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繞過了一個多世紀的磁場理論

2021-01-15 量子認知

178年前,即1842年,英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塞繆爾·恩肖(Samuel Earnshaw)證明,僅通過電荷的靜電相互作用無法將點電荷的集合保持在穩定的固定平衡狀態,這稱之為恩肖定理(Earnshaw's theorem),這一定理限制了塑造磁場的能力,簡單地來講,如下面動畫所示,這個定理表明一個永磁體不可能穩定地懸浮著。

一個物理學家團隊找到了一種規避這個具有178年歷史的物理定律,他們可以有效地消除遠處磁場的這種影響,首次能夠以切實可行的方式實現這一點。

這項研究結果將具有廣泛的應用。例如,患有神經系統疾病,例如阿爾茨海默氏症或帕金森氏症,的患者將來可能會獲得更為準確的診斷,因為具有消除「嘈雜」外部磁場的能力,使用磁場掃描儀的醫生將能夠更準確地看到大腦中所正在發生的事情。

該最新研究結果論文,題為:「調整難以理解的的區域的磁場」,發表在最近一期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由於無法在自由空間中產生最大的磁場,因此控制了許多技術上必不可少的磁場。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應對這一挑戰,現在,研究小組找到了一種解決這個基本問題領域的新策略。

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基於負磁導率的策略來克服這一嚴格限制,通過實驗證明一種有源磁性超材料可以在一定距離上模擬直流電流線的場,這種策略導致空域磁場的空前集中,並實現了遠程消除磁場源,為在難以理解的區域操縱磁場開闢了道路。

研究團隊通過創建一個由精心布置的電線組成的設備來實現這一目標,通過產生其它磁場來抵消不希望的有害磁場的影響。儘管在更高的頻率上已經實現了類似的效果,但這是第一次在低頻和靜態場,例如生物頻率靜態場上實現,這將釋放許多有用的應用前景。

這些將來的應用前景如包括:

量子技術和量子計算:其中來自外部磁場的「噪聲」會影響實驗讀數神經影像學:其中一種稱為「經顱磁刺激」的技術通過磁場激活大腦的不同區域。使用該研究技術,醫生可能能夠更仔細地解決需要刺激的大腦區域。生物醫學:以更好地控制和操縱通過外部磁場在體內移動的納米機器人和磁性納米粒子,開發出潛在應用包括改進的藥物輸送和磁熱療。論文的主要作者、巴塞隆納大學羅莎·馬赫·巴特勒博士說:「我們從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開始,即是否有可能在遠處創建磁源,提出了一個方法。 「我們相信,這種方法可以遠程控制磁場,這將對依靠人體等難以接近區域的磁場分布的技術產生重大的影響。」

薩塞克斯大學數學與物理科學學院的馬克·巴森博士說:「我們發現了一種繞開恩肖定理的方法,這是許多人無法想像的。作為物理學家,這很令人興奮。但這不僅是理論上的研究,因為這一研究可能會帶來一些真正重要的應用,例如對運動神經元病患者進行更準確的診斷、更好地了解大腦中的痴呆症、或加速量子技術的發展。」

參考:Tailoring Magnetic Fields in Inaccessible Reg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DOI: 10.1103/PhysRevLett.125.177204

