果合併有代謝症候群的話,它的NASH的風險會大大升高,那麼我們將它定義為可能的NASH。此外,肝纖維化的定義也是基於美國肝病協會的指南,根據 NAFLD纖維化評分指數來確定其是否存在肝纖維化。

 

我們的研究結果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的C肽水平與炎性進展相關,從沒有NAFLD,到單純NAFLD,再到很可能合併有NASH的NAFLD人群,其C肽水平是逐漸上升的,而且比值比也在上升,到合併NASH這個階段的話,比值比達到了4-5的水平,已經是非常高的數值了。然後代表a細胞功能的胰高血糖素水平和NAFLD的進展卻是負相關的關係,也就是說到了NASH階段,胰高血糖素反而是下降的。然後從纖維化進展來看,C肽水平又和前面提到NASH的相關性相反,本來在NASH裡面,C肽跟NAFLD進展到NASH階段是正相關的,但是進展到肝纖維化階段,它反而與C肽呈負相關,非常有意思。但是胰高血糖素和纖維化進展沒有顯著相關性。

 

 

  

在這個研究裡面,我們主要發現了C肽和胰高血糖素分別代表的β細胞功能和a細胞功能與NAFLD病變進展的關係,這個顯著的相關性可能對我們以後臨床上的個性化的用藥有一定指導意義。

 

醫脈通:您對本次會議的哪些領域的學術內容最感興趣?

 

王寧薦教授:我個人對大會第一天的D2d研究很關注,也就是大劑量補充維生素D是否可以預防糖尿病前期進展為2型糖尿病。這個研究我們非常關注,因為我們團隊之前也發表了一些文章關於維生素D和2型糖尿病之間關係的研究。我們的研究採用的是孟德爾隨機化的方法,在1萬多個人群裡面做孟德爾隨機化研究,發現維生素D並不導致2型糖尿病的發生。


在D2d研究中將維生素D作為幹預措施,D2d臨床試驗納入了2000多名人群,隨機分成兩組,納入的都是糖尿病前期人群(也就是糖尿病高危人群),之後給予的維生素D劑量是非常大的,每天給予4000單位維生素D。隨訪2-5年,平均隨訪時間是3年左右,這個研究隨訪時間和以前的一些維生素D補充相關研究相比,是屬於比較長的。結果發現維生素D組和對照安慰劑組2型糖尿病的發生沒有顯著性的差異,這個結果和我們前面發表的研究結果是吻合的。


