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碰撞的數學結構進入視野

2020-09-03 科技領航人

當粒子物理學家嘗試對實驗建模時,他們面臨著不可能的計算-無限長的方程式,這超出了現代數學的範圍。

幸運的是,他們可以生成非常準確的預測,而無需完全了解這種神秘的數學運算。通過縮短計算時間,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科學家,做出的預測與他們將近27公裡的軌道發射的亞原子粒子相互衝撞時實際觀察到的事件相匹配。

不幸的是,預測與觀察之間達成一致的時代可能即將結束。隨著測量變得越來越精確,理論家用來做出預測的近似方案可能無法跟上。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粒子物理學家克勞德·杜爾(Claude Duhr)說:「我們快要精疲力盡。」

但是,由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皮爾帕奧洛·馬斯特羅利亞(Pierpaolo Mastrolia)和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的塞巴斯蒂安·米塞拉(Sebastian Mizera),領導的一隊物理學家最近發表的三篇論文,揭示了這些方程式的基本數學結構。該結構提供了一種將無限可能的術語摺疊成幾十個基本組件的新方法。他們的方法可能有助於帶來更高水平的預測準確性,如果理論家想超越領先但不完整的粒子物理學模型,則迫切需要這些預測準確性。

杜爾說:「他們已經提供了許多概念驗證結果,表明這是一種非常有前途的技術。」

新方法通過直接計算&34;來繞過傳統的數學方法,一些人希望最終能夠對亞原子世界進行更優雅的描述。

量子理論家麥吉爾大學的西蒙·卡隆-胡特(Simon Caron-Huot)說:「這不僅僅是數學。」麥吉爾大學正在研究馬斯特洛裡亞和梅塞拉的著作的含義。「這是量子場論深深紮根的東西。」

無限循環

當物理學家對粒子碰撞進行建模時,他們使用一種稱為費曼圖的工具,這是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在1940年代發明的簡單示意圖。

為了感受一下這些圖,請考慮一個簡單的粒子事件:兩次夸克進入,「碰撞」時交換單個膠子,然後沿各自的軌跡彈開。

在費曼圖中,夸克的路徑用「腿(legs)」表示,當粒子相互作用時,它們合在一起形成「頂點(vertices)」。費曼(Feynman)制定了將這幅漫畫轉變成方程的公式,該方程可計算事件實際發生的可能性:您為每條腿和每個頂點編寫一個特定的函數(通常是一個涉及粒子質量和動量的分數),並將所有乘積相加。

但是量子理論的黃金法則是考慮所有可能性,而交換簡單的膠子只是在兩個夸克碰撞時可能發生的廣闊場景中的一個。例如,交換後的膠子可能會瞬間分裂成「虛擬」夸克對,然後瞬間將其重構。進入兩個夸克,離開兩個夸克,但是中間可能發生很多事情。完整的會計處理,意味著一個完美的預測,將需要無限數量的圖表。沒有人期望完美,但是提高計算精度的關鍵是在無數事件中走得更遠。

這就是物理學家陷入困境的地方。

放大該隱藏中心涉及虛擬粒子——量子波動會微妙地影響每次互動的結果。像許多虛擬事件一樣,上面的夸克對的短暫存在是由帶有閉合「環」的費曼圖表示的。迴路使物理學家感到困惑——它們是黑匣子,會引入無限種情況的其他層次。為了計算循環所隱含的可能性,理論家必須求助於求和運算,稱為積分。這些積分在多迴路費曼圖中佔據了巨大的比例,隨著研究人員沿著這條直線前進,並在更複雜的虛擬交互作用中摺疊,這些積分開始發揮作用。

物理學家有算法來計算無環和單環場景的概率,但許多雙環衝突使計算機屈服。這給預測精度和物理學家如何理解量子理論所說的內容設定了上限。

但是,這裡有一個小小的憐憫:物理學家不需要計算複雜的費曼圖中的每個最後一個積分,因為絕大多數可以合併在一起。

數千個積分可以簡化為數十個「主積分」,將它們加權並加在一起。但是,究竟可以將哪些積分包含在哪些主積分中,本身卻是一個困難的計算問題。研究人員使用計算機本質上猜測了數百萬個關係,並費勁地提取了重要積分的組合。