#物理#

相關焦點

  • 經過一個多世紀,物理學家終於造出了第一個室溫超導體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等待,物理學家終於創造出了第一個 1957年,物理學家約翰·巴丁(John Bardeen)、利昂·庫珀(Leon Cooper)和約翰·施裡弗(Robert Schrieffer)提出的BCS理論解釋了這一現象:在低溫環境下,移動的電子在超導體中會形成一對一對的電子對
  • 物理學家實現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遠程創造和消除磁場
    這種方法包括讓電流通過一種特殊的導線排列,以產生一個看起來像是來自另一個來源的磁場。實際上,這種「錯覺」具有真正神奇的應用價值:想像一下,一種抗癌藥物可以通過磁性納米顆粒製成的膠囊直接輸送到人體深處的腫瘤中。要想直接在腫瘤中放置磁鐵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你能在體外產生一個磁場,使磁場正好集中在腫瘤上,你就可以在不進行侵入性操作的情況下給藥、治療。
  • 繞開178年的理論限制 在不可能的區域創造磁場
    大約在兩個世紀前,丹麥物理學家漢斯·克裡斯欽·奧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發現電流能產生磁,這種現象幾乎無處不在,例如宇宙中的帶電粒子云在行進過程中會產生巨大的星際磁場,地核中熔融金屬的運動產生了地球的南北磁極,甚至人類大腦中的神經細胞活動也會產生微量的磁性。無論從理論的角度還是應用角度,這種電生磁的普遍性都帶來了許多的問題。
  • 繞開178年的理論限制,在不可能的區域創造磁場
    大約在兩個世紀前,丹麥物理學家漢斯·克裡斯欽·奧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發現電流能產生磁,這種現象幾乎無處不在,例如宇宙中的帶電粒子云在行進過程中會產生巨大的星際磁場,地核中熔融金屬的運動產生了地球的南北磁極,甚至人類大腦中的神經細胞活動也會產生微量的磁性。
  • 繞開178年的理論限制,在不可能的區域創造磁場
    而這樣的「事實」會限制我們塑造磁場的能力。然而最近,一個國際物理學家團隊似乎找到了解決方法,成功地繞開了這個已經存在了178年的理論的限制。在新的研究中,他們通過將一組導線排列成特殊結構,使得當電流通過這組導線時,產生了一個像是源自於另一個磁源所產生的磁場。
  • 愛因斯坦「光量子理論」有多重要?為20世紀初期科學界打開一扇門
    然而他那關於光量子的理論(光的量子化)太具有顛覆性了,難以被物理學家們接受,甚至是懷疑和嘲諷的態度對待他的光量子。但是也由此讓科學界重新去審視光的本質,再次打響了關於光的「波粒戰爭」,也讓二十世紀的科學界天翻地覆。為什麼在1922的科學界對光量子假說這麼排斥,這還要說起我們人類第一次,也是在牛頓年代關於光本質的論證。
  • 物理學家使用石墨烯來構建一個極小的磁場探測器
    通常,最重要的是最細微的科學測量,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超小型設備,即使在非常微弱的情況下也能夠檢測磁場。該設備是一種新型的超導量子幹涉設備 (SQUID),高度僅為10納米,大約是人發厚度的千分之一。
  • 物理學家使用石墨烯來構建一個極小的磁場探測器
    #石墨烯#通常,最重要的是最細微的科學測量,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超小型設備,即使在非常微弱的情況下也能夠檢測磁場由於具有檢測微弱磁場的能力,這種最新的SQUID設計將使微型儀器對科學家更加有用。瑞士巴塞爾大學的物理學家戴維·英多尼斯(David Indolese)說: 「我們的新型SQUID由複雜的六層堆疊的二維材料組成。」常規的SQUID(左)和新的SQUID(右)。
  • 物理學家已經確定了粒子碰撞的代數結構,這將誕生新的物理理論
    >當物理學家為粒子碰撞建模時,他們使用一種叫做費曼圖的工具,這是理察·費曼在20世紀40年代發明的一種簡單的原理圖。一個完整的計算,意味著一個完美的預測,將需要無限數量的圖表。沒有人期望完美,但提高計算精度的關鍵是在無限的事件線中繼續前進。而這正是物理學家們陷入困境的地方。
  • 量子引力:量子理論+廣義相對論,100年來讓物理學家傷透了腦筋
    物理學家可以精確地描繪炮彈的軌跡,預測恆星或行星的軌道,卻依然弄不懂引力是怎麼與最小的粒子或量子發生作用的。為了明確這個問題,關於「量子引力」物理學家進行了近一個世紀的探索,只求達到「簡單」的期望:找到一條簡單而統一的規則,描述引力是如何同時掌控著極大的星系與極小的夸克,還有這二者之間的一切。
  • 荷蘭物理學家塞曼及其「塞曼效應」
    受洛倫茲的影響,塞曼對他的電磁理論十分熟悉,並且實驗技術精湛。1892年塞曼因為仔細測量了克爾效應而獲金質獎章。1893年,在完成了他博士的研究工作之後,他曾在法國邊界斯特拉斯堡的弗裡德裡希科爾勞施學院逗留了半年。1895年,他回到萊頓大學擔任面對非全日制學生的講師。在同年,他和他摯愛的喬安娜結婚,之後他們生育了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1896年塞曼發現了原子光譜在磁場中的分裂現象,被命名為塞曼效應。
