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已經確定了粒子碰撞的代數結構,這將誕生新的物理理論

2020-10-24 老胡說科學

當粒子物理學家試圖模擬實驗時,他們面對一個不可能的計算(一個無限長的方程,超出了現代數學的計算範圍)。

幸運的是,他們可以在沒有看到這些晦澀的數學的情況下得出大致準確的預測。通過縮短計算時間,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科學家們做出的預測,與他們實際觀察到的事件相吻合。當時,他們將亞原子粒子發射到一條近27公裡長的軌道上,彼此猛烈撞擊。

不幸的是,預測和觀測一致的時代可能就要結束了。隨著測量變得越來越精確,理論家們用來進行預測的近似方案可能無法跟上。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粒子物理學家克勞德·杜爾說:「我們的研究已經接近窮盡。」

但是,由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Pierpaolo Mastrolia和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Sebastian Mizera領導的物理學家小組最近發表的三篇論文揭示了這些方程中潛在的數學結構。這種結構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將冗長的方程分解成幾十個基本元素。他們的方法可能有助於提高預測精度,如果他們想要超越粒子物理學模型的話,這是理論家們迫切需要的。

這種新方法通過直接計算「交集數」,繞過了傳統的數學難題,一些人希望這種方法最終能對亞原子世界做出更優雅的描述。

「這不僅僅是數學上的問題,」麥吉爾大學的西蒙·卡隆·胡特說,他正在研究Mastrolia和Mizera的工作。「這是深深根植於量子場論中的東西。」

一個無限循環

當物理學家為粒子碰撞建模時,他們使用一種叫做費曼圖的工具,這是理察·費曼在20世紀40年代發明的一種簡單的原理圖。

為了感受這些圖表,考慮一個簡單的粒子事件:兩個夸克「碰撞」時交換一個膠子,然後在各自的軌跡上彈回去。

在費曼圖中夸克的路徑用「腿」表示,當粒子相互作用時,「腿」連接起來形成「頂點」。費曼提出了一些規則,將這幅畫轉化為方程式,該方程式可以計算事件實際發生的概率。

但是量子理論的黃金法則是考慮所有的可能性,交換一個簡單的膠子只是當兩個夸克碰撞時可能圖景中的一個。例如,交換後的膠子可能會瞬間分裂成「虛擬」夸克對,然後在瞬間重新組合。兩個夸克進入,兩個夸克離開,但是在中間會發生很多事情。一個完整的計算,意味著一個完美的預測,將需要無限數量的圖表。沒有人期望完美,但提高計算精度的關鍵是在無限的事件線中繼續前進。

而這正是物理學家們陷入困境的地方。

放大到隱藏的中心涉及到虛粒子——量子漲落,它微妙地影響著每一個相互作用的結果。上夸克對的短暫存在,就像許多虛事件一樣,是由一個閉合的「循環」費曼圖表示的。「迴路讓物理學家感到困惑——它們是引入無限場景的額外層面的黑盒子。為了記錄循環所隱含的可能性,理論家們必須轉向一種稱為積分的累加運算。這些積分在多迴路費曼圖中佔據了巨大的比例,當研究人員沿著這條線前進並摺疊更複雜的虛擬交互時,就會發揮作用。

物理學家有算法來計算無循環和單循環情況的概率,但許多雙循環碰撞讓計算機束手無策。這就給預測的精確度加上了一個上限——也限制了物理學家理解量子理論的程度。

但有一點值得慶幸的是:物理學家不需要計算一個複雜的費曼圖中的每一個積分,因為絕大多數都可以集中在一起。

數千個積分可以被簡化為幾十個「主積分」。但是,究竟哪些積分可以包含在哪些主積分之下,這本身就是一個很難計算的問題。研究人員使用計算機從本質上猜測數以百萬計的關係,並費力地提取出重要的積分組合。