但是,有了相交數,物理學家可能已經找到了一種方法,可以從龐大的費曼積分計算中從容地提取出基本信息。

幾何指紋

馬斯特羅利亞和米塞拉的工作植根於稱為代數拓撲的純數學分支,該數學對形狀和空間進行了分類。數學家使用「同調」理論進行這種分類,這使他們能夠從複雜的幾何空間中提取代數指紋。

法國蒙彼利埃大學的數學家克萊門特·杜邦(ClémentDupont)說:「這是一個總結,是一個代數小工具,融合了您想學習的空間的本質。」

費曼圖可以轉換為適合通過同調分析的幾何空間。這些空間內的每個點可能代表了多個場景中的一種,當兩個粒子碰撞時,這些場景可能會出現。

您可能天真地希望通過採用該空間的同調性(找到其代數結構),可以計算支持該空間的主積分的權重。但是,表徵大多數費曼圖的幾何空間類型以一種可以抵抗許多同調計算的方式發生了扭曲。

2017年,米塞拉艱難地分析了弦論中的對象是如何碰撞的,當時他偶然發現了由以色列傑爾芬德(Gelfand)和安本和彥(Azumoto Kazuhiko),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率先使用的稱為「古怪的上同調」的同調方法開發的工具。那年下半年,米塞拉遇到了馬斯特羅利亞,後者意識到這些技術也可以用於費曼圖。去年,他們發表了三篇論文,使用這種同調論來簡化涉及簡單粒子碰撞的計算。

他們的方法採用一系列相關的物理方案,將其表示為幾何空間,然後計算該空間的扭曲同調性。米塞拉說:「這種古怪的同調性對我們感興趣的積分有話要說。」

特別地,扭曲的同調性告訴他們期望有多少個主積分以及它們的權重是多少。權重以它們稱為「相交數」的值出現。最後,數千個積分縮小為數十個主積分的加權和。

產生這些相交數的同調理論不僅可以減輕計算負擔,而且還可以指出計算中最重要量的物理意義。

例如,當虛擬膠子分裂成兩個虛擬夸克時,夸克的可能壽命可能會有所不同。在相關的幾何空間中,每個點可以代表不同的夸克壽命。當研究人員計算權重時,他們會看到具有最長持續虛擬粒子的場景(即粒子實質上變為真實的情況)對結果的影響最大。

「這種方法真是太神奇了,」卡隆-胡特(( Caron-Huot)說,「它從這些罕見的特殊事件開始重建一切。」

上周,米塞拉、馬斯特羅利亞及其同事發表了另一篇預印本,表明該技術已經足夠成熟,可以處理現實世界中的兩迴路圖。卡隆-胡特(即將發表的論文將進一步推動該方法的發展,也許是緊隨其後的是三環圖。