該研究結果是陰性的,如果D2d研究結果是陽性的話,應該是有很好的具有公共衛生水平上的意義,因為維生素D相對比較便宜,而且在超市中都能夠買到,如果補充維生素D預防2型糖尿病有效的話,這個意義就非常大。雖然D2d研究得出的結果是陰性的,但是也有人認為它的研究人群選用的是維生素D相對來比較充足的人群,這部分人群維生素D水平在50nmol/L以上,在這個基礎上再給予大劑量維生素D去看預防效果,有些人認為應該在維生素D缺乏的人群裡面去進行補充,然後再看預防效果,這可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專題連結>>>2019ADA專題報導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1型、1.5 型、2 型、3c... 糖尿病分型最新盤點!
    1 T1DM 刪除 1A 和 1B 兩種免疫學分型 既往,T1DM 根據是否伴隨免疫學指標分為免疫介導性 1 型和特發性 1 型。緩慢進展的免疫介導成人糖尿病和 T1DM 之間的相對差異包括肥胖、代謝症候群的特徵、保留更多 β 細胞功能、表達單一自身抗體(特別是 GAD65)和攜帶 TCF7L2 基因多態性。
  • 幹細胞治療糖尿病胰島功能衰竭新臨床成果(中科西部細胞研究院)
    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等疾病的危險性增高顯著增加,目前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已經對我國的人民身體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日益嚴重的影響。胰島功能受損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病理特徵之一,但目前還極度缺乏有效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受損的藥物。研究表明,胰島β細胞去分化是胰島功能受損的重要機制,也可能是β細胞在糖尿病狀態下的一種適應性表現。
  • 糖尿病相關研究進展
    的細胞簇,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胰島中有一種能舒適生活的β細胞,其能幫助人體製造胰島素來調節機體血糖水平,但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機體的T細胞會錯誤地移動到胰島中並殺滅β細胞。無論個體是否患有糖尿病,其機體胰腺中存在大量的T細胞似乎都是默認存在的,對此研究者表示很驚訝,當然了,每個供體都是不同的,但總體來講這個數字也是相當高了。1型糖尿病患者的情況或許會更糟糕,因為對其組織樣本分析結果表明,T細胞距離浸潤整個胰島組織已經非常接近了。
  • 快訊:幹細胞移植治療2型糖尿病最新研究進展
    傳統方法幹預2型糖尿病效果不理想目前全球約有4.51億糖尿病患者,預計到2045年這一數字將達到6.93億。糖尿病及其副反應已成為全球醫療科研人員的重大問題。 糖尿病是各種因素導致的高血糖慢性代謝疾病。化學抗糖藥雖能控制血糖水平,延緩病程進展,但需長期服用;胰島移植雖然能從根本上幹預糖尿病,但胰島來源不足,且需終生應用免疫抑制劑,故無法得到廣泛臨床應用。
  • 1型糖尿病的胰島移植新方法 有望進入臨床試驗!
    1型糖尿病的胰島移植新方法 有望進入臨床試驗!首席研究員麗貝卡·斯託克斯(Rebecca Stokes )表示,將胰島移植到肝臟會為病人帶來一定的風險,而他們的新研究為接受移植胰島的人提供了更安全、更有益的治療法。「胰島是胰腺中產生胰島素的細胞。」Stokes解釋道。胰島移植是一種治療1型糖尿病的方法,胰島細胞被疾病摧毀後無法產生和調節胰島素,而胰島移植可以再生產和調節胰島素。
  • JCEM 發文 | 楊濤教授團隊發現濾泡調節性 T 細胞參與胰島自身免疫...
    研究介紹濾泡調節性 T 細胞 (Tfr) 是一類特殊的調節性 T 細胞亞群,其不僅能特異性地通過抑制 Tfh 細胞和 B 細胞以控制 GC 反應,同時還可以抑制 T 細胞的增殖活化。楊濤教授團隊通過觀察 Tfr 細胞在 1 型糖尿病中的表達水平,旨在探討其是否參與 T1D 的發病機制。
  • 臨床探究丨幹細胞移植療法為2型糖尿病提供新的臨床進展
    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種因 多種致病因素引起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抵抗而導致患者出現慢性高血糖為主要特徵的代謝性疾病。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又稱為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由於胰島素抵抗的背景下β細胞功能障礙,常伴隨胰島素分泌的逐漸減少。
  • 快訊:幹細胞移植治療2型糖尿病研究進展!
    幹細胞具有獨特的高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潛能,可以在特定的微環境中誘導分化為胰島素分泌細胞(IPCS)。 因此,幹細胞移植有望克服胰島細胞移植的缺陷,成為幹預2型糖尿病的有效手段。幹預2型糖尿病的傳統方法並不令人滿意近年來,中國的糖尿病發病率很嚴重。
  • 盤點2017年1型糖尿病研究新進展
    導語  1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其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會錯誤攻擊並摧毀分泌胰島素的胰島細胞,從而導致胰島功能喪失並最終發展為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多發於青少年,因此也曾被稱為青少年糖尿病。小編整理了2017年1型糖尿病領域的一些重要研究進展,分享給各位,一同學習。
  • 醫學手繪動畫 |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如何區別
    醫學手繪動畫 |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如何區別 2020-04-17 11: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型糖尿病|糖尿病|hba1c
