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的那些病例:少年型肌萎縮側索硬化

2020-12-01 丁香園論壇

最初出現右下肢無力、跛行、上下樓梯困難,1 個月後出現右上肢無力,伴右下肢萎縮,無肉跳;右側肢體無力持續加重,伴肌肉明顯萎縮,無肢體麻木。出生史正常,既往史無特殊,父母身體健康,否認近親婚配史,否認遺傳病家族史。

體格檢查:神清,言語清晰,對答切題,定向力、記憶力和計算力正常,無舌肌萎縮及纖顫,舌肌頂頰肌力 5 級,其餘顱神經未見陽性體徵,頸軟,四肢肌張力正常,右上肢近端肌力 4 級,遠端肌力 3 級,右下肢近端肌力 4 級,遠端肌力 3 級,左側肢體肌力 5 級,雙側下頜反射活躍,四肢腱反射亢進,雙側掌頦反射陽性,雙側 Babinski 徵、Chaddock 徵陽性。四肢深淺感覺檢查正常。


圖 1 定位診斷思路


圖 2  定性診斷思路

病人神經傳導測定示上、下肢周圍神經運動和感覺傳導均正常,針極肌電圖呈廣泛神經源性損害(脊髓頸段、胸段、腰骶段支配肌肉均可見大量自發電位和寬時限、高波幅的 MUP),進一步行血生化示 CK537 IU/L(參考值 22-270 IU/L),血甲狀腺功能、自身免疫抗體、腫瘤標誌物、副腫瘤抗體均正常。

腦脊液常規、生化、細胞學正常,肺部 CT、腹部彩超等檢查未見明顯異常,頸椎、腰椎 MRI 未見明顯異常,顱腦 MRI 見雙側中腦大腦腳和內囊後肢 T2 序列、FLAIR 序列高信號(見圖 3)。


圖 3 顱腦 MRI

詳細的輔助檢查排除其他鑑別診斷後,考慮 ALS 的診斷,鑑於患者發病年齡小,病情進展迅速,症狀不典型,行 ALS 相關基因檢測發現 FUS 基因已知的致病突變 p.P525L 基因突變,患者的父母未檢測出該突變,證實該突變為新發(de novo)突變。

該患者病情進展迅速,發病 1 年即四肢癱瘓,生活不能自理,發病 2 年後死於呼吸衰竭。

最終診斷:少年型肌萎縮側索硬化(FUS 基因 p.P525L 突變)

基於本病例的問題:

1、ALS 見於哪個年齡段的人群?

流行病學資料顯示 ALS 的發病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升高,發病高峰是 50-75 歲,75 歲後發病率下降。然而 ALS 並非只見於中老年人,文獻報導中最小發病年齡僅為 4 歲,最大發病年齡 89 歲。

一般而言,家族性 ALS 的發病年齡要比散發性 ALS 更小,近年來隨著基因檢測的臨床應用,越來越多攜帶基因突變的家族性和散發性少年型 ALS 見諸於報導。因此,不能因為發病年齡小而排除 ALS 的診斷。

2、少年型 ALS 的主要致病基因與成年起病的 ALS 的致病基因有何區別?

遺傳學研究發現,成年起病的家族性和散發性 ALS 的主要致病基因為 C9orf72 基因、SOD1 基因、FUS 基因和 TARDBP 基因。少年型 ALS 是指患者發病年齡小於 25 歲(更嚴格的標準是小於 18 歲),近年來的遺傳學研究發現少年型 ALS 可大致分為兩種不同的臨床表型:

一種多數有家族史,病情進展緩慢,病程較長,相關致病基因主要是 ALS2、SETX 和 SPG11;

而另外一種類型可無家族史,病情進展迅速,病程較短,多數在發病數月到 2 年內死亡,相關致病基因主要是 FUS 和 SOD1 基因。

3、ALS 患者為何會出現 CK 升高?

血 CK 升高是肌肉損害的相對特異性指標,臨床上常以此鑑別肌肉疾病和周圍神經病,然而相當部分 ALS 患者也可出現血清 CK 的輕-中度升高(一般低於 1000IU/L)。

其可能原因為:疾病引起肌肉代謝紊亂,導致線粒體中的內源性 ATP 活性增加,CK 產生增加,同時運動神經元變性導致其支配的橫紋肌萎縮,肌纖維損害引起血清 CK 的升高。因此,ALS 患者血 CK 升高的水平反映了患者肌纖維萎縮的程度和速度,也間接反映了運動神經元變性的程度。研究發現血 CK 水平低(低於 200IU/L)的 ALS 患者生存期更長。

4、評價上運動神經元損害的方法有哪些?