如果成功,該技術將有助於引入下一代理論預測。 而且,一些研究人員懷疑,這甚至可能預示著對現實的新視角。

相關焦點

  • 物理學家已經確定了粒子碰撞的代數結構,這將誕生新的物理理論
    ,他們面對一個不可能的計算(一個無限長的方程,超出了現代數學的計算範圍)。幸運的是,他們可以在沒有看到這些晦澀的數學的情況下得出大致準確的預測。通過縮短計算時間,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科學家們做出的預測,與他們實際觀察到的事件相吻合。當時,他們將亞原子粒子發射到一條近27公裡長的軌道上,彼此猛烈撞擊。
  • 新的亞原子結構:四中子粒子
    如果有進一步的獨立實驗能夠找到四中子粒子的存在,就可以證明科學家試圖尋找了40年的神秘亞原子結構的的確確是存在的,儘管在理論上它被認為是不可能的。這個發現有多重要?事實上,如果確定了四中子粒子的存在,我們就需要重新思考以及改寫當前我們對核力——將中子和質子束縛在一起的力——模型的理解。
  • 到底什麼是粒子?
    對於任何物體,它的性質都是由構成它的物質——最終會歸結到粒子——決定的。但是粒子的性質不是由自己的成分決定的,而是由其數學形式決定的。粒子站在數學和現實兩個世界相接觸的那一點,立足處有些搖晃。十多位粒子物理學家對於「什麼是粒子」給出了多樣的描述,還闡述了兩個迅速發展的理論,目標是得到一個描述粒子的統一圖像。
  • 所有最小的粒子真的是基本粒子嗎?
    還有一些人,比如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一定存在一種幾何數學結構,它為現實設定了要遵守的規則,這些結構的集合導致了我們今天所感知的宇宙。這五個柏拉圖固體是唯一的在三維空間中由二維多邊形構成的多邊形形狀。許多早期科學家把這五種固體等同於五種基本元素。這是個好主意,但不符合現代科學的標準。
  • 黑洞成為大型粒子加速器的可行性
    這些事件是罕見的,但先前的研究發現,這些粒子能夠以任意高的能量相互碰撞,而這完全取決於它們在碰撞瞬間離視界有多近以及它們離光速有多近。旋轉的黑洞對於這種邊緣粒子加速器效果更好。由於它們的極端自旋,這些類型的黑洞可以繞著視界旋轉時空,讓更多的粒子在被吸入黑洞前到達事件視界附近。不過,這個設想有一個問題。
  • 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揭示了「五夸克」粒子的結構
    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的新結果闡明了五夸克的結構,五夸克是一種由五個夸克結合在一起的奇異粒子。夸克是構成質子和中子的亞原子粒子,通常成對或三個一組結合在一起,分別形成介子和重子。但是最近對瑞士日內瓦大型強子對撞機的數據分析顯示,存在更大的聚合體,比如五夸克五夸克。
  • 改寫基本粒子分類,第三類粒子出現了
    正因為如此,作為費米子之一的電子被迫進入原子周圍的原子殼層中。這看似簡單的現象卻導致原子中有了大量的空間,元素周期表因此產生了驚人的變化,化學也因此誕生。另一方面,玻色子是群居的粒子,樂於聚在一起共享相同的量子態。因此作為玻色子的光子可以相互穿過,使得光線可以不受阻礙地傳播而不是四處散射。
  • 物理動畫:高能立體視野望遠鏡沒有檢測到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
    高能立體視野望遠鏡的暗物質研究在十年後功虧一簣位於納米比亞的高能立體視野望遠鏡經過十年的觀測並未在銀河內暈中發現任何暗物質存在的跡象。高能立體視野望遠鏡通過使用地面望遠鏡陣來觀測由高能宇宙伽馬射線與大氣相互作用時產生的切倫科夫光。
  • 粒子到底是什麼?
    但這些粒子的性質並非來自自身的組成成分,而是源於數學模式。作為數學和現實之間的接觸點,粒子曖昧不明地橫跨在這兩個世界之間。我們用量子場論這一數學語言來書寫粒子物理學。這裡有很多不同的場;每一種場都有不同的性質和激發狀態,這些場根據性質的不同而不同,我們可以認為場的激發是粒子。」
  • 改寫基本粒子分類,第三類粒子出現了 | 環球科學
    正因為如此,作為費米子之一的電子被迫進入原子周圍的原子殼層中。這看似簡單的現象卻導致原子中有了大量的空間,元素周期表因此產生了驚人的變化,化學也因此誕生。另一方面,玻色子是群居的粒子,樂於聚在一起共享相同的量子態。因此作為玻色子的光子可以相互穿過,使得光線可以不受阻礙地傳播而不是四處散射。