    朱大龍教授、郭立新教授、李小英教授、姬秋和教授、陳麗教授、時立新教授、肖新華教授、陸菊明教授共同啟動發布儀式更新版指南結合了最新的國際糖尿病管理指南和臨床證據,為我國2型糖尿病的臨床診療提供指導。高血糖的藥物治療要點生活方式幹預和二甲雙胍為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一線治療。生活方式幹預是2型糖尿病的基礎治療措施,應貫穿於治療的始終。若無禁忌證,二甲雙胍應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療方案中。一種降糖藥治療而血糖不達標者,採用2種甚至3種不同作用機制的藥物聯合治療。也可加用胰島素治療。
  • 胰島細胞皮下移植獲突破 新技術成功逆轉1型糖尿病
    文 | 黎元1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發病機制是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胰島β細胞,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機體無法維持正常的血糖水平。對於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長期注射胰島素並配合血糖監控是必須的治療手段。然而,每天注射不僅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還可能會導致低血糖、癲癇和昏迷等併發症,嚴重的可能還會導致死亡。
  • 科學家如何靶向作用胰島組織/細胞來有效治療人類糖尿病?
    除了進行完整的胰腺移植以外,目前治療糖尿病唯一的方法就是進行胰島細胞移植,對於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這是一種可行的方法。儘管成千上萬名患者都成功接受了供體的胰島細胞,如果更多的細胞在最初的遷移和運輸過程中能存活下來,那麼患者機體中胰島細胞的存活率和有效的移植率將會大大提高。而研究人員所開發的新技術正能夠解決這一問題。
  • 2020年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梳理糖尿病最新研究進展
    護士在糖尿病健康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促進高危人群和患者的早期發現,確保高危人群得到及時幹預,患者得到及時治療;(2)為糖尿病患者提供自我管理的專業培訓及心理輔導,減少併發症的發生發展; (3)對2型糖尿病危險因素進行幹預,預防糖尿病發生。在全球範圍內,4.63億人患有糖尿病,其中80%來自低收入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2019年,有420萬人因這種疾病及其併發症而死亡。
  • 攻克1型糖尿病,我們在路上
    1型糖尿病相對於2型在治療上更加的複雜,患者「三多一少」症狀更為典型,急、慢性併發症(如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腎病等)的發生率更高,病情進展更快,患者的預後和生存質量也更差,且以年輕患者居多。 1型糖尿病病理主要與胰島β細胞的免疫損傷有關,根本原因是自身免疫抗體和免疫細胞異常攻擊胰島β細胞,導致胰島β細胞減少或失去功能,包括分泌胰島素和感知血糖水平變化等功能障礙,最終血糖異常升高。
  • 問答|糖尿病患者一周一次用藥,可能嗎?
    答:對於中國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一周一次的注射用降糖藥真的來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的患病率在全球正處於快速上升期,日益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全球性慢性疾病。我國的糖尿病發病率迅猛攀升,患病人群已達到1.14億。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國」。
  • 納米技術助1型糖尿病早診早治
    □本報記者 王瀟雨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翁建平課題組聯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閔元增教授課題組,針對1型糖尿病的治療,總結了納米技術在磁共振成像、納米免疫療法和胰島移植中應用的研究進展。相關論文已發表在《納米醫學與納米生物技術》上。
  • 葡萄糖激酶激活劑(GKA)——改善糖尿病β細胞功能的新策略
    GKA)Piragliatin改善β細胞功能障礙的相關數據,為我們正確認識和展望GKA在2型糖尿病(T2DM)治療中的應用地位及前景提供了新的思路。GK基因突變的MODY-2患者GK活性降低,血糖升高;同時,糖尿病患者胰島和肝臟GK表達下降與血糖異常直接相關,並造成胰島素分泌時相明顯滯後於GSIR閾值。這些都為GKA治療糖尿病提供了科學基礎。
  • 1型糖尿病將來可能有疫苗了
    1型糖尿病,幾乎是「與生俱來」,發病年齡較早,患者帶病生存時間長,負擔也因此更重。昨天,江蘇省人民醫院1型糖尿病冬令營在南京舉行。對於1型糖尿病的治療,江蘇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楊濤教授帶來了最新消息:1型糖尿病將來可能有疫苗了。
  • ...六大熱點(4):口服胰島素或GAD疫苗能預防1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嗎?
    會議期間,還將發布其姊妹研究——口服胰島素免疫效果研究以及在瑞典進行的穀氨酸脫羧酶(GAD)疫苗研究數據。從1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來看,胰島β細胞的破壞早在高血糖症狀出現前就已經存在,隨著病程的進展,胰島功能逐漸衰退,需要終身使用胰島素治療。如果在1型糖尿病疾病的自然進程中能夠阻止對胰島β細胞的自身免疫攻擊,便可以延緩胰島的損傷和功能減退,這就是免疫治療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