但是有了交集數,物理學家們可能已經找到了一種從費曼積分的龐大計算中優雅地提取出基本信息的方法。

幾何指紋

Mastrolia和Mizera的工作植根於一個叫做代數拓撲的純數學分支,它將形狀和空間分類。數學家們用「上同調」理論來進行這種分類,這種理論允許他們從複雜的幾何空間中提取代數指紋。

法國蒙彼利埃大學的數學家克萊門特杜邦說,「這是一種總結,一種代數工具,融合了你想研究的空間的精髓。」

費曼圖可以轉換成幾何空間,這些空間可以用上同調分析。當兩個粒子碰撞時,這些空間中的每一個點都可能代表眾多場景中的一個。

你可能天真地希望,通過求這個空間的上同調(找到它的代數結構)你可以計算出支持它的主積分的權重。但是,大多數費曼圖所特有的幾何空間類型是扭曲的,這種扭曲阻礙了許多上同調計算。

2017年,Mizera正在努力分析弦理論中的物體是如何碰撞的,他偶然發現了以色列科學家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發明的工具,當時他們正在研究一種上同調,稱為「扭曲上同調」。那年晚些時候,Mizera遇到了Mastrolia,後者意識到這些技術也可以用於費曼圖表。去年,他們發表了三篇論文,利用上同調理論簡化了涉及簡單粒子碰撞的計算。

他們的方法採用一系列相關的物理場景,將其表示為一個幾何空間,並計算該空間的扭曲上同調。特別地,扭曲上同調告訴他們期望有多少主積分以及它們的權重是什麼。權重以他們稱之為「交集數」的值出現。最後,數千個積分壓縮成幾十個主積分的加權和。

產生這些交集數的上同調理論可能不僅僅是減輕計算負擔——它們還可以指出計算中最重要的量的物理意義。

例如,當一個虛膠子分裂成兩個虛擬夸克時,夸克的可能存在時間會發生變化。在相關的幾何空間中,每個點可以代表不同的夸克壽命。當研究人員計算權重時,他們看到虛擬粒子持續時間最長的情況最能塑造結果。

卡倫-霍特說:「這就是這種方法的神奇之處。」「它從這些罕見的、特殊的事件開始重建一切。」

今年8月,Mizera,和Mastrolia發表了另一份預印本,表明該技術已經足夠成熟,可以處理現實世界的雙環圖。如果成功的話,這項技術將有助於引出下一代的理論預測。而且,一些研究人員懷疑,它甚至可能發現「現實」的一種新視角。

