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大腦:細胞與電路融合是大勢所需——基於老鼠神經元的AI設備能...

2020-12-04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研究人員表示,這款數據機大小的設備「Koniku Kore」最終有望成為未來機器人的大腦,而將生物細胞與電子電路整合,有望成為開發模擬大腦的主流手段。

人工智慧晶片也有嗅覺

雖然計算機在執行複雜的算法方面比人類更高效,但大腦在許多認知功能的表現上優於計算機。包括谷歌、微軟等科技巨頭在內的人工智慧界正竭盡全力製造可以模擬大腦的機器,或將計算機植入腦中,艾加比卻另闢蹊徑,設法將實驗室培養的神經元和電子電路整合在一起。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艾加比說,新的神經元晶片可以模擬204個腦神經元的功能,「與其模仿神經元,何不就地取材,直接使用生物細胞本身呢?雖然這個想法很激進,但結果卻令人難以置信」。

據悉,新研製出的Koniku Kore是活的神經元和矽的混合物,擁有嗅覺功能,也就是說,這種傳感器能探測和識彆氣味。艾加比設想,這樣的設備未來能廣泛應用於機場各處,人們不再需要排隊過安檢,可以更加輕鬆愉悅地出行。除了用於探測爆炸物以外,這種設備還能通過感應病人呼出的空氣分子中的疾病標記物,探測出疾病甚至癌症。

此外,訓練計算機識彆氣味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並消耗大量能量,但新晶片在識彆氣味方面所需的能耗遠低於傳統計算機。

讓神經元活著是一大挑戰

研製出此類設備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是,設法讓神經元活著,對此項秘密,艾加比諱莫如深,不想多談,只是表示,神經元在裝置中可以存活數月。

他說:「數字計算機運行速度快且很可靠,但它不能說話;而神經元運行雖慢但很聰明。不過,將神經元放在一個小碟子裡,它們的表現並不好。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讓神經元一直活著。未來,我們的桌子上會出現一盤神經元計算機嗎?我並不知道。」

但他同時補充說,瑞士科學家已經能夠「讓神經元在一個小碟子裡運行一年,這樣的系統是研究大腦神經元迴路的有力工具」。

生物學和數位技術融合處於「引爆點」

生物學和數位技術的融合目前「小荷已露尖尖角」,成為了科學界追捧的熱點。最近的大事件是,特斯拉公司和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執行長埃隆·馬斯克宣布,其最新創辦的Neuralink公司將藉助「神經織網」,讓人腦與人工智慧相融合。

近年來,神經科學、生物工程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等領域不斷取得進步,讓我們對人腦的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加速了神經—數位技術設備的發展。

然而,目前的大部分研究主要致力改善腦部的功能,尤其是針對那些腦部受損或者罹患腦部相關病變的患者。例如,瑞士日內瓦維斯生物和神經工程中心負責人約翰·多納就一直在研究,如何讓癱瘓人士使用腦波移動四肢。

多納相信,生物學和數位技術結合這一領域處於「引爆點」,未來,生物系統和數字系統將協同作戰。艾加比對此也心有戚戚焉。他說:「我認為,未來機器人所需要的處理能力將基於合成生物學,而且,我們正在為此奠定基礎。」