ALS 的診斷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確定是否存在上運動神經元損害及其存在的體區,目前的診斷標準都是以上運動神經元損害體徵作為標準。

提示上運動神經元損害的體徵在延髓段包括眼輪匝肌反射、下頜反射活躍或亢進,掌頦反射陽性和假性球麻痺;頸段包括肱二頭肌、肱三頭肌、橈骨膜反射活躍或亢進,Hoffman 徵、Rossolimo 徵陽性;胸段主要是腹壁反射減弱或消失;腰段包括膝反射、踝反射活躍或亢進,髕陣攣或踝陣攣,Babinski 徵、Oppenheim 徵、Chaddock 徵、Gordon 徵等病理反射陽性。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明顯無力或萎縮的肢體腱反射保留也是上運動神經元損害的證據。

通過三重經顱磁刺激技術(TST)對 ALS 患者行運動誘發電位(MEP)也可評估上運動神經元損害。

研究發現 ALS 患者 TST 波幅比降低、中樞運動傳導時間 (CMCT) 延長、MEP 潛伏期延長、靜息運動閾值(RMT)增高,這其中尤以 TST 波幅比最為敏感,即便是不存在上運動神經元損害的患者亦出現 MEP 的異常,提示 TST 有助於發現 ALS 患者亞臨床的上運動神經元損害,為臨床早期診斷提供證據。

部分 ALS 患者顱腦 MRI 可見放射冠、內囊後肢、中腦大腦腳和延髓錐體等錐體束走行徑路在 T2 序列和 FLAIR 序列呈高信號,提示錐體束變性;影像學研究還發現存在上運動神經元損害體徵的 ALS 患者 MRS 中央前回 NAA 值或 NAA/Cr 比值較對照組明顯降低;DTI 顯示 ALS 患者內囊後肢 DA 值較對照組明顯降低。

可見,影像技術也有助於發現 ALS 患者的上運動神經元損害。

然而,神經電生理和影像學發現的上運動神經元損害對 ALS 的診斷價值還有待更多的大樣本研究來評估。

5、FUS 基因致病的主要機制是什麼?

FUS 基因編碼的 FUS 蛋白是一種多功能 RNA/DNA 結合蛋白,該蛋白在細胞質和細胞核內都有表達,涉及眾多的細胞加工過程,包括細胞增殖、DNA 修復、轉錄調節,以及 RNA 和 micro-RNA 的加工處理。

有關 FUS 突變的致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比較可能的兩種機制是 FUS 突變通過影響 DNA 和 RNA 代謝過程,或者突變 FUS 蛋白從細胞核異位到細胞質中,形成聚合物而獲得毒性,導致神經元的損傷(圖 4)。


圖 4 突變 FUS 蛋白從細胞核異位到細胞質中

6、不同基因型的 ALS 有何主要區別?

目前已經發現 20 多種基因突變與 ALS 相關,這些基因的突變除了可以導致典型的 ALS 外,還可有一些特殊的臨床表型,常見的 ALS 基因型的臨床表型如下表:

基因

FALS 基因座

遺傳方式

臨床表型

SOD1

ALS  1

常顯, 常隱

ALS,PMA,  少年型 ALS

ALS2

ALS  2

常隱

少年型 ALS,  嬰兒型 HSP

SETX

ALS  4

常隱

少年型 ALS,  dHMN, AOA2

SPG11

ALS  5

常隱

少年型 ALS,  HSP

FUS

ALS  6

常顯, 常隱

ALS,  ALS-FTD, FTD

VAPB

ALS  8

常顯

ALS,  PMA

ANG

ALS  9

常顯

ALS,  ALS-FTD

TARDBP

ALS  10

常顯

ALS,  ALS-FTD, FTD

FIG4

ALS  11

常顯, 常隱

ALS,  PLS, CMT

OPTN

ALS  12

常顯, 常隱

ALS,  FTD

ATXN2

ALS  13

-

ALS,  SCA2

VCP

ALS  14

常顯

ALS,  FTD, IBM, PDB

UBQLN2

ALS  15

X 連鎖

ALS,  ALS-FTD, 少年型 ALS

SIGMAR1

ALS  16

常隱

少年型 ALS,  dHMN

CHMP2B

ALS  17

常顯

ALS,  FTD

PFN1

ALS  18

常顯

ALS

C9orf72

ALF-FTD

常顯

ALS,  FTD, ALS-FTD

MATR3

-

常顯

ALS,  遠端型肌病

CHCHD10

-

常顯

ALS,  FTD, 小腦共濟失調, 肌病

SQSTM1

-

常顯

ALS,  FTD, IBM, PDB

HNRNPA1

-

常顯

ALS,  FTD, IBM, PDB

HNRNPA2B1

-

常顯

ALS,  FTD, IBM, PDB

TBK1

-

常顯

ALS,  FTD

ALS,肌萎縮側索硬化;AOA2,共濟失調伴眼動失用 2 型;CMT,腓骨肌萎縮症;dHMN,遠端型遺傳性運動神經病;FTD,額顳葉痴呆;HSP,遺傳性痙攣性截癱;IBM,包涵體肌病;PDB,paget 骨病;PLS,原發性側索硬化;PMA,進行性肌萎縮症;SCA2,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 2 型。

參考文獻:

1.Swinnen B, Robberecht W. The phenotypic variability of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2014;10:661-70.

2.Orban P, Devon RS,Hayden MR, Leavitt BR. Chapter 15 Juvenile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Handbook of clinical neurology / edited by PJ Vinken and GW Bruyn.
2007;82:301-12.

3. Li HF, Wu ZY.Genotype-phenotype correlations of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 2016;5:3.

4.Zou ZY, Liu MS, LiXG, Cui LY. The distinctiv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ALS in mainland China. Journal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Psychiatry. 2015. doi: 10.1136/jnnp-2015-311654.

5. Zou ZY, Liu MS, Li XG, Cui LY. Mutations in FUS are the most frequent genetic cause in juvenile sporadic ALS patients of Chinese origin.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nd frontotemporal degeneration. 2016;17:249-52.

6.Furtula J, Johnsen B, Frandsen J, Rodell A, Christensen PB, Pugdahl K, et al. Upper motor neuron involvement in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evaluated by triple stimulation technique and diffusion tensor MRI. Journal of Neurology. 2013;260:1535-44.

7.Rafiq MK, Lee E, Bradburn M, McDermott CJ, Shaw PJ. Creatine kinase enzyme level correlates positively with serum creatinine and lean body mass, and is a prognostic factor for survival in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2016;23:1071-8.