相關焦點

  • 粒子碰撞的數學結構進入視野
    當粒子物理學家嘗試對實驗建模時,他們面臨著不可能的計算-無限長的方程式,這超出了現代數學的範圍。該結構提供了一種將無限可能的術語摺疊成幾十個基本組件的新方法。他們的方法可能有助於帶來更高水平的預測準確性,如果理論家想超越領先但不完整的粒子物理學模型,則迫切需要這些預測準確性。杜爾說:「他們已經提供了許多概念驗證結果,表明這是一種非常有前途的技術。」新方法通過直接計算&34;來繞過傳統的數學方法,一些人希望最終能夠對亞原子世界進行更優雅的描述。
  • 新的亞原子結構:四中子粒子
    如果有進一步的獨立實驗能夠找到四中子粒子的存在,就可以證明科學家試圖尋找了40年的神秘亞原子結構的的確確是存在的,儘管在理論上它被認為是不可能的。這個發現有多重要?事實上,如果確定了四中子粒子的存在,我們就需要重新思考以及改寫當前我們對核力——將中子和質子束縛在一起的力——模型的理解。
  • 數學家聯手物理學家,解密費曼圖中的神秘「周期」
    費曼圖已經成為物理學家的重要工具,但它也有局限。一個局限是精度問題。物理學家正在不斷提高粒子碰撞的能量,這需要更高的測量精度——隨著精度的提高,需要計算的費曼圖也越來越複雜。 第二個局限則關於更加基本的物理問題。
  • 10分鐘讀懂粒子物理到底是如何誕生的
    在物理界,一般獲取粒子的方法是通過加速器,讓粒子以極高的能量相互碰撞,從而將粒子「打碎」,直到碎片在我們現有的條件下不能再碎,我們就認為那就是目前我們已知的最小粒子。 除此之外,更多的粒子則來源於高能宇宙射線。也因為粒子的獲取需要極高的能量,因此它還有一個別稱——高能物理。
  • 物理學家認為,是由粒子和力場構成!宇宙的本源,並非物質?
    物理學家認為,世界是由粒子和力場構成,但他們還不清楚量子領域的粒子和力場究竟是什麼。在這篇文章中,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的哲學教授梅納爾·庫爾曼將會把我們的直覺和對世界的認知打得支離破碎:世界的本源並不是我們已經漸漸熟知的各種基本粒子和場,而是一些屬性和聯繫,比如顏色、形狀、質量、電荷和自旋。
  • 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揭示了「五夸克」粒子的結構
    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的新結果闡明了五夸克的結構,五夸克是一種由五個夸克結合在一起的奇異粒子。夸克是構成質子和中子的亞原子粒子,通常成對或三個一組結合在一起,分別形成介子和重子。但是最近對瑞士日內瓦大型強子對撞機的數據分析顯示,存在更大的聚合體,比如五夸克五夸克。
  • 理論物理學家稱一種「全新」粒子已經出現
    從鄰近輻射源獲得的這種擴張速度的測量值似乎與從遙遠輻射源所測量到的數值存在衝突。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從根本上說,宇宙中正在發生某種奇怪的事情,從而改變了擴張的速度。一位理論物理學家提出,一種全新粒子已經出現,並且正在改變我們整個宇宙的未來命運。文章稱,今天主導宇宙擴張的是一種我們稱之為「暗能量」的神秘現象。今天宇宙的擴張正在加速,而我們把推動這種加速的力量稱為暗能量。
  • 中國粒子物理理論界的一面旗幟——追憶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戴元本院士
    學家、粒子物理學家戴元本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92歲。戴元本長期從事量子場論和粒子物理理論的研究,把一生奉獻給了祖國粒子物理事業。」一書,努力地補上從事高能物理理論研究所需的基礎,同時學習了一些俄文的高能物理新成果的重要論文集,他務求紮實和深入的學習態度終於造就了很紮實的功底。
  • 理論物理學家稱一種「全新」粒子已經出現
    一位理論物理學家提出,一種全新粒子已經出現,並且正在改變我們整個宇宙的未來命運。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0月30日刊文稱,自從我們的宇宙從一顆擁有無限密度和重量的微小顆粒的爆炸中誕生以來,它一直在像氣球一樣膨脹著,而且不是以一種穩定的速度——宇宙的擴張始終變得越來越快。
  • 量子計算機首次模擬高能粒子碰撞實驗
    物理學家首次在量子計算機上完整模擬了一次高能物理實驗,重現了粒子和反粒子對的產生。如果實驗團隊能夠擴大量子計算機的規模,就有可能處理對於普通計算機來說處過於複雜的計算。為了準確理解理論的預言,物理學家一般會做計算機模擬。然後對比模擬的結果和真實的實驗數據來檢驗理論。然而在某些情況下計算過於困難,無法通過第一性原理做出預言。
  • 大型強子對撞機將是人類對粒子物理的最後一搏嗎?