他相信,他的公司可以在未來5年至7年,研製出以合成活神經元為基礎、具有認知能力的類人系統。

相關焦點

  • 模擬大腦:細胞和電路融合成趨勢
    原標題:模擬大腦:細胞和電路融合成趨勢   由小鼠神經元製成的人工智慧計算設備模型「Koniku Kore」擁有「嗅覺」,能識別出爆炸物以及疾病標記物的氣味。   研究人員表示,這款名為「Koniku Kore」的設備有望成為未來機器人的大腦,而將生物細胞與電子電路整合,有望成為開發模擬大腦的主流手段。   人工智慧晶片有「嗅覺」   雖然計算機在執行複雜的算法方面比人類更高效,但大腦在許多認知功能的表現上仍優於計算機。
  • 人造大腦已開啟!深扒全球仿生晶片計劃:15+公司入局
    Vassanelli指出:「一旦植入到大腦植入物中,矽脈衝神經元將充當一種神經假體,人工神經元將自適應地刺激功能失調的神經元,促進功能恢復,甚至能挽救功能喪失。」其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Hon Weong Chong是一名註冊醫生和軟體工程師,曾就讀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信息學系,他基於自身豐富的經驗和多學科背景,想帶領團隊打造出一個功能強大而功耗極低的計算系統。他們提取神經元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從小鼠胚胎中提取神經元,二是將人類皮膚細胞轉換回幹細胞,並誘導它們成長為人類神經元。
  • 使用AI和TPU人類首次重建果蠅大腦神經元,論文登上《細胞》雜誌
    機器之心報導機器之心編輯部通過 AI 算法和 TPU 晶片,人類首次成功重建了果蠅大腦神經元的 3D 模型。這項成果意味著人類對於腦科學的研究更進了一步。新研究的論文已經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目前該成果已開源,人們可以在 Neuroglancer 上對果蠅的大腦進行 3D 預覽。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Janelia 研究組長 Davi Bock 表示:「此前人類從未對果蠅大腦實現神經元連接級別的成像。」這種級別的細節是繪製大腦電路的關鍵——只有獲取精確的神經元連接網絡,我們才能了解果蠅行為的生成機制。連接組學研究的目標是繪製大腦的「接線圖」,以了解神經系統的工作方式。
  • 15+公司已入局,人造大腦通往未來計算之門
    Vassanelli指出:「一旦植入到大腦植入物中,矽脈衝神經元將充當一種神經假體,人工神經元將自適應地刺激功能失調的神經元,促進功能恢復,甚至能挽救功能喪失。」  其官網上列舉了生物計算的四個優勢:流體智能、比數字電路更穩健、可擴展、功效高。  (1)流體智能:生物神經網絡具備自組織特性,不依賴所需知識即可解決陌生問題。  (2)魯棒性:與數字電路不同,生物網絡對物理損傷具有很強的抵抗力,其適應和重組的能力可以在傳統電路失效的地方維持功能。  (3)可伸縮性:生物智能可以從蜻蜓擴展到人類。
  • IBM電子大腦晶片誕生:100萬神經元模擬思考
    IBM開發了名叫TrueNorth的晶片,能夠模擬人腦運行。為了證明它的速度很快,能耗很低,IBM對晶片進行了測試。TrueNorth具有深度學習能力,像人類大腦一樣,它也可以進行關聯分析,判斷各種可能性。雖然其它一些計算機也可以擁有相同的能力,但是它們的能耗高很多。
  • 新電晶體能模擬單個神經元,可構建人工神經系統
    (原標題:新電晶體能模擬單個神經元執行運算) 科技日報北京
  • 基於3D憶阻器的電路,用於大腦啟發式計算
    「嘗試構建多層計算電路時先前遇到的主要挑戰之一是,除了憶阻器之外,沒有其他可堆疊的器件,並且能夠保持計算所需的所有性能,」進行這項研究的Peng Lin說,「基於矽的CMOS技術是主流計算晶片的基本組成部分,但是眾所周知,它依賴於不可堆疊的高質量單晶矽層,因此很難用於3-D電路。」
  • 新發現:大腦迴路中的神經元控制著壓力下的失眠狀態
    具體而言,慢性應激源會抑制細胞和體液的反應。儘管壓力和壓力誘導的興奮對免疫系統有明顯的影響,但對這一現象背後神經迴路的了解還遠遠不夠。近日,冷泉港實驗室和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們確定了大腦中導致壓力時期失眠的迴路。短暫接觸壓力源會在大腦上留下持久的印記。失眠是最常見的與壓力有關的反應之一,澄清壓力誘發失眠的機制對於開發有效的治療方法至關重要。
  • 大腦晶片構建模擬神經元文化,將帶來什麼?
    大腦晶片構建模擬神經元文化,將帶來什麼?這種在晶片上培養腦細胞的模型,可以用於分析接種在體外片上腦部設備上的腦細胞中形成的神經元網絡的結構。儘管已有研究人員從神經活動的快照中模擬了基本統計數據,但LLNL的方法是獨特的,因為它可以模擬神經元文化的時間動態-這些神經網絡的演變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這意味著,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其了解神經社區結構,社區如何演變以及結構如何在實驗條件下變化。
  • 大腦中的神經膠質細胞比神經元更重要 或有益於延長壽命防止肌肉萎縮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們現在發現,至少在蠕蟲(秀麗隱杆線蟲)和老鼠身上,腦細胞可以幫助清除這些纏結並延長壽命。這可能會產生改善肌肉健康或延長健康人類壽命的藥物。該研究小組的最新發現於1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發現這一蠕蟲大腦中僅有4個神經膠質細胞控制著全身細胞的應激反應,並將蠕蟲的壽命延長了75%。
