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計算機首次模擬高能粒子碰撞實驗

2021-01-09 網易科技

2016-07-20 15:06:36 來源: 《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環球科學》

舉報

量子計算機技術可能有助於解決經典計算機無法應對的問題。

【圖注】研究人員實現量子模擬時所用的離子阱。

物理學家首次在量子計算機上完整模擬了一次高能物理實驗,重現了粒子和反粒子對的產生。如果實驗團隊能夠擴大量子計算機的規模,就有可能處理對於普通計算機來說處過於複雜的計算。

為了準確理解理論的預言,物理學家一般會做計算機模擬。然後對比模擬的結果和真實的實驗數據來檢驗理論。

然而在某些情況下計算過於困難,無法通過第一性原理做出預言。對於涉及強核力的現象更是如此,而強核力決定夸克如何約束在一起成為質子和中子,以及這些粒子如何形成原子核,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模擬團隊成員克裡斯蒂娜·穆希克(Christine Muschik)說。

許多研究者期望未來的量子計算機可以幫助解決這一問題。量子計算機仍處於研發的最初的階段,它們可以利用物體能夠同時處於多個狀態的的物理特性,將信息編碼在「量子比特」裡,而不是只有開啟或關閉兩種狀態的經典比特。一臺由量子比特構成的計算機可以同時進行多個計算,在完成某些任務時要比普通計算機快得多。

巧妙運用量子比特

埃斯特班·馬丁內斯(Esteban Martinez)是因斯布魯克大學的一名實驗物理學家,他和同事完成了模擬高能物理實驗的概念證明。他們模擬實驗是能量轉變為物質,產生一個電子和一個正電子(電子的反粒子)。

該團隊使用了一個經過測試檢驗可行的量子計算機來進行模擬,在這個機器中,電磁場將真空中的四個離子約束成排,其中每個離子編碼一個量子比特。研究者通過雷射束來操控這些離子的自旋(磁場取向),從而誘導離子實現邏輯運算,邏輯運算是任何計算機進行計算都需要的基本步驟。

大約經過100個分別持續數毫秒的運算步驟後,研究團隊用數位相機觀察離子的狀態。四個離子,每一個代表著一個位置,其中兩個離子代表粒子,另外兩個代表反粒子,離子的取向揭示了在該位置處是否產生了粒子或者反粒子。

他們的量子計算證實了簡化版量子電動力學(描述電磁相互作用力的理論)的預言結果。「場越強,我們就能越快地創造粒子和反粒子,」馬丁內斯說。他和合作者在《自然》雜誌6月刊上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了實驗結果。

四個量子比特僅構成一個原始量子計算機,而對於未來的量子計算機,要實現對大素數分解等這種傳說中的應用,將需要上百個量子比特以及複雜的糾錯碼。但是對於能夠容許小幅誤差的物理模擬來說,30至40個量子比特就已經足夠了,馬丁內斯說道。

約翰·基亞韋裡尼(John Chiaverini)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量子計算的物理學家,他表示如果沒有重大的改進,這種模擬實驗可能會難於擴展,阱中離子的線性排列「對解決規模較大的問題尤其是個限制」。而穆希克的團隊已經在計劃利用排列為二維構型的離子來進行模擬實驗了。

我們能解答了嗎?

「到目前為止,對於經典計算機不能處理的問題,我們還是無法解答,」 馬丁內斯說,「但是這是走向解答的第一步。」對於理解電磁力,量子計算機並非必要。然而研究者還是期望提高技術,從而能夠模擬強相互作用力。穆希克表示這可能要花費很多年,不僅需要硬體上的突破,而且需要發展新的量子算法。

擴展的量子計算機有助於我們了解兩個原子核高速碰撞時所發生的事情。面對這樣的碰撞問題時,經典計算機上運行的模擬就會崩潰,理論物理學家安德烈亞斯·克龍費爾德(Andreas Kronfeld)說道。他正在美國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Fermilab)進行強核力模擬工作。

此外,擴展的量子計算機也有助於我們了解中子星。研究者認為這些緻密天體是由密集壓縮在一起的中子組成,但是他們對此並不確定,而且他們也不清楚那些中子是以何種物態存在的。

撰文:達維德·卡斯泰爾韋基(Davide Castelvecchi)

翻譯:王微曉

審校:韓晶晶

原文連結:

http://www.nature.com/news/quantum-computer-makes-first-high-energy-physics-simulation-1.20136

本文來源:《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環球科學》 責任編輯: 王鳳枝_NT2541