    現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計劃建造一個能取代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革命性對撞機,這個大膽的新計劃將把我們的科學前沿進一步向前推向。 但是,對於一個不確定的科學成果來說,它是否像批評者所說的那樣太昂貴了呢?粒子物理學的未來是否因此懸而未決了?
  • 文小剛:物理學的新革命——凝聚態物理中的近代數學
    以範疇學為代表的近代數學,更是一門關於關係和結構的抽象學問。有趣的是,近年來,這些看似和現實毫無關係的數學理論,特別是代數拓撲、代數幾何和範疇學已經開始和現代物理深度碰撞。1物理學革命與數學的引入歷史上物理和數學有著十分深刻的聯繫。物理的目的之一是了解新的自然現象。
  • 大型強子對撞機的新的粒子加速器將為物理學取得突破
    在運行的最初幾天裡,這臺儀器的巨大磁鐵發生了災難性的損壞;隨後,它從這場悲劇中鳳凰涅槃,獲得了一些激動人心且頗有說服力的發現,包括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和比利時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因為這一發現而獲得了諾貝爾獎,他們在半個多世紀之前就預言了這種粒子的存在。
  • 中子星物理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具有毀滅性力量的內部壓強——足以將珠穆朗瑪峰壓縮到方糖大小——將把原子內的質子和電子融合成中子。關於中子星誕生的過程,天文學家們就只知道上面那麼多。在這之後,這些極其緻密的核心中具體究竟發生了什麼,依然是個謎。有些研究者提出理論認為,一直到星核中心為止,中子都佔主導地位。
  • 誕生100 年,這個簡單的物理模型難倒了無數物理學家
    雖然真正的磁體是三維的,但伊辛將情況簡化為一個線性的箭頭鏈,鏈上的每個箭頭都受到相鄰兩個箭頭的影響。運用一個現在已經成為大學教科書內容的計算方法,他證明了這條鏈不能有穩定的磁性,這個模型現在被稱為一維伊辛模型。隨機翻轉在任何溫度下都會破壞磁性的一致。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退休教授、凝聚態物理學家約翰·貝林斯基說:「一維只是沒有它所需要的東西。」
  • 誕生 100 年,這個簡單的物理模型難倒了無數物理學家
    單單是關於晶體格子之間熱與磁的競爭的研究,就發表了數以千計的物理論文。熱(粒子的隨機顫動)為無序而戰;而磁致力於抵抗這種無序。楞次認為,在溫度很低的時候,磁性所維持的秩序獲勝。然而有足夠多的熱量時,原子之間的隨機推擠就會打破它們之間的穩定關係,這就解釋了居裡觀察到的磁體在高溫時喪失「魔力」的現象。
  • 重大實驗:物理學家可能發現假想基本粒子「惰性微中子」
    微中子是宇宙中繼光子後第二常見的基本粒子,我們目前已知3 種微中子存在,但假定的微中子「惰性微中子」還是個未被發現的幽靈人物,一旦身分證實,將改寫自1975 年以來主導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並進一步解開可能由新粒子構成的暗物質謎團。
  • 到底什麼是粒子?
    (粒子在龐加萊群下也會發生變化,這是不言而喻的。)標準模型在發展了半個世紀後仍佔統治地位,但它是對宇宙的不完整描述:量子場論無法處理引力。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單獨將引力描述為時空結構中的曲線。此外,標準模型的三部分SU(3)×SU(2)×U(1)結構產生了一個問題:「這一切到底從何而來?」正如粒子物理學家迪米特裡·納波洛所說。「好吧,假設它是對的,但這是啥?
  • 粒子到底是什麼?
    「那一整個學期,我從這門課上什麼也沒學到,」如今已成為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理論物理學家的 Van Raamsdonk 說道。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將引力描述為時空結構中的曲線。此外,標準模型 SU(3)×SU(2)×U(1) 的三部分結構也有問題。德克薩斯A&M大學的粒子物理學家 Dimitri Nanopoulos 在標準模型提出的早期階段很活躍,他說:「這一切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 偉大的物理學家往往是理論物理學家,理論物理比實驗物理重要?
    從結構上看,物理學是由理論和實驗兩部分組成,物理學家可分為理論物理學家及實驗物理學家兩大類。在理論方面沒有做出成就而在實驗方面有成就的是實驗科學家,比如丁肇中、吳健雄。在理論方面有成就而在實驗方面沒有成就的是理論科學家,比如楊振寧、李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