  • 遊戲粒子碰撞魔法特效Unity遊戲素材資源
    人人素材社區-最專業的CG藝術交流網站小夥伴們玩遊戲時遇到打鬥的畫面會不會感覺很爽,法術碰撞會產生格外好看的效果,這些特效是怎麼做出來的呢,今天為就大家介紹一款遊戲粒子碰撞的魔法特效素材,一起來了解一下。
  • 這個實驗證明了亞原子粒子也有DNA結構 鬼神是否存在?
    物質的組成單位,分子由原子組成,而原子由更微小的亞原子粒子組成。亞原子粒子,指結構比原子更小的粒子。包括:電子、質子與中子、介子、夸克、膠子、光子等等。當一個宏觀結構被破壞時,比如一塊磚頭變成渣,其分子一個沒有消失。當分子鏈條斷裂時,原子一個沒有少。
  • 什麼是粒子?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仍未有標準答案
    對於任何物體,它的性質都是由構成它的物質——最終會歸結到粒子——決定的。但是粒子的性質不是由自己的成分決定的,而是由其數學形式決定的。粒子站在數學和現實兩個世界相接觸的那一點,立足處有些搖晃。史丹福大學退休粒子物理學家海倫·奎恩解釋說:「一旦你把你觀察到的模式編碼到數學中,數學就有了預測性;它告訴你更多你可能觀察到的東西。」
  • 粒子、場與群論,在最基本的尺度上,宇宙的基本構件是什麼?
    但是這些粒子的屬性不是來自於它們自身的成分,而是來自於數學模式。作為數學和現實之間的接觸點,粒子以一種不確定的立足點橫跨兩個世界。對於粒子,十幾位粒子物理學家給出了截然不同的描述。他們的答案並不衝突,而是抓住了真相的不同方面。當今基礎物理學的兩個主要研究方向都在追求一種更令人滿意的、包羅萬象的粒子圖景。
  • 改寫基本粒子分類:第三類粒子存在的首個實驗證據出現了
    正因為如此,作為費米子之一的電子被迫進入原子周圍的原子殼層中。這看似簡單的現象卻導致原子中有了大量的空間,元素周期表因此產生了驚人的變化,化學也因此誕生。 另一方面,玻色子是群居的粒子,樂於聚在一起共享相同的量子態。因此作為玻色子的光子可以相互穿過,使得光線可以不受阻礙地傳播而不是四處散射。
  • 物理學被改寫,科學家發現了第三類粒子——任意子!
    由於它是一個自旋=1/2的粒子,電子的自旋態可以是+1/2或-1/2。如果添加第二個電子,它仍然會佔據基態但具有相反的自旋態。但如果加入更多的電子會發生什麼?它們不會進入基態(上圖:1s),而是填滿下一個能級。而玻色子卻可以同時共享同一個量子態。
  • 數學的「花招」如何挽救粒子物理
    粒子消失了,而場——膨脹的、起伏的實體像海洋一樣充滿了空間——出現了。場中存在兩個微粒子產生的波,這兩個粒子分別是電子和光子,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似乎可以解釋所有電磁事件。這個過程奏效了,但是即使是那些發展這一理論的人也懷疑,這可能是一個建立在扭曲的數學技巧的紙牌屋。「這就是我所說的『瘋癲過程』。」 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後來寫道,「求助於這種『瘋癲過程』,使我們無法證明量子電動力學理論在數學上是自洽的。」
  • 科學家發現異常奇特「粒子」
    當兩個質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撞擊時,並不會像撞球碰撞那樣裂開,而更像是兩隻水母晃動著撞向對方,將各自的內臟翻出來,在一切重新排列之後又恢復成水母的模樣,各自分開。在所有這些複雜的混亂中,有時會出現奇特的模式。微小的粒子在眨眼間突然蹦出來,緊接著又有一個稍縱即逝的粒子出現,然後又出現一個。
  • 科學家人工合成結構高度複雜手性粒子—新聞—科學網
    近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密西根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蘭州大學和巴西聖卡洛斯聯邦大學等多家單位科研人員的一項合作研究成果,他們基於金-半胱氨酸材料,成功合成了具有高度複雜結構的手性粒子
  • 粒子到底是什麼?文小剛點評|眾妙之門
    在基本粒子之外,任何其他物質的性質都取決於其物理組成,最終也就是其組成的粒子。但這些粒子的性質並非來自自身的組成成分,而是源於數學模式。作為數學和現實之間的接觸點,粒子曖昧不明地橫跨在這兩個世界之間。粒子是什麼?