相關焦點

  • 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新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等聯合國際研究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現了利用規模化量子體系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這一成果19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取得新突破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等聯合國際研究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現了利用規模化量子體系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這一成果19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中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等聯合國際研究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現了利用規模化量子體系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這一成果19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科學家們正在嘗試用量子計算機來重新發現希格斯粒子
    圖 | 這樣的量子處理單元或能在將來幫人們以更有效的方式檢測稀有粒子儘管如此,論文作者表示,量子機器學習仍可以在未來的實驗中發揮作用,特別是當數據量將會變得更大時。紐約大學的物理學家 Kyle Cranmer(未參與此工作)認為,將量子計算機應用於實際的物理問題,而不是通常的數學問題(如將整數分解為素數)十分新穎。
  • 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取得突破 成果發表於《自然》雜誌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等聯合國際研究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現了利用規模化量子體系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這一成果19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量子計算機首次成功模擬化學反應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8月31日電 (記者劉霞)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近日報導,谷歌公司研究人員首次藉助量子計算機,成功模擬了一個化學反應!他們表示,儘管這一反應很簡單,但卻是量子計算機走向實用化的重要一步。
  • 一個奇妙的聯繫:從粒子物理到量子計算
    (LHC)的實驗中,質子以每秒10億次的速率發生碰撞。隨後,他與伯克利實驗室的物理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團隊一道,成功地將高能物理學中一種常見的減少誤差的技術應用在了量子計算領域。這項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npj量子信息》上。
  • 首次實驗觀測到超低溫下原子分子間的碰撞共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1月18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 量子計算機首次成功模擬化學反應—新聞—科學網
    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近日報導,谷歌公司研究人員首次藉助量子計算機,成功模擬了一個化學反應!
  • 量子計算機首次成功模擬化學反應(轉載)
    量子計算機首次成功模擬化學反應(轉載)作者:劉霞 來源:科技日報 發布時間:2020/9/1 10:17:49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9/444919.shtm
  • 準粒子首次證實存在 可開發新型量子計算機(圖)
    核心提示:以色列魏茲曼科學院物理學家首次證實了只有四分之一個電子電荷的準粒子存在。這種粒子具有特別精確的編織和獨特的材料特性,因此它們的發現將是開發功能強大且高度穩定的新型量子計算機的首次突破。    此扁平沙漏形裝置被用於證實準粒子的存在中國網6月6日訊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報導,以色列魏茲曼科學院物理學家首次證實了只有四分之一個電子電荷的準粒子存在。
  • 量子計算符合粒子物理學的LHC數據分析
    豐富的數據:對大型強子對撞機質子-質子碰撞中產生希格斯玻色子時產生的粒子軌跡的模擬。(由CERN提供)一項國際合作正在探索如何使用量子計算來分析CERN 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的實驗所產生的大量數據。
  • 量子計算符合粒子物理學的LHC數據分析
    豐富的數據:對大型強子對撞機質子-質子碰撞中產生希格斯玻色子時產生的粒子軌跡的模擬(由CERN提供)一項國際合作正在探索如何使用量子計算來分析CERN 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的實驗所產生的大量數據。研究人員表明,「量子支持向量機」可以幫助物理學家從CERN產生的大量信息中理解。在LHC上進行的實驗可以從每秒約10億個粒子碰撞中產生驚人的每秒PB的數據。由於實驗只能專注於碰撞事件的子集,因此必須丟棄其中的許多數據。
  • 高能物理實驗中的核電子學
    1 高能物理與高能物理實驗高能物理,就是利用高能量下粒子間的相互作用,研究比原子核更小的微觀物質結構,探索物質結構和性質的科學。我們熟知的是物質最小顆粒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但在高能物理領域,又將組成物質的最小顆粒進一步細分為6種夸克、三種帶電輕子和三種中微子。其中質子和中子就是由夸克組成。高能物理實驗裝置包括輻射源、探測器、電子學系統和計算機數據獲取系統等部分。
  • 中國科大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
    例如,2016年潘建偉、陳帥等在《科學》雜誌發表研究論文,首次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中實現了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發展了超冷原子人造規範場模擬凝聚態拓撲問題的新途徑;2017年,潘建偉、陸朝陽等在《自然-光子學》首次報導了針對玻色取樣任務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超越了早期的電子管和電晶體計算機,但仍需要技術上的進一步發展才可能超越目前的經典超級計算機。
  • 量子計算的重要問題,被一群「不務正業」的天文學家和高能物理學家...
    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物理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團隊,借用高能物理和天文學教科書上的內容,成功將一種常見的誤差減少技術應用於量子計算領域。 在微觀粒子探測和遙遠星系觀測的世界裡,科學家們學會了在不確定性中生存和工作。他們經常需要從其他粒子相互作用和背景「噪音」中,挑出極罕見的粒子相互作用,這要求他們使用複雜的搜尋方式,過濾掉大氣扭曲和星際塵埃的影響,以提高天文成像的解析度。
  • 將量子計算機當作神經網絡,首次模擬化學反應,谷歌新研究登上Science封面
    由於量子系統的參數數量和複雜度都隨粒子數的增加而指數級增加,因此除了極小的系統以外,所有其他量子化學方程式都無法得到精確解。量子計算機可以利用獨特的量子力學特性來處理其經典計算機難以進行的計算,從而可以實現複雜化學過程的模擬。
  • 量子計算機首次模擬實現「時光倒流」
    最近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的論文稱,一個由俄羅斯科學家引領的研究組利用量子計算機,模擬了「時光倒流」現象。據Futurism新聞網報導,莫斯科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MIPT)的研究者們在美國伊利諾州阿貢國家實驗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和瑞士合作者的幫助下,運行了數千次實驗,讓量子系統退回到幾分之一秒之前的狀態。實驗顯示,對於雙量子比特系統,恢復到初始狀態的機率高達85%;但是當他們增加系統的複雜性到三個量子比特時,機率降到約50%。
  • 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進展
    晶格量子模擬器,對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Schwinger Model)進行了成功模擬,通過操控束縛在其中的超冷原子,從實驗上觀測到了局域規範不變量,首次使用微觀量子調控手段在量子多體系統中驗證了描述電荷與電場關係的高斯定理,取得了利用規模化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方法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
  • 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實質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