  • 陳根:大腦晶片構建模擬神經元文化,將帶來什麼?
    近日,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多學科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款三維「晶片大腦」(brain-on-a-chip),它能夠捕獲體外培養活體腦細胞的神經活動,並提出了一種建模交互神經元群體及其網絡結構的方式。簡單來說,就是構建在晶片上培養腦細胞的模型。
  • 人工「電子大腦」來了!是否能成為超越人腦的「最強大腦」?
    在《科學進展》中,繆峰團隊提出,可以通過「原子樂高」的方式搭建基於二維材料垂直異質結的類腦視覺傳感器,這些垂直結構不僅能夠自然地模仿人類視網膜的垂直分層結構,而且異質結中包含的不同二維材料可被用來模擬視網膜中不同細胞的功能。
  • 最新發現:「晶片大腦」可用來模擬藥物對大腦影響
    」設備網易科技訊 1月16日消息,據Futurism網站報導,目前研究人員正在改進並完善「晶片大腦」技術。這項研究是一個致力於開發「晶片大腦」技術的研究機構的重要工作,研究人員希望通過這項研究,在未來某一天不再對動物進行神經類疾病的相關實驗。所謂「晶片大腦」技術在本質上說是研究人員將半導體晶圓用納米導線打造的網絡。當腦細胞被引入晶片後,他們可以使用納米線作為支架來構建功能性神經元迴路,模擬大腦中神經元的相互連接。
  • 新型生物電路模仿突觸與神經元,向類腦計算邁出重要一步
    為了突破這一瓶頸,科學家們希望從生物大腦特別是人腦結構中獲取靈感。人腦遙遙領先於最先進的數字計算機,因為其處理和存儲信息是在同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神經突觸,或者說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人腦中有數以百萬億計的神經元。
  • IBM首個人造神經元幕後,神經形態計算系統向人造大腦突破
    在神經科學中,這種現象被稱為神經元的 integrate-and-fire(IF)性質,也是基於事件計算的基礎。生物神經元是不可預測的,細胞裡的震動表明特定的輸入不一定會得到同樣的輸出。來源:caltech.edu上世紀 80 年代,對標準計算機的局限性感到沮喪的 Mead 開始製造模擬哺乳動物大腦的晶片,也由此創立了名為神經形態計算的領域。Mead 使用亞閾值(sub-threshold)矽模仿大腦的低功耗處理過程。
  • 全國首臺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發布:神經元數量相當於小鼠大腦
    9月1日,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在杭州發布一款包含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的類腦計算機Darwin Mouse。據了解,這是我國第一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該計算機使用了792顆由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二代」類腦晶片,支持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於小鼠大腦,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350-500瓦。
  • 《自然》:小膠質細胞或能有效調節大腦中神經元的功能和行為!
    這種特殊的清道夫細胞名為小膠質細胞(microglia),其能保護大腦在健康和疾病狀態下不受異常激活的影響,本文研究結果對於科學家們治療與人類神經變性疾病和炎性疾病相關的行為異常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 大腦可塑性比想像的強:用光刺激神經元,讓小鼠大腦產生了幻覺
    研究人員只需刺激其部分神經元,小鼠就好像感知到了某些不存在的東西,這意味著,大腦的可塑性可能遠比我們所認為的要強。 在小鼠觀察到圖像並將信息傳輸進大腦時,只有極少數的細胞參與了這一過程。「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我們不會時刻產生視幻覺呢?」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卡爾·德瑟羅斯提出了這一問題。
  • 研究人員用半導體材料成功模仿了神經元
    來源:內容編譯自「unite.ai」,謝謝。計算機晶片是人工智慧(AI)的最重要方面之一。功能強大的小片段是自動圖像識別的基礎,並部分負責教會機器人如何進行某些活動,例如步行。隨著AI技術潛力的不斷增長,當今的計算機晶片必須既功能強大又經濟實惠,但這是很難完成的事情。
  • 人工編輯大腦記憶和感覺
    編造美好的記憶、刪除痛苦的回憶……在科幻影視中,有這樣一種神奇的技術,它能編輯人的記憶和感覺,讓人們體驗更為豐富的人生經歷,忘掉令人不悅的往事。但是,這樣的技術真的可以實現嗎? 近日,有科學家宣布已研發出一種編輯人腦記憶的技術——大腦全息調製器技術,能利用全息投影將記憶和感覺編輯並傳輸進大腦。科學家認為,在神經元中植入某種感光蛋白質,即可通過閃光激活或抑制神經元,利用全息投影自由激活特定的一組神經元,使它們呈現真實大腦活動的模式,進而將記憶和感覺複製到大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