點擊查看華山神內更多精彩學術內容



相關焦點

  • 恐怖的「消瘦」,連肌肉都瘦沒了 |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
    《小竹醫記》,聚焦神經內科眾多病例,從病例透析事件,追溯病因,探索病例背後的故事。一起走進今天的故事——「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安徽六安的老張是一個老實巴交的漢子,從年輕時到現在七十多一直都很瘦,而且一直「怪病纏身」。最近他惡化到不能呼吸,不能吃飯,連平躺都困難,兒子強迫帶到了醫院。
  • 神經綜述:肌萎縮側索硬化的感覺神經損害
    神經綜述:肌萎縮側索硬化的感覺神經損害 肌萎縮側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種病因未明的致死性神經變性疾病,主要累及大腦皮質、腦幹和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臨床表現為隱襲性起病的局部肌肉無力、萎縮及錐體束徵,並逐漸進展至所有骨骼肌癱瘓。
  • 罕見疾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症致病原因主要有哪些?治療方法有哪些?
    01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是一種什麼疾病?這種疾病主要分為哪幾種?(一)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是一種什麼疾病?(二)疾病分類肌萎縮側索硬化可以根據臨床症狀大致可分為肢體起病型和延髓起病型這兩種類型的:1、肢體起病型肢體起病型這種疾病一旦患上,身體出現的最為主要的症狀就是四肢肌肉會出現一定的進行性萎縮以及無力的情況,最後才會產生呼吸衰竭的情況。
  • 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可否作為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生存預後的獨立影響因素?
    既往研究顯示在部分肌萎縮性側索硬化患者中血清肌酸激酶水平較高,且可能與患者的生存期有關,但不同研究的結論不一。因此評估肌萎縮性側索硬化患者血清中肌酸激酶水平可能對疾病的診斷和預後具有重要意義。陳雪平等通過回顧性病例對照分析年齡/性別匹配的582例肌萎縮性側索硬化患者和582例健康對照者,發現肌萎縮性側索硬化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遠高於正常對照者。同時亞組分析發現,在肌萎縮性側索硬化患者和健康對照者中,男性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均高於女性。與延髓發作患者相比,肢體發作肌萎縮性側索硬化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更高。
  • 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漸凍人症)的治療方法介紹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英語名: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簡稱ALS,俗稱漸凍人症。它是一種不可逆的致死性運動神經元疾病,主要症狀是四肢和軀幹的肌肉逐漸無力和萎縮。這種病一般進展迅速,半數以上患者診斷後的平均生存期為3-5年,最後多死於呼吸肌無力導致的呼吸衰竭。
  • 苯丁酸鈉聯合牛磺二醇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療效滿意
    苯丁酸鈉聯合牛磺二醇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療效滿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4 16:20:23 美國麻薩諸塞州總醫院Sabrina Paganoni團隊研究了苯丁酸鈉聯合牛磺二醇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的療效。
  • ...FDA批准Exservan(利魯唑口腔膜劑),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
    近日,該公司宣布,其開發的利魯唑口腔膜劑Exservan比原計劃提前一周獲得了美國FDA批准,該藥用於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患者的治療。此前,Exservan已被FDA授予了孤兒藥資格(ODD)。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簡稱ALS),俗稱漸凍人症,這是一種不可逆的致死性運動神經元病,主要症狀為四肢和軀幹肌肉表現進行性加重的肌肉無力和萎縮,逐漸失去運動功能,像被「凍住」一般,所以俗稱「漸凍人」。
  • Nat Neurosci:心臟病藥物地高辛或可有效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
    2014年10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表示,一種用於治療心力衰竭的藥物地高辛或許可以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
  • 昆明動物所揭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
    昆明動物所揭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 2021-01-07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肌肉萎縮德勝門劉泉鵬:肌肉萎縮疾病的病因都有哪些?都有什麼表現呢?
    肌肉萎縮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應該聽說過,肌肉萎縮對人體的危害是很大的,主要表現是肌肉有明顯的萎縮,很多人對於肌肉萎縮的真實病因不了解,下面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肌肉萎縮常見的病因。
  •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新藥!新型口服熱休克應激反應誘導劑arimo...
    近日,該公司宣布,評估arimoclomol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的III期臨床研究ORARIALS-01已完成患者入組。在美國和歐盟,arimoclomol已被授予治療ALS的孤兒藥資格。ALS是一種罕見的、快速進展的、並且總是致命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運動神經元中的蛋白質錯誤摺疊和聚集是疾病進程的重要因素,最終導致骨骼肌和呼吸肌癱瘓。
  • PLoS ONE: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患者蛋白錯誤摺疊的新機制
    腦部疾病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阿爾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被稱為「纏繞疾病」,因為上述疾病的特點是錯誤摺疊的蛋白纏繞、聚集在大腦中。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一個不尋常的胺基酸--BMAA能插入到神經蛋白中,使神經蛋白發生錯誤摺疊和聚合。BMAA是由一種光合細菌--藍藻產生的,BMAA已在ALS患者腦組織中被檢測到。
  • 武漢同濟139例「漸凍人」病例中79%嘗試過無效治療
    荊楚網消息(記者 楊柳、蒙雪 通訊員 蔡敏、田娟)「冰桶挑戰」風靡全球,這也讓更多的人開始關注「漸凍人症」(肌萎縮側索硬化,簡稱ALS)。「該病無法治癒但是可以治療」,8月22日,從事相關疾病治療研究多年的武漢同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張旻痛心地表示:在國內相關藥物沒有醫保支付的情況下,一年約5萬元的費用讓很多患者負擔不起、消極放棄治療。
  • 【病例】罕見的貓頭鷹眼徵1例
    典型的貓頭鷹眼徵,應該是個連枷臂症候群,很少見的病例,值得學習!謝謝樓主分享!橫切面出現貓頭鷹眼徵(脊髓雙側前角高信號病灶,如圖所示)。 連枷臂症候群(FAS)是肌萎縮側索硬化(ALS)的一個變異型,約 10% 的 ALS 患者可轉化為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