  • 偉大的物理學家往往是理論物理學家,理論物理比實驗物理重要?
    從結構上看,物理學是由理論和實驗兩部分組成,物理學家可分為理論物理學家及實驗物理學家兩大類。在理論方面沒有做出成就而在實驗方面有成就的是實驗科學家,比如丁肇中、吳健雄。在理論方面有成就而在實驗方面沒有成就的是理論科學家,比如楊振寧、李政道。
  • 中國新聞周刊:磁場挑戰黑洞理論,霍金又對了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天文愛好者和物理愛好者大約都不會忘記兩年前發生的那個著名故事——2004年7月21日,《時間簡史》的作者、英國劍橋大學富有傳奇色彩的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向全世界宣布,他推翻了自己原先的黑洞理論,新的理論認為因果律在黑洞中依然有效,並非如自己30年來所堅持的那樣,所有物質在進入黑洞之後就把自己所攜帶的信息全部丟失了
  • 英年早逝的全才物理學家,啟蒙愛因斯坦,奠基量子力學和相對論
    千禧年時,曾在很多國家做過一個調查,讓民眾對百位物理學家排名,第一名是愛因斯坦,第二名是牛頓,麥克斯韋位居第三。伽利略,排在第六位。費曼,第七名。麥克斯韋方程組描述了電荷和電流如何產生電場和磁場。此外,它們還描述了電場如何產生磁場以及磁場如何產生電場。麥克斯韋方程組有四個方程,分別是:高斯定律——計算電荷產生的電場;高斯磁場定律——可用來計算磁場;法拉第定律——描述了時變磁場如何產生電場;和麥克斯韋-安培定律——磁場可以通過兩種方式產生(電流和變化電場)。
  • 理論物理學家——周光召
    Untitled Document理論物理學家——周光召 (2000.06.30 新華網)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協主席。中科院院士,理論物理學家。  湖南長沙人。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考入清華大學先修班,一年後轉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51年畢業後轉入北京大學研究院。
  • 20世紀:宇宙學的一個世紀
    自從身體被束縛在輪椅上,思想卻在宇宙深處遨遊的物理學家霍金出版《時間簡史》之後,宇宙學更成為當代顯學,從科學家的書房走向了大眾的茶餘飯後。  和《時間簡史》面向普通公眾不同的是,朗蓋爾(Malcolm Longair)的《宇宙的世紀》是一部紮實的「宇宙內史」,閱讀它也許需要更多的知識準備。
  • 什麼理論解釋了地球為何繞其軸自轉:慣性旋轉、磁場和太陽能
    長期以來,天體物理學家和其他空間研究人員都一直在這些領域尋找答案。儘管如此,但在現代世界中,科學家們仍考慮了三種基本理論來解釋地球和其他行星的自轉。1.慣性旋轉根據一些天體物理學家的說法,在它形成之初,未來的地球就旋轉著。一段時間之後,它繼續做慣性運動。在它誕生的那一刻,這顆行星就吸引了宇宙中的塵埃和巖石的微粒。
  • 他是20世紀迄今在世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沒有之一
    如果問20世紀迄今在世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有哪些?或者說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有哪些?楊振寧一定都是繞不開的一位。 1945年,碩士畢業之後的楊振寧來到了美國進修,楊振寧一開始打算研究實驗物理,後來因種種原因,改成了搞理論物理了,楊振寧師從泰勒教授,開啟了理論物理之旅,泰勒是當時世界知名的理論物理學家,他的另外一個稱號大家可能更熟悉,世界「氫彈之父」。他和奧本海默兩個人可以說一舉把美國送上了超級大國的位置,他們分別搞出了原子彈和氫彈。
  • 《楊振寧——20世紀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對楊振寧的評價客觀嗎?
    丘成桐編輯成集的《楊振寧——20世紀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1995年在美國出版,裡面匯集了多位科學大師對楊振寧的評價。中譯版的序言以及部分目錄如下:從中可以看到,在20多年前的時候,丘成桐等人就評價楊振寧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 物理學家新研究:蟲洞旅行理論存在可能
    Karl Schwarzschild 提出,是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裡的場方程的一個解(在物理學中被稱為 Schwarzschild 度量),為黑洞的存在提供了首個理論基礎。,量子場在沿閉合圓圈路徑傳播的過程中會產生負能量,這種效應所能帶來的影響通常很小,但對帶有較大磁感電荷的黑洞來說效果顯著,而物理學家們也正是因此才想到以 「帶電的無質量費米粒子」 的特性為起點,構建足夠穩定的蟲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